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好似竟沒有一個王朝逃過了這句詞。


    有這樣感受的不止一個朱元璋,鹹陽宮中,嬴政同樣在心裏咂摸著這幾句詞。明朝皇帝姓朱,起朱樓說的,便是朱明王朝。


    他瞅著念著,隻覺這幾句像極了《阿房宮賦》中所寫,從「六王畢,四海一」的盛極,到「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大秦宮室轟然倒塌。隻是《阿房宮賦》是怒,那《桃花扇》,就是悲恨綿綿了。


    「此二文章,可為戒。」


    他們唏噓感嘆心有戚戚,市井百姓也聽了一場盪氣迴腸的戲文,抹淚者有之,悲憤者有之,倒是還有細心之人記著開場的生旦離合,不無同情道:


    「國亡了,不知侯李二人最終如何。李香君出身風塵,竟有一身節義,錚錚骨氣笑傲多少男兒,當真是為奇女子!」


    「節義之士,原在煙花,此等大義實在令人感佩。」一旁的人嘖嘖稱讚,「這般女子,想來不亡於亂世,亦自殉於國節吧!」


    商女亦知亡國恨,清姿傲骨不墮塵。


    「啊……」另有一人聽著不忍,「殉國?那這生旦豈不是不能團圓了?」


    他沒有太高深的想法,隻覺若觀戲文,總要看到大團圓的結局才好,不然心裏多難受啊!


    「團圓又能如何?」先前說話的人跟著嘆息,「國已破,家已亡,兩人那些個風月感情,隻怕再難開口了吧!」


    「好像也是哦……」


    那人一想,語氣也低落了下去。


    討論罷,一眾圍觀人等感傷不已,隻覺這戲文實在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孔尚任用戲曲這樣俚俗的文形式承續起了前代文學嚴正的題旨,所不同的是他為反思,杜牧更多則是勸諫當朝。】


    【隻是我們看到賦文的結尾,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哀復哀後人也。秦後諸人,未嚐不哀秦之遽亡,可哀嘆之後不思以其為戒,結果不過是又成了一個秦朝,又引得後人哀嘆。】


    【事實證明,杜牧一語成讖。】


    【我們的歷史足夠漫長,是以隻要有心,總會找到方方麵麵的反麵教材。再有心一點,或許就能總結些經驗教訓,以資當時。隻可惜,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一番話說得諸天萬朝的人們都沉默了下來。


    秦朝。


    嬴政又想起被囚於宮室的胡亥。秦世尚早,但也有三代作鑒,桀、紂、幽、厲,哪個不是血淋淋的例子?胡亥不可能沒聽過他們的事跡,卻還是義無反顧地步上了他們的後塵,不正是沒有吸取到任何教訓麽?


    想到這裏,嬴政心中又是一陣惱怒。他又將目光看向一旁垂眸侍立的扶蘇,這個兒子倒是以史為鑑,結果鑒成了太子申生。


    有些心累的捏捏額角,嬴政再一次糟心怎麽自己就沒有一個好兒子。


    漢朝。


    劉徹的臉色也很不好,巫蠱之禍的事還在他心頭哽著,那句「劉據以史為鑑不讓自己成為扶蘇,卻又站成了另一麵鏡子」讓他想著心裏就不是滋味。


    恨恨地一拊掌:「將前代的史書都送到朕宮中來!」


    沒有教訓,卻不能不鑒。


    太極宮。


    房玄齡眼光微動,楚棠這句話乍聽似覺有些拗口,但細思下去卻是叫人心驚。貞觀君臣極有共識的一點便是以史為鑑,是以論對之間,多論前代興亡,以資借鑑,可房玄齡也知道,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鑑的人,隻在鳳毛麟角。


    他心中感嘆,忽地想起一節,便道:「《漢書》有載,當日漢元帝與京房論對,京房言,齊桓公與秦二世亦曾對幽、厲之君譏笑不已,但臨到己身,仍任用豎刁、趙高這樣的奸佞,致使時局混亂、盜賊滿山,當其時,他們並未以幽、厲反躬自省。前世之君俱是如此,後人審視我朝,未嚐不似我朝之視前代。杜牧之題旨,與京房一般無二。」


    殿中俱是博古通今之士,李世民自登基以來同樣也是通覽史冊手不釋卷,一聽便知房玄齡所言為何,當下也是神情肅然:


    「當日禦史馬周上書與朕,曾言,幽、厲嚐笑桀紂,隋煬帝亦周、齊兩朝,不可讓後世取笑我等亦如我等如今取笑煬帝一般。卻不曾想到,朕夕惕若厲,以忠言為警、前朝為戒,朕之子孫還是成了當年的隋煬帝,朕情何以堪!」


    他說著,一拳砸在掌心,麵上惱恨極了。長孫無忌見狀忙上前勸道:


    「陛下仁聖,兢兢業業以為大唐,這些臣等都看在眼裏。大唐在陛下治下一片欣榮,便是後世也多有稱讚。堯舜尚有不肖之子,陛下又何必自苦,將子孫禍事擔在自己的身上?」


    「話雖如此,」李世民仍是鬱鬱,「再換幾代這都是朕的大唐,眼見子孫昏聵,禍及天下百姓,朕看著怎麽能不怒不痛?」


    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如此,下一步想來就是「戍卒叫,函穀舉」。李世民也說不出是心痛多一點還是惱怒多一點。他想到楚棠之前說的,在興亡皆繫於一人的封建王朝,皇帝賢能與否幾乎起到絕對作用,可誰又能保證代代明君呢?


    這幾乎是一個死局。


    宋朝。


    趙匡胤撫額,他想的何曾不是以史為鑑,但最後……似乎鑒過頭了,又到了另一番危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山有信並收藏[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