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阿房宮賦9


    ◎借古諷今饒過誰◎


    有人唏噓,有人茫然不覺。


    楚棠選擇的視頻都是13站的史圈up從各大紀錄片、影視作品裏截出來精心製作的,精湛的剪輯技法輔以或恢弘或悲切的音樂,很有感染力,眾人看著,倒是有幾分能體味杜牧「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裏的複雜情感了。


    「如此龐然之物遽亡,如何不讓人驚心?」


    圍觀群眾搖頭嘆息,氣氛竟顯得落寞起來。


    仍是楚棠打破這份沉寂——


    【不過正如司馬相如在《子虛》、《上林》二賦中虛構了子虛、烏有、亡是公的故事一樣,杜牧這篇賦文對阿房宮的描摹同樣有幾分不真實。對於「跟著課本去旅遊」的旅遊愛好者來說,這篇文章的文案詐騙程度不亞於柳宗元的「永州八記」。】


    中唐。


    柳宗元的表情一僵,緩緩打出一個:「?」


    「說杜牧就說杜牧,怎的又牽扯上我了?」


    他頗有些憤憤,惹得一旁的劉禹錫忍俊不禁。但劉禹錫到底是豪爽仗義之人,做不出來當麵嘲笑好友的事,看了一會兒熱鬧也就罷了,出言安慰道:


    「楚姑娘向來促狹,時有驚人之語,子厚你又不是不知道,何必與小輩較真?」


    不說這小輩實在是太小了,他估計這就是後世的言語風格。換句話說,後世年輕人的言語就是這麽令人啼笑皆非,他們要較真也較不過來啊!


    豁達的劉禹錫直接躺平了。


    晚唐。


    另一位主角杜牧同樣不受控製地抽了抽嘴角:「楚姑娘此言,未免也太過粗陋了。」


    讀書人的事,怎麽能叫文案詐騙呢?雖然對楚棠接下來要講的內容依稀有所明悟,但杜牧表示還是不能接受這種誹謗。


    而李商隱就表現得激烈多了:「杜牧之錦心繡口構思精巧,筆筆自有機杼,怎麽就是文案詐騙?你這小輩不要壞牧之兄的名聲!」


    一旁的妻子見丈夫果然一副激動不平的模樣撇了撇嘴,心裏又是無言又是好笑。寄去的信石沉大海,這人倒好,連「兄」都叫上了。


    後來的沈德潛、吳楚材等論家生性嚴謹,不慣這般言語,同樣為杜、柳二人抱不平:


    「杜牧之,敷衍阿房之盛,實則欲警當朝之君,而尾句又振聾發聵,豈是隻為一阿房宮作揄揚?柳子厚萬裏投荒,以心境見永州諸景,其人與山水合二為一,清絕之景正是子厚人格寫照,又獨摹景邪?這非但不是所謂『詐騙』,反是誠然寫心!」


    倒是鹹陽宮的君臣機敏地豎起了耳朵,他們可沒忘記楚棠先前說的阿房宮不曾建成的話,對於他們大秦人來說,這賦中洋洋灑灑的鋪張體物,可不就是詐騙麽?


    【首先我們來看幾則材料。】


    【材料一、三十五年……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


    【材料二、牧之賦與秦事牴牾者極多,如阿房廣袤僅百裏,牧謂「覆壓三百餘裏」。始皇立十七年始滅韓,至二十六年盡並六國,則是十六年之前,未能致侯國子女也……阿房終始皇之世,未嚐訖役……歌台舞榭,元未落成,宮人未嚐得居。】


    【從材料裏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首先,秦始皇修建阿房宮的目的是作辦公、居住之用,並不是因為「愛紛奢」;其次,杜牧說阿房宮「覆壓三百餘裏」,但材料中說其「東西五百步,南北五百丈」「廣袤僅百裏」;


    再次,阿房宮並未建成,經過歷史查證我們也發現,阿房宮隻有一個地基;最後,宮人並沒有在阿房宮居住過,所以賦中對阿房宮侈靡生活的鋪排,隻是出於作者的想像。


    在這篇賦文裏,杜牧用了大量的想像、誇張,刻意來渲染阿房宮的宏偉華麗及秦王朝統治者侈靡豪奢的生活,他為什麽要這麽做,僅僅就是為了探討秦亡的原因嗎?】


    楚棠洋洋灑灑放下幾頁ppt,犀利發問。


    晚唐。


    杜牧的手心微微收緊,表情逐漸變得凝重。


    他不曾諱言自己的作意,天下人讀他的詩文,也該明了他的赤心。


    太極宮。


    魏徵眉頭一跳,神色頓時冷峻起來。他先前的猜測,別不是應驗了吧?


    上首的李世民同樣坐直了身體,總覺得有些不好的預感……


    「如果朕沒記錯,這杜牧……是晚唐詩人吧?」


    話音剛落,貞觀君臣麵麵相覷,心中俱是一沉。


    秦朝。


    鹹陽宮中一眾人等好險鬆了口氣,尤其蒙恬先忍不住道:「果然都是編的。我就說,陛下怎麽會耽於俗欲!」


    他也不敢說太滿了,陛下不會這麽做,但後麵的小公子就說不定了。蒙恬還記得楚棠對胡亥的論斷,大興土木、隻顧享樂,怎麽看都和賦文裏的鋪排一模一樣。想到這裏,蒙恬又覺得惱恨。


    陛下一力經營的大秦,就這麽給敗完了!


    一旁的李斯剛剛死裏逃生,發言謹慎了許多,看了一眼上首的君王才斟酌著道:「後人觀史,多為殷鑑。蘇洵亦有言六國敗亡之文以諫宋廷,杜牧此賦之用心,或相類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山有信並收藏[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