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太太,不用說了,「各自走散」,也就是要堅決拋棄,所以比喻的是文化遺產中的糟粕部分。這個比喻很恰當也很妙,納妾本來就是一種舊社會的陋習,毫無可取之處,用來比喻糟粕再合適不過。】


    聞言,剛剛瞪眼的女子揚起頭,神情愈發驕傲:「聽到了嗎?陋習!」


    其他人有些不服氣:「自古男人哪個不是三妻四妾?舜帝還有娥皇女英呢,怎麽就是陋習了?這分明是胡說八道危言聳聽!」


    對此,姑娘們隻是嗬嗬一笑,用之前在水鏡裏學到的話反問:「從來如此,便對嗎?」


    其他人:……


    明朝。


    年輕的李贄聽罷若有所思:「納妾是舊社會的陋習,帝王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豈非是陋習的集大成者?」


    ??!!


    李贄的好友陡然聽得這驚天之語,嚇得從椅子上跳起來,一把捂住他的嘴,神色慌亂地環視四周一圈,確認無事後才略略鬆了口氣,壓低聲音警告道:


    「你胡說什麽?不要命了?!」


    李贄掩住動了動,推開好友的腕掙脫出來,眼神坦蕩又無辜:「我不過是順勢推斷,楚姑娘不就是這麽個意思嗎?」


    「你……!」好友氣結,「簡直大逆不道!」


    李贄微一攤手,神情執拗地望著天空。好友也太小題大做了,他還是覺得,後世的思想比較對自己的胃口。


    未央宮。


    真帝王·陋習的集大成者劉徹恍若未覺,一本正經地點評道:「確實精妙。」


    司馬相如等一眾:「……」


    但願陛下反應過來之後不要發怒。


    鹹陽。


    嬴政倒是聽出了端倪,不過心裏沒有太大波動。男女之事麽,遠沒有大秦的強盛重要。


    其他不少人倒是神情古怪覺得自己膝蓋中了一箭,至於王安石等持身守正的名士大概是為數不多地為魯迅論證的精密而喝彩的人了。


    【大家會發現,這一段裏的幾種態度剛好和上文孱頭、昏蛋、廢物的三種錯誤態度形成了對比,在對照中,優劣自見。所以,這兩段綜合運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兩種方式。】


    北宋。


    蘇軾接受良好:「韓愈《師說》一文中,以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從師的態度形成對照,想來也是一種對比論證吧?」


    蘇轍跟上兄長的思路:「荀子《勸學》一篇,用青出於藍、木直中繩來喻指學習的重要性,勸勉世人向學,便是楚姑娘所說的比喻論證?」


    兩個兒子說得頭頭是道,蘇洵忍不住笑了起來,總結道:「看來後世學文,不僅學義理,也學章法,倒也不失為明智。」


    教出了兩位名家的蘇洵顯然對此頗為認可。


    【接下來大家看到第十自然段,這一段一共有五句話,如果對這五句話進行針對性提問,應該提哪五個問題?】


    唐朝。


    劉禹錫有些疑惑:「楚姑娘的意思是將文中的五句話看作答案,反推魯迅要闡述的問題?」


    「應是如此。」柳宗元點頭,一邊看水鏡一邊思忖道:「『總之,我們要拿來。』這是在問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劉禹錫也來了興趣,看向第二句道:「『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這是他先前說的『怎樣拿來』吧!」


    「主人會成為新主人,宅子也會成為新宅子。這是在申明『拿來』的好處。」皮日休慧眼如炬。


    「怎樣才能拿來?這人要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說得好啊!沉著,則有定力;勇猛,則果斷有魄力;有辨別,則可明精華、糟粕之別;不自私,則能一心向公不為所動。這位魯迅先生著實透徹!」


    歐陽修捋著鬍鬚讚嘆不已,他一生識人無數,也算閱盡英才,可此時還是忍不住為魯迅的膽識與灼見擊節,真是說得太好了!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通篇言『拿來』,落腳卻是在創新,新,恰為拿來之目要,此君是有大智慧之人!」


    曾鞏神色隱隱有些激動,思想的靈光,總容易引起達士的鳴動。


    明朝。


    李贄忍不住為結尾一句表露出來的豐盈深邃的精神世界而欣喜:「苟日新,日日新。新則有變,變則生生不息,看似是取自他人,實則全是為我。博天下之專長而盈我一身,妙!實在是妙!」


    看到此處,眾人忽然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魯迅的邏輯太嚴密太自洽了,析錯、明對、立新,他分明是對這個問題考慮得相當成熟!


    「這魯迅,倒是可以來國子監啊!」不少皇帝情不自禁地念叨著。


    【我們梳理一下。第一,對待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怎麽辦?——要拿來。第二,應該怎樣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第三,「拿來」有什麽意義?——成為新主人、造新宅子,也就是建設民族新文化。


    第四,怎樣才能「拿來」?——主體必須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第五,拿來的最終目的是什麽?——創新。


    至此,魯迅完成了他的邏輯閉環,閉關、送去、送來都是不可取的,隻有拿來。拿來的手段、主體各有要求,而拿來到底還是為了創新,這是魯迅為中國文化探求出來的一條道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山有信並收藏[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