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嬴政劉邦劉徹李世民武則天趙匡胤等一眾帝王同樣沉默了一瞬,雖然這是後人稱謂,雖然文人一貫喜歡誇大,但聽到一個詞人被冠以「龍」之名號,感覺……還挺微妙的?
漢朝。
劉徹撇撇唇,哼哼一聲:「朕倒要看看,這辛棄疾能寫出什麽詞來,名字還和去病這麽像。」
莫說他們,連辛棄疾本人也被狠狠地驚了一下,雖然他已確定這對聯說的是自己,但也沒想到後人會給他封一個詞中之龍啊!
「太謬讚了……」辛棄疾擺擺手,顯然是不堪接受。
陳亮卻覺得後人評得對:「誒,幼安兄過謙了。兄之詞語義豪邁、氣魄宏大,頗有龍吟虎嘯之勢,依我看,這評價中肯得很嘛!」
「同甫兄又在取笑,」辛棄疾苦笑搖首,「你知我誌,不在詞章。」
他此生以收復中原為誌,詞隻為寄此情,水鏡所稱種種卻俱在詞章之列,結合先前「宋人虛願」之語,辛棄疾的心情愈發沉重了。
和辛棄疾一樣沉重的還有汴梁城中的趙匡胤,越看對聯的後半句,他就越心驚。趙匡胤覺得矛盾極了他已然預知辛棄疾接下來的詞不會輕鬆,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麵那些不肖子孫到底都做了些什麽,卻又怕那結果是自己不能承受的。
糾結來糾結去的,他氣得重重地一拍桌案,直把周圍伺候的人嚇得撲通一聲跪下:「官家息怒!」
「皇兄息怒。」趙光義也作勢上來勸了,「眼下重要的,還是打起精神聽水鏡裏怎麽說呀!」
他語氣真誠,眉眼殷切,當真是一副關心兄長的賢王模樣,心裏卻是暗暗啐了一口,不屑地想著:
皇兄的後代也不過如此,半壁江山都丟了,還不如把皇位傳給他呢!
【鐵板銅琶,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說蘇軾當年問一個歌者,我的詞比起柳永的如何呢?
那歌者迴答說,柳永的詞,要是十七八歲的女孩兒,拿著紅牙板,婉聲唱「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你的詞呢,就得是關西大漢,抱著銅琵琶、拿著鐵綽板,高唱著「大江東去。」
柳永是婉約派代表,這則小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婉約詞和豪放詞的區別,鐵板銅琶,一定程度上也成為豪放詞的代指了。】
北宋。
蘇軾聽完故事大笑起來:「好,好,好!說得有趣,這歌者有急智!」不說別的,這故事倒是極好聽的。
另一邊,青樓。
歌女香香努了努嘴開口道:「這說得對,也不對。」
「哦?怎麽說?」柳永饒有興趣。
「楊柳岸,曉風殘月故須女郎歌唱,那『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之句,可不見得呢!」
柳永笑了:「香香機敏。不僅是我,那水鏡提到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此心安處是吾鄉』等,又豈是關西大漢唱得的?歌者對言,可見才智,卻不可盡信。」
這邊討論畢,楚棠繼續。
【悲黍,就是前麵說過的黍離之悲;美芹大家在歷史書上看到過,是他上奏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是極好的策論文,也有很高的軍事價值,辛棄疾實在是個文武雙全的人。】
這話一出,嬴政劉徹李世民等皇帝眼睛都亮了:文武雙全!還能寫軍事策論,這個詞中之龍,有點東西啊!
南宋,皇宮。
宋孝宗趙昚對辛棄疾的這篇策論有印象,其論精深獨到,甚可見才幹,水鏡說得沒錯,辛棄疾確是個人才。隻是……
趙昚有點猶豫,辛棄疾在策論中多流露出主戰之意,但隆興和議之後,他對外已不像當初那樣一意鋒芒,中外無事,他是有意讓辛棄疾多在內政上下功夫的,不知辛棄疾能否轉過這個彎來。
但,鴻雁南飛,看著下聯,趙昚心裏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下麵,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看看兩位詞人又有什麽難言的心事結在詞中呢?
首先,請大家自由朗讀這兩首詞,結合課下注釋,思考以下兩個問題:這兩首詞各流露出了詞人何種情緒,兩位詞人表現情緒的方式是否相同?】
話音剛落,頁麵展開,頓時,兩首風格迥異的詞出現在了眾人眼前」
第81章 永遇樂、聲聲慢2
好的作品大多是能先聲奪人的,就像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又像蘇軾的「大江東去。」一眼撅人心神,而這一次,這種情況發生在辛棄疾的詞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三國。
孫權蹭地一下站起來:「孫仲謀!這詞中人是我!」
不怪他激動,本以為說到周瑜頂破天了,沒想到還有他的份,江東還是很得天眷的嘛!
底下的臣子亦是喜形於色,誇主公就是在誇他們!魯肅朗笑著向前拱手:
「主公神勇,雄踞東南,英名傳於後世,這是我等之幸,也是東吳之幸。」
孫權笑得神清氣爽:「本以為我江東聲名不彰於後世,卻不想前有那蘇軾詠嘆周郎,後又有辛棄疾為我揄揚,這豪放二家,頗具慧眼啊!二人的詞又寫得這般好,應多與誦讀,育我江表文氣。」
他說得含蓄,但魯肅多精明的人啊,立馬聽出來,自家主公的意思是讓重點讀《永遇樂》和《念奴嬌》兩首,當即欠身道:
漢朝。
劉徹撇撇唇,哼哼一聲:「朕倒要看看,這辛棄疾能寫出什麽詞來,名字還和去病這麽像。」
莫說他們,連辛棄疾本人也被狠狠地驚了一下,雖然他已確定這對聯說的是自己,但也沒想到後人會給他封一個詞中之龍啊!
「太謬讚了……」辛棄疾擺擺手,顯然是不堪接受。
陳亮卻覺得後人評得對:「誒,幼安兄過謙了。兄之詞語義豪邁、氣魄宏大,頗有龍吟虎嘯之勢,依我看,這評價中肯得很嘛!」
「同甫兄又在取笑,」辛棄疾苦笑搖首,「你知我誌,不在詞章。」
他此生以收復中原為誌,詞隻為寄此情,水鏡所稱種種卻俱在詞章之列,結合先前「宋人虛願」之語,辛棄疾的心情愈發沉重了。
和辛棄疾一樣沉重的還有汴梁城中的趙匡胤,越看對聯的後半句,他就越心驚。趙匡胤覺得矛盾極了他已然預知辛棄疾接下來的詞不會輕鬆,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麵那些不肖子孫到底都做了些什麽,卻又怕那結果是自己不能承受的。
糾結來糾結去的,他氣得重重地一拍桌案,直把周圍伺候的人嚇得撲通一聲跪下:「官家息怒!」
「皇兄息怒。」趙光義也作勢上來勸了,「眼下重要的,還是打起精神聽水鏡裏怎麽說呀!」
他語氣真誠,眉眼殷切,當真是一副關心兄長的賢王模樣,心裏卻是暗暗啐了一口,不屑地想著:
皇兄的後代也不過如此,半壁江山都丟了,還不如把皇位傳給他呢!
【鐵板銅琶,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說蘇軾當年問一個歌者,我的詞比起柳永的如何呢?
那歌者迴答說,柳永的詞,要是十七八歲的女孩兒,拿著紅牙板,婉聲唱「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你的詞呢,就得是關西大漢,抱著銅琵琶、拿著鐵綽板,高唱著「大江東去。」
柳永是婉約派代表,這則小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婉約詞和豪放詞的區別,鐵板銅琶,一定程度上也成為豪放詞的代指了。】
北宋。
蘇軾聽完故事大笑起來:「好,好,好!說得有趣,這歌者有急智!」不說別的,這故事倒是極好聽的。
另一邊,青樓。
歌女香香努了努嘴開口道:「這說得對,也不對。」
「哦?怎麽說?」柳永饒有興趣。
「楊柳岸,曉風殘月故須女郎歌唱,那『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之句,可不見得呢!」
柳永笑了:「香香機敏。不僅是我,那水鏡提到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此心安處是吾鄉』等,又豈是關西大漢唱得的?歌者對言,可見才智,卻不可盡信。」
這邊討論畢,楚棠繼續。
【悲黍,就是前麵說過的黍離之悲;美芹大家在歷史書上看到過,是他上奏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是極好的策論文,也有很高的軍事價值,辛棄疾實在是個文武雙全的人。】
這話一出,嬴政劉徹李世民等皇帝眼睛都亮了:文武雙全!還能寫軍事策論,這個詞中之龍,有點東西啊!
南宋,皇宮。
宋孝宗趙昚對辛棄疾的這篇策論有印象,其論精深獨到,甚可見才幹,水鏡說得沒錯,辛棄疾確是個人才。隻是……
趙昚有點猶豫,辛棄疾在策論中多流露出主戰之意,但隆興和議之後,他對外已不像當初那樣一意鋒芒,中外無事,他是有意讓辛棄疾多在內政上下功夫的,不知辛棄疾能否轉過這個彎來。
但,鴻雁南飛,看著下聯,趙昚心裏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下麵,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看看兩位詞人又有什麽難言的心事結在詞中呢?
首先,請大家自由朗讀這兩首詞,結合課下注釋,思考以下兩個問題:這兩首詞各流露出了詞人何種情緒,兩位詞人表現情緒的方式是否相同?】
話音剛落,頁麵展開,頓時,兩首風格迥異的詞出現在了眾人眼前」
第81章 永遇樂、聲聲慢2
好的作品大多是能先聲奪人的,就像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又像蘇軾的「大江東去。」一眼撅人心神,而這一次,這種情況發生在辛棄疾的詞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三國。
孫權蹭地一下站起來:「孫仲謀!這詞中人是我!」
不怪他激動,本以為說到周瑜頂破天了,沒想到還有他的份,江東還是很得天眷的嘛!
底下的臣子亦是喜形於色,誇主公就是在誇他們!魯肅朗笑著向前拱手:
「主公神勇,雄踞東南,英名傳於後世,這是我等之幸,也是東吳之幸。」
孫權笑得神清氣爽:「本以為我江東聲名不彰於後世,卻不想前有那蘇軾詠嘆周郎,後又有辛棄疾為我揄揚,這豪放二家,頗具慧眼啊!二人的詞又寫得這般好,應多與誦讀,育我江表文氣。」
他說得含蓄,但魯肅多精明的人啊,立馬聽出來,自家主公的意思是讓重點讀《永遇樂》和《念奴嬌》兩首,當即欠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