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一時間線,忽然獲此誇獎的張懷民一陣失神:和諸位大佬同台競技後脫穎而出是一種什麽體驗?
仁宗年間,客棧。
蘇軾愣了一下:「我何時交了張懷民這個朋友?」
然而,還不待他反應過來,水鏡裏又傳來一陣歡快地樂聲,那個熟悉的「蘇軾」又出現了。
糟了!
蘇軾的心猛地一沉,果然,緊接著他便聽到那個男子一邊敲門一邊喊:「懷民兄?懷民兄你睡了嗎?」
畫麵一轉,另一個人在屋內睡得正香,想必就是蘇軾叫的張懷民了。
門外,蘇軾可能是叫得不耐煩了,更加大力地拍著門板,高聲喊道:
「懷民?張懷民!」
畫麵震了震,睡著的張懷民當場被震醒,畫麵戛然而止,眾人看著黑漆漆的畫麵陷入沉默。
「不是,蘇軾他……有病啊?」
第79章 永遇樂、聲聲慢聯讀序
半夜睡得正香的時候被人暴力叫醒是一種什麽體驗?相信沒有人會對之報以好臉色。對這個問題高度一致的答案使得眾人一下子代入到情境中,連平日裏的哥吹蘇轍嘴角都抽了抽,好險憑著一腔兄弟愛才沒有流露出「你真是莫名其妙」的眼神,含蓄道:
「後人確實頗為偏愛兄長。」
又是「弟弟,撈撈」又是「張懷民」的,其他人哪有這樣的俳優折段。
被偏愛的蘇軾本人:……
別太荒謬。
「偏愛?是指這樣胡亂排演的偏愛嗎?」他皮笑肉不笑,「不知道的還以為我蘇子瞻便是這樣半夜三更擾人清夢的人!」
這話一出,蘇轍和一旁的老父親蘇洵都沉默了,父子倆一致想起那些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的時節,自家兄長/兒子興致勃勃地半夜來敲門談書的舊事。
父子二人對視一眼,看向蘇軾,臉上明晃晃寫著:你不是這樣的人嗎?
蘇軾:……
兄弟愛與父子情岌岌可危。
【這個段子大家應該很熟悉,故事原型正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楚棠放出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文句造語淺淡,敘事平易,一眼便知是一篇精美的小文。
唐朝。
眼光老辣的韓愈隻看一眼,精神便為之一振。蘇軾這篇文章,文氣流暢、樸素淡泊,敘事而不故弄玄虛,寫景而不鋪排堆砌,通篇意境空靈坦蕩,和時下流行的駢儷之風截然不同,竟是同他倡導的古文不謀而合。
他沒有料錯,古文復興果然是大勢所趨!
韓愈胸中激盪,抽出日前李翊給他遞的信件,提筆迴書:「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北宋。
歐陽修亦是見獵心喜:「蘇軾這小文甚合我意!」
雖然中唐時期韓、柳二人已倡導古文,又以大量創作為古文之發展指出明路,然而晚唐李義山以後,駢儷之風復熾,及至國朝流波未絕,他不喜這些空洞浮華之詞,欲再挽頹波,有此筆觸,蘇軾必是他復興文風的一員大將!
兩位古文大家被這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文筆所吸引,其他人卻被剛剛的視頻帶得有點歪——
「懷民亦未寢?他不是寢了嗎?」這是剛剛模仿完視頻的吃瓜群眾。
「可能蘇軾覺得他沒寢?」旁邊的同伴有些不確定。
「那張懷民怎麽沒有發脾氣?還『相與步於中庭』。」
「他們是朋友嘛!」
「嗯……望日將至,我明晚三更來尋你散步?」
「……滾。」
【張懷民是蘇軾在黃州認識的朋友,雖然這篇小文已經被大家惡搞成了段子,但也有人考據說,彼時張懷民剛被貶官到黃州,蘇軾換位思考,擔心朋友心中鬱結難解、長夜孤苦,特意來找他說話,勸慰於他。】
「原來是這樣!」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原來他們兩人同病相憐啊!」
「蘇軾連這都考慮到了,他人還怪好的累嘞。」一時間,蘇軾風評迅速迴轉。
驛館。
蘇軾的臉色終於被救迴來了,他輕哼一聲,麵色稍霽:「我就說我不是那種半夜擾人情夢的人。」
復又想起張懷民同樣被貶,黃州偏遠,那人乍然到處,心中定然寥落吧!那流放日記寫得這樣情真意切,估計是對他知之深深,又從他的身上照見了己身。蘇軾嘆了一口氣,希望以後還能遇見這位落難知交吧!
另一時空,張懷民聽到水鏡揭露這一段隱情,不由得也想起了那位黃州故友。他自知自己無德而致留名千古,定是因為蘇東坡那一篇夜遊,讓他傳名,使他以一種頗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活躍在後世,最後又在這神異的水鏡中被人提起。
此生何幸,寥落之中能遇得這樣一位摯友。
張懷民笑了,他以手拍案,學著先前聽到的旋律一邊打拍子一邊低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北宋,李府。
李清照對蘇軾的這篇文章很熟悉,百戲歸百戲,她真實的看法和考據是差不多的,當下便笑道:
「夜遊當然可以遣興啦!那日我與幾位姐妹往溪亭遊賞,夜色下的荷塘可是漂亮得緊!就是很容易迷路,一不留神我們的舟子都劃到池心去了,嚇得池中鷗鷺驚翅亂飛,可把我們也嚇了一跳!」
仁宗年間,客棧。
蘇軾愣了一下:「我何時交了張懷民這個朋友?」
然而,還不待他反應過來,水鏡裏又傳來一陣歡快地樂聲,那個熟悉的「蘇軾」又出現了。
糟了!
蘇軾的心猛地一沉,果然,緊接著他便聽到那個男子一邊敲門一邊喊:「懷民兄?懷民兄你睡了嗎?」
畫麵一轉,另一個人在屋內睡得正香,想必就是蘇軾叫的張懷民了。
門外,蘇軾可能是叫得不耐煩了,更加大力地拍著門板,高聲喊道:
「懷民?張懷民!」
畫麵震了震,睡著的張懷民當場被震醒,畫麵戛然而止,眾人看著黑漆漆的畫麵陷入沉默。
「不是,蘇軾他……有病啊?」
第79章 永遇樂、聲聲慢聯讀序
半夜睡得正香的時候被人暴力叫醒是一種什麽體驗?相信沒有人會對之報以好臉色。對這個問題高度一致的答案使得眾人一下子代入到情境中,連平日裏的哥吹蘇轍嘴角都抽了抽,好險憑著一腔兄弟愛才沒有流露出「你真是莫名其妙」的眼神,含蓄道:
「後人確實頗為偏愛兄長。」
又是「弟弟,撈撈」又是「張懷民」的,其他人哪有這樣的俳優折段。
被偏愛的蘇軾本人:……
別太荒謬。
「偏愛?是指這樣胡亂排演的偏愛嗎?」他皮笑肉不笑,「不知道的還以為我蘇子瞻便是這樣半夜三更擾人清夢的人!」
這話一出,蘇轍和一旁的老父親蘇洵都沉默了,父子倆一致想起那些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的時節,自家兄長/兒子興致勃勃地半夜來敲門談書的舊事。
父子二人對視一眼,看向蘇軾,臉上明晃晃寫著:你不是這樣的人嗎?
蘇軾:……
兄弟愛與父子情岌岌可危。
【這個段子大家應該很熟悉,故事原型正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楚棠放出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文句造語淺淡,敘事平易,一眼便知是一篇精美的小文。
唐朝。
眼光老辣的韓愈隻看一眼,精神便為之一振。蘇軾這篇文章,文氣流暢、樸素淡泊,敘事而不故弄玄虛,寫景而不鋪排堆砌,通篇意境空靈坦蕩,和時下流行的駢儷之風截然不同,竟是同他倡導的古文不謀而合。
他沒有料錯,古文復興果然是大勢所趨!
韓愈胸中激盪,抽出日前李翊給他遞的信件,提筆迴書:「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北宋。
歐陽修亦是見獵心喜:「蘇軾這小文甚合我意!」
雖然中唐時期韓、柳二人已倡導古文,又以大量創作為古文之發展指出明路,然而晚唐李義山以後,駢儷之風復熾,及至國朝流波未絕,他不喜這些空洞浮華之詞,欲再挽頹波,有此筆觸,蘇軾必是他復興文風的一員大將!
兩位古文大家被這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文筆所吸引,其他人卻被剛剛的視頻帶得有點歪——
「懷民亦未寢?他不是寢了嗎?」這是剛剛模仿完視頻的吃瓜群眾。
「可能蘇軾覺得他沒寢?」旁邊的同伴有些不確定。
「那張懷民怎麽沒有發脾氣?還『相與步於中庭』。」
「他們是朋友嘛!」
「嗯……望日將至,我明晚三更來尋你散步?」
「……滾。」
【張懷民是蘇軾在黃州認識的朋友,雖然這篇小文已經被大家惡搞成了段子,但也有人考據說,彼時張懷民剛被貶官到黃州,蘇軾換位思考,擔心朋友心中鬱結難解、長夜孤苦,特意來找他說話,勸慰於他。】
「原來是這樣!」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認可。
「原來他們兩人同病相憐啊!」
「蘇軾連這都考慮到了,他人還怪好的累嘞。」一時間,蘇軾風評迅速迴轉。
驛館。
蘇軾的臉色終於被救迴來了,他輕哼一聲,麵色稍霽:「我就說我不是那種半夜擾人情夢的人。」
復又想起張懷民同樣被貶,黃州偏遠,那人乍然到處,心中定然寥落吧!那流放日記寫得這樣情真意切,估計是對他知之深深,又從他的身上照見了己身。蘇軾嘆了一口氣,希望以後還能遇見這位落難知交吧!
另一時空,張懷民聽到水鏡揭露這一段隱情,不由得也想起了那位黃州故友。他自知自己無德而致留名千古,定是因為蘇東坡那一篇夜遊,讓他傳名,使他以一種頗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活躍在後世,最後又在這神異的水鏡中被人提起。
此生何幸,寥落之中能遇得這樣一位摯友。
張懷民笑了,他以手拍案,學著先前聽到的旋律一邊打拍子一邊低唱:「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北宋,李府。
李清照對蘇軾的這篇文章很熟悉,百戲歸百戲,她真實的看法和考據是差不多的,當下便笑道:
「夜遊當然可以遣興啦!那日我與幾位姐妹往溪亭遊賞,夜色下的荷塘可是漂亮得緊!就是很容易迷路,一不留神我們的舟子都劃到池心去了,嚇得池中鷗鷺驚翅亂飛,可把我們也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