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歷史同人]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 作者:春山有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煜長嘆一聲:「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仁宗年間。
梅堯臣收迴目光,似是打趣又似是惋惜:「想不到豪情磊落如『大江東去』的蘇軾,也會有作此悲音之時。」
「哦?」歐陽修微微一笑,看向他,「你怎麽知道是悲音?」
「他既遭貶,焉能未有感懷?滔滔江水流過,冷月獨照華發人,無友可尋,隻好祭奠江月,又如何不是哀景?」梅堯臣分析得頭頭是道。
「我看,未必啊……」歐陽修一捋長髯,將目光投向水鏡上的字句。
【尊,就是酒樽,這裏是說酒杯,大家注意這個字是沒有木字旁的,很容易寫錯;
酹,意思是把酒灑在地上,表示憑弔,它的左邊是個酉字旁,裏麵有一橫,右邊是爪子頭下麵一個寸,這個字錯誤率也很高,更有甚者會寫成「累」,過於離譜了!大家背誦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在下麵多寫幾遍。】
本來還覺得自己的詩詞應該沒有什麽容易出錯的字的蘇軾:……
他艱難地看向自家弟弟和父親:「這兩個字,很難寫嗎?」
「咳……」蘇轍忍笑,「按理說是不難的,但後世學子或許……年齡尚幼,又去古甚遠,故而有些陌生吧!」
沒看上麵還說什麽木字旁、爪子頭嗎?想必又是後世於訓詁學上的新創,古今語言雖有承接,但到底有些隔閡,不會寫也很……正常吧?
主位的蘇洵搖頭:「去古甚遠便罷了,這『酹』怎麽能寫成『累』呢,簡直是……不知所謂。」
他忽然明白為何後世要將詩文列入科考了,文脈傳承,便是題中應有之意。
【蘇軾感嘆說,人生就像夢一樣,還是且斟一杯,以酒祭奠江中明月吧!早生華髮的詩人將酒灑入江中,此情此景,未免有些蕭索。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畢竟蘇軾貶官到黃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死裏逃生。】蘇軾:???
蘇洵蘇轍:???
眾人:???
「難道大宋亂了,蘇軾像李白一樣附逆亂臣?」趙匡胤大吃一驚。大宋優待文士,何至於嚴重到死裏逃生的地步?上了水鏡的文人,也就李白一個險些遭遇殺身之禍吧!
趙光義連忙否定:「皇兄嚴重了,大宋國泰民安,怎麽會發生天寶那樣的動亂。」
「那你說蘇軾怎麽會險些被殺頭?」
「說不定是像陸機……」
趙光義話說了一半又迅速咽了迴去,趙匡胤把眼一橫:「陸機,陸機還不是一樣!」
史載,陸平原陸機誌在匡世,但卻因捲入司馬氏內亂,遭饞遇害。像陸機,大宋不是也內亂了?趙匡胤一拂袖,把腦子裏文人被殺的事例翻了個囫圇個,一雙耳朵卻豎了起來,生怕楚棠吐出什麽驚天之語。
【我們都知道,蘇軾人生的逆轉,始於烏台詩案。烏台就是禦史台,因為上麵種植柏樹,終年有烏鴉棲息其中,所以被稱作烏台。這個案子其實並不複雜,我們先把大背景定位到王安石變法。】
秦朝。
嬴政眼皮微動:「哦?宋朝出了個商君一般的人物?」
商鞅變法,秦國始強,這是歷代秦王默認的事。
北宋,客棧。
被再次砸了個兜頭的三蘇麵麵相覷:王安石要變法???
蘇軾眉心微凝:「王介甫當世賢才,我聽聞當年他進士及第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之後放棄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自請外任,其後屢辭京命,是孤直耿介之士。他竟有氣魄效仿商鞅吳起,變法,他不怕動搖國本麽?」
他未曾顧及自身安危,反倒是先擔憂起了變法對國政的衝擊。
另一邊,歐陽修也驚疑不定:「先時,我舉薦王介甫為諫官,他以高堂辭不就,我隻好退而求其次,命他為群牧判官,但不久他又外任常州,我以為他無意留京,結果不知何時他又迴到京中,還主持起了變法?祖宗之法是那麽好變的嗎?」
寧國縣。
沈括在兄長沈披的任所閉門讀書,準備科考,王安石頗有聲名,沈括對他很是推崇,此時將上下文的內容一聯繫,不由得嘖嘖:
「莫不是二人政見不合,王安石以反對新法為由,藉機操縱台閣打擊蘇軾?」
官場嘛,不就是這些蠅營手段。
神宗年間。
王安石正在書房處理政務,皇上對他信任有加,全力支持新法的施行,他感於此番君臣相得,一顆濟世匡民的熱心愈發滾燙起來,是以對朝中的反對之聲充耳不聞。此時猛然聽得水鏡提起變法,不由得連筆墨都停滯了幾分。
蘇軾對新法頗有微詞,他是知曉的,難道是因此而獲罪?
「不對,不對。」王安石自顧自地搖搖頭,「反對新法罪不至此,卻是為了什麽?」他想不出,沉吟著放下筆墨,望向水鏡的神情多了幾分凝重。
【王安石有感北宋積弊,銳意革新,推行變法。有變法黨就有守舊派,以變法為界,朝堂分為兩派,兩派爭鋒相對,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黨爭。很不巧,蘇軾屬於守舊派。】
沈括一拍桌子:「我就說是王安石陷害蘇軾!」北宋。
幾個皇帝的臉色都有些差,尤其是趙匡胤,宋以唐五代為鑑,唐朝黨爭惹出的爛攤子他讀了不知道多少遍,此時聽到自己的後代也鬧出了黨爭,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仁宗年間。
梅堯臣收迴目光,似是打趣又似是惋惜:「想不到豪情磊落如『大江東去』的蘇軾,也會有作此悲音之時。」
「哦?」歐陽修微微一笑,看向他,「你怎麽知道是悲音?」
「他既遭貶,焉能未有感懷?滔滔江水流過,冷月獨照華發人,無友可尋,隻好祭奠江月,又如何不是哀景?」梅堯臣分析得頭頭是道。
「我看,未必啊……」歐陽修一捋長髯,將目光投向水鏡上的字句。
【尊,就是酒樽,這裏是說酒杯,大家注意這個字是沒有木字旁的,很容易寫錯;
酹,意思是把酒灑在地上,表示憑弔,它的左邊是個酉字旁,裏麵有一橫,右邊是爪子頭下麵一個寸,這個字錯誤率也很高,更有甚者會寫成「累」,過於離譜了!大家背誦的時候一定要自己在下麵多寫幾遍。】
本來還覺得自己的詩詞應該沒有什麽容易出錯的字的蘇軾:……
他艱難地看向自家弟弟和父親:「這兩個字,很難寫嗎?」
「咳……」蘇轍忍笑,「按理說是不難的,但後世學子或許……年齡尚幼,又去古甚遠,故而有些陌生吧!」
沒看上麵還說什麽木字旁、爪子頭嗎?想必又是後世於訓詁學上的新創,古今語言雖有承接,但到底有些隔閡,不會寫也很……正常吧?
主位的蘇洵搖頭:「去古甚遠便罷了,這『酹』怎麽能寫成『累』呢,簡直是……不知所謂。」
他忽然明白為何後世要將詩文列入科考了,文脈傳承,便是題中應有之意。
【蘇軾感嘆說,人生就像夢一樣,還是且斟一杯,以酒祭奠江中明月吧!早生華髮的詩人將酒灑入江中,此情此景,未免有些蕭索。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畢竟蘇軾貶官到黃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死裏逃生。】蘇軾:???
蘇洵蘇轍:???
眾人:???
「難道大宋亂了,蘇軾像李白一樣附逆亂臣?」趙匡胤大吃一驚。大宋優待文士,何至於嚴重到死裏逃生的地步?上了水鏡的文人,也就李白一個險些遭遇殺身之禍吧!
趙光義連忙否定:「皇兄嚴重了,大宋國泰民安,怎麽會發生天寶那樣的動亂。」
「那你說蘇軾怎麽會險些被殺頭?」
「說不定是像陸機……」
趙光義話說了一半又迅速咽了迴去,趙匡胤把眼一橫:「陸機,陸機還不是一樣!」
史載,陸平原陸機誌在匡世,但卻因捲入司馬氏內亂,遭饞遇害。像陸機,大宋不是也內亂了?趙匡胤一拂袖,把腦子裏文人被殺的事例翻了個囫圇個,一雙耳朵卻豎了起來,生怕楚棠吐出什麽驚天之語。
【我們都知道,蘇軾人生的逆轉,始於烏台詩案。烏台就是禦史台,因為上麵種植柏樹,終年有烏鴉棲息其中,所以被稱作烏台。這個案子其實並不複雜,我們先把大背景定位到王安石變法。】
秦朝。
嬴政眼皮微動:「哦?宋朝出了個商君一般的人物?」
商鞅變法,秦國始強,這是歷代秦王默認的事。
北宋,客棧。
被再次砸了個兜頭的三蘇麵麵相覷:王安石要變法???
蘇軾眉心微凝:「王介甫當世賢才,我聽聞當年他進士及第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之後放棄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自請外任,其後屢辭京命,是孤直耿介之士。他竟有氣魄效仿商鞅吳起,變法,他不怕動搖國本麽?」
他未曾顧及自身安危,反倒是先擔憂起了變法對國政的衝擊。
另一邊,歐陽修也驚疑不定:「先時,我舉薦王介甫為諫官,他以高堂辭不就,我隻好退而求其次,命他為群牧判官,但不久他又外任常州,我以為他無意留京,結果不知何時他又迴到京中,還主持起了變法?祖宗之法是那麽好變的嗎?」
寧國縣。
沈括在兄長沈披的任所閉門讀書,準備科考,王安石頗有聲名,沈括對他很是推崇,此時將上下文的內容一聯繫,不由得嘖嘖:
「莫不是二人政見不合,王安石以反對新法為由,藉機操縱台閣打擊蘇軾?」
官場嘛,不就是這些蠅營手段。
神宗年間。
王安石正在書房處理政務,皇上對他信任有加,全力支持新法的施行,他感於此番君臣相得,一顆濟世匡民的熱心愈發滾燙起來,是以對朝中的反對之聲充耳不聞。此時猛然聽得水鏡提起變法,不由得連筆墨都停滯了幾分。
蘇軾對新法頗有微詞,他是知曉的,難道是因此而獲罪?
「不對,不對。」王安石自顧自地搖搖頭,「反對新法罪不至此,卻是為了什麽?」他想不出,沉吟著放下筆墨,望向水鏡的神情多了幾分凝重。
【王安石有感北宋積弊,銳意革新,推行變法。有變法黨就有守舊派,以變法為界,朝堂分為兩派,兩派爭鋒相對,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黨爭。很不巧,蘇軾屬於守舊派。】
沈括一拍桌子:「我就說是王安石陷害蘇軾!」北宋。
幾個皇帝的臉色都有些差,尤其是趙匡胤,宋以唐五代為鑑,唐朝黨爭惹出的爛攤子他讀了不知道多少遍,此時聽到自己的後代也鬧出了黨爭,更是氣不打一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