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他輕聲答道。
贈我雙魚,還君菩提。
第 94 章 三昧
迦葉在爾是山中建了一座小屋。
屋子離優曇缽羅樹不遠,坐在迴廊上可以望見愈發茂盛的參天古木,適合發呆和小憩。
從前他下山後一直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以為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日子。可如今不同,如今他卻想有一個安定之所,他還是第一次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想要在外走得再遠再久心靈也有個歸處。
現在兩人一年之中大約能聚四五次,因著烏曇在長留山事務日漸繁多,而迦葉在仙門中也變得小有名氣,不少人都願意找他去解決禍端。
二人仍舊相約在優曇缽羅樹下,有時烏曇也會在這裏住些時日。
每當此時都是迦葉最開心的日子。
其實他說不上是為什麽開心,但總覺得烏曇在自己身邊時他就會很輕鬆,好像所有煩惱都被擱置,所有不安都被安撫。
烏曇在院中練劍,迦葉就坐在廊下看書,書看得累了,抬頭便能看到不遠處的人。太陽東升西落,白雲聚散流轉,他們可以就這樣待上好幾日,有時彼此之間說的話不多,但隻要看見對方,就覺得歲月靜好。
烏曇練完劍迴到屋前,迦葉就把早早準備好的茶水端給對方,有時還準備些他在附近買的糕點吃食,雖然這些東西一般最後都進了他自己的肚子。他們坐在一起眺望遠方的山和樹,欣賞門前的落花飄雪,體味時光慢慢流逝的感覺。
細雨綿綿,他們共撐一傘來山下探望鏡蓮夫婦。
當初烏曇借為鏡蓮取出魔氣之際留下了對方一縷頭髮,與朱顏刀的碎刃一同埋在了爾是山下。
修者數百年,凡間四五世。鏡蓮的故鄉早無了他幼時的痕跡,長留山是他呆了最久的地方,可也沒有給他一個歸宿,思量再三,烏曇便將二人葬在了爾是山。
此地幽靜,惟願人事紛紛再也無法打擾他們夫妻。
鏡蓮之事到底給烏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他胸口的傷一直未能好全,自提前出關後,便一直奔波追尋魔氣的線索。
「你的劍便是要護著這樣的人麽?」
——鏡蓮的那句話一直壓在他心頭,成為他之後行走世間的一句警誡,他出劍更加謹慎,對墮魔者的看法也有了新的思考。正魔之分有時並非絕對的善惡之辨。
但他知道自己必須堅持走下去,因為他明白所有遭遇都是證道途中的磨練,思辨與自省是對自我之道的感悟與提升。
而魔氣背後的禍首他也必將揪出,這樣才算真正給自己、給鏡蓮、給世人一個交代。
更多時候,二人聚在一起仍是下山四處遊歷,途中遇到魔禍人災時亦挺身上前。
千萬人前,白衣道者臂挽菩提串,手握護世劍,一夫當關,斬邪除魔。
而他身後,銀髮佛者催動術法,為他豎起堅固的屏障,抵擋所有偷襲與暗算。
他們的名字漸漸一起出現在人們口中,出現在街頭巷尾,出現在文人筆下。
何當人間共行路,君向青鋒我向佛。
***
這一次二人追著魔氣來到一座較為偏僻的山中。
據說有一位墮魔的修者不知發什麽瘋,喪心病狂地將附近村莊裏的孩童都擄了去,要用他們煉製法器。
烏曇與迦葉順著線索指引趕到時,已有數人葬身魔手,所幸烏曇及時出手製服了那魔修,二人將剩下的人送迴了村民家。
那些村民自孩子被捉走後整日以淚洗麵,如今天倫重聚,自是對兩人感激涕零。
但也有孩子不幸被殺的人家大聲斥責,詰問為何不早些出手救下自家孩子。
他們罵得難聽,甚至還有失了理智的朝烏曇動手。烏曇不欲爭辯轉身要走,迦葉看不過,上前拉開那村民狠狠瞪了對方一眼,他眼中帶了殺氣,那人頓時噤了聲不敢再罵。
然而迦葉也不能多說什麽,行走世間這麽多年,他早已明白人心的複雜,除了體會到這條路的艱難,便隻剩下……
他迴頭看著烏曇默默離開的背影,連忙追了上去。
便隻剩下要陪著烏曇走下去的堅定。
師父所說「自在」之道,不就是遵從本心嗎,他想著,我如今真心想與阿曇一起護世,也算是順了我的道罷。
兩人一路無言,待快要走到村口時,突然被人叫住了腳步:
「二位仙君請留步。」
迦葉停步迴首,隻見不遠處站著一個老者,手裏牽著一個半大孩子。
見二人停了腳步,他繼續道:「兩位救了我孫子,我無以為報,如今天色已晚,不知兩位可願在蔽舍吃一頓飯再離開?」
烏曇道:「怎敢勞煩老人家,您快些迴去罷。」
「如何算勞煩?」老者堅持道,「我知仙君看不上我這窮鄉僻壤裏老頭的一頓飯,可我雖一輩子守著這片土地生活,也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還請仙君莫要拒絕我一片報答之心。」
他說著動了動一旁自家孫子的手,便見那小不點一顛一顛地跑到烏曇身邊,用小手牽住烏曇衣袖,睜著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朝兩人一板一眼說道:「請仙君吃飯。」
烏曇低頭看著這小孩怯生生又不肯撒手的模樣,頓了一頓道:「那就麻煩了。」
兩人隨老人到了家中,一位老婦人已將熱騰騰的飯菜擺上了院中的石桌上,見幾人來了,忙招唿他們落座。
贈我雙魚,還君菩提。
第 94 章 三昧
迦葉在爾是山中建了一座小屋。
屋子離優曇缽羅樹不遠,坐在迴廊上可以望見愈發茂盛的參天古木,適合發呆和小憩。
從前他下山後一直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以為自己早已習慣這樣的日子。可如今不同,如今他卻想有一個安定之所,他還是第一次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想要在外走得再遠再久心靈也有個歸處。
現在兩人一年之中大約能聚四五次,因著烏曇在長留山事務日漸繁多,而迦葉在仙門中也變得小有名氣,不少人都願意找他去解決禍端。
二人仍舊相約在優曇缽羅樹下,有時烏曇也會在這裏住些時日。
每當此時都是迦葉最開心的日子。
其實他說不上是為什麽開心,但總覺得烏曇在自己身邊時他就會很輕鬆,好像所有煩惱都被擱置,所有不安都被安撫。
烏曇在院中練劍,迦葉就坐在廊下看書,書看得累了,抬頭便能看到不遠處的人。太陽東升西落,白雲聚散流轉,他們可以就這樣待上好幾日,有時彼此之間說的話不多,但隻要看見對方,就覺得歲月靜好。
烏曇練完劍迴到屋前,迦葉就把早早準備好的茶水端給對方,有時還準備些他在附近買的糕點吃食,雖然這些東西一般最後都進了他自己的肚子。他們坐在一起眺望遠方的山和樹,欣賞門前的落花飄雪,體味時光慢慢流逝的感覺。
細雨綿綿,他們共撐一傘來山下探望鏡蓮夫婦。
當初烏曇借為鏡蓮取出魔氣之際留下了對方一縷頭髮,與朱顏刀的碎刃一同埋在了爾是山下。
修者數百年,凡間四五世。鏡蓮的故鄉早無了他幼時的痕跡,長留山是他呆了最久的地方,可也沒有給他一個歸宿,思量再三,烏曇便將二人葬在了爾是山。
此地幽靜,惟願人事紛紛再也無法打擾他們夫妻。
鏡蓮之事到底給烏曇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他胸口的傷一直未能好全,自提前出關後,便一直奔波追尋魔氣的線索。
「你的劍便是要護著這樣的人麽?」
——鏡蓮的那句話一直壓在他心頭,成為他之後行走世間的一句警誡,他出劍更加謹慎,對墮魔者的看法也有了新的思考。正魔之分有時並非絕對的善惡之辨。
但他知道自己必須堅持走下去,因為他明白所有遭遇都是證道途中的磨練,思辨與自省是對自我之道的感悟與提升。
而魔氣背後的禍首他也必將揪出,這樣才算真正給自己、給鏡蓮、給世人一個交代。
更多時候,二人聚在一起仍是下山四處遊歷,途中遇到魔禍人災時亦挺身上前。
千萬人前,白衣道者臂挽菩提串,手握護世劍,一夫當關,斬邪除魔。
而他身後,銀髮佛者催動術法,為他豎起堅固的屏障,抵擋所有偷襲與暗算。
他們的名字漸漸一起出現在人們口中,出現在街頭巷尾,出現在文人筆下。
何當人間共行路,君向青鋒我向佛。
***
這一次二人追著魔氣來到一座較為偏僻的山中。
據說有一位墮魔的修者不知發什麽瘋,喪心病狂地將附近村莊裏的孩童都擄了去,要用他們煉製法器。
烏曇與迦葉順著線索指引趕到時,已有數人葬身魔手,所幸烏曇及時出手製服了那魔修,二人將剩下的人送迴了村民家。
那些村民自孩子被捉走後整日以淚洗麵,如今天倫重聚,自是對兩人感激涕零。
但也有孩子不幸被殺的人家大聲斥責,詰問為何不早些出手救下自家孩子。
他們罵得難聽,甚至還有失了理智的朝烏曇動手。烏曇不欲爭辯轉身要走,迦葉看不過,上前拉開那村民狠狠瞪了對方一眼,他眼中帶了殺氣,那人頓時噤了聲不敢再罵。
然而迦葉也不能多說什麽,行走世間這麽多年,他早已明白人心的複雜,除了體會到這條路的艱難,便隻剩下……
他迴頭看著烏曇默默離開的背影,連忙追了上去。
便隻剩下要陪著烏曇走下去的堅定。
師父所說「自在」之道,不就是遵從本心嗎,他想著,我如今真心想與阿曇一起護世,也算是順了我的道罷。
兩人一路無言,待快要走到村口時,突然被人叫住了腳步:
「二位仙君請留步。」
迦葉停步迴首,隻見不遠處站著一個老者,手裏牽著一個半大孩子。
見二人停了腳步,他繼續道:「兩位救了我孫子,我無以為報,如今天色已晚,不知兩位可願在蔽舍吃一頓飯再離開?」
烏曇道:「怎敢勞煩老人家,您快些迴去罷。」
「如何算勞煩?」老者堅持道,「我知仙君看不上我這窮鄉僻壤裏老頭的一頓飯,可我雖一輩子守著這片土地生活,也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還請仙君莫要拒絕我一片報答之心。」
他說著動了動一旁自家孫子的手,便見那小不點一顛一顛地跑到烏曇身邊,用小手牽住烏曇衣袖,睜著一雙水汪汪的眼睛朝兩人一板一眼說道:「請仙君吃飯。」
烏曇低頭看著這小孩怯生生又不肯撒手的模樣,頓了一頓道:「那就麻煩了。」
兩人隨老人到了家中,一位老婦人已將熱騰騰的飯菜擺上了院中的石桌上,見幾人來了,忙招唿他們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