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請吧。」
鳳止在幽都山中糾集人馬,欲前往藏有神器的仙門強行奪取神器,杜衡以傷勢未愈為由,被鳳止留下鎮守山中。
此事正中杜衡下懷。
杜衡在自己住處安安分分地歇了幾日,待鳳止離開之後,趁山中空虛,來到了後山。
後山與他前幾次來探查時無異,杜衡徑直來到了山洞中。
山洞之中空空蕩蕩的,陽光自洞口瀉入,他站在光與暗的交界處,靜靜地打量了一番四周景象。
半晌,他又退出了山洞,在洞外四處查探了一番,心中有了個模糊的猜測。
他迴憶起樂正嵐同他所言,鳳止在山洞前掐訣的動作以及之後洞口的變化,暗道:應是一種特殊的術法,隻有鳳止一人可以解開,此術法該是與他緊密相連。
杜衡揮手化出了上次自鳳止身上取得的那一滴血,而後雙手掐訣。但見紫光自他手中泛起,隨即攝起懸在他麵前的血滴,向洞口而去。
隻見洞口處有陣陣波紋盪開,隨後紅光一閃,一切又恢復原貌。
杜衡收迴了那一滴血,心中有了計較:看來我的想法是對的,這術法可以破解,隻是需要些時間。
他在洞前盤腿坐下,再次起手掐訣施術。
若見微幾人隨陸玨迴到了殿中,眾人坐定,若見微方一揮手,就見那捲軸緩緩浮在空中,隨著他眉間印記一閃,「溯世」卷終於徐徐展開,呈現在了眾人麵前。
展開的捲軸上最初是一片空白,隨後卷上白光泛起,有墨色的文字逐漸顯現出來。
捲軸最開始是一段序言:
「餘嚐與連山君歸藏同遊於九州,所遇景致趣聞無數,連山目不能視,故餘將所見所聞及其所思所感記於卷中,留作一念。——琅環君瑤帙」
原來後人所傳,記載九州歷史的神器「溯世」,原本乃是琅環君為好友寫的遊記。
「…餘本為凡間世家弟子,平生所求不過廣結天下英豪,得三兩知己,遊覽九州四海…幸得天道眷顧,證道成神。餘嚐思所證之道究竟為何,連山笑曰:『君心胸開闊,懷抱天地,此道名灑脫。』,餘不以為然,連山曰:『君雖未修道,然心性澄然,看淡世事,此乃世間少有。』…」
「…餘與連山相識於北地,一見如故,引為知交,連山身出天樞台,餘謂其『身在紅塵外,心懷天下事』,連山笑而不語。餘以為有窺天道,知後事之能者大抵如此…」
「…世傳東海之上有蓬洲島,時年八月,餘與連山乘舟出海,欲尋海島所在,途中風雨大作,海天皆暗,餘望空中,竟有巨龍身影,遮天蔽日…」
「…小舟在海上月餘,終見蓬洲島輪廓,餘笑曰:『此番逢兇化吉,君可早有預知?』,連山曰:『若非君執意一觀龍妖全貌,吾二人本不必如此狼狽。』其語含抱怨之意,餘迴曰:『君何時學會消遣吾了?』…」
「…蓬洲島形如小舟…島上有一山高聳入雲,餘與連山前往一觀,在山中見一冷峻劍者,上前問之,乃為昭明君丹曦。餘二人有幸得見昭明劍全貌,劍身樸素而劍氣浩然,連山嘆曰:『吾雖不能視,亦有所感,昭明劍意,如日之升。』…」
若見微看到這裏,心中豁然,原來「昭明君」丹曦出自東海之上的蓬洲島…
「…冬月初雪,餘與連山拜訪榣山,樂風君祝洵以清茗名曲相待,餘貪茶香,遂欲多留幾日,連山曰:『不若君在此留下,如是可日日嚐得清茗。』餘赧然而笑,樂風君曰:『君二人相處,令人欣羨。』餘笑曰:『誤交損友,誤交損友罷了。』…」
祝飛白看到自己祖上與二位神者的軼事,眼中也帶了些笑意。
「…西北之地冬日極寒,然餘與連山曾見一山脈,春意盎然,進入一探,此山名如春,乃以勾芒君神力護持,連山曰:『此乃陣法,陣法中以神力維持靈氣流轉,自成一方天地。』餘嘆為奇觀…」
「…餘與連山遊於廣野諸城,多見魔者殺人之事,餘感不安,然魔禍來源尚不明,連山亦有擔憂…路遇涿光山空桑君與清虛君在城中除魔,此師兄妹二人關係極好,餘笑猜招拒傾慕廣寒已久,連山亦笑:『君何時這樣八卦了。』…」
樂正嵐忍不住嘴角抽了抽,十神也如此八卦麽?
若見微卻皺眉暗道:招拒與廣寒竟都出自涿光山。
「…一日連山自夢中驚醒,麵色蒼白,餘憂心問其何故,連山不語,在房中三天三夜研究其隨身之星盤…後連山出,麵帶憂色,餘亦擔憂,連山嘆曰:『九州危矣。』…」
「…連山問餘可有隨身重要器物以承載餘之神力,餘笑曰:『吾同君四海為家,隨身之物唯手中未完之書卷耳。』連山低頭不語,半晌曰:『若有一日,君同凡人一般身死,可會懼否?』餘若有所感,迴曰:『世間萬物皆有盡時,何況是吾,生死之事,不過雲煙,既知終至,又有何懼?』連山笑嘆:『君乃真正看透之人。』…」
「…連山言九州之禍有可解之法,餘問之,其曰:『□□有常,自有定法。』…餘遂同連山遍尋九州之上入世神者…」
四人看到這裏,暗暗心驚,連山君居然早就預知了千年前的魔禍,他口中的破解之法究竟是……
「…餘與連山行於九州西部,路遇十數座空城,以為蹊蹺,路人曰:『數百年前,曾有修道者墮魔而殺盡城中居民,終被杳冥君代表道門判以極刑,然城中自此再無人口。』餘二人遂尋至杳冥君道場…」
鳳止在幽都山中糾集人馬,欲前往藏有神器的仙門強行奪取神器,杜衡以傷勢未愈為由,被鳳止留下鎮守山中。
此事正中杜衡下懷。
杜衡在自己住處安安分分地歇了幾日,待鳳止離開之後,趁山中空虛,來到了後山。
後山與他前幾次來探查時無異,杜衡徑直來到了山洞中。
山洞之中空空蕩蕩的,陽光自洞口瀉入,他站在光與暗的交界處,靜靜地打量了一番四周景象。
半晌,他又退出了山洞,在洞外四處查探了一番,心中有了個模糊的猜測。
他迴憶起樂正嵐同他所言,鳳止在山洞前掐訣的動作以及之後洞口的變化,暗道:應是一種特殊的術法,隻有鳳止一人可以解開,此術法該是與他緊密相連。
杜衡揮手化出了上次自鳳止身上取得的那一滴血,而後雙手掐訣。但見紫光自他手中泛起,隨即攝起懸在他麵前的血滴,向洞口而去。
隻見洞口處有陣陣波紋盪開,隨後紅光一閃,一切又恢復原貌。
杜衡收迴了那一滴血,心中有了計較:看來我的想法是對的,這術法可以破解,隻是需要些時間。
他在洞前盤腿坐下,再次起手掐訣施術。
若見微幾人隨陸玨迴到了殿中,眾人坐定,若見微方一揮手,就見那捲軸緩緩浮在空中,隨著他眉間印記一閃,「溯世」卷終於徐徐展開,呈現在了眾人麵前。
展開的捲軸上最初是一片空白,隨後卷上白光泛起,有墨色的文字逐漸顯現出來。
捲軸最開始是一段序言:
「餘嚐與連山君歸藏同遊於九州,所遇景致趣聞無數,連山目不能視,故餘將所見所聞及其所思所感記於卷中,留作一念。——琅環君瑤帙」
原來後人所傳,記載九州歷史的神器「溯世」,原本乃是琅環君為好友寫的遊記。
「…餘本為凡間世家弟子,平生所求不過廣結天下英豪,得三兩知己,遊覽九州四海…幸得天道眷顧,證道成神。餘嚐思所證之道究竟為何,連山笑曰:『君心胸開闊,懷抱天地,此道名灑脫。』,餘不以為然,連山曰:『君雖未修道,然心性澄然,看淡世事,此乃世間少有。』…」
「…餘與連山相識於北地,一見如故,引為知交,連山身出天樞台,餘謂其『身在紅塵外,心懷天下事』,連山笑而不語。餘以為有窺天道,知後事之能者大抵如此…」
「…世傳東海之上有蓬洲島,時年八月,餘與連山乘舟出海,欲尋海島所在,途中風雨大作,海天皆暗,餘望空中,竟有巨龍身影,遮天蔽日…」
「…小舟在海上月餘,終見蓬洲島輪廓,餘笑曰:『此番逢兇化吉,君可早有預知?』,連山曰:『若非君執意一觀龍妖全貌,吾二人本不必如此狼狽。』其語含抱怨之意,餘迴曰:『君何時學會消遣吾了?』…」
「…蓬洲島形如小舟…島上有一山高聳入雲,餘與連山前往一觀,在山中見一冷峻劍者,上前問之,乃為昭明君丹曦。餘二人有幸得見昭明劍全貌,劍身樸素而劍氣浩然,連山嘆曰:『吾雖不能視,亦有所感,昭明劍意,如日之升。』…」
若見微看到這裏,心中豁然,原來「昭明君」丹曦出自東海之上的蓬洲島…
「…冬月初雪,餘與連山拜訪榣山,樂風君祝洵以清茗名曲相待,餘貪茶香,遂欲多留幾日,連山曰:『不若君在此留下,如是可日日嚐得清茗。』餘赧然而笑,樂風君曰:『君二人相處,令人欣羨。』餘笑曰:『誤交損友,誤交損友罷了。』…」
祝飛白看到自己祖上與二位神者的軼事,眼中也帶了些笑意。
「…西北之地冬日極寒,然餘與連山曾見一山脈,春意盎然,進入一探,此山名如春,乃以勾芒君神力護持,連山曰:『此乃陣法,陣法中以神力維持靈氣流轉,自成一方天地。』餘嘆為奇觀…」
「…餘與連山遊於廣野諸城,多見魔者殺人之事,餘感不安,然魔禍來源尚不明,連山亦有擔憂…路遇涿光山空桑君與清虛君在城中除魔,此師兄妹二人關係極好,餘笑猜招拒傾慕廣寒已久,連山亦笑:『君何時這樣八卦了。』…」
樂正嵐忍不住嘴角抽了抽,十神也如此八卦麽?
若見微卻皺眉暗道:招拒與廣寒竟都出自涿光山。
「…一日連山自夢中驚醒,麵色蒼白,餘憂心問其何故,連山不語,在房中三天三夜研究其隨身之星盤…後連山出,麵帶憂色,餘亦擔憂,連山嘆曰:『九州危矣。』…」
「…連山問餘可有隨身重要器物以承載餘之神力,餘笑曰:『吾同君四海為家,隨身之物唯手中未完之書卷耳。』連山低頭不語,半晌曰:『若有一日,君同凡人一般身死,可會懼否?』餘若有所感,迴曰:『世間萬物皆有盡時,何況是吾,生死之事,不過雲煙,既知終至,又有何懼?』連山笑嘆:『君乃真正看透之人。』…」
「…連山言九州之禍有可解之法,餘問之,其曰:『□□有常,自有定法。』…餘遂同連山遍尋九州之上入世神者…」
四人看到這裏,暗暗心驚,連山君居然早就預知了千年前的魔禍,他口中的破解之法究竟是……
「…餘與連山行於九州西部,路遇十數座空城,以為蹊蹺,路人曰:『數百年前,曾有修道者墮魔而殺盡城中居民,終被杳冥君代表道門判以極刑,然城中自此再無人口。』餘二人遂尋至杳冥君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