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接下聖旨,想來兄長與陛下也算君臣同心。如今無生之不辰,顧影獨存之苦,當屬幸事。」
「兄長既已正誌明心,便不必躊躇。」
此行道阻且長,想必謝淳早已心知肚明,他也不必再多說什麽為其徒增煩憂。
況且他也並不認為謝淳所選擇的道路有何不妥,既然如此,直言便好。
等到了謝樽的迴應,謝淳愣了一瞬,神情放鬆下來,然後上前笑著捏了捏謝樽的臉。
「樽兒長大了。」謝淳輕聲感嘆著,牽起了謝樽的手。
待到下了小亭,隻需在轉過幾道彎便能到達清溪,清溪水順著河床激盪而下,泉水的拍打山石的聲音卻被人聲掩蓋。
到了這裏,正式的交遊便算開始,謝樽也已經沒什麽必要陪在謝淳身邊了,於是便和往常一樣在這個階段獨自一人溜了出去。
來過高陽山許多次,謝樽對這裏並不陌生,即使穿梭林間,不循著修好的小道長階行進也不會迷失。
一路避開人群,行至山頂又穿過一片低矮的林木,便可看到狹窄的小道旁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濤瀾二字,再往前去,視野便豁然開朗。
這是高陽山的西峰,從這裏向下俯瞰,可覽群山綿延,草木如濤。
懷王對亭子有所偏愛,這濤瀾峰巔,又靜靜立著一座精巧的小亭。這座濤瀾亭景致開闊,又鮮有人至,除了風大一些沒什麽不好,謝樽平日裏最喜歡來這呆著。
但這一次這裏有了別的訪客。
謝樽剛一踏上石階便看見了一個身著藍衫的男子站在亭中,手中厚厚的一遝書稿正被一頁一頁地往下拋去。
山風卷亂,那書頁翻飛,乘著風向遠方。
看來又是個失意人。
謝樽在心底暗道一句,雖然有些想換個地方,但還是起了些興趣,想看看這人手中拿的是些什麽東西,畢竟能拿著那麽厚一遝書稿參加集會的,還當真不多見。
直到走近,謝樽才發現他這人身藍衫洗的發白,邊角僵硬的翹起,在山風中木板一般的起落。
謝樽的到來將沈慶庭嚇的一個踉蹌,差點把手中剩下的書稿一齊抖落下去。
等他抱穩滑落的書稿轉過身來時,見道謝樽一身華貴,立刻狼狽的用袖子擦了擦臉,扯著嘴角僵硬地問道:「小公子有什麽事嗎?」
「在下對這書稿有些興趣,可否借予一觀?」謝樽看著他蠟黃的臉色輕聲問道。
濤瀾亭中,謝樽一頁頁仔細地看著手中的文稿,這文稿名為蜀中誌,現下已經不見了大半,想必都已經不知道掛在高陽山上的哪個枝頭了。
其實剛一見這遝文稿又是地方誌,他便已經失去了大半興趣。
如今文壇地方誌正流行,大多歌頌虞朝盛景,贊千裏江山物華天寶,言之無物,令人讀來頓覺「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一句所言非虛。
若是究起原因,則是在於兩年前皇帝下旨,命翰林院籌備重修大虞國誌。
而這國誌多少需從地方誌當中取材,若能在其中留下幾行文字,也算得上名留青史。因此眾多文人墨客忽地齊齊提筆,數不清的地方誌自五湖四海飛入長安,翰林院都快要堆不下了。
按理說沈慶庭這文章不應當無人問津才對,但很可惜,沈慶庭出身太差,在長安隻會無立錐之地。
謝樽看著文章的同時,還在聽沈慶庭繼續說自己的故事。
故事並無什麽新意,簡單老套。
這種邊遠村鎮出身的窮苦讀書人懷才不遇、蹉跎半生的故事,天下不知凡幾。
但看著手中這遝文辭曉暢的書稿,聽聞此誌已然耗費十二餘年時,又覺得沈慶庭或許是有那麽一點不同的,至少這蜀中誌並非為應和所作。
書中盛讚之詞不多,寫盡了蜀中的山川物產,風俗人情,少有功利,在謝樽看來算是佳作。
若如沈慶庭所說,他之前已經在清溪邊轉了幾圈了,但看這紙張上的痕跡,想來沒被幾個人翻看過。
當今文壇本就厚古薄今,重名輕實,加上沈慶庭這般落魄的身世,無人賞讀也是自然。
出身低微,懷才不遇……
謝樽把文稿整理好遞了迴去,眼中閃過一道亮光:「你可曾去過定國公府?」
「未曾。」沈慶庭苦笑一聲,拜謁高門需投名帖,他從前嚐試過幾家小有門庭的人家,但都石沉大海,至於定國公府……他想都不敢想。
到後來,他便隻敢來參加這些不設限製的集會了。
「我與定國公世子謝淳有交,若你願意,我可將此書稿收下親手交予他賞看,如何?」
「當真?!」沈慶庭眼中一片希冀,他如今也算得上是窮途末路了,去年他入長安時尚是盛夏,而今長安已是春風滿懷,他耗不下去了。
所謂暗室逢燈,即使麵前的僅僅是個小童,他也願意一搏。
「當真。」
在聽著沈慶庭激動地解釋著書稿內容時,謝樽忽然聞見自山下捲來的風中縈繞著一絲極淡的酒香。
酒香清冽沁人心脾,但在這四下開闊的高陽山巔卻顯得分外怪異。
但當謝樽懷疑周圍還有別人,打算定神嗅聞時,那縷酒香卻如電逝一般再也找不到蹤跡,就好像剛才的感知隻是錯覺一般。
第66章
等謝樽迴到清溪畔時, 眾人已然列坐,有酒杯沿著溪岸晃晃悠悠地飄蕩著。
「兄長既已正誌明心,便不必躊躇。」
此行道阻且長,想必謝淳早已心知肚明,他也不必再多說什麽為其徒增煩憂。
況且他也並不認為謝淳所選擇的道路有何不妥,既然如此,直言便好。
等到了謝樽的迴應,謝淳愣了一瞬,神情放鬆下來,然後上前笑著捏了捏謝樽的臉。
「樽兒長大了。」謝淳輕聲感嘆著,牽起了謝樽的手。
待到下了小亭,隻需在轉過幾道彎便能到達清溪,清溪水順著河床激盪而下,泉水的拍打山石的聲音卻被人聲掩蓋。
到了這裏,正式的交遊便算開始,謝樽也已經沒什麽必要陪在謝淳身邊了,於是便和往常一樣在這個階段獨自一人溜了出去。
來過高陽山許多次,謝樽對這裏並不陌生,即使穿梭林間,不循著修好的小道長階行進也不會迷失。
一路避開人群,行至山頂又穿過一片低矮的林木,便可看到狹窄的小道旁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濤瀾二字,再往前去,視野便豁然開朗。
這是高陽山的西峰,從這裏向下俯瞰,可覽群山綿延,草木如濤。
懷王對亭子有所偏愛,這濤瀾峰巔,又靜靜立著一座精巧的小亭。這座濤瀾亭景致開闊,又鮮有人至,除了風大一些沒什麽不好,謝樽平日裏最喜歡來這呆著。
但這一次這裏有了別的訪客。
謝樽剛一踏上石階便看見了一個身著藍衫的男子站在亭中,手中厚厚的一遝書稿正被一頁一頁地往下拋去。
山風卷亂,那書頁翻飛,乘著風向遠方。
看來又是個失意人。
謝樽在心底暗道一句,雖然有些想換個地方,但還是起了些興趣,想看看這人手中拿的是些什麽東西,畢竟能拿著那麽厚一遝書稿參加集會的,還當真不多見。
直到走近,謝樽才發現他這人身藍衫洗的發白,邊角僵硬的翹起,在山風中木板一般的起落。
謝樽的到來將沈慶庭嚇的一個踉蹌,差點把手中剩下的書稿一齊抖落下去。
等他抱穩滑落的書稿轉過身來時,見道謝樽一身華貴,立刻狼狽的用袖子擦了擦臉,扯著嘴角僵硬地問道:「小公子有什麽事嗎?」
「在下對這書稿有些興趣,可否借予一觀?」謝樽看著他蠟黃的臉色輕聲問道。
濤瀾亭中,謝樽一頁頁仔細地看著手中的文稿,這文稿名為蜀中誌,現下已經不見了大半,想必都已經不知道掛在高陽山上的哪個枝頭了。
其實剛一見這遝文稿又是地方誌,他便已經失去了大半興趣。
如今文壇地方誌正流行,大多歌頌虞朝盛景,贊千裏江山物華天寶,言之無物,令人讀來頓覺「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一句所言非虛。
若是究起原因,則是在於兩年前皇帝下旨,命翰林院籌備重修大虞國誌。
而這國誌多少需從地方誌當中取材,若能在其中留下幾行文字,也算得上名留青史。因此眾多文人墨客忽地齊齊提筆,數不清的地方誌自五湖四海飛入長安,翰林院都快要堆不下了。
按理說沈慶庭這文章不應當無人問津才對,但很可惜,沈慶庭出身太差,在長安隻會無立錐之地。
謝樽看著文章的同時,還在聽沈慶庭繼續說自己的故事。
故事並無什麽新意,簡單老套。
這種邊遠村鎮出身的窮苦讀書人懷才不遇、蹉跎半生的故事,天下不知凡幾。
但看著手中這遝文辭曉暢的書稿,聽聞此誌已然耗費十二餘年時,又覺得沈慶庭或許是有那麽一點不同的,至少這蜀中誌並非為應和所作。
書中盛讚之詞不多,寫盡了蜀中的山川物產,風俗人情,少有功利,在謝樽看來算是佳作。
若如沈慶庭所說,他之前已經在清溪邊轉了幾圈了,但看這紙張上的痕跡,想來沒被幾個人翻看過。
當今文壇本就厚古薄今,重名輕實,加上沈慶庭這般落魄的身世,無人賞讀也是自然。
出身低微,懷才不遇……
謝樽把文稿整理好遞了迴去,眼中閃過一道亮光:「你可曾去過定國公府?」
「未曾。」沈慶庭苦笑一聲,拜謁高門需投名帖,他從前嚐試過幾家小有門庭的人家,但都石沉大海,至於定國公府……他想都不敢想。
到後來,他便隻敢來參加這些不設限製的集會了。
「我與定國公世子謝淳有交,若你願意,我可將此書稿收下親手交予他賞看,如何?」
「當真?!」沈慶庭眼中一片希冀,他如今也算得上是窮途末路了,去年他入長安時尚是盛夏,而今長安已是春風滿懷,他耗不下去了。
所謂暗室逢燈,即使麵前的僅僅是個小童,他也願意一搏。
「當真。」
在聽著沈慶庭激動地解釋著書稿內容時,謝樽忽然聞見自山下捲來的風中縈繞著一絲極淡的酒香。
酒香清冽沁人心脾,但在這四下開闊的高陽山巔卻顯得分外怪異。
但當謝樽懷疑周圍還有別人,打算定神嗅聞時,那縷酒香卻如電逝一般再也找不到蹤跡,就好像剛才的感知隻是錯覺一般。
第66章
等謝樽迴到清溪畔時, 眾人已然列坐,有酒杯沿著溪岸晃晃悠悠地飄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