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帶著一身黏糊糊的汗水,這位記者騎著報社專用的毛驢迴到了報社。把本子丟給負責整理的人,讓他們趕出粗略的通訊稿,然後按照必要情況增減內容,過了總編輯的眼就可以上報紙了。
不多時,另外守著幾處的記者也帶著消息迴到報社,搖起來大蒲扇喝了冰飲子解渴。犒勞了一下各自的身體,大家聚在一起嘰嘰喳喳聊起天來。
“我從河邊的市場上聽到,今天棉花價格開始下跌了!幾家賣棉花的商行都降價了個半成。”
“這算什麽消息,不很重要吧。”一個人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
“嗨,難怪你身上不是棉布衣服。知道為啥那麽多手搖紡紗車,織布機,都沒打下來棉布價格麽?”另一個人語氣有些得意,顯擺的問。
“啊……為什麽。我這幾個月都在備考,不太清楚。”
“因為棉花不夠啊。無論緬甸還是雲南,種棉花的地方都不多。紡紗織布弄得再快,沒有棉花有什麽用?結果棉花價格反而高漲起來,後來,種棉花的越來越多,皇莊差不多一半種了棉花,民間也開始種,現在總算讓棉布降價了。”
“那,這麽多田地種了棉花,還有糧食吃麽?”
“緬甸南邊不都是地?雖然太濕了些,得要燒荒,但讓人去開荒,幾年就能供應上去。”
幾人聊著聊著,就開始鍵政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起來。“休息夠了,等會上夜班的就準備一下哈。”裏麵的編輯出來提醒了一聲。有些人隻是兼職記者,他們隻有有消息的時候才會過來,按照消息來拿薪水,而專職的晚上則要輪流兼做編輯。由於每天清晨就要發行新版報紙的報社,這幾間房子每天晚上都燈火通明,每過七八天,都有一箱牛油蠟燭被搬進報社。
聽到這話,大家應了一下各自散去,幾個全職的職員走到後堂開始吃飯。照例,豐盛的飯菜裏有一條小魚,魚肝油能治夜盲症,而這些人隔一天就得熬夜一天,在沒有煤油燈的時代,吃魚也算一種心理安慰。
劉相每天也在這個院子裏吃飯---他覺得食物的氣味比鉛和炭的味道好聞多了,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清新。在一扇半開的窗戶旁,劉相正思考著報社的發展大計。
一會兒,劉相聽到了熟悉的聲音,不用說,又是中官來傳達旨意了。劉相主動迎了出去,跟著中官一起入宮。
“陛下有何見教?”
“見教倒不是,隻是想來了解一下情況,但又沒時間去仔細看看。呶,這麽一大冊子,還真是難辦。”
“這個冊子……”
“啊。土地的問題,朕念他們是漢人,沒有直接動手,結果他們都不願意清丈土地,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朱由榔一提起來,就來氣。
“聽說,報社有在其他地方開版的想法?”
“是。報紙影響力局限在阿瓦一地,經理的再好也終歸在方圓幾十裏之內。所以有選擇一處地方再開一版報紙的想法。名字,題頭一樣,但內容有所區別。”
其實,這也是後世報紙的通例,大一些的報紙都有以語言,受眾等分不同版的做法。劉相能提出來倒是有些超前。
“臣以為,可以定在中興府。”
“噢?你說說看,為何定在中興。”朱由榔倒是來了興趣,他見過的每一個部門都想在中興開分基地,就沒人想去其他地方,中興就這麽有吸引力麽?
“識字人口眾多,閱讀能力強,多為漢人,可以省版麵。當地有印刷能力。”這番地理答題一樣的迴答讓朱由榔一時找不出任何問題。
“愛卿為何不考慮在雲南府開版呢?雲南府也有印刷能力,有幾萬人能夠讀報,手工業不比阿瓦差太多。”
“啊?”劉相張大嘴巴一臉茫然,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在雲南府開分版的事情。外派的常駐記者最遠也就到中興,雲南境內一個常駐記者都沒有,怎麽建設分社?
“實不相瞞,若在昆明開版,暫時力不從心。還不如當地另外籌措人,另外開一報紙。消息渠道,記者來源,雲南,一個都沒有。”劉相無奈的說。
“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要在雲南建個新版。”
“啊?陛下,此為何意?”
“之所以阿瓦能這麽快開辟記者,消息渠道,靠的什麽?”朱由榔循循善誘。
“迴陛下,阿瓦城在光複以來,本就小報眾多,報販子走街串巷,各種包打聽也有些,還有些北方來的窮士子,他們為了弄點生活費用,也過來做做編輯的事情,這才能把這個報紙搭起來,可在雲南府城……哪一樣都沒有吧…”劉相越說聲音越低,深怕惹怒皇帝。
“對啊,你說的很好。”朱由榔喝了一口紅茶說,“如果說阿瓦的輿論方麵還有一些小報,揭帖到處傳出來的流言蜚語,在雲南府裏,除了少數士紳以外,那些小市民最多看看話本,聽聽茶博士扯淡,幾乎可以說沒有任何傳媒一樣的東西存在。”
“傳媒,在雲南府這個連雛形都沒有的地方,隻要三版到四版讓人喜歡看,一版和二版的聲音,就能夠一下子壓製那些反對朝廷複明大業的居心不良的劣紳們,堵上他們的臭嘴。”朱由榔在後世對宣傳戰毫不陌生,戈培爾的那句名言更是讓他如雷貫耳。
“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
何況,朱由榔想要重複的不是謊言,本身大多數內容都沒問題,難道還怕了這些“建言無能,造謠有術”的“君子”們?
“不過,這也不是很急,明年之前籌備好,明年年後開辦就行了。雲南的事情,急不得。”朱由榔好像在對劉相,也好像在對自己說。
“是。”劉相應道,他的服從不僅僅因為朱由榔是皇帝,也因為朱由榔不知為何,總是具有極其超越的前瞻性----就好像他真的見過一樣。
“微臣有一事不明。”
“講。”
“既然隔了上千裏,為何非要用同一個名字?”
(本章完)
</p>
帶著一身黏糊糊的汗水,這位記者騎著報社專用的毛驢迴到了報社。把本子丟給負責整理的人,讓他們趕出粗略的通訊稿,然後按照必要情況增減內容,過了總編輯的眼就可以上報紙了。
不多時,另外守著幾處的記者也帶著消息迴到報社,搖起來大蒲扇喝了冰飲子解渴。犒勞了一下各自的身體,大家聚在一起嘰嘰喳喳聊起天來。
“我從河邊的市場上聽到,今天棉花價格開始下跌了!幾家賣棉花的商行都降價了個半成。”
“這算什麽消息,不很重要吧。”一個人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
“嗨,難怪你身上不是棉布衣服。知道為啥那麽多手搖紡紗車,織布機,都沒打下來棉布價格麽?”另一個人語氣有些得意,顯擺的問。
“啊……為什麽。我這幾個月都在備考,不太清楚。”
“因為棉花不夠啊。無論緬甸還是雲南,種棉花的地方都不多。紡紗織布弄得再快,沒有棉花有什麽用?結果棉花價格反而高漲起來,後來,種棉花的越來越多,皇莊差不多一半種了棉花,民間也開始種,現在總算讓棉布降價了。”
“那,這麽多田地種了棉花,還有糧食吃麽?”
“緬甸南邊不都是地?雖然太濕了些,得要燒荒,但讓人去開荒,幾年就能供應上去。”
幾人聊著聊著,就開始鍵政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起來。“休息夠了,等會上夜班的就準備一下哈。”裏麵的編輯出來提醒了一聲。有些人隻是兼職記者,他們隻有有消息的時候才會過來,按照消息來拿薪水,而專職的晚上則要輪流兼做編輯。由於每天清晨就要發行新版報紙的報社,這幾間房子每天晚上都燈火通明,每過七八天,都有一箱牛油蠟燭被搬進報社。
聽到這話,大家應了一下各自散去,幾個全職的職員走到後堂開始吃飯。照例,豐盛的飯菜裏有一條小魚,魚肝油能治夜盲症,而這些人隔一天就得熬夜一天,在沒有煤油燈的時代,吃魚也算一種心理安慰。
劉相每天也在這個院子裏吃飯---他覺得食物的氣味比鉛和炭的味道好聞多了,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清新。在一扇半開的窗戶旁,劉相正思考著報社的發展大計。
一會兒,劉相聽到了熟悉的聲音,不用說,又是中官來傳達旨意了。劉相主動迎了出去,跟著中官一起入宮。
“陛下有何見教?”
“見教倒不是,隻是想來了解一下情況,但又沒時間去仔細看看。呶,這麽一大冊子,還真是難辦。”
“這個冊子……”
“啊。土地的問題,朕念他們是漢人,沒有直接動手,結果他們都不願意清丈土地,真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朱由榔一提起來,就來氣。
“聽說,報社有在其他地方開版的想法?”
“是。報紙影響力局限在阿瓦一地,經理的再好也終歸在方圓幾十裏之內。所以有選擇一處地方再開一版報紙的想法。名字,題頭一樣,但內容有所區別。”
其實,這也是後世報紙的通例,大一些的報紙都有以語言,受眾等分不同版的做法。劉相能提出來倒是有些超前。
“臣以為,可以定在中興府。”
“噢?你說說看,為何定在中興。”朱由榔倒是來了興趣,他見過的每一個部門都想在中興開分基地,就沒人想去其他地方,中興就這麽有吸引力麽?
“識字人口眾多,閱讀能力強,多為漢人,可以省版麵。當地有印刷能力。”這番地理答題一樣的迴答讓朱由榔一時找不出任何問題。
“愛卿為何不考慮在雲南府開版呢?雲南府也有印刷能力,有幾萬人能夠讀報,手工業不比阿瓦差太多。”
“啊?”劉相張大嘴巴一臉茫然,他壓根就沒有考慮過在雲南府開分版的事情。外派的常駐記者最遠也就到中興,雲南境內一個常駐記者都沒有,怎麽建設分社?
“實不相瞞,若在昆明開版,暫時力不從心。還不如當地另外籌措人,另外開一報紙。消息渠道,記者來源,雲南,一個都沒有。”劉相無奈的說。
“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要在雲南建個新版。”
“啊?陛下,此為何意?”
“之所以阿瓦能這麽快開辟記者,消息渠道,靠的什麽?”朱由榔循循善誘。
“迴陛下,阿瓦城在光複以來,本就小報眾多,報販子走街串巷,各種包打聽也有些,還有些北方來的窮士子,他們為了弄點生活費用,也過來做做編輯的事情,這才能把這個報紙搭起來,可在雲南府城……哪一樣都沒有吧…”劉相越說聲音越低,深怕惹怒皇帝。
“對啊,你說的很好。”朱由榔喝了一口紅茶說,“如果說阿瓦的輿論方麵還有一些小報,揭帖到處傳出來的流言蜚語,在雲南府裏,除了少數士紳以外,那些小市民最多看看話本,聽聽茶博士扯淡,幾乎可以說沒有任何傳媒一樣的東西存在。”
“傳媒,在雲南府這個連雛形都沒有的地方,隻要三版到四版讓人喜歡看,一版和二版的聲音,就能夠一下子壓製那些反對朝廷複明大業的居心不良的劣紳們,堵上他們的臭嘴。”朱由榔在後世對宣傳戰毫不陌生,戈培爾的那句名言更是讓他如雷貫耳。
“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
何況,朱由榔想要重複的不是謊言,本身大多數內容都沒問題,難道還怕了這些“建言無能,造謠有術”的“君子”們?
“不過,這也不是很急,明年之前籌備好,明年年後開辦就行了。雲南的事情,急不得。”朱由榔好像在對劉相,也好像在對自己說。
“是。”劉相應道,他的服從不僅僅因為朱由榔是皇帝,也因為朱由榔不知為何,總是具有極其超越的前瞻性----就好像他真的見過一樣。
“微臣有一事不明。”
“講。”
“既然隔了上千裏,為何非要用同一個名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