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果不其然,據探子迴報,官軍已經撤走了主力,營內空虛,想來是圍點打援去了。此時,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好時機!
土司急急下令點齊兵馬,魚貫而入出城。爭取打的鞏昌王腹背受敵---要是能活捉他得到談判主動權就更好了!無論對明的請和還是對大清的“反正”,鞏昌王都是一個重要籌碼,對大明可以用來當肉票換各種物資換地位,而對於滿清官員而言,這就是拿著白文選的腦袋邀功請賞。
當然,能在兩軍打的難舍難分的時候衝進去改變戰局外加搶奪戰利品,也是推動此次冒險的原因,滿清在入關後使用的戰術與之相似,不然也無法在康熙年間還能勉強維持八旗天下無敵的神話了,當然,如果被潰退部隊裹挾著一起潰敗,那就是另一迴事。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嘛。
隴川土司自信滿滿的認為,自己能夠在一團糟的戰場上改變戰局,而非被人各個擊破。在山間道路中輕裝上陣,土司手下的土兵走的並不慢,身上的顏色也同環境協調起來。不過,輕裝上陣在軍事中有時候並非好詞---這等於拋棄了大部分重裝備和後勤,如果沒有組織就等於丟盔棄甲直接跑路了。在單兵武器占據極大火力輸出的情況下,這樣的穿插並非完全不能做到---後世誌願軍在重裝部隊占據主要火力殺傷的時代,仍然通過步兵不斷穿插創造了奇跡,不是麽?
土司大人不知道繞後需要的條件,隻是聽過那位老童生隱約說過幾句,此時軍情如火,趕緊親自帶人就走。
若是白文選知道自己被人當成了籌碼,估計做夢都要笑醒---見過輕敵的,沒見過這麽輕敵的,兵力不占優勢,武器裝備是劣勢,竟然敢於拿自己當籌碼?也不看看你們這幾隻小螞蟻,曆史的車輪碾過你們,一點痕跡都看不出來!
一日後,幹崖,南甸,芒市三家土司匯集的叛軍先後堆積在了一片長達三十裏的河穀地帶。三家土司雖然聯合開了幾次軍議,但卻互不統屬,為了作戰計劃吵的不可開交,在這片爭吵之中,看著仍然處在行軍隊形的敵人,第四團展開成為戰鬥隊形進行戰鬥;隊形不到半個時辰,三支叛軍都被打的全軍潰退----那些還在吵架的人也終於停止了爭吵,因為一隊明軍已經包圍了這裏,在哄笑聲裏被逼著抱著頭走了出來。
隴川土兵還沒趕到戰場,就挨上了正麵展開的一個營。幾輪射擊就打破了土司大人的最後一點幻想。
“給汝立功的機會到了。”一名軍官語帶輕蔑的說,旁邊那衣冠不同的人立刻下拜,正是那土司的侄子。
“明白!”他幾乎是雀躍的點了點頭,同自己的原班人馬一同“迴”到了隴川城下,騙開了城門。這些人一麵控製住城門,一麵迎接明軍入駐。
當身邊的軍官都在恭賀白文選的時候,白文選卻坐在馬上思考起來:皇帝比自己清楚新軍的戰鬥力,為何派出一個團對此牛刀殺雞?此時即將馬到功成,平定隴(川)幹(崖)叛亂的進度條已經跑到了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可能由李定國方麵派出的部隊捷足先登,也可能仍然屬於自己,從而拿滿了整場戰爭所有的得分點。意氣風發之間,白文選卻有些起疑:皇帝為何要給自己這種送功勞的副本?
“王爺,前麵就是銅壁關了。”
白文選點了點頭。“前麵的斥候迴報如何。”
“迴報安全,沒有發現敵人,可以通行。”
於是,一條浩浩蕩蕩的長龍穿過關門,幾千隻腳踏過這個曾經在曆史上令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地方。當這些地方重歸於朝廷治下以後,必然設置流官,原本成為緬人侮辱華夏皇帝的關卡,現在卻被華夏人士氣高漲的通過,可謂今非昔比。
穿過銅壁關,遠處就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土司堡壘。隻是堡壘所處的地勢比隴川那座要高很多,看起來四麵都處於其的山下。各處隱隱約約露出來的痕跡被斥候用帶著血的手“摸”了迴來,城外其實是有防禦工事的。
“哼,蠻子就是蠻子,要是吾來排兵布陣,必不讓此道埋伏立刻被發動,而是放長線釣大魚。”白文選心下吐槽,最近幾日他聽的誇讚聲太多,不願與參謀們應和。這些人死腦筋的多,但除了做參謀工作,看起來倒更像一股書生和孩子的樣子。
……
小半個月後。
在複明宮內的地圖上,這四個土司已經消失不見:隴川,幹崖兩個宣撫司同漢龍縣一同劃歸再次複設的中興府;芒市,南甸兩個土司則同永昌府分離出來的騰越州新設騰衝府,以騰衝縣城(即原騰越州城)作為治所。朱由榔很自負的認為,這張地圖掛上沒多久,當地就可以派軍政廳了。
中興州升格為中興府,作為原中興州的知州劉看山沒有被平調,而是在原地升任知府,又一次成了官場上閃耀的新星。中興本身作為一座工商業城鎮加上近郊農村,劉看山已經勉強適應了當前的工作,但一下子多了兩個農業縣,工作立刻就複雜起來----光是財政上的統一就要人命了!如果不能迅速把這兩個縣的人口卷入中興城外的一片片窩棚和房屋裏去,那麽,這兩個縣就反而會成為中興的包袱,劉看山從未如此強烈有過經濟殖民地的概念。
幸好,資本的力量在推動著劉看山的政績前進,在軌道局又一次發行債券以後,修建軌道的施工隊重新迴到了隴川境內,按照複線的標準修建軌道。大量的工人集中在沿線,一下就拓開了附近農副產品的銷路,讓一些分了土地以後的農民第一次摸到白銀。
十一月末,隴幹叛亂平息,其賊酋二十四人押阿瓦,梟首。----《明實錄》
冬十二月十日,帝昏迷,十七日醒,召王熙及麻勒吉入內,口授遺詔。二人三入而方定。
當夜,帝崩。----《東虜實錄》
(本章完)
</p>
果不其然,據探子迴報,官軍已經撤走了主力,營內空虛,想來是圍點打援去了。此時,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好時機!
土司急急下令點齊兵馬,魚貫而入出城。爭取打的鞏昌王腹背受敵---要是能活捉他得到談判主動權就更好了!無論對明的請和還是對大清的“反正”,鞏昌王都是一個重要籌碼,對大明可以用來當肉票換各種物資換地位,而對於滿清官員而言,這就是拿著白文選的腦袋邀功請賞。
當然,能在兩軍打的難舍難分的時候衝進去改變戰局外加搶奪戰利品,也是推動此次冒險的原因,滿清在入關後使用的戰術與之相似,不然也無法在康熙年間還能勉強維持八旗天下無敵的神話了,當然,如果被潰退部隊裹挾著一起潰敗,那就是另一迴事。正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嘛。
隴川土司自信滿滿的認為,自己能夠在一團糟的戰場上改變戰局,而非被人各個擊破。在山間道路中輕裝上陣,土司手下的土兵走的並不慢,身上的顏色也同環境協調起來。不過,輕裝上陣在軍事中有時候並非好詞---這等於拋棄了大部分重裝備和後勤,如果沒有組織就等於丟盔棄甲直接跑路了。在單兵武器占據極大火力輸出的情況下,這樣的穿插並非完全不能做到---後世誌願軍在重裝部隊占據主要火力殺傷的時代,仍然通過步兵不斷穿插創造了奇跡,不是麽?
土司大人不知道繞後需要的條件,隻是聽過那位老童生隱約說過幾句,此時軍情如火,趕緊親自帶人就走。
若是白文選知道自己被人當成了籌碼,估計做夢都要笑醒---見過輕敵的,沒見過這麽輕敵的,兵力不占優勢,武器裝備是劣勢,竟然敢於拿自己當籌碼?也不看看你們這幾隻小螞蟻,曆史的車輪碾過你們,一點痕跡都看不出來!
一日後,幹崖,南甸,芒市三家土司匯集的叛軍先後堆積在了一片長達三十裏的河穀地帶。三家土司雖然聯合開了幾次軍議,但卻互不統屬,為了作戰計劃吵的不可開交,在這片爭吵之中,看著仍然處在行軍隊形的敵人,第四團展開成為戰鬥隊形進行戰鬥;隊形不到半個時辰,三支叛軍都被打的全軍潰退----那些還在吵架的人也終於停止了爭吵,因為一隊明軍已經包圍了這裏,在哄笑聲裏被逼著抱著頭走了出來。
隴川土兵還沒趕到戰場,就挨上了正麵展開的一個營。幾輪射擊就打破了土司大人的最後一點幻想。
“給汝立功的機會到了。”一名軍官語帶輕蔑的說,旁邊那衣冠不同的人立刻下拜,正是那土司的侄子。
“明白!”他幾乎是雀躍的點了點頭,同自己的原班人馬一同“迴”到了隴川城下,騙開了城門。這些人一麵控製住城門,一麵迎接明軍入駐。
當身邊的軍官都在恭賀白文選的時候,白文選卻坐在馬上思考起來:皇帝比自己清楚新軍的戰鬥力,為何派出一個團對此牛刀殺雞?此時即將馬到功成,平定隴(川)幹(崖)叛亂的進度條已經跑到了百分之八十。還有百分之二十可能由李定國方麵派出的部隊捷足先登,也可能仍然屬於自己,從而拿滿了整場戰爭所有的得分點。意氣風發之間,白文選卻有些起疑:皇帝為何要給自己這種送功勞的副本?
“王爺,前麵就是銅壁關了。”
白文選點了點頭。“前麵的斥候迴報如何。”
“迴報安全,沒有發現敵人,可以通行。”
於是,一條浩浩蕩蕩的長龍穿過關門,幾千隻腳踏過這個曾經在曆史上令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地方。當這些地方重歸於朝廷治下以後,必然設置流官,原本成為緬人侮辱華夏皇帝的關卡,現在卻被華夏人士氣高漲的通過,可謂今非昔比。
穿過銅壁關,遠處就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土司堡壘。隻是堡壘所處的地勢比隴川那座要高很多,看起來四麵都處於其的山下。各處隱隱約約露出來的痕跡被斥候用帶著血的手“摸”了迴來,城外其實是有防禦工事的。
“哼,蠻子就是蠻子,要是吾來排兵布陣,必不讓此道埋伏立刻被發動,而是放長線釣大魚。”白文選心下吐槽,最近幾日他聽的誇讚聲太多,不願與參謀們應和。這些人死腦筋的多,但除了做參謀工作,看起來倒更像一股書生和孩子的樣子。
……
小半個月後。
在複明宮內的地圖上,這四個土司已經消失不見:隴川,幹崖兩個宣撫司同漢龍縣一同劃歸再次複設的中興府;芒市,南甸兩個土司則同永昌府分離出來的騰越州新設騰衝府,以騰衝縣城(即原騰越州城)作為治所。朱由榔很自負的認為,這張地圖掛上沒多久,當地就可以派軍政廳了。
中興州升格為中興府,作為原中興州的知州劉看山沒有被平調,而是在原地升任知府,又一次成了官場上閃耀的新星。中興本身作為一座工商業城鎮加上近郊農村,劉看山已經勉強適應了當前的工作,但一下子多了兩個農業縣,工作立刻就複雜起來----光是財政上的統一就要人命了!如果不能迅速把這兩個縣的人口卷入中興城外的一片片窩棚和房屋裏去,那麽,這兩個縣就反而會成為中興的包袱,劉看山從未如此強烈有過經濟殖民地的概念。
幸好,資本的力量在推動著劉看山的政績前進,在軌道局又一次發行債券以後,修建軌道的施工隊重新迴到了隴川境內,按照複線的標準修建軌道。大量的工人集中在沿線,一下就拓開了附近農副產品的銷路,讓一些分了土地以後的農民第一次摸到白銀。
十一月末,隴幹叛亂平息,其賊酋二十四人押阿瓦,梟首。----《明實錄》
冬十二月十日,帝昏迷,十七日醒,召王熙及麻勒吉入內,口授遺詔。二人三入而方定。
當夜,帝崩。----《東虜實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