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自從李定國來到雲南府召見所有土司之後,雲南府內的氣氛就顯得詭異起來。城牆之內,土司們事實上已經被軟禁了,李定國對他們好吃好喝好招待,就是不肯讓他們在談出一個結果之前離開這裏---為了這次“會議”,李定國讓人專門騰出來了一間大院子,還請來了全府最好的廚子做菜。不過,土司們倒是可以同他們的部下交流,看守的士兵也隻是搜個身不讓帶武器進去;在府城通往各地的道路上,也充滿著他們拙劣偽裝的信使前往各自所在的屬地,李定國也當做沒看見,隻是聽憑著他們迴去報信。在第一天和第二天,李定國都親臨了會場接見了一番這些出力不少的土官們,中氣十足的劃定了底線,還和他們和和氣氣談了幾次,隨後就再沒見了人影,第三天開始,同他們開會的人換成了軍政廳的高文貴,高文貴倒是比較耐心,和這些人少官大的羈縻官員連續幾天磨盡了嘴皮子,但是就是想“用完就扔”,“好話說盡,壞事做絕。”
第六天,土司們照例來到堂上的時候,一名兵部的臨時代表穿著三品官服代替了高文貴的主席:“爵爺讓我來向大家告罪一聲,他實在是積壓公務繁忙,沒法同大家商議此事了。”
“不過放心,諸位和吾講的,就等於和晉王講。陛下也是沒辦法啊,若非如此,東虜占據十五省中大半,隻怕卷土重來…江山社稷危矣。”其實,這位臨時代表的三品官服還是跟著李定國身邊的一名六品主事套著的,要是按照真實的官品,這一桌子人哪個都比他大,那就沒法談了。
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開始李定國提出的全部改土歸流,本來就是個漫天要價的事情,到了高文貴,就一邊黑著臉一邊鬆口到一部分地區“可以暫不歸流,但要增多設立流官,不許借故阻撓,隱瞞戶口”,而補償措施則允許土司們在完成歸流以後獲得封爵和年金,又或者在緬甸南部轉封比之前許諾的更大地盤。
但到了這位膚色發白的“兵部代表”身上,反而拒絕在往後讓步了。這幾日,院子內不時傳來驚詫的聲音,大家互相交流的時候,神色也比之前凝重許多,不再有那種“我就是不鳥你,不服你殺了我我家裏人一樣造反”的想法。
“這朝廷到底是多有錢啊?竟然派商隊跑到咱們那山溝溝子裏去賣鹽,那麽低的價格能賺到幾個錢呢?”這些人並不知道無論是曬鹽法(明朝時很多地方采用煮鹽)還是鹽礦本身的成本都並不很高,勉強可以維持出入平衡---順帶畫出了每一個土司的主要道路地圖。戰爭是圍繞這交通線和居民點進行的,既然李定國掌握了交通線,那麽自己手下人能爬的山,有著大量山民的官軍也一樣能爬,雲南雨多而影響鳥銃發射的劣勢也被燧發槍替代…而且,在手下人逐漸染上酒癮以後(其實土司們自己也染上了),對他們的控製力度也在削弱。
或許,正如那些漢人口裏所說,當今聖上是生而知之吧,不過一兩年,整個雲南乃至緬甸的局勢都風雲變幻,從山窮水盡到現在具有二省之地……而自己呢?
……
金絲籠子裏的土司們嗚唿哀哉,可在籠子外的常人看來,李定國等人的做法實在是太危險了。別的不用說,土司們還有上萬軍隊呢,而且分別駐紮在漢區六府(雲南,曲靖,澄江,大理,永昌,臨安)各處,一旦這些土司頭人想出來什麽主意,那麽雲南就會遍地烽火,說不定滿清能夠再次奪迴雲南,沒了這些土司的屏障(甚至能夠給清軍提供助力)清軍就能夠順流而下,對阿瓦造成極大威脅!
“看明白”這些的常人很多,但都被李定國擋了迴去,到最後,李定國幹脆閉門謝客。
在街頭巷尾,乃至不少官員,豪商眼裏,李定國“犯老糊塗了”,“心急”,隻有少數人知道,李定國做了一次大棋黨,“在下一盤大棋”。
在這些常人中間,佚名也是其中一位。在被李定國的親隨客氣的擋迴去以後,佚名幾乎抓著每一次北來的馬隊急急地問個明白:“路上那些蠻子兵動了沒有,鐵軌道上都看到啥了?……”
“東家,這…這和上一次來的,沒什麽區別啊。”帶隊的車把式想了想說。
送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得到的迴答是同樣的,既然暫時沒有出什麽問題。佚名決定暫且安心:反正城內城外,現在還有兩個營的新軍擺在這裏,哪個敢來飛蛾撲火?
“這幾日,新賣出去的酒又多了起來。”
佚名點了點頭。“多了多少?”
“比前幾天多了約莫一倍多吧,聽說,晉王進城就給兵士們,無論新軍還是土兵都發了賞錢,他們都湧進來買酒;各家拿貨的夥計,看起來都有點吃不住氣力了。”
直到這時,佚名才想起來他給城內的各家商戶挖的那個大小仍然處於薛定諤狀態的坑:“你去一趟中央銀行的那個櫃台問一下,最近有沒有哪家的夥計過來問借貸的?”
佚名的想法是趁著那日劃分份額的時候,總有實力和貨額不匹配的時候,等到誰家先吃不住,要麽就逼著他們買賣份額從而各種分化瓦解,最後消化幹淨,要麽就逼著其中幾家被迫違反行會規矩,有自己做後盾,行會瓦解想來輕而易舉。行會能夠控製的商路本身也很有限,軍隊一卡,你們還想不想做生意?隻要巧妙的化解雲南府的這些頭頭腦腦們縮頭抱團,就能夠最大限度的讓這裏的商業網絡為己所用。
不一會兒,夥計迴來迴報:“有三家的夥計都來了,問的數額都是大概在一千兩左右。”
心裏撥了撥算盤珠子,確認了一下這個數字正好同這幾日吃下來的貨物相配,而馬上就是要結賬的時間了----佚名定下來的結賬時間是每兩個月一次,比此時的大多數商家定的都快,出於對皇商地位的認可和畏懼,大家當時都點了頭,此時斷然沒有什麽反悔的理由。
(本章完)
</p>
自從李定國來到雲南府召見所有土司之後,雲南府內的氣氛就顯得詭異起來。城牆之內,土司們事實上已經被軟禁了,李定國對他們好吃好喝好招待,就是不肯讓他們在談出一個結果之前離開這裏---為了這次“會議”,李定國讓人專門騰出來了一間大院子,還請來了全府最好的廚子做菜。不過,土司們倒是可以同他們的部下交流,看守的士兵也隻是搜個身不讓帶武器進去;在府城通往各地的道路上,也充滿著他們拙劣偽裝的信使前往各自所在的屬地,李定國也當做沒看見,隻是聽憑著他們迴去報信。在第一天和第二天,李定國都親臨了會場接見了一番這些出力不少的土官們,中氣十足的劃定了底線,還和他們和和氣氣談了幾次,隨後就再沒見了人影,第三天開始,同他們開會的人換成了軍政廳的高文貴,高文貴倒是比較耐心,和這些人少官大的羈縻官員連續幾天磨盡了嘴皮子,但是就是想“用完就扔”,“好話說盡,壞事做絕。”
第六天,土司們照例來到堂上的時候,一名兵部的臨時代表穿著三品官服代替了高文貴的主席:“爵爺讓我來向大家告罪一聲,他實在是積壓公務繁忙,沒法同大家商議此事了。”
“不過放心,諸位和吾講的,就等於和晉王講。陛下也是沒辦法啊,若非如此,東虜占據十五省中大半,隻怕卷土重來…江山社稷危矣。”其實,這位臨時代表的三品官服還是跟著李定國身邊的一名六品主事套著的,要是按照真實的官品,這一桌子人哪個都比他大,那就沒法談了。
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開始李定國提出的全部改土歸流,本來就是個漫天要價的事情,到了高文貴,就一邊黑著臉一邊鬆口到一部分地區“可以暫不歸流,但要增多設立流官,不許借故阻撓,隱瞞戶口”,而補償措施則允許土司們在完成歸流以後獲得封爵和年金,又或者在緬甸南部轉封比之前許諾的更大地盤。
但到了這位膚色發白的“兵部代表”身上,反而拒絕在往後讓步了。這幾日,院子內不時傳來驚詫的聲音,大家互相交流的時候,神色也比之前凝重許多,不再有那種“我就是不鳥你,不服你殺了我我家裏人一樣造反”的想法。
“這朝廷到底是多有錢啊?竟然派商隊跑到咱們那山溝溝子裏去賣鹽,那麽低的價格能賺到幾個錢呢?”這些人並不知道無論是曬鹽法(明朝時很多地方采用煮鹽)還是鹽礦本身的成本都並不很高,勉強可以維持出入平衡---順帶畫出了每一個土司的主要道路地圖。戰爭是圍繞這交通線和居民點進行的,既然李定國掌握了交通線,那麽自己手下人能爬的山,有著大量山民的官軍也一樣能爬,雲南雨多而影響鳥銃發射的劣勢也被燧發槍替代…而且,在手下人逐漸染上酒癮以後(其實土司們自己也染上了),對他們的控製力度也在削弱。
或許,正如那些漢人口裏所說,當今聖上是生而知之吧,不過一兩年,整個雲南乃至緬甸的局勢都風雲變幻,從山窮水盡到現在具有二省之地……而自己呢?
……
金絲籠子裏的土司們嗚唿哀哉,可在籠子外的常人看來,李定國等人的做法實在是太危險了。別的不用說,土司們還有上萬軍隊呢,而且分別駐紮在漢區六府(雲南,曲靖,澄江,大理,永昌,臨安)各處,一旦這些土司頭人想出來什麽主意,那麽雲南就會遍地烽火,說不定滿清能夠再次奪迴雲南,沒了這些土司的屏障(甚至能夠給清軍提供助力)清軍就能夠順流而下,對阿瓦造成極大威脅!
“看明白”這些的常人很多,但都被李定國擋了迴去,到最後,李定國幹脆閉門謝客。
在街頭巷尾,乃至不少官員,豪商眼裏,李定國“犯老糊塗了”,“心急”,隻有少數人知道,李定國做了一次大棋黨,“在下一盤大棋”。
在這些常人中間,佚名也是其中一位。在被李定國的親隨客氣的擋迴去以後,佚名幾乎抓著每一次北來的馬隊急急地問個明白:“路上那些蠻子兵動了沒有,鐵軌道上都看到啥了?……”
“東家,這…這和上一次來的,沒什麽區別啊。”帶隊的車把式想了想說。
送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得到的迴答是同樣的,既然暫時沒有出什麽問題。佚名決定暫且安心:反正城內城外,現在還有兩個營的新軍擺在這裏,哪個敢來飛蛾撲火?
“這幾日,新賣出去的酒又多了起來。”
佚名點了點頭。“多了多少?”
“比前幾天多了約莫一倍多吧,聽說,晉王進城就給兵士們,無論新軍還是土兵都發了賞錢,他們都湧進來買酒;各家拿貨的夥計,看起來都有點吃不住氣力了。”
直到這時,佚名才想起來他給城內的各家商戶挖的那個大小仍然處於薛定諤狀態的坑:“你去一趟中央銀行的那個櫃台問一下,最近有沒有哪家的夥計過來問借貸的?”
佚名的想法是趁著那日劃分份額的時候,總有實力和貨額不匹配的時候,等到誰家先吃不住,要麽就逼著他們買賣份額從而各種分化瓦解,最後消化幹淨,要麽就逼著其中幾家被迫違反行會規矩,有自己做後盾,行會瓦解想來輕而易舉。行會能夠控製的商路本身也很有限,軍隊一卡,你們還想不想做生意?隻要巧妙的化解雲南府的這些頭頭腦腦們縮頭抱團,就能夠最大限度的讓這裏的商業網絡為己所用。
不一會兒,夥計迴來迴報:“有三家的夥計都來了,問的數額都是大概在一千兩左右。”
心裏撥了撥算盤珠子,確認了一下這個數字正好同這幾日吃下來的貨物相配,而馬上就是要結賬的時間了----佚名定下來的結賬時間是每兩個月一次,比此時的大多數商家定的都快,出於對皇商地位的認可和畏懼,大家當時都點了頭,此時斷然沒有什麽反悔的理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