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十二月四日起,揚州全城戒嚴。數十萬人口的揚州城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隻有那些躲入城內避難的鄉下人和不停往城內運送糧食的隊伍才略微帶來了一些生機。他們中有許多人是第一次進城,圍著衙門或者是各家大戶開的粥鋪的熱氣擠在一起,想要討一口熱粥騙騙肚子。
經過了清軍的“揚州十日”,此時的揚州城內仍然還有三四十萬人口,三四十萬人每天最低也要吃掉一千多石糧食。現在揚州城內存糧隻夠半個多月,從附近鄉村往城內運輸糧食就成了一項重要任務,而之所以允許四周鄉村的人進城,倒不是因為鄭襲心慈手軟,而是指望把人都收攏進來,清軍再要抓人蟻附攻城,就得拖更久的時間。
武庫內的大炮被弄上了城頭,上次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垮城牆,然而有著洋人炮匠的鄭襲並不覺得韃子的大炮有多厲害,隻要能利用技術優勢和高度優勢讓炮彈飛的更遠,就能妨礙清軍故伎重施。如果清軍想要再轟開城牆,那就得先吃上一輪十幾斤重的大鐵球!幾輪下來,寶貝的漢軍旗炮手還想不想要了?
至於清軍反擊城頭大炮,揚州城牆的高度足夠把大多數炮彈攔下來。在轟塌城牆之前,清軍的炮兵興許就會被打光!
但是,鄭襲仍然憂心忡忡。
攻城,在此時主要有幾種方法。一,用大炮炸開城牆。對於越小的城池,這招效果越好,對於南京,京師這種有著包磚城牆的大城,效果就差多了(當然,大多數情況能帶著大炮打到這兩個城下,守城的也差不多要玩完了)二,放水淹城牆(當然,這招防守方也能用,自己用也可能被反殺,前者比如李自成打開封結果明軍挖黃河大堤,後者比如蒙古人打西夏挖黃河,結果黃河水倒過來淹自己),三,堆人。
至於用內應啊,間諜啊之類的,又不是所有人都和弘光朝廷和史可法那樣,看著人跳到對麵去還不動手是不是?稍微有腦子的都知道做最基本的戒嚴工作,咱們就不把攻城的危險寄托在防守方的弱智上啦。
好了,言歸正傳,第一條和第二條,鄭襲同學都是不慫的---大炮清軍不一定有自己厲害,放水的話無論是運河還是長江,現在都開始結冰了,要是沒結冰的話,鄭軍的炮船早就炸著這些旱鴨子哭爹喊娘去了。可是第三條就麻煩了。按照四麵八方的斥候迴報,清軍最少動了五萬人攻打揚州,自己手上的部隊也就一萬出頭,加上能上城牆的青壯倒是能同清軍差不多,可這些人連鳥銃都不會用,最多幹幹潑金汁啊,丟石灰罐啊之類簡單的事情。
要是清軍發現大炮不管用,直接讓綠營甚至抓百姓當炮灰攻城,那麻煩可就大了!
雖說揚州和南京隻是一江之隔,可援軍此時還沒到南京,至少也得撐上半個月才能有些輕裝的援軍到來。而鄭軍擅長水戰不擅步戰,沒有炮船支援,那些人被圍點打援…
隻有等到江麵慢慢劃開,鄭軍船隻駛入運河,才能穩妥的投入大批兵力,從而解開揚州之圍,在這之前,長江和運河不是揚州賴以生存的血管,而是套在脖子上的絞索!
在風中冷靜分析了當前局勢,鄭襲卻沒有任何計策可以徹底改善這段極其危險的窗口期。這是閩王府戰略上的失誤所帶來的,隻能依靠硬消耗來彌補。
“啊嚏…!”鄭襲的喉嚨有點兒癢,寒風一吹,忍不住打了個噴嚏。
兩天過去,鄭軍同清軍的斥候接觸越來越多,從偶爾的遊騎打個照麵變成了一小隊一小隊的交戰,隨著一次次人馬碰撞,籠罩在兩軍之間的戰爭迷霧也漸漸散去。斥候每次放出到迴來的時間越來越短,迴報的消息也越來越詳細,在那張花費了數月時間繪製的揚州地圖上,一副簡略的作戰態勢圖顯現出來:
在府城東麵的萬壽鎮附近,約莫有一支萬人左右的綠營兵,看旗號應當是劉良佐的部隊。西麵的儀真縣附近則有鼇拜所領部隊混同一些綠營兵一同活動,在鄉野之間“打糧”。而在正北方的邵伯鎮一帶,則豎立著各種各樣的旗號,有正紅的,正白的,鑲白的…綠營裏的總副參遊就更多的數不清,粗略一算也有四五萬人。
清軍兵分三路,一正二奇,就像一隻揮舞著兩隻大鉗子的螃蟹。而揚州城,就像螃蟹嘴裏的美食…
鼓聲咚咚響起,等待多時的眾將交了隨身兵器,挺胸疊肚走進侯府內院。熟悉的人互相用眼神示意小聲交談,非嫡係的將領則緊張的觀察四周。門前排列著一撥掛著鐵甲,拄著塗了金粉三叉戟的高大武士,雖然三叉戟不如長矛好使,但鄭襲真要當場殺人,就是這些人全部空手都能做到,這戟主要還是發揮裝逼作用。
穿過兩道長戟森林,將領們上堂各自找到位置坐下,屏聲靜氣等待著正主的來臨。此時軍法有十七禁五十四斬之說,即使實際執行中沒那麽嚴苛,但混到能參加此次軍議的地位,選擇性執法是心照不宣的,在這裏要是瞎bb什麽,說不定就被侯爺借腦袋嚇猴子啦。
鄭襲換了一身火紅的戎裝從後麵走出,坦然接受了眾將的下拜。地圖一掛起來,鄭襲就自說自話:“東虜已經從三個方向撲過來了,按照斥候們的迴報,三路人馬最少五萬大軍,咱們堂上帶的,加一起估摸著肯定不到兩萬。”
“東虜馬多人多,咱們馬少人少。出城野戰自是不成,但要是把城門封死,那也不成。”鄭襲用手指指了指地圖上的城牆,“吾令人在城外修築了堡寨,現在業已完工,就以兩個奇兵營守此幾處堡寨。”
奇兵營的原意是指明朝武官體係中副總兵所帶領的部隊,而揚州的奇兵營則是鄭襲收編的原綠營雜牌軍,屬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那種類型。要是揚州城下惡戰一場傷亡慘重,說不定這三個員額三千,實際兩千的營就要撤編啦。
被點名的三個副總兵對視一眼,出列領命。
鄭襲點點頭,又讓人換了城區地圖掛上。“正兵營守北,東北,東便…援兵營守西,西便…”揚州十二個城門被攤了大餅,每一處所駐紮的兵力都差不多。
而遊兵營和毫無存在感的漕運總督標營,則被鄭襲留在了城內交通要道,準備用於上城支援。而無論是城門上的,還是城內的,都屬於鄭襲從福建帶來的可靠部隊。
交代完了各處具體部署,鄭襲就讓他們去“組織防務”,等人散了,他卻又派人把遊兵營的主將叫了迴來。
這位將領是個麵黑鼻短的中年男子,身上有股淡淡的海腥味。鄭襲忍不住又打了個噴嚏,臉上微微有些不悅,全然忘記了自己半年多前也曾經日常同海水打交道。
“遊兵營實有多少人?如實說來,汝也是福建來的老兄弟了,吾不是那種無情之人。”
“兩千七百四十人,侯爺可以隨時點驗。”這位遊擊不假思索的迴答。
遊兵營的標準員額是三千人,兩千七百四十人就是說吃空餉不到百分之十。這個比例可以說是非常有節操了。鄭襲高興的站了起來,“行,汝將這些人分布於此,此處…若是城外有變…”
鄭襲做了個揮手劈砍的手勢。
</p>
十二月四日起,揚州全城戒嚴。數十萬人口的揚州城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隻有那些躲入城內避難的鄉下人和不停往城內運送糧食的隊伍才略微帶來了一些生機。他們中有許多人是第一次進城,圍著衙門或者是各家大戶開的粥鋪的熱氣擠在一起,想要討一口熱粥騙騙肚子。
經過了清軍的“揚州十日”,此時的揚州城內仍然還有三四十萬人口,三四十萬人每天最低也要吃掉一千多石糧食。現在揚州城內存糧隻夠半個多月,從附近鄉村往城內運輸糧食就成了一項重要任務,而之所以允許四周鄉村的人進城,倒不是因為鄭襲心慈手軟,而是指望把人都收攏進來,清軍再要抓人蟻附攻城,就得拖更久的時間。
武庫內的大炮被弄上了城頭,上次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垮城牆,然而有著洋人炮匠的鄭襲並不覺得韃子的大炮有多厲害,隻要能利用技術優勢和高度優勢讓炮彈飛的更遠,就能妨礙清軍故伎重施。如果清軍想要再轟開城牆,那就得先吃上一輪十幾斤重的大鐵球!幾輪下來,寶貝的漢軍旗炮手還想不想要了?
至於清軍反擊城頭大炮,揚州城牆的高度足夠把大多數炮彈攔下來。在轟塌城牆之前,清軍的炮兵興許就會被打光!
但是,鄭襲仍然憂心忡忡。
攻城,在此時主要有幾種方法。一,用大炮炸開城牆。對於越小的城池,這招效果越好,對於南京,京師這種有著包磚城牆的大城,效果就差多了(當然,大多數情況能帶著大炮打到這兩個城下,守城的也差不多要玩完了)二,放水淹城牆(當然,這招防守方也能用,自己用也可能被反殺,前者比如李自成打開封結果明軍挖黃河大堤,後者比如蒙古人打西夏挖黃河,結果黃河水倒過來淹自己),三,堆人。
至於用內應啊,間諜啊之類的,又不是所有人都和弘光朝廷和史可法那樣,看著人跳到對麵去還不動手是不是?稍微有腦子的都知道做最基本的戒嚴工作,咱們就不把攻城的危險寄托在防守方的弱智上啦。
好了,言歸正傳,第一條和第二條,鄭襲同學都是不慫的---大炮清軍不一定有自己厲害,放水的話無論是運河還是長江,現在都開始結冰了,要是沒結冰的話,鄭軍的炮船早就炸著這些旱鴨子哭爹喊娘去了。可是第三條就麻煩了。按照四麵八方的斥候迴報,清軍最少動了五萬人攻打揚州,自己手上的部隊也就一萬出頭,加上能上城牆的青壯倒是能同清軍差不多,可這些人連鳥銃都不會用,最多幹幹潑金汁啊,丟石灰罐啊之類簡單的事情。
要是清軍發現大炮不管用,直接讓綠營甚至抓百姓當炮灰攻城,那麻煩可就大了!
雖說揚州和南京隻是一江之隔,可援軍此時還沒到南京,至少也得撐上半個月才能有些輕裝的援軍到來。而鄭軍擅長水戰不擅步戰,沒有炮船支援,那些人被圍點打援…
隻有等到江麵慢慢劃開,鄭軍船隻駛入運河,才能穩妥的投入大批兵力,從而解開揚州之圍,在這之前,長江和運河不是揚州賴以生存的血管,而是套在脖子上的絞索!
在風中冷靜分析了當前局勢,鄭襲卻沒有任何計策可以徹底改善這段極其危險的窗口期。這是閩王府戰略上的失誤所帶來的,隻能依靠硬消耗來彌補。
“啊嚏…!”鄭襲的喉嚨有點兒癢,寒風一吹,忍不住打了個噴嚏。
兩天過去,鄭軍同清軍的斥候接觸越來越多,從偶爾的遊騎打個照麵變成了一小隊一小隊的交戰,隨著一次次人馬碰撞,籠罩在兩軍之間的戰爭迷霧也漸漸散去。斥候每次放出到迴來的時間越來越短,迴報的消息也越來越詳細,在那張花費了數月時間繪製的揚州地圖上,一副簡略的作戰態勢圖顯現出來:
在府城東麵的萬壽鎮附近,約莫有一支萬人左右的綠營兵,看旗號應當是劉良佐的部隊。西麵的儀真縣附近則有鼇拜所領部隊混同一些綠營兵一同活動,在鄉野之間“打糧”。而在正北方的邵伯鎮一帶,則豎立著各種各樣的旗號,有正紅的,正白的,鑲白的…綠營裏的總副參遊就更多的數不清,粗略一算也有四五萬人。
清軍兵分三路,一正二奇,就像一隻揮舞著兩隻大鉗子的螃蟹。而揚州城,就像螃蟹嘴裏的美食…
鼓聲咚咚響起,等待多時的眾將交了隨身兵器,挺胸疊肚走進侯府內院。熟悉的人互相用眼神示意小聲交談,非嫡係的將領則緊張的觀察四周。門前排列著一撥掛著鐵甲,拄著塗了金粉三叉戟的高大武士,雖然三叉戟不如長矛好使,但鄭襲真要當場殺人,就是這些人全部空手都能做到,這戟主要還是發揮裝逼作用。
穿過兩道長戟森林,將領們上堂各自找到位置坐下,屏聲靜氣等待著正主的來臨。此時軍法有十七禁五十四斬之說,即使實際執行中沒那麽嚴苛,但混到能參加此次軍議的地位,選擇性執法是心照不宣的,在這裏要是瞎bb什麽,說不定就被侯爺借腦袋嚇猴子啦。
鄭襲換了一身火紅的戎裝從後麵走出,坦然接受了眾將的下拜。地圖一掛起來,鄭襲就自說自話:“東虜已經從三個方向撲過來了,按照斥候們的迴報,三路人馬最少五萬大軍,咱們堂上帶的,加一起估摸著肯定不到兩萬。”
“東虜馬多人多,咱們馬少人少。出城野戰自是不成,但要是把城門封死,那也不成。”鄭襲用手指指了指地圖上的城牆,“吾令人在城外修築了堡寨,現在業已完工,就以兩個奇兵營守此幾處堡寨。”
奇兵營的原意是指明朝武官體係中副總兵所帶領的部隊,而揚州的奇兵營則是鄭襲收編的原綠營雜牌軍,屬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那種類型。要是揚州城下惡戰一場傷亡慘重,說不定這三個員額三千,實際兩千的營就要撤編啦。
被點名的三個副總兵對視一眼,出列領命。
鄭襲點點頭,又讓人換了城區地圖掛上。“正兵營守北,東北,東便…援兵營守西,西便…”揚州十二個城門被攤了大餅,每一處所駐紮的兵力都差不多。
而遊兵營和毫無存在感的漕運總督標營,則被鄭襲留在了城內交通要道,準備用於上城支援。而無論是城門上的,還是城內的,都屬於鄭襲從福建帶來的可靠部隊。
交代完了各處具體部署,鄭襲就讓他們去“組織防務”,等人散了,他卻又派人把遊兵營的主將叫了迴來。
這位將領是個麵黑鼻短的中年男子,身上有股淡淡的海腥味。鄭襲忍不住又打了個噴嚏,臉上微微有些不悅,全然忘記了自己半年多前也曾經日常同海水打交道。
“遊兵營實有多少人?如實說來,汝也是福建來的老兄弟了,吾不是那種無情之人。”
“兩千七百四十人,侯爺可以隨時點驗。”這位遊擊不假思索的迴答。
遊兵營的標準員額是三千人,兩千七百四十人就是說吃空餉不到百分之十。這個比例可以說是非常有節操了。鄭襲高興的站了起來,“行,汝將這些人分布於此,此處…若是城外有變…”
鄭襲做了個揮手劈砍的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