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範文程說完便不再多言,隻是靜靜等待順治迴應。
不得不說,滿清前期的貴族們還算頗有政治決斷力的,順治隻是罵了幾句“吳逆”“來日定滅其三族”之類的氣話就采納了範文程的建議,“也罷,那就先敲打敲打吳家好了。”
範文程又提出不對外公開此事,硬說吳三桂已死,然後讓吳應熊繼承其父的王爵,“早定繼承,以安天下之心。”順治點點頭也表示同意,捏著鼻子暫時認了吳三桂辦的好事。
當天,詔書就送到了吳家搭在正陽門外的靈棚裏,吳應熊跪著接了詔書,忍不住對著一群衣冠禽獸的來賓笑出聲,讓不少人心下鄙夷這位新晉的王爺:真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靈棚裏都能這麽笑出來?難道是喪事喜辦麽?
吳應熊臉上的喜色還沒掩飾下去,剛剛去給人塞銀子的管家就滿頭大汗的跑了過來。這下子,全場的焦點都聚集在了這個管家身上。
此時已經是秋天,即使因為有些冷而生了火爐,也絕沒有滿頭大汗的道理,“多半是出了什麽事情罷,”不少人這麽想著。
那管家湊到吳應熊耳邊說:“世子老爺,從朝廷那的消息知道,老王爺已經投降南邊了!”
“此話當真?”
吳應熊雙目圓瞪,盯著這個陪自己從小到大的老管家,他臉上每一處褶皺好像都寫著什麽無字天書一樣。
“世子,我怎麽敢誆騙您啊!這是朝廷那傳出來,甚至可以說是朝廷放出來的,千真萬確,隻不過不在邸報上發,專門放出來敲打您的。”
老管家雖然非是朝廷命官,但俗話說“宰相門房七品官”,平西王家的管家見識能力也遠遠超過一般的小吏,麵對慌張的小主人,老管家忍著自己的恐懼盡可能多的提供了信息和分析。
吳應熊聽完猛灌了幾口茶水,找了個借口表示要打道迴府,眾人知道出了大事,也無心久留,紛紛告辭。
不過三天,京城內人人都知道吳三桂投降了偽桂王。一時間各種流言揭帖四起,無論是漢人還是旗人都加入了吐槽吳三桂的行列,要是往日,吳府家奴早就把各地茶樓酒肆用鐵尺匕首拆了個一幹二淨,可現在這種隨時可能被殺雞儆猴的時候,又有哪個敢觸了少主子的黴頭?
清廷解決問題,用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殺,吳應熊等了好些時候,都沒聽到要處置他的風聲,心中才有些安定下來。
九月十日,清廷複命卓布泰為征南將軍,戴罪立功。與之前那個征南將軍不同的是,這裏的“南”不再是接近萬裏之遙的雲南煙瘴之地,而是清廷的錢袋子,米袋子---江南。
八旗入關之時隻有二十餘萬能夠打仗的男子,此時經過數年征戰,兵員數還不如入關之時。而且,有了旱澇保收的鐵杆莊稼,戰鬥力也有所下降。出於種種考慮,清廷撥給了四萬八旗軍,六萬從直隸,山東,河南等各地調撥的綠營軍。二比三的八旗綠營配比,看得出已經是下了血本了。
當然,跟隨卓布泰離開京師的連一萬人也沒有,其他部隊將會在卓布泰南下的過程中加入行軍隊伍。由於北方經濟凋敝,卓布泰不得不下令將預定的行軍路線一分為三,因為按照明麵上的數據,沿途沒有一個府能夠供應十萬大軍過境期間的糧草。
清軍出動的消息隻過了一個月多一點就傳到了南明設在阿瓦的行在,圍繞這件事,朝堂上再一次爆發了爭執。即使經過了叛亂和考試兩輪清洗,多數朝臣仍舊主張北上恢複雲南,理由表麵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卻仍然是對緬甸的排斥感。對他們來說,雲南好歹是中原王朝統治了幾百年的地方,而緬甸則是純粹的化外之地,很多人緬語都不會一句,生活在阿瓦城裏甚是不便,相比之下,曾經被一些見過南京,廣州等大城而嫌棄的滇都則成了天邊的月亮。
而朱由榔和沒有正式拜為首輔的楊在則認為隻需要進入雲南南部一些州府,理由則偏向於種田之類,相比有著一堆土司鐵杆,讓人拉不下臉清掃的雲南,四麵都是戰五渣野怪的緬甸顯然更適合來個一掃光。如果在雲南動用和緬甸一樣的鐵杆政策,說不定會導致抗清勢力內部的分裂,而這種分裂對朱由榔而言,幾乎是致命的。
在這件事上,軍方同朱由榔難得的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反倒是和互相不對眼的文官們達成共識,軍方的理由倒是簡單的不需要解釋,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如果不抓住,就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下次戰機了!
對此,李定國更有切身感受,幾年前李定國同朱成功約定合並攻打廣州,結果朱成功在和清廷談招降,含含糊糊拖遝日久,結果清軍援軍一到,李定國寡不敵眾不得不退迴廣西。雖然這次沒有同朱成功合兵一處,但他拿下了南直隸事實上等於阻斷了南北交通,而且自身充當了一塊巨大的磁鐵,把西南三省以外幾乎所有的清軍野戰部隊都吸到了南直隸方向。如果朱成功人品爆棚連戰連捷自不必說,可要是朱成功輸了,他倒是可以順著長江溜之大吉,沒了這塊磁鐵,想都不用想那些攻打南直隸的清軍會被調到雲南來玩飛龍騎臉。
以一隅敵全國,一步錯不是步步錯,而是壓根就沒有第二步了。
在經曆了幾場朝堂上的辯論後,獨木難支的朱由榔總算敗下陣來,讓楊在寫了中旨,邀請一些“社會賢達”來協商此事。對此文官們也沒法挑出什麽毛病,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可是他們經常提到的。而如果皇帝隻是想挑一些沒什麽影響力,隻是當應聲蟲的人現充所謂“社會賢達”,那麽不用他們動嘴,這件事就會自然而然的成為笑柄。
趙全忠這位“儒商”,“義商”理所當然的收到了來自宮中的邀請。作為阿瓦城內響當當的“趙爵爺”,他的利益同宮內息息相關,但是,他卻不準備站在朱由榔一邊。
</p>
範文程說完便不再多言,隻是靜靜等待順治迴應。
不得不說,滿清前期的貴族們還算頗有政治決斷力的,順治隻是罵了幾句“吳逆”“來日定滅其三族”之類的氣話就采納了範文程的建議,“也罷,那就先敲打敲打吳家好了。”
範文程又提出不對外公開此事,硬說吳三桂已死,然後讓吳應熊繼承其父的王爵,“早定繼承,以安天下之心。”順治點點頭也表示同意,捏著鼻子暫時認了吳三桂辦的好事。
當天,詔書就送到了吳家搭在正陽門外的靈棚裏,吳應熊跪著接了詔書,忍不住對著一群衣冠禽獸的來賓笑出聲,讓不少人心下鄙夷這位新晉的王爺:真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靈棚裏都能這麽笑出來?難道是喪事喜辦麽?
吳應熊臉上的喜色還沒掩飾下去,剛剛去給人塞銀子的管家就滿頭大汗的跑了過來。這下子,全場的焦點都聚集在了這個管家身上。
此時已經是秋天,即使因為有些冷而生了火爐,也絕沒有滿頭大汗的道理,“多半是出了什麽事情罷,”不少人這麽想著。
那管家湊到吳應熊耳邊說:“世子老爺,從朝廷那的消息知道,老王爺已經投降南邊了!”
“此話當真?”
吳應熊雙目圓瞪,盯著這個陪自己從小到大的老管家,他臉上每一處褶皺好像都寫著什麽無字天書一樣。
“世子,我怎麽敢誆騙您啊!這是朝廷那傳出來,甚至可以說是朝廷放出來的,千真萬確,隻不過不在邸報上發,專門放出來敲打您的。”
老管家雖然非是朝廷命官,但俗話說“宰相門房七品官”,平西王家的管家見識能力也遠遠超過一般的小吏,麵對慌張的小主人,老管家忍著自己的恐懼盡可能多的提供了信息和分析。
吳應熊聽完猛灌了幾口茶水,找了個借口表示要打道迴府,眾人知道出了大事,也無心久留,紛紛告辭。
不過三天,京城內人人都知道吳三桂投降了偽桂王。一時間各種流言揭帖四起,無論是漢人還是旗人都加入了吐槽吳三桂的行列,要是往日,吳府家奴早就把各地茶樓酒肆用鐵尺匕首拆了個一幹二淨,可現在這種隨時可能被殺雞儆猴的時候,又有哪個敢觸了少主子的黴頭?
清廷解決問題,用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殺,吳應熊等了好些時候,都沒聽到要處置他的風聲,心中才有些安定下來。
九月十日,清廷複命卓布泰為征南將軍,戴罪立功。與之前那個征南將軍不同的是,這裏的“南”不再是接近萬裏之遙的雲南煙瘴之地,而是清廷的錢袋子,米袋子---江南。
八旗入關之時隻有二十餘萬能夠打仗的男子,此時經過數年征戰,兵員數還不如入關之時。而且,有了旱澇保收的鐵杆莊稼,戰鬥力也有所下降。出於種種考慮,清廷撥給了四萬八旗軍,六萬從直隸,山東,河南等各地調撥的綠營軍。二比三的八旗綠營配比,看得出已經是下了血本了。
當然,跟隨卓布泰離開京師的連一萬人也沒有,其他部隊將會在卓布泰南下的過程中加入行軍隊伍。由於北方經濟凋敝,卓布泰不得不下令將預定的行軍路線一分為三,因為按照明麵上的數據,沿途沒有一個府能夠供應十萬大軍過境期間的糧草。
清軍出動的消息隻過了一個月多一點就傳到了南明設在阿瓦的行在,圍繞這件事,朝堂上再一次爆發了爭執。即使經過了叛亂和考試兩輪清洗,多數朝臣仍舊主張北上恢複雲南,理由表麵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卻仍然是對緬甸的排斥感。對他們來說,雲南好歹是中原王朝統治了幾百年的地方,而緬甸則是純粹的化外之地,很多人緬語都不會一句,生活在阿瓦城裏甚是不便,相比之下,曾經被一些見過南京,廣州等大城而嫌棄的滇都則成了天邊的月亮。
而朱由榔和沒有正式拜為首輔的楊在則認為隻需要進入雲南南部一些州府,理由則偏向於種田之類,相比有著一堆土司鐵杆,讓人拉不下臉清掃的雲南,四麵都是戰五渣野怪的緬甸顯然更適合來個一掃光。如果在雲南動用和緬甸一樣的鐵杆政策,說不定會導致抗清勢力內部的分裂,而這種分裂對朱由榔而言,幾乎是致命的。
在這件事上,軍方同朱由榔難得的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反倒是和互相不對眼的文官們達成共識,軍方的理由倒是簡單的不需要解釋,這個千載難逢的戰機如果不抓住,就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下次戰機了!
對此,李定國更有切身感受,幾年前李定國同朱成功約定合並攻打廣州,結果朱成功在和清廷談招降,含含糊糊拖遝日久,結果清軍援軍一到,李定國寡不敵眾不得不退迴廣西。雖然這次沒有同朱成功合兵一處,但他拿下了南直隸事實上等於阻斷了南北交通,而且自身充當了一塊巨大的磁鐵,把西南三省以外幾乎所有的清軍野戰部隊都吸到了南直隸方向。如果朱成功人品爆棚連戰連捷自不必說,可要是朱成功輸了,他倒是可以順著長江溜之大吉,沒了這塊磁鐵,想都不用想那些攻打南直隸的清軍會被調到雲南來玩飛龍騎臉。
以一隅敵全國,一步錯不是步步錯,而是壓根就沒有第二步了。
在經曆了幾場朝堂上的辯論後,獨木難支的朱由榔總算敗下陣來,讓楊在寫了中旨,邀請一些“社會賢達”來協商此事。對此文官們也沒法挑出什麽毛病,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可是他們經常提到的。而如果皇帝隻是想挑一些沒什麽影響力,隻是當應聲蟲的人現充所謂“社會賢達”,那麽不用他們動嘴,這件事就會自然而然的成為笑柄。
趙全忠這位“儒商”,“義商”理所當然的收到了來自宮中的邀請。作為阿瓦城內響當當的“趙爵爺”,他的利益同宮內息息相關,但是,他卻不準備站在朱由榔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