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六零,當炮灰親媽覺醒後 作者:二月三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很輕鬆,也不會累著。
四月中旬的時候,顧母給了馮母一把種子,又給孵了一窩小雞,讓馮母在家後麵開個菜園子出來,然後種菜,這樣就能自給自足了。
養雞也是,自己養一窩,以後吃雞蛋也方便。
對於這些事,村書記大隊長他們也不管,再者他們下放勞改的主要宗旨就是,跟勞動人民幹同樣的活,吃同一鍋飯。
別說馮父馮母還是頭一次養雞,看著稀罕的不行,馮父動手能力很強,立馬就給建了雞窩。
馮母道,「趙嫂子說它們過幾月就能下蛋了。」
馮父,「生物書裏不是講了,雞從孵出來四到六個月就能下蛋了,咱們冬天能吃上自家雞蛋了。」
馮母,「可我聽趙嫂子說,冬天雞不下蛋了。」
馮父,「那是進入嚴冬之後,且有的雞冬天也會下蛋。」
顧母給孵的這一窩小雞,有十五個。
都養活的話,有十五隻小雞了。
雞蛋雞肉都不缺了。
「咱們好好養。」馮父跟馮母說。
馮母點頭,「肯定好好養。」又道,「明後天咱們後院菜園子拾掇出來,然後種上菜。」
「行。」
用的農具家裏都有,他們現在的住的家,跟村民家裏沒啥區別,該有的都有。
蒙省這邊種地在五月份左右,開春刨完地裏的苞米根又撒上各種糞再翻地,時間也差不多來到了五月份。
接著種地就行了。
種完地,大夥可以休息個十天半個月,等苞米長出來。
顧母不下地,蘇荷就閑,帶著倆寶去顧二姐家串門。
她以前不愛串門來著,可自從串了幾次門後,感覺這種到處溜達跟人嘮嗑,挺不錯的。
尤其是跟顧二姐嘮嗑,聽她講村裏的人八卦,跟別人聊天,他們還不告訴她,因為不是很熟。
這天去顧二姐家,發現家裏還有其他人在。
有個嬸子,蘇荷有印象,但是叫不出名字。
但對方記得她,「蘇老師溜達呢。」
蘇荷笑著點頭,「閑著無聊,串串門。」
「她倆都這麽大了,小孩子長得可真快。」那嬸子過去拉了拉倆寶的手。
長意長安現在是個大娃娃了,四歲半。
顧二姐過來說了一下,「你有才叔她二嬸,叫李嬸子就行。」
有才叔,說的是大隊長趙有才。
「蘇老師不出門,不認識也正常。」李嬸子笑道。
顧二姐,「嫁過來時間也短,時間長了都認識了。」
幾人聊了幾句,顧二姐等著李嬸子說來意。
這嬸子跟她弟妹一樣不怎麽串門的。
怎麽今天來她們家了。
「雲彩你家幾個孩子呢?」李嬸子問。
顧二姐,「出去玩去了。」
鄉下的孩子,下河摸魚,上山撿蘑菇,反正隨便野。
「雲彩,你家老大有十七八歲了吧。」李嬸子問。
一旁蘇荷聽出了來意,這嬸子莫不是說親來了。
顧二姐點頭,「十七了,過年就十八了。」
聽聞李嬸子笑道,「哎呦,這都大姑娘了啊。」
顧二姐笑笑說接話,她也感覺出這李嬸子的來意了。
李嬸子,「雲彩,是這樣的,我娘家有個侄子,今年20了,也不小了他爹娘就說讓我這個當姑的幫忙看看。」
「我就想到了你家明月,我那天看她在地幹活,這姑娘長得俊,又勤快。」
「我那侄兒長相方麵也不差,濃眉大眼的,幹活更不用說,可勤快了。」
「家庭條件也挺好的,他父母單獨給蓋了一間房,以後不用跟公婆住。」
「我尋思過來問問你,你家明月有定親的沒?沒有的話,讓倆孩子見見。」李嬸子把來意說了。
說實話,對於李嬸子這話,顧二姐沒有意外。
以前明月上學,問的人少,後來學校停課,她下地幹活,明月跟在她後麵幹,那打聽的人可不少。
真是姑娘大了留不住。
顧二姐道,「李嬸子,我家明月以後還要上學,這說親還早了。」
李嬸子驚訝,「還打算給讀啊,明月現在上初中了吧?」
顧二姐點頭,「初一畢業了,開學就讀初二了。」
李嬸子 ,「姑娘家家其實也不用讀那麽多書,認字就行。」
「嬸子,你這話就不對了,現在是新中國,新社會,不是以前那個封建社會了,不允許女孩子讀書。」
「現在隻要咱們當父母的有條件,別管姑娘兒子,一律都送去讀書,多讀書眼界才能開闊。」
「不然跟她們父母輩一樣,結婚生子,圍著鍋灶圍著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下地幹活?」
「像我二姐他們小時候,那是沒條件沒機會讀,而現在有機會了還要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嗎?」
「偉大的領導人毛主席都說過了,我們婦女能頂半邊天,嬸子你那舊思想得改改。」
蘇荷沒忍住,這李嬸子要是不說「女孩不用讀那麽多書」這話,她不一定會開口懟。
真是煩死這句話了,別管男孩女孩,是人她都得讀書。
不讀書當文盲嗎?被人騙了都不知道。
像她媽媽這種生活在那個戰亂年代的人都努力讀書認字呢,這個時代怎麽就不需要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四月中旬的時候,顧母給了馮母一把種子,又給孵了一窩小雞,讓馮母在家後麵開個菜園子出來,然後種菜,這樣就能自給自足了。
養雞也是,自己養一窩,以後吃雞蛋也方便。
對於這些事,村書記大隊長他們也不管,再者他們下放勞改的主要宗旨就是,跟勞動人民幹同樣的活,吃同一鍋飯。
別說馮父馮母還是頭一次養雞,看著稀罕的不行,馮父動手能力很強,立馬就給建了雞窩。
馮母道,「趙嫂子說它們過幾月就能下蛋了。」
馮父,「生物書裏不是講了,雞從孵出來四到六個月就能下蛋了,咱們冬天能吃上自家雞蛋了。」
馮母,「可我聽趙嫂子說,冬天雞不下蛋了。」
馮父,「那是進入嚴冬之後,且有的雞冬天也會下蛋。」
顧母給孵的這一窩小雞,有十五個。
都養活的話,有十五隻小雞了。
雞蛋雞肉都不缺了。
「咱們好好養。」馮父跟馮母說。
馮母點頭,「肯定好好養。」又道,「明後天咱們後院菜園子拾掇出來,然後種上菜。」
「行。」
用的農具家裏都有,他們現在的住的家,跟村民家裏沒啥區別,該有的都有。
蒙省這邊種地在五月份左右,開春刨完地裏的苞米根又撒上各種糞再翻地,時間也差不多來到了五月份。
接著種地就行了。
種完地,大夥可以休息個十天半個月,等苞米長出來。
顧母不下地,蘇荷就閑,帶著倆寶去顧二姐家串門。
她以前不愛串門來著,可自從串了幾次門後,感覺這種到處溜達跟人嘮嗑,挺不錯的。
尤其是跟顧二姐嘮嗑,聽她講村裏的人八卦,跟別人聊天,他們還不告訴她,因為不是很熟。
這天去顧二姐家,發現家裏還有其他人在。
有個嬸子,蘇荷有印象,但是叫不出名字。
但對方記得她,「蘇老師溜達呢。」
蘇荷笑著點頭,「閑著無聊,串串門。」
「她倆都這麽大了,小孩子長得可真快。」那嬸子過去拉了拉倆寶的手。
長意長安現在是個大娃娃了,四歲半。
顧二姐過來說了一下,「你有才叔她二嬸,叫李嬸子就行。」
有才叔,說的是大隊長趙有才。
「蘇老師不出門,不認識也正常。」李嬸子笑道。
顧二姐,「嫁過來時間也短,時間長了都認識了。」
幾人聊了幾句,顧二姐等著李嬸子說來意。
這嬸子跟她弟妹一樣不怎麽串門的。
怎麽今天來她們家了。
「雲彩你家幾個孩子呢?」李嬸子問。
顧二姐,「出去玩去了。」
鄉下的孩子,下河摸魚,上山撿蘑菇,反正隨便野。
「雲彩,你家老大有十七八歲了吧。」李嬸子問。
一旁蘇荷聽出了來意,這嬸子莫不是說親來了。
顧二姐點頭,「十七了,過年就十八了。」
聽聞李嬸子笑道,「哎呦,這都大姑娘了啊。」
顧二姐笑笑說接話,她也感覺出這李嬸子的來意了。
李嬸子,「雲彩,是這樣的,我娘家有個侄子,今年20了,也不小了他爹娘就說讓我這個當姑的幫忙看看。」
「我就想到了你家明月,我那天看她在地幹活,這姑娘長得俊,又勤快。」
「我那侄兒長相方麵也不差,濃眉大眼的,幹活更不用說,可勤快了。」
「家庭條件也挺好的,他父母單獨給蓋了一間房,以後不用跟公婆住。」
「我尋思過來問問你,你家明月有定親的沒?沒有的話,讓倆孩子見見。」李嬸子把來意說了。
說實話,對於李嬸子這話,顧二姐沒有意外。
以前明月上學,問的人少,後來學校停課,她下地幹活,明月跟在她後麵幹,那打聽的人可不少。
真是姑娘大了留不住。
顧二姐道,「李嬸子,我家明月以後還要上學,這說親還早了。」
李嬸子驚訝,「還打算給讀啊,明月現在上初中了吧?」
顧二姐點頭,「初一畢業了,開學就讀初二了。」
李嬸子 ,「姑娘家家其實也不用讀那麽多書,認字就行。」
「嬸子,你這話就不對了,現在是新中國,新社會,不是以前那個封建社會了,不允許女孩子讀書。」
「現在隻要咱們當父母的有條件,別管姑娘兒子,一律都送去讀書,多讀書眼界才能開闊。」
「不然跟她們父母輩一樣,結婚生子,圍著鍋灶圍著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下地幹活?」
「像我二姐他們小時候,那是沒條件沒機會讀,而現在有機會了還要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嗎?」
「偉大的領導人毛主席都說過了,我們婦女能頂半邊天,嬸子你那舊思想得改改。」
蘇荷沒忍住,這李嬸子要是不說「女孩不用讀那麽多書」這話,她不一定會開口懟。
真是煩死這句話了,別管男孩女孩,是人她都得讀書。
不讀書當文盲嗎?被人騙了都不知道。
像她媽媽這種生活在那個戰亂年代的人都努力讀書認字呢,這個時代怎麽就不需要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