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五一村因“泗科酸野”在電商平台嶄露頭角後,當地媒體紛紛對這個小村莊投來了好奇的目光。一家本地電視台率先聯係到蘇小婉,邀請她參與一檔專題節目,講述五一村的電商振興之路。


    清晨,五一村的村委會裏,蘇小婉正在和幾位村民討論近期的訂單情況。手機忽然響了起來,她看了一眼,是一個陌生號碼。


    “你好,請問是蘇小婉女士嗎?”電話那頭傳來溫和的女聲。


    “我是,請問您是?”蘇小婉疑惑地問。


    “我是本地電視台《家鄉振興》節目的製片人,叫王丹。”對方語氣熱情,“最近我們注意到五一村在電商發展上的成就,非常感興趣。不知道您是否方便接受我們節目的采訪?”


    蘇小婉怔了一下,沒想到村裏的事會引起媒體的關注。她稍作思考,答道:“可以的,不過我需要先和村委會這邊商量一下。”


    “當然沒問題!”王丹的語氣充滿期待,“我們也會安排攝影師到村裏進行實地拍攝,展示五一村的特色。希望能盡快與您敲定具體時間。”


    掛了電話,蘇小婉轉頭看向村主任王大明,“主任,剛剛是本地電視台打來的,他們想來采訪咱們村,您怎麽看?”


    “電視台?”王大明一愣,隨即露出喜色,“這是好事啊!村裏的變化能通過媒體宣傳出去,對‘泗科酸野’的品牌也有幫助。”


    “我也覺得可以。”李成林點頭附和,“婉妹,你最近做得確實不錯,讓村子得到了這麽大的改變。既然電視台找上門了,就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蘇小婉聽後,覺得有道理。“那好,我就答應他們。”


    幾天後,電視台的采訪團隊如約而至。蘇小婉一早就在村頭迎接。王丹帶著攝像師和記者走下車,笑容滿麵地向她揮手。


    “蘇小婉女士,久仰大名了!”王丹熱情地握住蘇小婉的手,“您看起來比想象中還要幹練。”


    “王製片人,您過獎了。”蘇小婉笑著說道,“村裏條件簡陋,招待不周,請多包涵。”


    “哪裏的話,我們就是來真實記錄鄉村振興的故事的。”王丹環顧四周,看到整潔的村道、裝滿農產品的合作社大院,不由讚歎道,“這裏的環境比我想象中好太多了,真是個美麗的小村莊。”


    王丹很快進入工作狀態,指揮攝像師拍攝村子的全景。隨後,她和記者與蘇小婉一起前往合作社,準備開始正式采訪。


    采訪地點設在合作社的會議室裏。一張簡單的長桌,旁邊放著“泗科酸野”的產品樣品,透著鄉土氣息。


    記者微笑著將話筒遞到蘇小婉麵前:“蘇女士,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五一村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小村莊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示範村’的?”


    蘇小婉麵對鏡頭有些緊張,但很快調整好狀態,露出自信的微笑。“其實,一切都始於一次小小的嚐試。”她緩緩說道,“最初,我隻是想通過電商幫助村民把手工製作的酸野賣出去,沒想到會一步步走到今天。”


    “聽說您是第一個提出電商銷售想法的人,這在農村是很少見的。”記者繼續問道,“是什麽讓您萌生了這個念頭?”


    “我一直覺得,農村有很多獨特的產品,但因為缺乏宣傳和銷售渠道,價值沒有得到體現。”蘇小婉語氣堅定,“當時,我看到很多人通過電商創業,我想,既然城市的人能做,為什麽農村人不能?於是我就開始嚐試。”


    記者點點頭,露出讚許的笑容。“可是,電商對於農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當時村民們都支持您嗎?”


    “支持和反對都有。”蘇小婉笑了笑,“剛開始的時候,有些村民不理解,甚至覺得我是在異想天開。不過,我堅信這個方向是對的,所以帶頭做了第一批產品。後來,當大家看到我們真的能賺錢時,才慢慢地加入進來。”


    “能具體講講合作社的運作模式嗎?”記者問。


    “我們成立了合作社,把村裏的資源整合起來,統一生產和銷售。”蘇小婉解釋道,“合作社的收入按比例分紅,這樣既能保障產品質量,又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記者一邊點頭一邊記錄。“這樣的模式的確很新穎。那麽,‘泗科酸野’現在的市場情況如何?”


    “目前,我們的產品已經銷往周邊多個縣市,甚至有一些來自更遠地方的訂單。”蘇小婉迴答,“雖然還有很多挑戰,比如冷鏈物流剛剛起步,但我們正在一步步完善。”


    采訪過程中,電視台還安排了對幾位村民的隨機采訪。


    一位正在合作社倉庫裏忙碌的大嬸笑著說:“以前我們種地、做酸野都隻是自己吃,現在通過蘇小婉,能賣到那麽遠的地方,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另一位村民補充道:“剛開始不相信這個電商能有什麽用,後來看著村裏人通過這個掙了錢,我也加入了合作社,現在每個月都有分紅呢!”


    甚至連一向喜歡唱反調的王二皮,也難得地給出了一句中肯的評價:“蘇小婉這人厲害,帶著咱們村走出了一條新路。雖然我以前也有點質疑,但現在事實證明她做對了。”


    這些真實的聲音通過鏡頭傳遞出來,展現了五一村的變化和蘇小婉的努力。


    采訪結束後,王丹握著蘇小婉的手,滿臉感慨:“蘇女士,您和五一村的故事真的很勵誌,我們一定會把這次節目製作好,讓更多人看到。”


    蘇小婉微微一笑:“感謝您和節目組的支持,希望通過這次節目,能讓更多人關注到鄉村振興和五一村的變化。”


    “沒錯!”王丹點頭,“相信這個節目播出後,五一村會成為全市的榜樣。”


    當攝像師最後一個收起設備時,陽光灑在村頭的小路上,蘇小婉望著遠處田野間忙碌的村民,心中充滿了希望。五一村的未來,正一步步變得更加光明。


    采訪後不久,《家鄉振興》專題節目如期播出,五一村的故事在電視台一經亮相,便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這不僅讓村裏人感到興奮,也讓蘇小婉意識到,村子的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壓力與責任。


    節目播出當晚,村委會的會議室裏擠滿了村民,大家興致勃勃地圍著一台舊電視機,等待著節目開始。


    “大家別擠,咱們每人都能看得見!”王大明站在人群中間,嗓門提高了幾度,“這可是咱五一村頭一次上電視,個個都精神點兒!”


    “對對,今晚可是大場麵!”王二皮難得沒唱反調,擠在人群裏,眼睛盯著屏幕,臉上掛著一絲期待。


    電視裏開場音樂響起,主持人熱情洋溢的聲音傳來:“歡迎收看《家鄉振興》特別節目,今天我們帶大家走進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小村莊——五一村。”


    鏡頭切到村頭的牌坊,隨後是合作社、田地和一群忙碌的村民。大嬸們拿著酸野,笑容燦爛地麵對鏡頭;蘇小婉在會議室裏侃侃而談的畫麵也出現在屏幕上。


    “瞧,這是小婉!”李成林激動地指著屏幕,“說得多好啊!”


    “真有出息!”一位老村民感慨萬分,“以前咱村可從沒出過能上電視的人。”


    王二皮摸了摸腦袋,嘟囔道:“這電視上看著比平常漂亮不少。”


    王大明瞪了他一眼:“人家本來就長得漂亮,是你眼神不好。”


    節目的內容深入淺出,既介紹了五一村的發展曆程,又展示了“泗科酸野”的生產過程和合作社的運作模式。村民們看得津津有味,不時爆發出歡唿聲。


    當節目播放到村民接受采訪的片段時,王二皮的臉忽然出現在屏幕上,他那句“事實證明蘇小婉做對了”引發了一陣哄笑。


    “嘿,二皮,這話聽著像誇人呢!”有人打趣道。


    “別鬧別鬧!”王二皮擺擺手,臉上卻掛著藏不住的得意,“我說的是大實話。”


    第二天一早,蘇小婉便接到了很多電話。有一些是縣裏其他村子的村幹部,向她打聽電商合作社的運作模式;還有一些是媒體記者,希望能深入了解五一村的成功經驗。


    “喂,小婉,我是隔壁村的村主任張振國,昨天看了電視台的節目,感覺特別有啟發。”張振國在電話裏直言不諱,“你們村電商做得這麽好,有機會能不能帶我們參觀學習一下?”


    “當然可以啊,張主任。”蘇小婉客氣地答道,“我們隨時歡迎大家來交流。”


    “太好了,那我改天就帶人過去!”張振國喜不自勝。


    這樣的電話接二連三,讓蘇小婉的手機幾乎沒停過。


    “婉妹,咱們這下可算是火了。”李成林笑著說道,“不過,你的麻煩也多了吧?”


    “有點忙是好事。”蘇小婉一邊整理合作社的資料,一邊說道,“咱們村現在的名氣越大,就越需要把事情做好,不能讓人家說咱們隻是曇花一現。”


    “放心吧,有你帶頭,咱們肯定能做得更好!”


    幾天後,又有一批記者來到村裏。這一次,不隻是本地媒體,甚至還有省城的記者。他們對五一村的電商模式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尤其是“泗科酸野”如何通過電商平台實現品牌化,更是成為采訪的重點。


    “蘇女士,您好!我是省電視台的記者。”一個穿著職業裝的年輕女性微笑著向蘇小婉伸出手,“我們正在做一個關於鄉村振興的紀錄片,希望能采訪您和其他村民。”


    蘇小婉笑著迴握:“歡迎你們來,我們一定配合。”


    這次采訪內容更加深入,記者不僅采訪了蘇小婉,還走訪了村裏的幾位關鍵人物,包括王大明、李成林,甚至王二皮也被拉去接受了簡單采訪。


    “我們現在的產品訂單每天都有,合作社的分紅每個月都能拿到。”一位村民笑嗬嗬地對著鏡頭說道,“這都多虧了婉妹的帶頭。”


    王二皮在鏡頭前倒是正經了不少:“我以前確實覺得電商不靠譜,不過現在看來,這玩意兒是真管用。咱們村現在能有這樣的變化,都是靠大夥兒齊心協力!”


    記者們被村民們樸實又直白的話打動了。他們不僅拍下了合作社的日常運作,還特別對“泗科酸野”的生產工藝進行了詳細記錄。


    采訪結束後,記者和蘇小婉閑聊時,問到了五一村未來的發展計劃。


    “蘇女士,您覺得接下來五一村會有什麽樣的變化?”


    “我們現在的重點,是進一步提升‘泗科酸野’的品牌影響力。”蘇小婉說道,“同時,我們也計劃開發更多的農副產品,讓五一村成為一個電商產業鏈完善的示範村。”


    “聽起來很有前景。”記者點頭,“不過,您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麽?”


    “最大的挑戰還是人。”蘇小婉認真地說,“農村的年輕人外出打工的不少,村裏能參與合作社的勞動力有限。如果想擴大規模,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懂技術、懂管理的人。”


    記者若有所思地點頭,隨後笑著說道:“蘇女士,我相信五一村在您的帶領下,一定會越來越好。”


    蘇小婉點頭微笑:“謝謝您的支持。我們會繼續努力,不辜負大家的期待。”


    采訪團隊離開後,村裏人對這次省台的關注格外重視。王大明召集了村民開會,討論村子的下一步發展。


    “現在媒體都在關注咱們五一村,這說明咱們的路走對了。”王大明說道,“但也正因為這樣,咱們不能放鬆,一定要把合作社的事辦得更好。”


    “對,不能讓人家看笑話!”一位村民點頭附和。


    “婉妹,這次又是你辛苦了。”王大明看向蘇小婉,“不過接下來,村裏還得靠你多出主意。”


    蘇小婉站起身,語氣堅定:“我會繼續帶著大家往前走。不過,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是我們全村的事。隻要咱們齊心協力,沒有什麽做不到的!”


    這番話贏得了村民們的熱烈掌聲。五一村的未來,就像清晨升起的太陽,正在逐漸照亮每一個人的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摸魚小郎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摸魚小郎君並收藏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