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


    原來我就想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一直聽人講過,但是沒有親自閱讀過,所以想自己去領會一次,以前《外國文學作品選》中看過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與這個故事的片段,有興趣,看一下故事,十四行詩卻讀不太懂,偶爾的愛情,親情詩才讓我懂那麽一點,認為我還是沒有到那個精神層次可以看懂莎士比亞的精華,也許是青少年無法領會的那種大智慧,因為青少年的人們懂點愛,理想,卻不知真實社會並不是我們幻想的那樣,也許隻有智慧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維護我們的愛與理想。


    在綠原的前言中介紹莎士比亞,因馬虎沒有注意到此書不止一個故事,為此我正在疑惑為何要介紹《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奧瑟羅》,而在目錄中明白,原來此書名為《羅密歐與朱麗葉》,實際中是莎士比亞悲劇的一個串燒,雖然是減縮版,但是還是興奮,這樣可以更多欣賞莎士比亞的風采,喜中填樂,意外驚喜,從6月6到12號,7天看完這幾個故事。收獲不少。


    看小說總會畫一個人物圖,來幫助自己分析理解,更好的理清楚什麽是主什麽是次,什麽原因造就了情節的發展,那個人物的出現導致劇情的高潮與新奇,把五個故事畫成一個個線性圖,也可以引導我寫讀後感的時候更方便迴顧情節。


    英國的莎士比亞是詩人,也是戲劇家,雖然不太懂戲劇家,但看這劇本也會讓我有一個簡單的了解,譯製片者,朱生豪,經數年嘔心瀝血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相信愛莎劇之情不比梁實秋少,以前聽說梁實秋也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也稱詩…第一人,但譯者朱生豪(十年之功),是譯,戲劇全集卻沒有譯十四行詩,不知什麽原因隻活了四十二歲,無法分辨誰譯的好,一沒有見過梁實秋的譯本,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好壞隻能參考莎士比亞的原文英文版,不精通英文的我隻能傻傻的呆望著那一本本英文本,卻無法下手,英文書籍,圖書館頗多,隻有遺失珍珠,為了不抱憾終身,隻能從英譯本下手,解燃眉之急。


    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沒有讀他們故事之前,分不清楚那是男,那是女,現在明白朱麗葉,熱情,善良,執著,有主見,且行動的女子,自我犧牲的愛情悲劇,驚訝著一代代青少年,也影響一代代,百年之後,它的魅力口頭相傳,親眼目睹,那種為愛沉醉,沉迷之中的幸福 讓少女們多了一份幻想與崇高,讓愛情在增加一份神秘之後同時,更增加一份偉大,讓人憐愛之餘又有尊敬熱愛之情,而且有許多處都描寫的很真實,性格一時激動,維護主人利益,在仆人,親朋好友之間造成衝突,後果導致事情發展,勞倫斯的重要也不可或缺,茂丘西奧與提伯爾特是第二次蒙太古與凱著萊特兩個家族起衝突,也是事情的轉折與高潮,讓愛與突變下的友情,親人之愛,尊嚴之一種複雜的心情,湧上主人翁心頭,(仆人第一次衝突導致主人相遇)悲劇之最,墓地的慘案再一次有帕麗斯與羅密歐的格鬥,羅密歐且自殺與朱麗葉再醒來自殺,導致兩家和解而結束,愛情在這一切經曆中都升華,也得以顯現它的偉大與珍貴,說明它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也讓人思考是什麽導致悲劇的發生。


    麥克白,是講一個將軍在弑君陷友之後,一串行動感情變化,心理刻畫,讓人拍案叫絕,把君主的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懷疑眾人的心態刻畫的引人入勝,在行事之前的那種自我掙紮,自我分析,又說服,把一係列的情感表達的讓人心生敬佩之情,其實也反映出人物性格的複雜,有遲疑,猶豫,恐怖,勇敢,莊嚴,更有野心,殘忍,冷酷,可能正是盲目導致惡果的快速到來,仁慈的主上,善良的人也有消逝的那一刻,人們隻不過大同小異的自我欺騙,明知是惡,卻欲而為之,可能後果必然,麥克白夫人的遊夢中洗手讓人心中恐懼,人性是劃分是人們自身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哈姆雷特,老講成哈利波特,曾認為在一個複仇的環境,再自我生存,又懂得如何做到恰如其分,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定環境下,自我的信念進行衝殺的人類,每個階段的人們都會遇到問題,作者隻是讓這一形象上升到一定高度,而精典化,突出這種愛恨的矛盾,讓人自相掙紮,尋找解脫與出路,卻不知在那錯過勝利之門而走上絕穀,人生在世,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死得其所也比平淡度過餘生來的更有價值,其實哈姆雷特,因母親喬特魯德交談之誤殺奧菲利婭的父親,波洛涅斯,而這個安靜,平和,柔弱,一心愛他也想他愛她的好,卻不相信這一變故而憂傷而死,最後奧菲利婭的哥哥與哈姆萊特在殿前決鬥而雙死,哈姆萊特也是殺丹麥國王,克勞狄斯後也亡,這種不是你殺我,就是我取你性命的宮廷鬥爭,讓善惡更突出,曾懷疑過,哈姆萊特愛過奧菲利婭嗎?後來認定,莎士比亞一定會認為愛過,再複仇的路上無意殺死她,讓愛情墮落,凋零,不更增加悲劇的悲哀與憤懣與無奈,更豐富了主人公複雜又難以明白的感情,人生在世,有很多感情連我們自己都說不清,而又有誰說的清楚,主人公的複雜,隻真如歌德所講:“這是一株橡樹給栽在一個隻應開放嬌紅嫩綠的昂貴的花瓶裏。”思想的君主,因複仇的重擔而必然的命運讓人多了些感慨,還認為也許哈姆萊特總是感覺到,哈姆萊特就是莎士比亞,那複仇似乎對世界黑暗殘酷的一麵進行還擊,那用戲劇表達自己感情正好是作者所做的工作,至死鬥爭的決心是哈姆萊特的命運,好像也表明莎士比亞會戰鬥到底,至到生命完結,是否,作者也認為自己像哈姆萊特一樣,有自己的使命,也有自己無法改變的絕望,茫然若失……


    李爾王中,從考狄利亞的求真,責任,真誠中體會到為人真誠,應當知道自身職責,為子女應當孝順父母,但在中國的儒家的教育的教育中,華夏子孫,萬事以孝為先,但其中或多或少,也都有不足的地方,中國在這一方麵做的比較好,道德課,他也講的內容是喚起人類的良知,自製欲望的底線,而這個家庭之後,變化決定不同的人在不同選擇中,能言善辯不斷會有因果,也會被世人評價,作者對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世界的淡化和破滅所感到的悲憤,無法確定。李爾王經曆國者,平民,從昏聵國君到渺小平凡人,渴望親人之愛,如此難自己而升華,結束悲劇,卻讓人懂得,愛別人的同時也獲得他人的愛,更理性的分辨他人,正直坦率的肯特伯爵,忠誠的葛羅斯特伯爵,純樸正直的愛德伽,最後愛德蒙的言語也閃著人性,這些選擇與欲望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見的。


    奧瑟羅中最初也認為嫉妒,占有欲,讓奧瑟羅在殺妻後又吻,看到最後發現這是那些,在認為一定完美,而在無法完全舍棄,又不能同時選擇毀滅,也許這個單純,誠實,豪爽的出色戰士,無法相信也不知別人與自己有何不同,認為別人一樣善良純潔,誠實相信別人也和自己一樣誠實,伊阿古的惡是利用身邊人的性格差別,更導致悲劇的發生,妻子愛米莉婭在於苔絲狄蒙娜的一段對話中更表達 那個偶然下,真實往往讓人意想不到,而荒唐可笑的場景讓人大驚 無意間的錯誤讓人難以明白,那殺妻之吻與自殺吻別人,人善與惡在人心底交鋒,戰火起,也許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讓人起來思考,無論怎樣劃分,人們自己一定要分清楚 善惡的界限,這也是自身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善的性格有自身不足,惡也是自食其果的可能,善與惡的交戰,結果也真的說不上誰勝誰敗,認同心靈是一田地,種什麽,什麽生長,拔掉什麽,什麽就消逝,選擇後果是每個人必須承擔的代價,人生的路上,人們選擇什麽,也是有相應的收獲與代價,這是必然,不有關不是命運作怪,是性格矛盾,隻是讓人有更好的心態麵對。自己超越自己,創造全新自己。


    2010年6月12號,星期六,15:41


    補充:


    1.害怕買櫝還珠,看故事情節,不求甚解。


    2.專心看,感悟,觸動心靈,在過程中選擇哪一種性格,舍棄什麽。被感染,有所思考,警覺,其實也必太強調結果與目的。


    3.戲劇五幕,情節快,語言易懂,在基礎上故事精短且真實,說明莎士比亞有才華,作品也會收到作者本人影響進行創造。


    4.戲劇中很多名字隻是推動情節的講述者,但有的很重要,有的刻畫的不豐富,可能高產,但是不精致,細節不夠完美,作者不夠謹慎,但是作者感染力撲麵而來,有目共睹。


    2010.6.12星期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葉知秋的讀書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風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風子並收藏一葉知秋的讀書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