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他們還好好地站在他眼前,笑語不絕,風吹起他們的袍擺,抖落滿身的春暉。
他手上打著的燈籠脫了手,「砰」地落了地,摔碎滿身光。他扶著門框,這才沒倒下來。
徐意清方聞言,淚便已灑下,倒在他哥的懷裏泣不成聲。
徐雲承輕握著她的薄肩,恍恍惚惚,竟不知是他撐著徐意清,還是徐意清在撐著他。
徐雲承強壓著苦澀,過了好一會兒才啞聲道:
「來人,備馬。」
二人隨那人趕去了平州,自此殿試再未走入那徐才子的眸。
不久,科舉布榜,一姓林,名題,字詢曠的,連中三元,成了世人津津樂道的「三元郎」。
布榜當夜,繾都大開瓊林宴,整個京城皆被無窮盡的煙火映亮,唯獨那披白的徐府內空無一人,燭火盡熄。
-------------------------------------
昱析四年,平州。
午間燥熱難耐,行人皆不知躲哪乘涼去了,街上有些冷清。這茶棚裏生意也不大好,擺了七八桌,隻坐了三桌人,其中兩桌坐的還都是獨行客。
徐雲承獨自飲著茶,打算歇一會兒便迴任上。
身旁那桌上坐了兩位獄吏,旁若無人地大談特談。
「你小子聽說沒?」其中一留著髯鬍的人打了個響嗝兒,「當年那聲震天下的『三元郎』林題惹了朝中不少權貴,如今丟了京帽兒,被貶到咱平州來了!」
「嗬!真的假的?」另一人正犯著午困,不停打著嗬欠,「這些個當大官也不懂機靈點兒,這烏紗帽丟也就罷了,還要來平州和我們搶飯碗!」
「搶不到咱頭上!」那髯鬍哈哈笑道,「不過聽說那人古怪的很,還忒自恃清高,愛拿鼻子瞧人,指不定那烏雞是覺著自己在宮裏逛了一圈就成了鳳凰呢!」
「林題被貶來這兒了?」徐雲承思忖著。
他雖未見過林題,在京城那會兒卻也曾聽聞那人是紊州才子,並有幸見過他的幾首妙詩。
那人詩文作得極好,不過詩情總有些悲,那些佳作皆像個鶴髮老翁在病榻上吟出的苦句。
徐雲承默不作聲地品著茶,抬眸恰巧撞見對麵桌上一獨坐之人的眼。
那人著一身紅衣,用手墊著下巴,另一隻手握著茶杯。他趴在桌上,麵容白得失了血色,有些病態,喝的分明是茶,卻顯出一副潦倒酒客的模樣。
雖不像混吃等死之徒,卻有些莫名的頹唐。
徐雲承愣了愣,隨即挪開了目光。可那人卻仍舊用那雙惺忪眸子盯著他瞧,絲毫不懼。
徐雲承並不喜同陌路人打交道,起身付了茶錢,拎起佩劍繞過那人的桌子,逕自離開了。
那紅衣男子也沒甚反應,仍舊喝著他的茶,還瞧著那徐雲承方才坐著的那個地方。
徐雲承這才鬆了口氣,想到那人發癡之時眼神恰好對上了他。
待徐雲承走遠後,那人才喃喃自語道:
「我不信這世道真有將黃金永埋糞土之下的本事兒。」
徐雲承進了刺史府前院,將平州各縣文官考績交給刺史馮起後,便打算到隔壁房裏將那些在他離任期間補官代行之事再理一理。
「徐功曹,你且慢。」馮起大飲了口暑湯,這才悠悠道,「你知道罷?京裏來了新官,也是個功曹,叫林題,字詢曠的。這會兒該到了。你去門外候著,接一接。」
徐雲承垂頭領命,沒多言。
這本不是他該幹的事兒。
新官上任要見的是上頭,哪是他身旁的屬吏?
若是為了迎人,派一侍從小吏領領路也就罷了。何必為難他一壓了滿身公務的,站在烈日下侯人?
也不知是為了什麽,自打他剛赴任時起馮起便將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往他頭上拋,像壘稻草般往他身上堆。
而徐雲承隻管默默受著——他要養家餬口。
那些俸祿是他撐起徐家的一根柱,身子可催,柱不可折。偌大的啟州徐家,不復往昔輝煌,已是大難臨頭各自飛。什麽二叔、三叔皆是道貌岸然之徒,自打分家之後已不再過問侄兒侄女的生死。
於是徐雲承便隻得靠他自己撐起這徐府。
縱然他已將徐家在繾都的房屋田產變賣,也削減了家丁,但除了置辦喪事,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等花銷,一來二去也將積產耗去許多。
他隻得在平州省吃儉用以換他妹妹與往日無異的生活,將苦渣嚼碎了往腹裏咽。
可誰知繾都太後一喚,便將徐意清鎖入了那宮牆。
正值三伏天,撐傘多少有些失了禮數,徐雲承便空手在刺史門外候著。
烈日下的一襲深青官袍,被驕陽綴滿了蝶黃。
約莫半個時辰後,街上熱氣才隱隱約約蒸出個人形來。
那人紅衣似火,白麵堆滿了笑。他用一把紅傘遮去了燥日,走得又急又快。
「這不是方才茶鋪裏那人兒麽?這般瞧來倒有些精氣神了。」徐雲承心想,忽又一驚,「難不成他便是林詢曠?」
思忖著,徐雲承忙彎腰作揖,還不待他搭上一句,那人已伸手用傘給他遮去了陽,開口道:
「無緣無故作什麽揖?就我這般破落戶,也值得你曲意逢迎?還不起身,難不成是想我給你跪下麽?」他握著徐雲承的肩,將他身子扳了扳,「日烈,你杵這兒作甚?」
他手上打著的燈籠脫了手,「砰」地落了地,摔碎滿身光。他扶著門框,這才沒倒下來。
徐意清方聞言,淚便已灑下,倒在他哥的懷裏泣不成聲。
徐雲承輕握著她的薄肩,恍恍惚惚,竟不知是他撐著徐意清,還是徐意清在撐著他。
徐雲承強壓著苦澀,過了好一會兒才啞聲道:
「來人,備馬。」
二人隨那人趕去了平州,自此殿試再未走入那徐才子的眸。
不久,科舉布榜,一姓林,名題,字詢曠的,連中三元,成了世人津津樂道的「三元郎」。
布榜當夜,繾都大開瓊林宴,整個京城皆被無窮盡的煙火映亮,唯獨那披白的徐府內空無一人,燭火盡熄。
-------------------------------------
昱析四年,平州。
午間燥熱難耐,行人皆不知躲哪乘涼去了,街上有些冷清。這茶棚裏生意也不大好,擺了七八桌,隻坐了三桌人,其中兩桌坐的還都是獨行客。
徐雲承獨自飲著茶,打算歇一會兒便迴任上。
身旁那桌上坐了兩位獄吏,旁若無人地大談特談。
「你小子聽說沒?」其中一留著髯鬍的人打了個響嗝兒,「當年那聲震天下的『三元郎』林題惹了朝中不少權貴,如今丟了京帽兒,被貶到咱平州來了!」
「嗬!真的假的?」另一人正犯著午困,不停打著嗬欠,「這些個當大官也不懂機靈點兒,這烏紗帽丟也就罷了,還要來平州和我們搶飯碗!」
「搶不到咱頭上!」那髯鬍哈哈笑道,「不過聽說那人古怪的很,還忒自恃清高,愛拿鼻子瞧人,指不定那烏雞是覺著自己在宮裏逛了一圈就成了鳳凰呢!」
「林題被貶來這兒了?」徐雲承思忖著。
他雖未見過林題,在京城那會兒卻也曾聽聞那人是紊州才子,並有幸見過他的幾首妙詩。
那人詩文作得極好,不過詩情總有些悲,那些佳作皆像個鶴髮老翁在病榻上吟出的苦句。
徐雲承默不作聲地品著茶,抬眸恰巧撞見對麵桌上一獨坐之人的眼。
那人著一身紅衣,用手墊著下巴,另一隻手握著茶杯。他趴在桌上,麵容白得失了血色,有些病態,喝的分明是茶,卻顯出一副潦倒酒客的模樣。
雖不像混吃等死之徒,卻有些莫名的頹唐。
徐雲承愣了愣,隨即挪開了目光。可那人卻仍舊用那雙惺忪眸子盯著他瞧,絲毫不懼。
徐雲承並不喜同陌路人打交道,起身付了茶錢,拎起佩劍繞過那人的桌子,逕自離開了。
那紅衣男子也沒甚反應,仍舊喝著他的茶,還瞧著那徐雲承方才坐著的那個地方。
徐雲承這才鬆了口氣,想到那人發癡之時眼神恰好對上了他。
待徐雲承走遠後,那人才喃喃自語道:
「我不信這世道真有將黃金永埋糞土之下的本事兒。」
徐雲承進了刺史府前院,將平州各縣文官考績交給刺史馮起後,便打算到隔壁房裏將那些在他離任期間補官代行之事再理一理。
「徐功曹,你且慢。」馮起大飲了口暑湯,這才悠悠道,「你知道罷?京裏來了新官,也是個功曹,叫林題,字詢曠的。這會兒該到了。你去門外候著,接一接。」
徐雲承垂頭領命,沒多言。
這本不是他該幹的事兒。
新官上任要見的是上頭,哪是他身旁的屬吏?
若是為了迎人,派一侍從小吏領領路也就罷了。何必為難他一壓了滿身公務的,站在烈日下侯人?
也不知是為了什麽,自打他剛赴任時起馮起便將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往他頭上拋,像壘稻草般往他身上堆。
而徐雲承隻管默默受著——他要養家餬口。
那些俸祿是他撐起徐家的一根柱,身子可催,柱不可折。偌大的啟州徐家,不復往昔輝煌,已是大難臨頭各自飛。什麽二叔、三叔皆是道貌岸然之徒,自打分家之後已不再過問侄兒侄女的生死。
於是徐雲承便隻得靠他自己撐起這徐府。
縱然他已將徐家在繾都的房屋田產變賣,也削減了家丁,但除了置辦喪事,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等花銷,一來二去也將積產耗去許多。
他隻得在平州省吃儉用以換他妹妹與往日無異的生活,將苦渣嚼碎了往腹裏咽。
可誰知繾都太後一喚,便將徐意清鎖入了那宮牆。
正值三伏天,撐傘多少有些失了禮數,徐雲承便空手在刺史門外候著。
烈日下的一襲深青官袍,被驕陽綴滿了蝶黃。
約莫半個時辰後,街上熱氣才隱隱約約蒸出個人形來。
那人紅衣似火,白麵堆滿了笑。他用一把紅傘遮去了燥日,走得又急又快。
「這不是方才茶鋪裏那人兒麽?這般瞧來倒有些精氣神了。」徐雲承心想,忽又一驚,「難不成他便是林詢曠?」
思忖著,徐雲承忙彎腰作揖,還不待他搭上一句,那人已伸手用傘給他遮去了陽,開口道:
「無緣無故作什麽揖?就我這般破落戶,也值得你曲意逢迎?還不起身,難不成是想我給你跪下麽?」他握著徐雲承的肩,將他身子扳了扳,「日烈,你杵這兒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