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門大開,內侍恭迎朝官入殿,嚴向江落後一步,在那衣衫摩擦和宦官迎朝的聲音中道:「譚理的供詞被禦史台的人拿走了。」
呂謹眸中精光一閃,沒有吭聲。
百官魚貫而入,禦前的宦官高聲唱禮,今日的朝議開始了。
北衙禁軍謀逆和謝道成結黨營私、貪汙受賄的案子並議,禦史台不敢牽扯太後,隻把事情都推到了謝道成身上,殿中群臣皆是精明之輩,隻一細想便知道這是誰的授意。
於是原本要彈劾太後的人紛紛閉口不言。
至快要散朝時,李璨方才道:「自父皇去後,母後便因悲傷過度久病成疾,已有神誌恍惚之症,便讓太後安心在千秋殿靜養,不必再過問政事了。」
群臣互相碰了個眼神,便知陛下這是要幽禁太後了。
工部帳目稽查一案也塵埃落定,大理寺的卷宗已呈到禦前,皇帝正要開口,正這時,崔之渙出列道:「陛下,此案尚且存疑,不能結案。」
「何處存疑?」
「張靜言供詞中道,當年水患之後他曾上書請朝廷賑災,但這摺子卻至今不曾有人看見過,大理寺曾就此事審問譚理,事後卻在卷宗上隱去了這段,還另造了一份供詞。」崔之渙道,「大理寺訊問供詞尚且如此,如何能結案?」
皇帝問嚴向江:「可有此事?」
嚴向江道:「大理寺訊問時的確問過譚理此事,但因他並不知情,因此便沒有寫入供詞之中。端南水患時譚理不過是個工部的六品主事,矯飾帳目對他來說很容易,但地方訴災的摺子應該是走禦史台,卻是和工部沒有關係,就算當真要查這摺子的去處,也該質問禦史台!」
嚴向江竟是直接和禦史台在朝上對峙起來,「臣曾請禦史台詳查此事,但禦史台卻數次以年月過久無從查起而推脫,陛下當時命禦史台主理此案,大理寺隻有協理審問之權,又如何能查得動台院?」
這還真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三法司在稽查刑獄上從來職責分明、同氣連枝,如今卻因為一樁案子當庭對峙起來。
禦史台許則道:「非是我等推脫,而是確實是年歲日久查起來需要時間,但就在昨日,禦史台已經查到了延熙七年端南水患之時,確有一份來自端城的文書入了台院,但台院隨即便將其遞到中書省,這摺子是入了中書省之後才不見的!」
「試問中書省之中,誰有能力隱下這封訴災的摺子?」
殿中私語陡然嘈雜起來。
有人道:「謝道成和陸周涯既有心瞞下此事,藏起一份中書省的摺子也不是難事。」
崔之渙神情肅然:「若真是謝道成,那大理寺又何必急著結案?並且還有意隱瞞下譚理的供詞?」
「大理寺故意在卷宗上隻字不提,正是因為其中還涉及到一個人,嚴大人這才急著結案。」
「是誰?」
「譚理為何能穩坐工部尚書多年,數次帳目稽查均無功而返?」崔之渙反問道。
殿中群臣渾身一震,隱隱有了預感,崔之渙今日這是要——
崔之渙沒有看向任何人,隻對著座上天子道:「譚理昔年入工部,是由賀相舉薦,後來工部尚書林玉清致仕,陸周涯作為統管工部的尚書省左僕射,原本是向先帝推薦了俞辛鴻繼任尚書一職,但也是賀相力排眾議提拔了譚理。」
人人側目。
崔之渙冷然道:「大理寺急著結案,到底是因為查不出來,還是不想再查?」
滿殿寂然。
天光照進深殿,百官之首政事堂宰相的深紫朝服卻仍被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下,分外沉鬱。
「既然禦史台有疑,就該徹查,臣並無異議。」賀述微在寂靜中開口,脊骨挺立沉穩如山,「臣忝居中書令一職十餘年,雖自認鞠躬盡瘁,但上不曾察禁軍之亂,使陛下臨危,下亦有識人不明之過,致使朝中謝黨亂政多年,至今日,實在算不上問心無愧。」
他摘下樑冠,在陰影中深深拜下去,「無論此案結果如何,臣已無顏再任宰相,請陛下憐臣年事已高,讓我告老還鄉吧。」
第73章
朝中被這個消息驚得人人震愕。
賀述微仿佛永遠挺立的脊骨在天子明堂上被壓下去,這位屹立三朝的宰相,終於在歷經無數風雨後顯出了垂垂老態。
李璨親自下了九重玉階,攙扶賀述微起身,道深信賀相為人,讓他實不必如此。
賀述微卻沒有順著李璨的話揭過此事,他按著李璨的肩,像是要扶著他替他鋪平最後一段帝王路。
「陛下,臣意已決。」
賀述微摘下了梁冠,沒有再戴迴去。
殿外的雨停了,賀述微慢慢出去,天光陰鬱的籠著太極宮,在他身前照出陰影。
他曾經追隨過三任帝王,明憲皇帝於他亦師亦友,有知遇之恩,神宗皇帝是他一手教導,對他信重至極,而李璨是先帝臨終託孤。
數十年風風雨雨,都在這天子明堂前見過了。
「賀相當真要致仕嗎?」沈霜野落後兩步,道。
濃紫襴衫黯淡,賀述微在側首時流露出蒼蒼暮氣,他同沈霜野站在一處,便如朝暉和夕陽,一人風頭正盛,而另一人已至遲暮之年。
「譚理一案,我確有識人不明的責任。」賀述微道,「我老了,確實該退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呂謹眸中精光一閃,沒有吭聲。
百官魚貫而入,禦前的宦官高聲唱禮,今日的朝議開始了。
北衙禁軍謀逆和謝道成結黨營私、貪汙受賄的案子並議,禦史台不敢牽扯太後,隻把事情都推到了謝道成身上,殿中群臣皆是精明之輩,隻一細想便知道這是誰的授意。
於是原本要彈劾太後的人紛紛閉口不言。
至快要散朝時,李璨方才道:「自父皇去後,母後便因悲傷過度久病成疾,已有神誌恍惚之症,便讓太後安心在千秋殿靜養,不必再過問政事了。」
群臣互相碰了個眼神,便知陛下這是要幽禁太後了。
工部帳目稽查一案也塵埃落定,大理寺的卷宗已呈到禦前,皇帝正要開口,正這時,崔之渙出列道:「陛下,此案尚且存疑,不能結案。」
「何處存疑?」
「張靜言供詞中道,當年水患之後他曾上書請朝廷賑災,但這摺子卻至今不曾有人看見過,大理寺曾就此事審問譚理,事後卻在卷宗上隱去了這段,還另造了一份供詞。」崔之渙道,「大理寺訊問供詞尚且如此,如何能結案?」
皇帝問嚴向江:「可有此事?」
嚴向江道:「大理寺訊問時的確問過譚理此事,但因他並不知情,因此便沒有寫入供詞之中。端南水患時譚理不過是個工部的六品主事,矯飾帳目對他來說很容易,但地方訴災的摺子應該是走禦史台,卻是和工部沒有關係,就算當真要查這摺子的去處,也該質問禦史台!」
嚴向江竟是直接和禦史台在朝上對峙起來,「臣曾請禦史台詳查此事,但禦史台卻數次以年月過久無從查起而推脫,陛下當時命禦史台主理此案,大理寺隻有協理審問之權,又如何能查得動台院?」
這還真是難得一見的奇景。
三法司在稽查刑獄上從來職責分明、同氣連枝,如今卻因為一樁案子當庭對峙起來。
禦史台許則道:「非是我等推脫,而是確實是年歲日久查起來需要時間,但就在昨日,禦史台已經查到了延熙七年端南水患之時,確有一份來自端城的文書入了台院,但台院隨即便將其遞到中書省,這摺子是入了中書省之後才不見的!」
「試問中書省之中,誰有能力隱下這封訴災的摺子?」
殿中私語陡然嘈雜起來。
有人道:「謝道成和陸周涯既有心瞞下此事,藏起一份中書省的摺子也不是難事。」
崔之渙神情肅然:「若真是謝道成,那大理寺又何必急著結案?並且還有意隱瞞下譚理的供詞?」
「大理寺故意在卷宗上隻字不提,正是因為其中還涉及到一個人,嚴大人這才急著結案。」
「是誰?」
「譚理為何能穩坐工部尚書多年,數次帳目稽查均無功而返?」崔之渙反問道。
殿中群臣渾身一震,隱隱有了預感,崔之渙今日這是要——
崔之渙沒有看向任何人,隻對著座上天子道:「譚理昔年入工部,是由賀相舉薦,後來工部尚書林玉清致仕,陸周涯作為統管工部的尚書省左僕射,原本是向先帝推薦了俞辛鴻繼任尚書一職,但也是賀相力排眾議提拔了譚理。」
人人側目。
崔之渙冷然道:「大理寺急著結案,到底是因為查不出來,還是不想再查?」
滿殿寂然。
天光照進深殿,百官之首政事堂宰相的深紫朝服卻仍被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下,分外沉鬱。
「既然禦史台有疑,就該徹查,臣並無異議。」賀述微在寂靜中開口,脊骨挺立沉穩如山,「臣忝居中書令一職十餘年,雖自認鞠躬盡瘁,但上不曾察禁軍之亂,使陛下臨危,下亦有識人不明之過,致使朝中謝黨亂政多年,至今日,實在算不上問心無愧。」
他摘下樑冠,在陰影中深深拜下去,「無論此案結果如何,臣已無顏再任宰相,請陛下憐臣年事已高,讓我告老還鄉吧。」
第73章
朝中被這個消息驚得人人震愕。
賀述微仿佛永遠挺立的脊骨在天子明堂上被壓下去,這位屹立三朝的宰相,終於在歷經無數風雨後顯出了垂垂老態。
李璨親自下了九重玉階,攙扶賀述微起身,道深信賀相為人,讓他實不必如此。
賀述微卻沒有順著李璨的話揭過此事,他按著李璨的肩,像是要扶著他替他鋪平最後一段帝王路。
「陛下,臣意已決。」
賀述微摘下了梁冠,沒有再戴迴去。
殿外的雨停了,賀述微慢慢出去,天光陰鬱的籠著太極宮,在他身前照出陰影。
他曾經追隨過三任帝王,明憲皇帝於他亦師亦友,有知遇之恩,神宗皇帝是他一手教導,對他信重至極,而李璨是先帝臨終託孤。
數十年風風雨雨,都在這天子明堂前見過了。
「賀相當真要致仕嗎?」沈霜野落後兩步,道。
濃紫襴衫黯淡,賀述微在側首時流露出蒼蒼暮氣,他同沈霜野站在一處,便如朝暉和夕陽,一人風頭正盛,而另一人已至遲暮之年。
「譚理一案,我確有識人不明的責任。」賀述微道,「我老了,確實該退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