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實之後發現此人正是禦前行刺的內宦雙喜,禁衛將此事報上去,天子沉默良久,道:「不必查了。」
端南水患的案子一經披露便在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荀樾並非死於時疫,而是被謝道成指使殺害的真相更是讓百官群情激憤,紛紛上書要求嚴懲。
大理寺中,三司重審譚理。
楊筵霄坐上首,譚理落在堂下,他鬢髮梳得整齊,鐐銬在他走動時嘩啦作響,卻並不顯得狼狽。
張靜言的供詞中寫,當年他活下來之後想要查清真相,發現是俞辛鴻換掉了修築靈河渠的部分磚石材料,而這部分磚石是他通過徐州運過來的。
洪州受災之後一直不曾修復,州內人口多數遷去了臨近的徐壽二州,張靜言便混進徐州做了一個府兵。
楊筵霄道:「這些年謝道成與陸周涯斂財的手段都是通過淮南轉運使何朝榮進行的,何朝榮不僅在為他們運送財物,還在通過漕運私運銅鐵等斂財,這些本該是早在陸周涯伏誅時就查清楚的,但謝道成又指使你篡改了帳目,隱去了其中關於他的那部分。」
譚理今夜很好說話,他同樣知道了荀樾的死,垂眸不敢和麵前的楊筵霄對視。
他們都是在明憲年間科舉入朝的,但荀樾不是,他出身世家,又是永宜公主的駙馬,譚理入朝之際他就已經是朝中有清正之名的禦史大夫了。
荀樾性格溫潤隨和,又喜交友,朝中大半官員都可與他稱一聲好友,譚理也不例外。
楊筵霄道:「謝道成最早指使你篡改工部的帳目應該就是十四年前,靈河渠一案吧?」
譚理沉默點頭。
「當時任工部侍郎的陳敬在端南水患的消息傳來後就被革職下獄,陸周涯因此找到我,要我將靈河渠的貪墨一案栽贓到陳敬和張靜言身上,這二人本就是王黨的人,之後便能順理成章地以此為由彈劾王兗。」
「你明知是栽贓,卻還是這樣做了。」楊筵霄道。
「楊大人出身弘農楊氏吧?世家子弟。」譚理淡淡道,沒有太多情緒,「我是寒門出身,王兗是延熙初年的輔政宰相,他任中書宰相那些年,滿朝盡為世家子弟,科舉一製形同虛設,我這樣的寒門官員,即使僥倖入朝,也得不到重用,稍有政績便會被出身世家的同僚打壓搶功。我知道陸周涯和謝道成是想要以靈河渠一案彈劾王兗,但我不在乎。」
「你僅僅是受了謝道成和陸周涯的指使嗎?」楊筵霄旋即傾身,緊緊地盯著譚理,「你是賀相舉薦入工部的,王兗被彈劾後,正是賀相隨即接替了中書令一職。當時端南水患發生後,張靜言原本寫了訴災的摺子八百裏加急送入長安,但這摺子入了中書省卻不見了,至今不知去向。」
譚理倏然抬頭,和楊筵霄在昏光暗燭中對視。
「我不知道什麽摺子,」片刻後,譚理緩緩道,「我當時隻是工部的一個主事,陸周涯隻讓我矯飾帳目,摺子的事我不清楚。陸周涯和謝道成同為政事堂宰相,要想藏起一份摺子實是再容易不過的事。」
——
嚴向江整理過供詞,拿給呂謹過目。
「不行,這份供詞不能遞上去。」呂謹看過之後,卻是將譚理的那份供狀按在了桌上。
嚴向江不解,他同樣看過譚理的供詞,並無什麽問題,他此前不肯鬆口,如今卻肯招認,這是好事啊。
「這份供詞是有什麽問題嗎?」
「你沒發現嗎?」呂謹道,「楊筵霄在審問過程中有意把譚理的供詞往賀相身上引。」
譚理此前不肯招認出謝道成,正是因為十四年前他幫謝道成篡改了靈河渠一案的帳目,將本是謝道成和陸周涯貪汙的靈河渠案挪在了王兗身上。
但他為什麽肯這樣做?
譚理這個人當初是由賀述微舉薦入工部的,後來陸周涯想要提拔俞辛鴻任工部尚書,也是賀述微力排眾議提拔了譚理,在朝臣眼中,他就是賀相一黨的人。
至於譚理當初到底有幾分是受到脅迫,又有幾分是想扳倒王兗讓賀述微上位,誰也說不清楚,如今也絕不會讓譚理說清楚。
嚴向江一驚:「楊大人他……」
「慎言。」呂謹神色肅然道,「一份供詞證明不了什麽,把譚理的供詞從卷宗裏拿出來,另外叫人再寫一份便是。」
他端起桌上的熱茶,揭開茶蓋,煙氣隱去了他目中精光,讓他的話也變得溫淡起來:「餘崖,你任大理寺卿,最要緊的是要耳聰目明,追查真相,至於旁的,就不要和斷案扯上關係了。」
「下官知曉了。」嚴向江沉默一瞬,拱手道,「多謝呂尚書提點。」
外頭有人掀簾進來,嚴向江急忙截住話頭,看向來人:「江指揮使怎麽來了?」
江沉不知有沒有聽到他們方才的對話,麵上看不出端倪:「我奉命提審張靜言,嚴大人,還請行個方便,把他交給我。」
嚴向江以為是謝神筠要見他,便說:「北司既要提審,我自然無不應之理,不過江大人可有文書?」他搓了搓手,有些尷尬,「按規矩要有文書大理寺這便才能讓你帶人走。」
「嚴大人放心,」江沉拿出文書,道,「文書在此。」
——
謝氏這棵參天大樹一朝倒塌,砸下來的餘波甚至引得大半個朝堂動盪,但與此同時,謝神筠的特殊卻再次突顯出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端南水患的案子一經披露便在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荀樾並非死於時疫,而是被謝道成指使殺害的真相更是讓百官群情激憤,紛紛上書要求嚴懲。
大理寺中,三司重審譚理。
楊筵霄坐上首,譚理落在堂下,他鬢髮梳得整齊,鐐銬在他走動時嘩啦作響,卻並不顯得狼狽。
張靜言的供詞中寫,當年他活下來之後想要查清真相,發現是俞辛鴻換掉了修築靈河渠的部分磚石材料,而這部分磚石是他通過徐州運過來的。
洪州受災之後一直不曾修復,州內人口多數遷去了臨近的徐壽二州,張靜言便混進徐州做了一個府兵。
楊筵霄道:「這些年謝道成與陸周涯斂財的手段都是通過淮南轉運使何朝榮進行的,何朝榮不僅在為他們運送財物,還在通過漕運私運銅鐵等斂財,這些本該是早在陸周涯伏誅時就查清楚的,但謝道成又指使你篡改了帳目,隱去了其中關於他的那部分。」
譚理今夜很好說話,他同樣知道了荀樾的死,垂眸不敢和麵前的楊筵霄對視。
他們都是在明憲年間科舉入朝的,但荀樾不是,他出身世家,又是永宜公主的駙馬,譚理入朝之際他就已經是朝中有清正之名的禦史大夫了。
荀樾性格溫潤隨和,又喜交友,朝中大半官員都可與他稱一聲好友,譚理也不例外。
楊筵霄道:「謝道成最早指使你篡改工部的帳目應該就是十四年前,靈河渠一案吧?」
譚理沉默點頭。
「當時任工部侍郎的陳敬在端南水患的消息傳來後就被革職下獄,陸周涯因此找到我,要我將靈河渠的貪墨一案栽贓到陳敬和張靜言身上,這二人本就是王黨的人,之後便能順理成章地以此為由彈劾王兗。」
「你明知是栽贓,卻還是這樣做了。」楊筵霄道。
「楊大人出身弘農楊氏吧?世家子弟。」譚理淡淡道,沒有太多情緒,「我是寒門出身,王兗是延熙初年的輔政宰相,他任中書宰相那些年,滿朝盡為世家子弟,科舉一製形同虛設,我這樣的寒門官員,即使僥倖入朝,也得不到重用,稍有政績便會被出身世家的同僚打壓搶功。我知道陸周涯和謝道成是想要以靈河渠一案彈劾王兗,但我不在乎。」
「你僅僅是受了謝道成和陸周涯的指使嗎?」楊筵霄旋即傾身,緊緊地盯著譚理,「你是賀相舉薦入工部的,王兗被彈劾後,正是賀相隨即接替了中書令一職。當時端南水患發生後,張靜言原本寫了訴災的摺子八百裏加急送入長安,但這摺子入了中書省卻不見了,至今不知去向。」
譚理倏然抬頭,和楊筵霄在昏光暗燭中對視。
「我不知道什麽摺子,」片刻後,譚理緩緩道,「我當時隻是工部的一個主事,陸周涯隻讓我矯飾帳目,摺子的事我不清楚。陸周涯和謝道成同為政事堂宰相,要想藏起一份摺子實是再容易不過的事。」
——
嚴向江整理過供詞,拿給呂謹過目。
「不行,這份供詞不能遞上去。」呂謹看過之後,卻是將譚理的那份供狀按在了桌上。
嚴向江不解,他同樣看過譚理的供詞,並無什麽問題,他此前不肯鬆口,如今卻肯招認,這是好事啊。
「這份供詞是有什麽問題嗎?」
「你沒發現嗎?」呂謹道,「楊筵霄在審問過程中有意把譚理的供詞往賀相身上引。」
譚理此前不肯招認出謝道成,正是因為十四年前他幫謝道成篡改了靈河渠一案的帳目,將本是謝道成和陸周涯貪汙的靈河渠案挪在了王兗身上。
但他為什麽肯這樣做?
譚理這個人當初是由賀述微舉薦入工部的,後來陸周涯想要提拔俞辛鴻任工部尚書,也是賀述微力排眾議提拔了譚理,在朝臣眼中,他就是賀相一黨的人。
至於譚理當初到底有幾分是受到脅迫,又有幾分是想扳倒王兗讓賀述微上位,誰也說不清楚,如今也絕不會讓譚理說清楚。
嚴向江一驚:「楊大人他……」
「慎言。」呂謹神色肅然道,「一份供詞證明不了什麽,把譚理的供詞從卷宗裏拿出來,另外叫人再寫一份便是。」
他端起桌上的熱茶,揭開茶蓋,煙氣隱去了他目中精光,讓他的話也變得溫淡起來:「餘崖,你任大理寺卿,最要緊的是要耳聰目明,追查真相,至於旁的,就不要和斷案扯上關係了。」
「下官知曉了。」嚴向江沉默一瞬,拱手道,「多謝呂尚書提點。」
外頭有人掀簾進來,嚴向江急忙截住話頭,看向來人:「江指揮使怎麽來了?」
江沉不知有沒有聽到他們方才的對話,麵上看不出端倪:「我奉命提審張靜言,嚴大人,還請行個方便,把他交給我。」
嚴向江以為是謝神筠要見他,便說:「北司既要提審,我自然無不應之理,不過江大人可有文書?」他搓了搓手,有些尷尬,「按規矩要有文書大理寺這便才能讓你帶人走。」
「嚴大人放心,」江沉拿出文書,道,「文書在此。」
——
謝氏這棵參天大樹一朝倒塌,砸下來的餘波甚至引得大半個朝堂動盪,但與此同時,謝神筠的特殊卻再次突顯出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