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紅樓] 「賢後」上位指南 作者:簡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到西蠻使團到了邊境,遞上國書,四皇子就忍不住來王家耀武揚威了。
「高敏蕙質蘭心,我誠心求娶,還望福慧姐姐成全。」四皇子親自登門,前麵已經說了一大堆好話,婉轉暗示,奈何福慧公主不接話茬,他也把話挑明了。
「四皇子謬讚了,那丫頭跳脫的很,如何當得起皇子妃的重任,我也不想她嫁入高門,隻盼尋一平凡之人,平淡度日就是。」
這已經是不知第幾次被拒絕了,心高氣傲的四皇子如何忍得住,怒氣沖沖道:「那就等著嫁到西蠻吧,到時候我這個舅舅倒要大大的添妝呢!」
☆、第六十一章
四皇子拂袖而去,王朔從屏風後繞了出來,安慰有些不安的福慧公主道:「娘,別擔心,陛下豈會如此不智,四皇子跳樑小醜而已,不必放在心上。」
「到底是皇子。」福慧公主不安道。
是啊,到底是皇室血脈,王朔當初陷於後宅之時,僕從下人都以此為傲;可王朔真走到了這步,發現皇室血脈也不值錢啊。
「隻要我不願意,沒有人逼得了我,娘,你放心!」王朔承諾道,沒有人能夠逼迫她。
西蠻使團終於在眾人的「期盼」中到了京城,呈交國書,獻上西蠻公主,請求聯姻,人住到了鴻臚寺。
安柔公主已經和康平侯府世子定親,聖旨已下;清河郡主已經在山西菩提寺帶髮修行,不日就要遁入空門。京中三大熱門人選,好似就隻有王朔全無動靜,大家都在猜測,這人選大約就是王朔無疑了。
「都是些愚夫愚婦,聽他們聒噪。」王朔不屑道。
「可陛下這麽久都沒有下旨……」西蠻使團已經在鴻臚寺住了好幾天,朝廷也沒拿個章程出來,福慧公主這心裏不安得很。
「安柔公主是陛下親女,陛下疼她,早早得給她找了夫婿,這是正常的。可清河就是自出昏招了,在使團未到之時就去和幼弟告別,家裏一應事務都打理得妥妥噹噹,順利出家去了,她當誰是傻子。您瞧吧,手上那點兒殘餘的勢力,都讓陛下給剿滅了。」王朔把手中的密信往福慧公主手中一遞,讓她看看清河郡主自作主張的下場。
「人選就是清河了,對吧?」福慧公主滿懷希望的問道。
「大致不會錯了。」王朔嘆息道。清河害過她,王朔沒有聖人那樣的胸懷,隻希望這輩子都不再見麵了。若是清河能在使團到達之前定親嫁人,她不會出手破壞;但如今她要嫁入西蠻,王朔也無太多感慨。
王朔自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靜靜得等著,看清河被嫁到西蠻去。
這日,朝會,最近的熱點莫過於和親西蠻,眾朝臣圍著這個話題吵嚷了半響,突然四皇子出列到:「啟稟父皇,兩國聯姻,鞏固邦交,使邊境不再重啟戰火,於國於民功德無量,兒臣為和親功臣請封,請父皇冊其為公主,派遣大軍送嫁,方不負貞烈明理義士為國盡忠。」
「該當的。」皇帝頷首,都是些套路,四皇子說的基本是廢話:「你可有人選?」
「迴父皇,高敏郡主乃福慧公主之女,都太尉統製王伯之孫,出身尊貴,慧敏淑貞,當擔此重任。」四皇子迴稟道。
「哦?高敏?」皇帝環視一周,想找個能代表高敏說話的人,朝堂上卻找不見。勇王爺舊疾復發,徒瑾幾日沒上朝了,在家侍疾。王老太爺也是早就不上朝的人了,今日又不是大朝會;而王守忠也恰好病了,是以整個朝堂,真正能代表王朔、做王朔主的人一個都沒有。
「正是。父皇,兒臣此言雖是為國憂慮,但其實也是王家託兒臣代稟父皇的。這是奏摺,上麵有高敏生父王守忠的印鑑。兒臣身為舅舅,再疼高敏,也要尊重她家的意思。」四皇子從袖子中抽出一個奏摺,大總管快步小跑下來接了呈給陛下。
陛下就算在老眼昏花,也一眼就看出來絕對是王家的印鑑不假,這印鑑王老太爺用過,一起打天下的屬下,還是熟悉的。皇帝不免心中有些不快,勇王府當初是因為勾結西蠻入罪,後來雖說脫罪了,但現在想起來又覺得無風不起浪,皇帝是絕不願王朔再和西蠻扯上關係的,可這親自上書來求又是什麽意思?西蠻可不是個好去處,難道是王守忠自作主張?不可能吧,王朔那樣剛烈的人,誰能做得了她的主。
皇帝拿著奏摺,一時之間心思百轉,正要開口下旨,中山王徒耿出列道:「如此忠君為國之人,臣也想一睹風采呢,請陛下賜臣一觀。」
皇帝頷首同意,大總管把奏摺拿給徒耿,徒耿來迴看了兩遍,在大總管耳邊耳語幾句,大總管連忙去傳給皇帝。
在朝會上做如此不莊重的行為,四皇子氣得直瞪眼,可朝臣們卻裝作沒看見。因為陛下對中山王的縱容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更沒規矩的事情,中山王都幹過。
「好了,這事兒朕自有主張。先議其他吧。」皇帝把摺子扣下,再不做理會。
四皇子還要出列說什麽,站他旁邊的官員輕輕扯了扯他的衣袖,是親四皇子的官員,四皇子憤憤不平得退迴隊列中。
下朝之後,皇帝又留了中山王說話,如此盛寵,百官習以為常。
「耿小子,你說說,怎麽不能下旨。」陛下轉迴起居殿,換了常服出來,問坐在下首的徒耿道。
「這說起來,可有公私兩點要說了。」徒耿道,「於公,高敏不是個好人選。福慧姐姐隻這麽一個女兒,王家也是為咱家立過汗馬功勞的人,把人家捧在手心上的明珠就這麽送去西蠻,這不是逼著臣子寒心嗎?再說還有勇王府的麵子呢!您讓我注意著西北的動靜,忠勇郡王殉國一事自然是真的,可我總想著無風不起浪、無草不長根,就是為求心安,也避著些好。說句您不愛聽的,高敏可不是什麽柔弱女子,她要是發起狠來,還不鬧得天翻地覆,到時候天高皇帝遠的,更管不住她了。若是和親的人自己不願意,您可別忘了,漢朝有個中行說的先例呢。」
「高敏蕙質蘭心,我誠心求娶,還望福慧姐姐成全。」四皇子親自登門,前麵已經說了一大堆好話,婉轉暗示,奈何福慧公主不接話茬,他也把話挑明了。
「四皇子謬讚了,那丫頭跳脫的很,如何當得起皇子妃的重任,我也不想她嫁入高門,隻盼尋一平凡之人,平淡度日就是。」
這已經是不知第幾次被拒絕了,心高氣傲的四皇子如何忍得住,怒氣沖沖道:「那就等著嫁到西蠻吧,到時候我這個舅舅倒要大大的添妝呢!」
☆、第六十一章
四皇子拂袖而去,王朔從屏風後繞了出來,安慰有些不安的福慧公主道:「娘,別擔心,陛下豈會如此不智,四皇子跳樑小醜而已,不必放在心上。」
「到底是皇子。」福慧公主不安道。
是啊,到底是皇室血脈,王朔當初陷於後宅之時,僕從下人都以此為傲;可王朔真走到了這步,發現皇室血脈也不值錢啊。
「隻要我不願意,沒有人逼得了我,娘,你放心!」王朔承諾道,沒有人能夠逼迫她。
西蠻使團終於在眾人的「期盼」中到了京城,呈交國書,獻上西蠻公主,請求聯姻,人住到了鴻臚寺。
安柔公主已經和康平侯府世子定親,聖旨已下;清河郡主已經在山西菩提寺帶髮修行,不日就要遁入空門。京中三大熱門人選,好似就隻有王朔全無動靜,大家都在猜測,這人選大約就是王朔無疑了。
「都是些愚夫愚婦,聽他們聒噪。」王朔不屑道。
「可陛下這麽久都沒有下旨……」西蠻使團已經在鴻臚寺住了好幾天,朝廷也沒拿個章程出來,福慧公主這心裏不安得很。
「安柔公主是陛下親女,陛下疼她,早早得給她找了夫婿,這是正常的。可清河就是自出昏招了,在使團未到之時就去和幼弟告別,家裏一應事務都打理得妥妥噹噹,順利出家去了,她當誰是傻子。您瞧吧,手上那點兒殘餘的勢力,都讓陛下給剿滅了。」王朔把手中的密信往福慧公主手中一遞,讓她看看清河郡主自作主張的下場。
「人選就是清河了,對吧?」福慧公主滿懷希望的問道。
「大致不會錯了。」王朔嘆息道。清河害過她,王朔沒有聖人那樣的胸懷,隻希望這輩子都不再見麵了。若是清河能在使團到達之前定親嫁人,她不會出手破壞;但如今她要嫁入西蠻,王朔也無太多感慨。
王朔自覺一切都在掌握之中,靜靜得等著,看清河被嫁到西蠻去。
這日,朝會,最近的熱點莫過於和親西蠻,眾朝臣圍著這個話題吵嚷了半響,突然四皇子出列到:「啟稟父皇,兩國聯姻,鞏固邦交,使邊境不再重啟戰火,於國於民功德無量,兒臣為和親功臣請封,請父皇冊其為公主,派遣大軍送嫁,方不負貞烈明理義士為國盡忠。」
「該當的。」皇帝頷首,都是些套路,四皇子說的基本是廢話:「你可有人選?」
「迴父皇,高敏郡主乃福慧公主之女,都太尉統製王伯之孫,出身尊貴,慧敏淑貞,當擔此重任。」四皇子迴稟道。
「哦?高敏?」皇帝環視一周,想找個能代表高敏說話的人,朝堂上卻找不見。勇王爺舊疾復發,徒瑾幾日沒上朝了,在家侍疾。王老太爺也是早就不上朝的人了,今日又不是大朝會;而王守忠也恰好病了,是以整個朝堂,真正能代表王朔、做王朔主的人一個都沒有。
「正是。父皇,兒臣此言雖是為國憂慮,但其實也是王家託兒臣代稟父皇的。這是奏摺,上麵有高敏生父王守忠的印鑑。兒臣身為舅舅,再疼高敏,也要尊重她家的意思。」四皇子從袖子中抽出一個奏摺,大總管快步小跑下來接了呈給陛下。
陛下就算在老眼昏花,也一眼就看出來絕對是王家的印鑑不假,這印鑑王老太爺用過,一起打天下的屬下,還是熟悉的。皇帝不免心中有些不快,勇王府當初是因為勾結西蠻入罪,後來雖說脫罪了,但現在想起來又覺得無風不起浪,皇帝是絕不願王朔再和西蠻扯上關係的,可這親自上書來求又是什麽意思?西蠻可不是個好去處,難道是王守忠自作主張?不可能吧,王朔那樣剛烈的人,誰能做得了她的主。
皇帝拿著奏摺,一時之間心思百轉,正要開口下旨,中山王徒耿出列道:「如此忠君為國之人,臣也想一睹風采呢,請陛下賜臣一觀。」
皇帝頷首同意,大總管把奏摺拿給徒耿,徒耿來迴看了兩遍,在大總管耳邊耳語幾句,大總管連忙去傳給皇帝。
在朝會上做如此不莊重的行為,四皇子氣得直瞪眼,可朝臣們卻裝作沒看見。因為陛下對中山王的縱容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更沒規矩的事情,中山王都幹過。
「好了,這事兒朕自有主張。先議其他吧。」皇帝把摺子扣下,再不做理會。
四皇子還要出列說什麽,站他旁邊的官員輕輕扯了扯他的衣袖,是親四皇子的官員,四皇子憤憤不平得退迴隊列中。
下朝之後,皇帝又留了中山王說話,如此盛寵,百官習以為常。
「耿小子,你說說,怎麽不能下旨。」陛下轉迴起居殿,換了常服出來,問坐在下首的徒耿道。
「這說起來,可有公私兩點要說了。」徒耿道,「於公,高敏不是個好人選。福慧姐姐隻這麽一個女兒,王家也是為咱家立過汗馬功勞的人,把人家捧在手心上的明珠就這麽送去西蠻,這不是逼著臣子寒心嗎?再說還有勇王府的麵子呢!您讓我注意著西北的動靜,忠勇郡王殉國一事自然是真的,可我總想著無風不起浪、無草不長根,就是為求心安,也避著些好。說句您不愛聽的,高敏可不是什麽柔弱女子,她要是發起狠來,還不鬧得天翻地覆,到時候天高皇帝遠的,更管不住她了。若是和親的人自己不願意,您可別忘了,漢朝有個中行說的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