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陳法又去求見,陛下還是不見。
京兆府已經從宣德侯府三公子處著手,查到了七家勛貴、三位在京大員與湖南一案有關,若是不能見到陛下,不能親口分辨,如何能從這旋渦中脫身。陳法再也顧不上體麵,直挺挺跪在垂拱殿外,自陳有罪,求陛下召見。
陛下當然不會見他,在殿外跪了兩個時辰,陳法暈了過去。
內侍進殿來報,皇帝蹙眉,「真暈了?」
「陳大人才遇刺殺,傷恐怕沒好。」內侍不著痕跡為陳法說好話。
「把人送迴去。」
「那摺子?」內侍還提醒皇帝呢。
「不收——算了,呈上來吧,朕倒要看看他如何狡辯。」
內侍小碎步退下,奔到昏迷的陳法身邊,輕聲道:「陳大人吶,咱家可出了大力氣。」叫了兩個品階更低的小內侍把陳法送出宮,內侍摸著袖子裏的銀票,對這份孝敬收得心安理得。
殿內,皇帝打開陳法的摺子,不得不說,陳法的文章很有二甲進士水準,字字珠璣,以情動人,即便知道他有罪,看他的摺子,也忍不住心軟。
「臣是農家出身,真正的一無所有,全靠宗族幫扶才有如今。旁人是寒門,祖上闊過,還有個門第,臣小時候家裏就隻有一個茅草頂。所以,當臣有了功名、做了官,宗族來人求助,臣怎敢忘恩負義。」
「臣很後悔,沒有管住自己的心。當初在翰林院的時候,因為俸祿不夠養家,收人潤筆替人做墓誌銘被同僚知曉,臣羞愧得三天不敢抬頭見人。後來同僚說這是常事,沒有人會追究,不該為此發愁。後來外放,地方上有冰敬炭敬,臣也不敢收,同僚說這是常例,臣才信了。」
「水至清而無魚,臣若不收那些例禮,上官以為臣邀名,下屬以為臣死板,事情都無法做。臣也注意著,開始隻收例禮,後來口子一步步撕開,求人辦事來送禮、婚喪嫁娶來送禮,慢慢的臣也被他們拖下水。」
「臣當真是後悔啊。臣的妻子是千年世家崔家的女兒,一個農門小子能娶到這樣的高門貴女,臣恨不得把她當菩薩供起來。可是菩薩要塑金身,貴女要遍身羅綺,臣一個小官,如何養得起。貴女跟著陳外放為官,而不是留在京城享受繁華,臣更覺對不起她,一時心軟,沒有管住她,放任她借著臣的名義放印子錢、插手衙門斷案、收別人幹股。」
「老話說娶妻娶賢,臣不聽教誨,忘記聖人之言,枉顧君子之德,以為予取予求就能維繫好夫妻關係,如今才知錯了。為官一方,不僅要管得住自己,還要管得住家人。臣誰都管不住,才有如今的下場。」
「現在想起來,當初在京城做官的日子是多麽舒適啊,上有陛下遮風擋雨,下由同僚無私幫襯,京城風氣好、監督多,護著臣按部就班升遷、踏踏實實做事。可惜臣沒有管住自己的貪念,一失足成千古恨,開始隻是五兩、十兩,後來變成了千兩、萬兩。若是一開始就讓臣收千萬兩銀子,臣是不敢的,可就這樣一步步一點點鯨吞蠶食,落入圈套。」
「臣出身貧寒,八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既自卑又自尊。這樣的性子,讓臣從小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上進。同時,從小貧窮、卑微,又讓臣對金錢、地位有了超乎尋常的渴望。這就是我無法堅守道義,淪為不恥貪腐官員的原因。如今迴想,安貧樂道的日子是多麽快活,現在,悔之晚矣!」
「臣到這個年紀,已經無法再升高位,臣就想著多撈一些銀子,安排好晚年致仕後的生活。誰知……唉,臣本是貧農的兒子,求陛下把臣打迴原形,下半輩子做貧農,來贖臣這一身罪孽吧!」
皇帝看了他列舉的君臣相得舊事,又看他如此深刻剖白自身,分析過往,嘆道:「還算有些羞恥心。」
這話頭不對啊,難道是要對陳法網開一麵麽?
太子拿過摺子看了,又遞給春生和遲生,她倆參與此案,有資格看陳法的請罪書。
「商賈引誘、同僚排擠、夫人貪婪,怎麽通篇看下來,就陳大人最無辜。裝模作樣喊兩聲悔就能抵消他的罪過了?他站在城牆上下令射殺災民的時候,也想得這樣清楚嗎?」太子對此不屑一顧,剖析得再清楚,有罪就是有罪,「他也是二甲進士出身,難道還會讓不如他的人騙了?」
遲生笑道:「殿下有所不知,那些人行賄的手段拙劣,勸服的言辭簡單,簡單得看了聽了都讓人發笑。可沒辦法,隻要官員自己動了念頭,再拙劣的引誘都能撕開一個大口子。」
太子點頭,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持身不正的緣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論手段多麽高明,手法多麽隱蔽,最後總歸都會留下痕跡。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些高官厚祿者,總以為自己才幹出眾、手段誥命,可惜……隻要認真查,就一目了然。」
太子和遲生這一唱一和的,皇帝也明白他們的意思,笑道:「放心,朕還沒糊塗,這等哭訴求情的,朕豈會上當。讓房卿依律查辦就是。陳法不過蛀蟲之一,京中勛貴、官員勾結,網羅外官為打手,為其辦事斂財,這才是大害!」
第65章 首善之地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 隻要抓住線索,房大人這樣的能臣,是不會讓任何牽扯其中的人逃脫。
從於劍翹刺殺陳法案扯出了石明遠被冤案, 再牽連出賑災銀兩侵吞案,隨後是欽差查案不實,李如鬆、陳法等外官與京中勛貴官宦勾結, 事情如同雪球一般, 越滾越大, 涉案各級官員權貴多達千人。因此事從於劍翹刺殺而起,因此又被成為「於劍翹案」。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京兆府已經從宣德侯府三公子處著手,查到了七家勛貴、三位在京大員與湖南一案有關,若是不能見到陛下,不能親口分辨,如何能從這旋渦中脫身。陳法再也顧不上體麵,直挺挺跪在垂拱殿外,自陳有罪,求陛下召見。
陛下當然不會見他,在殿外跪了兩個時辰,陳法暈了過去。
內侍進殿來報,皇帝蹙眉,「真暈了?」
「陳大人才遇刺殺,傷恐怕沒好。」內侍不著痕跡為陳法說好話。
「把人送迴去。」
「那摺子?」內侍還提醒皇帝呢。
「不收——算了,呈上來吧,朕倒要看看他如何狡辯。」
內侍小碎步退下,奔到昏迷的陳法身邊,輕聲道:「陳大人吶,咱家可出了大力氣。」叫了兩個品階更低的小內侍把陳法送出宮,內侍摸著袖子裏的銀票,對這份孝敬收得心安理得。
殿內,皇帝打開陳法的摺子,不得不說,陳法的文章很有二甲進士水準,字字珠璣,以情動人,即便知道他有罪,看他的摺子,也忍不住心軟。
「臣是農家出身,真正的一無所有,全靠宗族幫扶才有如今。旁人是寒門,祖上闊過,還有個門第,臣小時候家裏就隻有一個茅草頂。所以,當臣有了功名、做了官,宗族來人求助,臣怎敢忘恩負義。」
「臣很後悔,沒有管住自己的心。當初在翰林院的時候,因為俸祿不夠養家,收人潤筆替人做墓誌銘被同僚知曉,臣羞愧得三天不敢抬頭見人。後來同僚說這是常事,沒有人會追究,不該為此發愁。後來外放,地方上有冰敬炭敬,臣也不敢收,同僚說這是常例,臣才信了。」
「水至清而無魚,臣若不收那些例禮,上官以為臣邀名,下屬以為臣死板,事情都無法做。臣也注意著,開始隻收例禮,後來口子一步步撕開,求人辦事來送禮、婚喪嫁娶來送禮,慢慢的臣也被他們拖下水。」
「臣當真是後悔啊。臣的妻子是千年世家崔家的女兒,一個農門小子能娶到這樣的高門貴女,臣恨不得把她當菩薩供起來。可是菩薩要塑金身,貴女要遍身羅綺,臣一個小官,如何養得起。貴女跟著陳外放為官,而不是留在京城享受繁華,臣更覺對不起她,一時心軟,沒有管住她,放任她借著臣的名義放印子錢、插手衙門斷案、收別人幹股。」
「老話說娶妻娶賢,臣不聽教誨,忘記聖人之言,枉顧君子之德,以為予取予求就能維繫好夫妻關係,如今才知錯了。為官一方,不僅要管得住自己,還要管得住家人。臣誰都管不住,才有如今的下場。」
「現在想起來,當初在京城做官的日子是多麽舒適啊,上有陛下遮風擋雨,下由同僚無私幫襯,京城風氣好、監督多,護著臣按部就班升遷、踏踏實實做事。可惜臣沒有管住自己的貪念,一失足成千古恨,開始隻是五兩、十兩,後來變成了千兩、萬兩。若是一開始就讓臣收千萬兩銀子,臣是不敢的,可就這樣一步步一點點鯨吞蠶食,落入圈套。」
「臣出身貧寒,八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既自卑又自尊。這樣的性子,讓臣從小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上進。同時,從小貧窮、卑微,又讓臣對金錢、地位有了超乎尋常的渴望。這就是我無法堅守道義,淪為不恥貪腐官員的原因。如今迴想,安貧樂道的日子是多麽快活,現在,悔之晚矣!」
「臣到這個年紀,已經無法再升高位,臣就想著多撈一些銀子,安排好晚年致仕後的生活。誰知……唉,臣本是貧農的兒子,求陛下把臣打迴原形,下半輩子做貧農,來贖臣這一身罪孽吧!」
皇帝看了他列舉的君臣相得舊事,又看他如此深刻剖白自身,分析過往,嘆道:「還算有些羞恥心。」
這話頭不對啊,難道是要對陳法網開一麵麽?
太子拿過摺子看了,又遞給春生和遲生,她倆參與此案,有資格看陳法的請罪書。
「商賈引誘、同僚排擠、夫人貪婪,怎麽通篇看下來,就陳大人最無辜。裝模作樣喊兩聲悔就能抵消他的罪過了?他站在城牆上下令射殺災民的時候,也想得這樣清楚嗎?」太子對此不屑一顧,剖析得再清楚,有罪就是有罪,「他也是二甲進士出身,難道還會讓不如他的人騙了?」
遲生笑道:「殿下有所不知,那些人行賄的手段拙劣,勸服的言辭簡單,簡單得看了聽了都讓人發笑。可沒辦法,隻要官員自己動了念頭,再拙劣的引誘都能撕開一個大口子。」
太子點頭,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持身不正的緣故:「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無論手段多麽高明,手法多麽隱蔽,最後總歸都會留下痕跡。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些高官厚祿者,總以為自己才幹出眾、手段誥命,可惜……隻要認真查,就一目了然。」
太子和遲生這一唱一和的,皇帝也明白他們的意思,笑道:「放心,朕還沒糊塗,這等哭訴求情的,朕豈會上當。讓房卿依律查辦就是。陳法不過蛀蟲之一,京中勛貴、官員勾結,網羅外官為打手,為其辦事斂財,這才是大害!」
第65章 首善之地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了, 隻要抓住線索,房大人這樣的能臣,是不會讓任何牽扯其中的人逃脫。
從於劍翹刺殺陳法案扯出了石明遠被冤案, 再牽連出賑災銀兩侵吞案,隨後是欽差查案不實,李如鬆、陳法等外官與京中勛貴官宦勾結, 事情如同雪球一般, 越滾越大, 涉案各級官員權貴多達千人。因此事從於劍翹刺殺而起,因此又被成為「於劍翹案」。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