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頁
[歷史衍生] 今天也在努力當太子 作者:千山不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吐蕃使臣見這官員言語中對吐蕃十分輕蔑,麵上也顯出惱怒之色,但很快又壓了下去,帶著幾分傲然道:「吐蕃不比大唐地廣物豐,人口也不如大唐多,但我們每一個兒郎都驍勇善戰,上了戰場都是以一敵五的好漢!」
聽著使臣含著顯擺和威脅的話,再看吐蕃使團的人個個與有榮焉,大唐眾人都有點一言難盡。
這吐蕃辦什麽事前都不打聽打聽消息嗎?沒聽過大唐對東突厥之戰嗎?大唐都開始用火炮了,他們怎麽還在顯擺兵力啊?
吐蕃自然知道火炮,隻是沒當迴事而已,聰明人格外容易自以為是,尤其是鬆贊幹布這種年少有為的英主,他順風順水地達成了吐蕃先人想都不敢想的成就,理所當然把自己當成世界中心,對超出理解的東西持懷疑和否定態度。
就像現在的李世民,如果不是李承幹給他洗腦多年,聽說宇宙飛船大概也會嗤之以鼻吧?
世界上怎麽可能會有這種東西?
但大唐是真的有火炮,所以李世民可以泰然坐在龍椅上,看著吐蕃使臣的小醜行為,心中一點多餘的怒氣也沒有,臉上的笑容都沒變過。
吐蕃使臣:「我們贊普十幾歲統一吐蕃,文治武功樣樣卓絕,與天可汗陛下同為當世英豪,今日結為親戚,日後大唐便可與吐蕃守望相助。」
大唐眾人:……
先不說鬆贊幹布能不能與李世民相提並論,但若說吐蕃與大唐守望相助,這應該算是登月碰瓷吧?
年輕官員又想開口斥責,李世民卻擺擺手讓他退下。何必多費口舌,沒得失了上國氣度。
他微笑道:「吐蕃贊普的心意朕知道了,隻是大唐公主不會和親,此事不必再提了。」
這就是說不止不會嫁公主給吐蕃,以後也不會令公主和親。自古以來和親都是穩定邊疆的重要手段,李世民此言也算古今少有。但在場之人絲毫不覺得有什麽不對。
笑話,以大唐現在的國力,還需要安撫藩屬國嗎?
不安分就打一頓!
房玄齡笑嗬嗬接話:「吐蕃若想表示與我國交好之意,可以派人來大唐求學,大唐對待友邦向來不吝教誨,國子監便有各個屬國的留學生。」
吐蕃使臣深感不悅,吐蕃兵強馬壯,豈是那些小國可以相提並論的?他們實力不濟,隻能投靠大唐以求自保,吐蕃可不需要!
他還想要再說,李世民卻已經扭過頭和李承幹說話,沒有再聽了。
使臣隻能坐了迴去,決定之後找機會再提。
隻要唐皇答應公主和親,他們便會要求在嫁妝裏加上種子和各種書籍,陪嫁人員裏也要帶上農人和匠人,聽說大唐格物學很厲害,也要帶上幾個相關人才,有了這些,吐蕃便可以快速發展起來,不用過從前的苦日子了。
使臣想得很美,可惜之後幾次想提起,都被其他人打岔子糊弄了過去,等到宴席結束也沒能再說起這個話題。
不過使臣不慌,他們還要在大唐待一段時日,還有的是機會見到大唐皇帝。
但他們沒想到,之後他們多番上表請見卻都石沉大海,再也沒能得到麵見大唐皇帝的機會。
眼看著目的是達不到了,使臣也不能一直留在大唐,無奈之下隻能啟程返迴吐蕃。
心中卻暗恨不已,大唐皇帝對他們如此輕慢,顯然是不將吐蕃放在眼裏,迴去後一定要好好與贊普說一說,屆時重兵壓到大唐邊境,還不是要將公主嫁到吐蕃?
第218章
貞觀十年,陽春三月,長安城格外熱鬧。
長安一向熱鬧,三月的長安更是如此,但今年卻與往年不同。
因為太子殿下要大婚了!
是的,李承幹沒有拗過李世民,終於還是要英年早婚了。好在他虛歲已經十八,蘇瑤也已經十七,有七十八郎和剖腹產手術,即便婚後立刻懷孕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李世民非常高興,手一揮減免三年賦稅,還要與民同樂,在長安舉辦燈會、歌舞百戲等各種表演、每天晚上煙花秀,從婚禮前一個月一直持續到婚禮前夕,還安排太醫署義診,藥材全部由國庫出。
要不是李承幹不贊成大赦天下和僧道祈福,他必定也要加上的。
大臣們欲言又止,到底還是沒說什麽。大唐如今國富民強,國庫也足夠豐盈,這點支出還是能承受得住。
而且李承幹大婚,他們心裏也高興。
不止大臣們高興,百姓也高興。
太子李承幹可以說是長安百姓最熟悉的皇室了,畢竟是從小聽他的故事長大的(劃掉),聽著他的故事看著他長大的,從幼時的神童,到後來的種種發明和舉措,李承幹之名如雷貫耳。
李世民也有名,但他成名時已經是大人了,還是靠武功揚名,眾人對他是敬仰大於喜愛。
而李承幹還是小包子的時候就經常出去玩,對百姓也很客氣有禮,很多百姓都見過他,甚至和他說過話,市井間至今流傳著很多李承幹幼時的趣事和糗事,百姓對他既有敬仰,更有喜愛。
如今小包子長大成人,也要成親有自己的小家了,大家都是激動興奮不已。
於是在皇室之後,很多店家也搞起了優惠活動,百姓載歌載舞,文人作詩作賦,共同慶賀太子大婚,整個長安陷入少有的歡慶之中。
在這樣的氣氛中,皇室與蘇家走完各項流程,在三月十八這一日以八抬大轎將蘇瑤迎進皇宮,正式成為李承幹的妻子,大唐王朝的太子妃,未來的國母皇後。
聽著使臣含著顯擺和威脅的話,再看吐蕃使團的人個個與有榮焉,大唐眾人都有點一言難盡。
這吐蕃辦什麽事前都不打聽打聽消息嗎?沒聽過大唐對東突厥之戰嗎?大唐都開始用火炮了,他們怎麽還在顯擺兵力啊?
吐蕃自然知道火炮,隻是沒當迴事而已,聰明人格外容易自以為是,尤其是鬆贊幹布這種年少有為的英主,他順風順水地達成了吐蕃先人想都不敢想的成就,理所當然把自己當成世界中心,對超出理解的東西持懷疑和否定態度。
就像現在的李世民,如果不是李承幹給他洗腦多年,聽說宇宙飛船大概也會嗤之以鼻吧?
世界上怎麽可能會有這種東西?
但大唐是真的有火炮,所以李世民可以泰然坐在龍椅上,看著吐蕃使臣的小醜行為,心中一點多餘的怒氣也沒有,臉上的笑容都沒變過。
吐蕃使臣:「我們贊普十幾歲統一吐蕃,文治武功樣樣卓絕,與天可汗陛下同為當世英豪,今日結為親戚,日後大唐便可與吐蕃守望相助。」
大唐眾人:……
先不說鬆贊幹布能不能與李世民相提並論,但若說吐蕃與大唐守望相助,這應該算是登月碰瓷吧?
年輕官員又想開口斥責,李世民卻擺擺手讓他退下。何必多費口舌,沒得失了上國氣度。
他微笑道:「吐蕃贊普的心意朕知道了,隻是大唐公主不會和親,此事不必再提了。」
這就是說不止不會嫁公主給吐蕃,以後也不會令公主和親。自古以來和親都是穩定邊疆的重要手段,李世民此言也算古今少有。但在場之人絲毫不覺得有什麽不對。
笑話,以大唐現在的國力,還需要安撫藩屬國嗎?
不安分就打一頓!
房玄齡笑嗬嗬接話:「吐蕃若想表示與我國交好之意,可以派人來大唐求學,大唐對待友邦向來不吝教誨,國子監便有各個屬國的留學生。」
吐蕃使臣深感不悅,吐蕃兵強馬壯,豈是那些小國可以相提並論的?他們實力不濟,隻能投靠大唐以求自保,吐蕃可不需要!
他還想要再說,李世民卻已經扭過頭和李承幹說話,沒有再聽了。
使臣隻能坐了迴去,決定之後找機會再提。
隻要唐皇答應公主和親,他們便會要求在嫁妝裏加上種子和各種書籍,陪嫁人員裏也要帶上農人和匠人,聽說大唐格物學很厲害,也要帶上幾個相關人才,有了這些,吐蕃便可以快速發展起來,不用過從前的苦日子了。
使臣想得很美,可惜之後幾次想提起,都被其他人打岔子糊弄了過去,等到宴席結束也沒能再說起這個話題。
不過使臣不慌,他們還要在大唐待一段時日,還有的是機會見到大唐皇帝。
但他們沒想到,之後他們多番上表請見卻都石沉大海,再也沒能得到麵見大唐皇帝的機會。
眼看著目的是達不到了,使臣也不能一直留在大唐,無奈之下隻能啟程返迴吐蕃。
心中卻暗恨不已,大唐皇帝對他們如此輕慢,顯然是不將吐蕃放在眼裏,迴去後一定要好好與贊普說一說,屆時重兵壓到大唐邊境,還不是要將公主嫁到吐蕃?
第218章
貞觀十年,陽春三月,長安城格外熱鬧。
長安一向熱鬧,三月的長安更是如此,但今年卻與往年不同。
因為太子殿下要大婚了!
是的,李承幹沒有拗過李世民,終於還是要英年早婚了。好在他虛歲已經十八,蘇瑤也已經十七,有七十八郎和剖腹產手術,即便婚後立刻懷孕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李世民非常高興,手一揮減免三年賦稅,還要與民同樂,在長安舉辦燈會、歌舞百戲等各種表演、每天晚上煙花秀,從婚禮前一個月一直持續到婚禮前夕,還安排太醫署義診,藥材全部由國庫出。
要不是李承幹不贊成大赦天下和僧道祈福,他必定也要加上的。
大臣們欲言又止,到底還是沒說什麽。大唐如今國富民強,國庫也足夠豐盈,這點支出還是能承受得住。
而且李承幹大婚,他們心裏也高興。
不止大臣們高興,百姓也高興。
太子李承幹可以說是長安百姓最熟悉的皇室了,畢竟是從小聽他的故事長大的(劃掉),聽著他的故事看著他長大的,從幼時的神童,到後來的種種發明和舉措,李承幹之名如雷貫耳。
李世民也有名,但他成名時已經是大人了,還是靠武功揚名,眾人對他是敬仰大於喜愛。
而李承幹還是小包子的時候就經常出去玩,對百姓也很客氣有禮,很多百姓都見過他,甚至和他說過話,市井間至今流傳著很多李承幹幼時的趣事和糗事,百姓對他既有敬仰,更有喜愛。
如今小包子長大成人,也要成親有自己的小家了,大家都是激動興奮不已。
於是在皇室之後,很多店家也搞起了優惠活動,百姓載歌載舞,文人作詩作賦,共同慶賀太子大婚,整個長安陷入少有的歡慶之中。
在這樣的氣氛中,皇室與蘇家走完各項流程,在三月十八這一日以八抬大轎將蘇瑤迎進皇宮,正式成為李承幹的妻子,大唐王朝的太子妃,未來的國母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