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頁
[歷史衍生] 今天也在努力當太子 作者:千山不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徵見他如此,眼中閃過一絲笑意,繼續道:「我彈劾皇上與三公主,乃是因為皇室為天下表率,需得行事有度,不可張揚跋扈。聖上統率萬民,更該以身作則,克己復禮。」
李承幹:明白了!
魏徵的意思是王珪是個小人物,不值得他費心思彈劾,他彈劾李世民和三公主也不是替王珪出頭,而是覺得皇室對這件事的處理不是很恰當,為免皇室日後行事無度,他要將剛冒出一點頭的「囂張」打壓下去。
李承幹:「伯父的苦心我明白,隻是您是否思慮太甚了?阿耶這些年治國理政兢兢業業,並無錯漏。我們兄弟姐妹也一向謙讓恭謹,從無跋扈之處。人無完人,即便偶爾略有出格,又何必苛責呢?」
話說到這個地步,魏徵也明白李承幹是借三公主說李世民了。
他道:「人無完人,卻可以盡量接近完人,偶爾出格不算什麽,但可以避免自然更好。若無人提醒,今日這裏出格,明日那裏出格,長此以往,豈非處處都是出格之處?」
魏徵的話自然有理,李承幹也非常認可,但是……
李承幹嘆了一聲:「但是你再這樣下去,阿耶遲早會聽不進去的。」
魏徵默然。
其實他也不是沒察覺,最近這兩年與李世民溝通越來越不順利,從前他的進諫大多被採納,即便不採納也總能知道緣由,現在卻總是莫名其妙得不到迴應。
魏徵深覺挫敗,但不知該怎麽辦,隻能不斷進諫,試圖用這種方式逼李世民重視。可惜效果沒看到多少,倒是他與李世民的關係越來越僵硬。雖然李世民麵上不說,但魏徵能感覺到他對他已經不如從前親近了。
李承幹又嘆了一聲,隻覺得自己承受了太多。
他問魏徵:「我記得魏伯父曾說過,願隻做良臣,不做忠臣,不知良臣與忠臣有什麽差別?」
魏徵一愣,似乎迴憶起久遠的往事,下意識迴答:「稷、契、咎陶是良臣,龍逢、比幹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顯號,子孫世代相承,福慶傳之無窮;忠臣,自身受禍被殺,君主陷於昏暴,國破家亡,僅取空名。這就是兩者的區別1。」
這是他當年與李世民對答時的迴答,本以為早就忘了,今日才發現依舊字字清晰。
李承幹:「良臣能輔佐帝王成就大業,忠臣卻空餘忠貞氣節。正因一流的諫臣能提出好的建議,同時能使諫言被主上接受採納,二流的諫臣能提出好的建議,卻無法使之得到重視。魏伯父曾經立誌做一流諫臣、良臣,協助阿耶成為明君賢主,如今你的初心還在嗎?」
魏徵神情悵然,長久地沉默不語,陷入了自己的思緒。
李承幹沒有打擾他,讓宋福找了個小吏守在一邊就先行離開了。
第217章
李承幹和魏徵說話時避開了人,但皇宮沒有秘密,尤其對於它的主人而言,於是二人的話很快就傳到了李世民耳朵裏。
聽到李承幹對魏徵說的話,李世民心中極為爽快。
就是這樣!魏徵就是忘了初心!當初說好的要與他做明君賢臣,現在就剩在他身上挑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揪著不放,再繼續這樣下去,魏徵能不能做賢臣不知道,反正他是做不下去這個明君了!
隨後又是感動。承幹肯定是看不過他老是被魏徵惹生氣才跑去勸解的,寶貝兒子就是孝順,知道心疼他這個父親。那話說得也好,不愧是他家承幹,就是聰明。
然後又開始唏噓,雖說魏徵對他確實有些過分,但細細迴想起來,他也不是全無錯處的,魏徵到底是為了他和大唐好,他有時候是有點太不領情了。
李世民反思了一下自己,頗為唏噓地讓人請魏徵過來。二人抵足夜談,不知道具體說了什麽,反正第二天魏徵從太極殿出來的時候眼眶都有點發紅。李世民還指派太醫去給魏徵看腿,流水的好藥送到他府裏,殷切叮囑魏徵好好養病,表示朕和大唐不能沒有魏卿雲雲。
臣子們看得一臉懵,心裏有點毛毛的,猜測魏徵是不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否則聖上怎麽會說出這種話,他們不是相看兩厭嗎?
與此同時,李世民一大清早就把李承幹叫過去,興奮地宣布:「魏徵答應以後不在小事上為難我了!」
李承幹也很驚喜:「那太好了!」
沒想到效果這麽好,不知道後來李世民和魏徵說了什麽。
他問李世民,李世民輕咳一聲:「就是就著你的話說了點,沒什麽要緊的,主要是你的功勞。」
其實昨天晚上他和魏徵徹夜長談,互相說了很多心裏話,動情處二人又哭又笑,隻是這些李世民不好意思讓李承幹知道。
他轉移話題,喜滋滋地搓搓手:「好久沒有打獵了……」
李承幹:「……你如果敢去打獵,信不信魏伯父當場撕毀盟約?」
李世民哀嘆一聲,隻能忍痛放棄打獵,打算先從小錯犯起,一點點試探魏徵的底線。
李承幹:「……」
好在魏徵的底線足夠高,保證李世民翻不出天去。
接下來一段時間,李世民活像是剛出五指山的孫猴子,蹦噠個沒完。鬥蛐蛐養獵鷹、跑馬蹴鞠、還親自排演舞樂,恨不得上天。
他拿捏著分寸,都是趁空閑時間玩,並沒有耽誤正事,才沒有惹怒魏徵。
李承幹:明白了!
魏徵的意思是王珪是個小人物,不值得他費心思彈劾,他彈劾李世民和三公主也不是替王珪出頭,而是覺得皇室對這件事的處理不是很恰當,為免皇室日後行事無度,他要將剛冒出一點頭的「囂張」打壓下去。
李承幹:「伯父的苦心我明白,隻是您是否思慮太甚了?阿耶這些年治國理政兢兢業業,並無錯漏。我們兄弟姐妹也一向謙讓恭謹,從無跋扈之處。人無完人,即便偶爾略有出格,又何必苛責呢?」
話說到這個地步,魏徵也明白李承幹是借三公主說李世民了。
他道:「人無完人,卻可以盡量接近完人,偶爾出格不算什麽,但可以避免自然更好。若無人提醒,今日這裏出格,明日那裏出格,長此以往,豈非處處都是出格之處?」
魏徵的話自然有理,李承幹也非常認可,但是……
李承幹嘆了一聲:「但是你再這樣下去,阿耶遲早會聽不進去的。」
魏徵默然。
其實他也不是沒察覺,最近這兩年與李世民溝通越來越不順利,從前他的進諫大多被採納,即便不採納也總能知道緣由,現在卻總是莫名其妙得不到迴應。
魏徵深覺挫敗,但不知該怎麽辦,隻能不斷進諫,試圖用這種方式逼李世民重視。可惜效果沒看到多少,倒是他與李世民的關係越來越僵硬。雖然李世民麵上不說,但魏徵能感覺到他對他已經不如從前親近了。
李承幹又嘆了一聲,隻覺得自己承受了太多。
他問魏徵:「我記得魏伯父曾說過,願隻做良臣,不做忠臣,不知良臣與忠臣有什麽差別?」
魏徵一愣,似乎迴憶起久遠的往事,下意識迴答:「稷、契、咎陶是良臣,龍逢、比幹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顯號,子孫世代相承,福慶傳之無窮;忠臣,自身受禍被殺,君主陷於昏暴,國破家亡,僅取空名。這就是兩者的區別1。」
這是他當年與李世民對答時的迴答,本以為早就忘了,今日才發現依舊字字清晰。
李承幹:「良臣能輔佐帝王成就大業,忠臣卻空餘忠貞氣節。正因一流的諫臣能提出好的建議,同時能使諫言被主上接受採納,二流的諫臣能提出好的建議,卻無法使之得到重視。魏伯父曾經立誌做一流諫臣、良臣,協助阿耶成為明君賢主,如今你的初心還在嗎?」
魏徵神情悵然,長久地沉默不語,陷入了自己的思緒。
李承幹沒有打擾他,讓宋福找了個小吏守在一邊就先行離開了。
第217章
李承幹和魏徵說話時避開了人,但皇宮沒有秘密,尤其對於它的主人而言,於是二人的話很快就傳到了李世民耳朵裏。
聽到李承幹對魏徵說的話,李世民心中極為爽快。
就是這樣!魏徵就是忘了初心!當初說好的要與他做明君賢臣,現在就剩在他身上挑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揪著不放,再繼續這樣下去,魏徵能不能做賢臣不知道,反正他是做不下去這個明君了!
隨後又是感動。承幹肯定是看不過他老是被魏徵惹生氣才跑去勸解的,寶貝兒子就是孝順,知道心疼他這個父親。那話說得也好,不愧是他家承幹,就是聰明。
然後又開始唏噓,雖說魏徵對他確實有些過分,但細細迴想起來,他也不是全無錯處的,魏徵到底是為了他和大唐好,他有時候是有點太不領情了。
李世民反思了一下自己,頗為唏噓地讓人請魏徵過來。二人抵足夜談,不知道具體說了什麽,反正第二天魏徵從太極殿出來的時候眼眶都有點發紅。李世民還指派太醫去給魏徵看腿,流水的好藥送到他府裏,殷切叮囑魏徵好好養病,表示朕和大唐不能沒有魏卿雲雲。
臣子們看得一臉懵,心裏有點毛毛的,猜測魏徵是不是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否則聖上怎麽會說出這種話,他們不是相看兩厭嗎?
與此同時,李世民一大清早就把李承幹叫過去,興奮地宣布:「魏徵答應以後不在小事上為難我了!」
李承幹也很驚喜:「那太好了!」
沒想到效果這麽好,不知道後來李世民和魏徵說了什麽。
他問李世民,李世民輕咳一聲:「就是就著你的話說了點,沒什麽要緊的,主要是你的功勞。」
其實昨天晚上他和魏徵徹夜長談,互相說了很多心裏話,動情處二人又哭又笑,隻是這些李世民不好意思讓李承幹知道。
他轉移話題,喜滋滋地搓搓手:「好久沒有打獵了……」
李承幹:「……你如果敢去打獵,信不信魏伯父當場撕毀盟約?」
李世民哀嘆一聲,隻能忍痛放棄打獵,打算先從小錯犯起,一點點試探魏徵的底線。
李承幹:「……」
好在魏徵的底線足夠高,保證李世民翻不出天去。
接下來一段時間,李世民活像是剛出五指山的孫猴子,蹦噠個沒完。鬥蛐蛐養獵鷹、跑馬蹴鞠、還親自排演舞樂,恨不得上天。
他拿捏著分寸,都是趁空閑時間玩,並沒有耽誤正事,才沒有惹怒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