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軍人而言,撫恤金關乎的不僅僅是一筆錢財,而是他們敢於上陣殺敵的底氣。
他們活著,無論軍餉多少,都能寄迴家去,勉強養活一家老小。
但他們死了,妻兒老小就會無所依憑。
所以六百六十一名將士的撫恤金至關重要。
偏偏這筆撫恤金,朝廷遲遲沒有發放,給出的理由也可笑至極。
太平年月,邊關無戰,戰士未死,焉有撫恤金一說?
犧牲名單朝廷不認,虞廷又不能把這六百六十一名將士的屍體運到盛京來。
百般無奈之下,虞廷隻能從軍中各項雜項中來省錢,拚拚湊湊,把撫恤金髮到犧牲的將士家人手裏。
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六百六十一人的撫恤金他尚且能顧住,但是隨著年月增長,涼國蠢蠢欲動,戰爭一觸即發,若那個時候再出現大量傷亡,就憑那點兒拖發欠發的軍餉,他又能如何拚湊?
虞廷話一出,自然引起朝堂上的諸多細碎聲音。
這些朝臣沉浸在盛京的富貴裏太久了,久到他們忘了殷涼二國交戰時,邊關血流成河的慘狀。
所以在虞廷平靜道出五年來竟有六百多將士死於兩國交戰,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
有一個朝臣上前問道:「大殷國力強盛,神威軍名震天下,將士戍邊時,怎麽會死這麽多人?莫不是自然老死,亦或者別的地方出了什麽岔子,加在了涼國摩擦頭上?」
六百六十一人,放在正常的戰事中不過九牛一毛,但放在「太平年間」,卻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了。
這意味著他們自以為的太平,不是真正的太平。
意味著盛京繁華似錦,烈火烹油的境況,隨時可能會被打破。
現在站在朝堂上的人,唯有虞廷來自邊關,他說的話,自然引起了許多質疑。
但一向壞脾氣的虞廷,這個時候卻擺足了耐心,將邊關情況一一告知。
他可以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唿聲震天,但是在朝堂這個不見刀光劍影的戰場,他隻能收斂自己的暴脾氣,以期用事實換得朝廷的寬厚。
虞廷道:「臣所言,句句屬實。涼兵虎視眈眈,近三年來,多次找尋藉口,試探邊關兵力,並屢次利用商隊在邊關軍鎮安插的細作,擾亂軍心民心,且據臣所知,涼兵披堅執銳,舉全國之力鍛鍊鐵器,蓄勢待發...」
虞廷守在邊關,他向來知道涼國有攻占大殷的意圖,可還是虞安歌的一封信,提醒了他。
於是他利用商隊打探涼國的情況,同時也抓到了涼國隱藏在大殷的細作。
情況比他想像中還要嚴峻,涼國的國力雖然不強,但他們舉全國之力供養的軍隊,卻是讓虞廷十分不安。
虞廷在邊關二十餘年,他太清楚涼國人的秉性了。
與禮儀至上的大殷截然相反,那是一個堅信弱肉強食的國家、
他們培養出來的軍隊,在入侵大殷時,必會選取屠城的法子,每打下一座城,這座城就會成為滋養軍隊的養料。
所以他們的百姓節衣縮食,他們的軍隊卻用著精甲鐵器。
反觀大殷,大殷百姓困苦,可是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錢財,卻用來重建宮宇,滋養盛京城中,這些錦衣玉食的權貴,令他們在富貴鄉裏迷失誌向,居安而不思危。
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開戰,大殷必然不堪一擊。
有些話不必說盡,隻是簡單列出來,就足以觸目驚心。
眾聲譁然。
今秋朝堂本就為要不要增強軍備吵了許久,而今虞廷的到來,陳明利害,讓大多數人都坐不住了。
朝堂上吵吵嚷嚷,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集在高坐龍椅的聖上那邊。
虞廷一雙眼睛滿懷赤誠地看著聖上,他知道這是一個多疑多思的君王,隻是風雨欲來,熒惑守心也給出了徵兆,無論從哪方麵來看,聖上都不該拒絕他。
不知是給那些陣亡將士的撫恤金,還有厲兵秣馬,還有增強軍備。
虞廷已從虞安歌的信中得知,雖然國庫空虛,但聖上手裏有一筆錢。
這筆錢源自江南百姓的飯碗,來自他們舌尖的鹹味和脖子上的腫脹。
這一筆錢,不至於讓邊關將士們麵對涼兵的鐵騎時,還要憂前顧後。
不僅虞廷滿懷期盼,站在武官末尾的虞安歌,同樣心跳如鼓。
經歷過前世的國破家亡,她太知道增強軍備的必要性了,涼兵不是一座虛張聲勢的華麗宮宇就能擋住的。
不僅是他們父女二人,朝堂上大多數人,不論他們的立場如何,不論他們效忠的是哪個皇子,他們都不希望涼兵的鐵騎,打破大殷的平靜。
既然重建宮宇註定不成,為何不能用那筆錢加強軍隊?
令人沒想到的,第一個站出來,為神威大將軍說話的人,不是太子,也不是二皇子,而是四皇子。
四皇子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半年,到底是成長不少,他眼中的憨直,在此時化為堅毅。
四皇子撩起下擺:「兒臣無能,不能如期修建好宮宇,按照如今的進度,隻能粉砌宮牆,折半建設萬古輝煌殿。」
萬古輝煌殿,乃是皇宮草圖中最為絢爛的一筆。
其中凝聚著無數工匠的心血,大到橫樑,小到窗欞,都精緻奢靡到了極點,可謂一粒沙一粒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他們活著,無論軍餉多少,都能寄迴家去,勉強養活一家老小。
但他們死了,妻兒老小就會無所依憑。
所以六百六十一名將士的撫恤金至關重要。
偏偏這筆撫恤金,朝廷遲遲沒有發放,給出的理由也可笑至極。
太平年月,邊關無戰,戰士未死,焉有撫恤金一說?
犧牲名單朝廷不認,虞廷又不能把這六百六十一名將士的屍體運到盛京來。
百般無奈之下,虞廷隻能從軍中各項雜項中來省錢,拚拚湊湊,把撫恤金髮到犧牲的將士家人手裏。
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六百六十一人的撫恤金他尚且能顧住,但是隨著年月增長,涼國蠢蠢欲動,戰爭一觸即發,若那個時候再出現大量傷亡,就憑那點兒拖發欠發的軍餉,他又能如何拚湊?
虞廷話一出,自然引起朝堂上的諸多細碎聲音。
這些朝臣沉浸在盛京的富貴裏太久了,久到他們忘了殷涼二國交戰時,邊關血流成河的慘狀。
所以在虞廷平靜道出五年來竟有六百多將士死於兩國交戰,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
有一個朝臣上前問道:「大殷國力強盛,神威軍名震天下,將士戍邊時,怎麽會死這麽多人?莫不是自然老死,亦或者別的地方出了什麽岔子,加在了涼國摩擦頭上?」
六百六十一人,放在正常的戰事中不過九牛一毛,但放在「太平年間」,卻是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了。
這意味著他們自以為的太平,不是真正的太平。
意味著盛京繁華似錦,烈火烹油的境況,隨時可能會被打破。
現在站在朝堂上的人,唯有虞廷來自邊關,他說的話,自然引起了許多質疑。
但一向壞脾氣的虞廷,這個時候卻擺足了耐心,將邊關情況一一告知。
他可以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唿聲震天,但是在朝堂這個不見刀光劍影的戰場,他隻能收斂自己的暴脾氣,以期用事實換得朝廷的寬厚。
虞廷道:「臣所言,句句屬實。涼兵虎視眈眈,近三年來,多次找尋藉口,試探邊關兵力,並屢次利用商隊在邊關軍鎮安插的細作,擾亂軍心民心,且據臣所知,涼兵披堅執銳,舉全國之力鍛鍊鐵器,蓄勢待發...」
虞廷守在邊關,他向來知道涼國有攻占大殷的意圖,可還是虞安歌的一封信,提醒了他。
於是他利用商隊打探涼國的情況,同時也抓到了涼國隱藏在大殷的細作。
情況比他想像中還要嚴峻,涼國的國力雖然不強,但他們舉全國之力供養的軍隊,卻是讓虞廷十分不安。
虞廷在邊關二十餘年,他太清楚涼國人的秉性了。
與禮儀至上的大殷截然相反,那是一個堅信弱肉強食的國家、
他們培養出來的軍隊,在入侵大殷時,必會選取屠城的法子,每打下一座城,這座城就會成為滋養軍隊的養料。
所以他們的百姓節衣縮食,他們的軍隊卻用著精甲鐵器。
反觀大殷,大殷百姓困苦,可是從百姓身上搜刮來的錢財,卻用來重建宮宇,滋養盛京城中,這些錦衣玉食的權貴,令他們在富貴鄉裏迷失誌向,居安而不思危。
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開戰,大殷必然不堪一擊。
有些話不必說盡,隻是簡單列出來,就足以觸目驚心。
眾聲譁然。
今秋朝堂本就為要不要增強軍備吵了許久,而今虞廷的到來,陳明利害,讓大多數人都坐不住了。
朝堂上吵吵嚷嚷,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集在高坐龍椅的聖上那邊。
虞廷一雙眼睛滿懷赤誠地看著聖上,他知道這是一個多疑多思的君王,隻是風雨欲來,熒惑守心也給出了徵兆,無論從哪方麵來看,聖上都不該拒絕他。
不知是給那些陣亡將士的撫恤金,還有厲兵秣馬,還有增強軍備。
虞廷已從虞安歌的信中得知,雖然國庫空虛,但聖上手裏有一筆錢。
這筆錢源自江南百姓的飯碗,來自他們舌尖的鹹味和脖子上的腫脹。
這一筆錢,不至於讓邊關將士們麵對涼兵的鐵騎時,還要憂前顧後。
不僅虞廷滿懷期盼,站在武官末尾的虞安歌,同樣心跳如鼓。
經歷過前世的國破家亡,她太知道增強軍備的必要性了,涼兵不是一座虛張聲勢的華麗宮宇就能擋住的。
不僅是他們父女二人,朝堂上大多數人,不論他們的立場如何,不論他們效忠的是哪個皇子,他們都不希望涼兵的鐵騎,打破大殷的平靜。
既然重建宮宇註定不成,為何不能用那筆錢加強軍隊?
令人沒想到的,第一個站出來,為神威大將軍說話的人,不是太子,也不是二皇子,而是四皇子。
四皇子在朝堂上摸爬滾打半年,到底是成長不少,他眼中的憨直,在此時化為堅毅。
四皇子撩起下擺:「兒臣無能,不能如期修建好宮宇,按照如今的進度,隻能粉砌宮牆,折半建設萬古輝煌殿。」
萬古輝煌殿,乃是皇宮草圖中最為絢爛的一筆。
其中凝聚著無數工匠的心血,大到橫樑,小到窗欞,都精緻奢靡到了極點,可謂一粒沙一粒金。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