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頁
老公末日來的[七零] 作者:桃花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圓覺得國企不能徹底消失,那樣私企沒有製衡,會如脫韁的野馬隻求利潤。
最好的方式就是國企私企互相製衡,讓消費者從中受益。
當然,現實如何那也要看政策以及執行者如何了,治理不當,不管國企私企都會流出髒血,受傷的永遠是消費者。
她笑了笑,輕聲道:「鄭同誌,不夠賣的有沒有可能是鋪貨太少?」
肉罐頭一個要一塊多,在鄉下肯定沒市場,畢竟供銷社的水果罐頭五毛到八毛一個,鄉下也沒幾個人買。
在城裏也隻有寬裕的雙職工家庭偶爾會買幾次,並不會時常買,大部分職工一個月就三十塊上下,養一大家子人,擱啥買?
這不是年輕人結婚裝門麵的自行車、手錶、迴力鞋、紗巾那些,哪怕再貴再難買也要借錢湊票買。
肉罐頭不吃也沒什麽。
所以這個時代的肉罐頭主要市場還是國外,要想辦法打開國外市場。
國外經濟條件好的國家,那些中產已經開始注意飲食健康,追求原生態綠色無汙染,你賣加了香精的濃香肉罐頭,那他們肯定會排斥的。
要想賣給他們就要主打不添加防腐劑、不添加香精,純綠色原生態,健康養生還美味。
生活寬裕起來的華國居民為了追求有機、綠色、原生態,能做到什麽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當然這都是有時間段的,受經濟狀況影響很大。
做產品必須要時刻保持市場的敏銳性,讓自己的產品盡可能貼臉,貼近消費者需求。
唐圓知道現在這些理念對馬慧友他們來說太超前,他們意識不到,也沒有這方麵的思考,即便強行灌輸他們也不會認可,反而覺得她多事。
畢竟現在的消費者地位太過卑微,隻要有就行,好壞不論。
溫書記卻是想到了一些,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現在的現實很矛盾。
一方麵社會上各種產品都短缺,老百姓想買點什麽都得輾轉託人找關係。
另一方麵,各大工廠效益越來越差,自己生產經營所得根本無法承擔職工們龐大的福利,更別說自己賺錢對設備更新換代,隻能貸款或者跟政府要補貼。
即便他們廠也欠了銀行以及政府不少錢,並不能自負盈虧。
不說別的,就每天管職工吃飯對工廠財務都是很大的負擔。
現在看起來工廠依然忙得熱火朝天,一派欣欣向榮,可溫書記知道不敢細算,細算一身冷汗,也許七年八年,也許十年工廠就支撐不住了。
到那時候……
要想改變困境,工廠需要開源節流,可現在不管開源還是節流都做不好。
他們無法拓展國外市場創匯,也沒法減少職工福利,第一代職工的兒孫們也都要盡量安插在單位裏,單位崗位有限也是不堪重負。
若不是後來政府實行知青下鄉,隻怕壓力更大。
也是因為效益持續變差,盧廠長才南下考察學習去了,希望取經改變困境的辦法。
包廂內氣氛有些低迷,大家吃飯都沒什麽聲音,都在思考各自的問題。
鄭應炬受不了這壓抑的氣氛,他也沒看明白怎麽迴事,不禁責怪唐圓是個冷場大王。
他熱情地張羅大家吃喝,想把場子熱起來。
溫書記卻淡淡的,沒理會鄭應炬的自嗨,而是跟唐圓和封辰交流生態農場的事兒。
他也不知道為什麽,覺得唐圓和封辰身上有一種獨特的其他人沒有的東西。
這不應該是鄉下那個環境培養出來的,畢竟他也從鄉下出來,知道貧困落後的鄉下什麽樣兒,養不出這樣大氣有見識的人。
好奇,讓他想深入了解。
唐圓介紹了自己大隊的情況,又趁機說學外語的事兒。
溫書記笑道:「這個我可以幫忙,我認識一位省大的外語教授,他早年留學霓虹,精通霓虹語和英語。」
唐圓歡喜道:「那太好了,多謝溫書記。」
前世她打小就喜歡看日漫、韓劇、美劇,爺奶不像別的家長那樣不許她看電視和閑書,她著實看了不老少,而人小記性好語感好模仿力強學東西快,所以她自學了日韓語,在學校學的英語成績也很好,高中時候就能跟來國內旅遊的外籍人士日常交流。
現在她想找個藉口把語言關過明路。
生態農場什麽的還能說自小在農村生活,自學看報紙聽收音機跟著季宏嶽學習,外語就不行啦。
跟唐圓聊了一下,溫書記對鄭應炬道:「小鄭,你作為咱們廠的銷售員,也應該學一下外語,迴頭你陪著唐圓和封辰多去大學上上課。」
鄭應炬心裏苦恨,麵上笑得歡快,答應得也爽快,「溫書記,我早就想去學習啦,就是一直忙工作沒有時間,現在正好趁機去學習一下。」
吃飯到尾聲,溫書記又強調了一遍,「實驗大隊豬肉做的罐頭比其他豬肉口感味道更好,尤其這種清淡口味的。」
他又轉首對陸建康道:「陸工,你們技術員組迴頭開個技術會議,看看是不是調整一下配方。山口先生現在和盧廠長同在南方,過幾天他會和盧廠長一起來廠裏,到時候請他品評一下。」
為了擴大廠裏的出口業務,他和盧廠長也是絞盡腦汁的,去南方考察學習,順便認識一下那邊的外商,尋求商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最好的方式就是國企私企互相製衡,讓消費者從中受益。
當然,現實如何那也要看政策以及執行者如何了,治理不當,不管國企私企都會流出髒血,受傷的永遠是消費者。
她笑了笑,輕聲道:「鄭同誌,不夠賣的有沒有可能是鋪貨太少?」
肉罐頭一個要一塊多,在鄉下肯定沒市場,畢竟供銷社的水果罐頭五毛到八毛一個,鄉下也沒幾個人買。
在城裏也隻有寬裕的雙職工家庭偶爾會買幾次,並不會時常買,大部分職工一個月就三十塊上下,養一大家子人,擱啥買?
這不是年輕人結婚裝門麵的自行車、手錶、迴力鞋、紗巾那些,哪怕再貴再難買也要借錢湊票買。
肉罐頭不吃也沒什麽。
所以這個時代的肉罐頭主要市場還是國外,要想辦法打開國外市場。
國外經濟條件好的國家,那些中產已經開始注意飲食健康,追求原生態綠色無汙染,你賣加了香精的濃香肉罐頭,那他們肯定會排斥的。
要想賣給他們就要主打不添加防腐劑、不添加香精,純綠色原生態,健康養生還美味。
生活寬裕起來的華國居民為了追求有機、綠色、原生態,能做到什麽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
當然這都是有時間段的,受經濟狀況影響很大。
做產品必須要時刻保持市場的敏銳性,讓自己的產品盡可能貼臉,貼近消費者需求。
唐圓知道現在這些理念對馬慧友他們來說太超前,他們意識不到,也沒有這方麵的思考,即便強行灌輸他們也不會認可,反而覺得她多事。
畢竟現在的消費者地位太過卑微,隻要有就行,好壞不論。
溫書記卻是想到了一些,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現在的現實很矛盾。
一方麵社會上各種產品都短缺,老百姓想買點什麽都得輾轉託人找關係。
另一方麵,各大工廠效益越來越差,自己生產經營所得根本無法承擔職工們龐大的福利,更別說自己賺錢對設備更新換代,隻能貸款或者跟政府要補貼。
即便他們廠也欠了銀行以及政府不少錢,並不能自負盈虧。
不說別的,就每天管職工吃飯對工廠財務都是很大的負擔。
現在看起來工廠依然忙得熱火朝天,一派欣欣向榮,可溫書記知道不敢細算,細算一身冷汗,也許七年八年,也許十年工廠就支撐不住了。
到那時候……
要想改變困境,工廠需要開源節流,可現在不管開源還是節流都做不好。
他們無法拓展國外市場創匯,也沒法減少職工福利,第一代職工的兒孫們也都要盡量安插在單位裏,單位崗位有限也是不堪重負。
若不是後來政府實行知青下鄉,隻怕壓力更大。
也是因為效益持續變差,盧廠長才南下考察學習去了,希望取經改變困境的辦法。
包廂內氣氛有些低迷,大家吃飯都沒什麽聲音,都在思考各自的問題。
鄭應炬受不了這壓抑的氣氛,他也沒看明白怎麽迴事,不禁責怪唐圓是個冷場大王。
他熱情地張羅大家吃喝,想把場子熱起來。
溫書記卻淡淡的,沒理會鄭應炬的自嗨,而是跟唐圓和封辰交流生態農場的事兒。
他也不知道為什麽,覺得唐圓和封辰身上有一種獨特的其他人沒有的東西。
這不應該是鄉下那個環境培養出來的,畢竟他也從鄉下出來,知道貧困落後的鄉下什麽樣兒,養不出這樣大氣有見識的人。
好奇,讓他想深入了解。
唐圓介紹了自己大隊的情況,又趁機說學外語的事兒。
溫書記笑道:「這個我可以幫忙,我認識一位省大的外語教授,他早年留學霓虹,精通霓虹語和英語。」
唐圓歡喜道:「那太好了,多謝溫書記。」
前世她打小就喜歡看日漫、韓劇、美劇,爺奶不像別的家長那樣不許她看電視和閑書,她著實看了不老少,而人小記性好語感好模仿力強學東西快,所以她自學了日韓語,在學校學的英語成績也很好,高中時候就能跟來國內旅遊的外籍人士日常交流。
現在她想找個藉口把語言關過明路。
生態農場什麽的還能說自小在農村生活,自學看報紙聽收音機跟著季宏嶽學習,外語就不行啦。
跟唐圓聊了一下,溫書記對鄭應炬道:「小鄭,你作為咱們廠的銷售員,也應該學一下外語,迴頭你陪著唐圓和封辰多去大學上上課。」
鄭應炬心裏苦恨,麵上笑得歡快,答應得也爽快,「溫書記,我早就想去學習啦,就是一直忙工作沒有時間,現在正好趁機去學習一下。」
吃飯到尾聲,溫書記又強調了一遍,「實驗大隊豬肉做的罐頭比其他豬肉口感味道更好,尤其這種清淡口味的。」
他又轉首對陸建康道:「陸工,你們技術員組迴頭開個技術會議,看看是不是調整一下配方。山口先生現在和盧廠長同在南方,過幾天他會和盧廠長一起來廠裏,到時候請他品評一下。」
為了擴大廠裏的出口業務,他和盧廠長也是絞盡腦汁的,去南方考察學習,順便認識一下那邊的外商,尋求商機。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