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賜婚當晚,被瘋批太子強取豪奪 作者:巫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開始的時候,宋頊似乎是動搖的,甚至還暗中與北境皇室往來了一封書信。」
這些,在前丞相遺留的密室中都有記錄。
「但後來,不知為何,宋頊又反悔了,他沒有提供給北境任何助力,也沒有提供給他們任何東陵的城防圖紙。」
「但他知道北境攻城是事實,知道丞相等人叛變也是事實。」
說到這兒,楚淮敘頓了頓。
看了眼謝臨珩,才接著道:
「沒有殿下的命令,臣不敢直接拿人,也無法審問。但通過調查的一些細節,微臣推測,宋頊中途反悔與北境交易,或許,是為了宋家的地位與殊榮。」
宋頊曾經,因為某些利益,或者某些不為人知的隱情,麵對北境的誘惑,確實動搖過。
但後來,他許是怕,萬一北境吞併東陵失敗,那他這個身居高位太傅,還有他們高居世家之首的宋家,便會從朝中貴胄,一夜跌為株連九族的賣國賊。
所以宋頊中途反悔了與北境的交易。
但他同時也並未對建成帝稟報此事。
或許,他有其他隱情。
又或許,隻是為了給自己和身後的家族留條退路。
若是北境吞併東陵成功,那他這個東陵太傅,雖未助力北境,但也沒有阻他們的路,不至於被殺。
至於到底是什麽原因,目前還未對宋家審問,暫時還不知。
聽完楚淮敘的稟報,沈知樾勃然大怒,「單單為了他們宋家一門的虛名,這個老匹夫就要置東陵皇室和無數黎民於不顧?」
「他是不是忘了,那個時候,寧舒和宋家已經定下了婚約!他們宋家當時可是皇室的駙馬!能是多大的誘惑,讓他們在得了駙馬之位後,還不能全心全意為東陵盡忠?!」
沈知樾很少這般動怒。
如今得知宋家當年確實有這樣的心思,再想到三年前因北境的攻打而滿目瘡痍的東陵城池和血流成河的前朝皇宮,他就壓不住心底這股直衝腦門的怒火。
那個時候的宋家,明明有機會減少當年的傷亡。
可他們為了一念私慾,竟置自己的君主於不顧,置那麽多普通百姓於不顧。
謝臨珩打開楚淮敘方才拿過來的木盒。
木盒中,全是當年參與過叛國之人的書信。
這些書信,有的是從廢棄的密室中挖出來的,有的是從旁係中逼出來的。
徹查當年的叛國者,並將那些通敵叛國的罪臣全部處斬之事,從宮變後,謝家徹底掌權開始,謝臨珩就一直在做。
新朝剛建立的那段時間,他就處置了很大一批叛國的罪臣。
隻是當時北境攻城時,一連十多個最富饒的城池同時被攻破,這裏麵,就不可能僅有那幾個罪臣這麽簡單。
他一點點徹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將凡是有嫌疑的前朝重臣,一一挖了出來。
但這裏麵,隻有一個例外。
——宋家。
從當時來看,不管從哪個方麵考慮,都絕不會有人懷疑宋家叛變。
因為宋家當時的聲望實在太高了。
太傅之尊,世家之首,駙馬之位,還有,建成帝的器重與信賴。
這些別人窮極一生都望塵莫及的殊榮,他們宋家,都得到了。
甚至就連未來東陵小儲君的血脈,若是沒有意外,都有他們宋家的一半。
所以,從沒有人,懷疑宋家。
包括當時剛著手處理宮變殘局的謝綏和謝臨珩。
直到,宋頊驟然提出辭官、退出朝堂。
第190章 若是沒有宮變,他們或許會成婚
當時宋頊給出的理由是,他一生都在侍奉先主,將所有心力都給了先主,如今先主故去,他這個舊臣,身體大不如前,不想再侍奉新主,特請辭官歸鄉,清閑度日,終身不過問朝中之事。
猛地一聽,這個理由,其實很中肯。
但仔細想來,卻有些問題。
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更迭,勢必會有朝臣的更迭。
前朝的重臣,未必能在新朝立足。
因此為了身家性命,在朝代更迭後,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卸去原先職位,褪去一身官職,遠離朝野。
但這樣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小國,也有可能發生在百年前的東陵,但絕不可能發生在三年前的東陵。
因為宮變重整後的第一時間,謝臨珩就擬了旨意,昭告所有朝臣:
凡是真心實意留在東陵朝堂造福百姓的,他決不會因為他們前朝元老的身份而提防他們,反而會更加器重他們。
就算是前朝未受重視的低品級官員,隻要他們一心為民,一心為東陵,他全都欣然接納。
用謝臨珩的原話來說,隻要他們能力夠,衷心夠,升官加爵自是不在話下。
謝臨珩從未想過推翻前朝的統治,從他掌權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延續前朝統治的基礎上,將東陵重現曾經的海清河晏、盛世繁榮。
所以那個時候,身居太傅之位的宋頊,決然辭官,很是引謝臨珩懷疑。
但他私下讓人查了宋家。
什麽都沒查出來。
宋頊不貪汙受賄,也不以權謀私利,做事亦是堂堂正正,沒有半分叛國的證據與徵兆。
久而久之,哪怕謝臨珩心存疑惑,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他也隻能將此事擱置。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這些,在前丞相遺留的密室中都有記錄。
「但後來,不知為何,宋頊又反悔了,他沒有提供給北境任何助力,也沒有提供給他們任何東陵的城防圖紙。」
「但他知道北境攻城是事實,知道丞相等人叛變也是事實。」
說到這兒,楚淮敘頓了頓。
看了眼謝臨珩,才接著道:
「沒有殿下的命令,臣不敢直接拿人,也無法審問。但通過調查的一些細節,微臣推測,宋頊中途反悔與北境交易,或許,是為了宋家的地位與殊榮。」
宋頊曾經,因為某些利益,或者某些不為人知的隱情,麵對北境的誘惑,確實動搖過。
但後來,他許是怕,萬一北境吞併東陵失敗,那他這個身居高位太傅,還有他們高居世家之首的宋家,便會從朝中貴胄,一夜跌為株連九族的賣國賊。
所以宋頊中途反悔了與北境的交易。
但他同時也並未對建成帝稟報此事。
或許,他有其他隱情。
又或許,隻是為了給自己和身後的家族留條退路。
若是北境吞併東陵成功,那他這個東陵太傅,雖未助力北境,但也沒有阻他們的路,不至於被殺。
至於到底是什麽原因,目前還未對宋家審問,暫時還不知。
聽完楚淮敘的稟報,沈知樾勃然大怒,「單單為了他們宋家一門的虛名,這個老匹夫就要置東陵皇室和無數黎民於不顧?」
「他是不是忘了,那個時候,寧舒和宋家已經定下了婚約!他們宋家當時可是皇室的駙馬!能是多大的誘惑,讓他們在得了駙馬之位後,還不能全心全意為東陵盡忠?!」
沈知樾很少這般動怒。
如今得知宋家當年確實有這樣的心思,再想到三年前因北境的攻打而滿目瘡痍的東陵城池和血流成河的前朝皇宮,他就壓不住心底這股直衝腦門的怒火。
那個時候的宋家,明明有機會減少當年的傷亡。
可他們為了一念私慾,竟置自己的君主於不顧,置那麽多普通百姓於不顧。
謝臨珩打開楚淮敘方才拿過來的木盒。
木盒中,全是當年參與過叛國之人的書信。
這些書信,有的是從廢棄的密室中挖出來的,有的是從旁係中逼出來的。
徹查當年的叛國者,並將那些通敵叛國的罪臣全部處斬之事,從宮變後,謝家徹底掌權開始,謝臨珩就一直在做。
新朝剛建立的那段時間,他就處置了很大一批叛國的罪臣。
隻是當時北境攻城時,一連十多個最富饒的城池同時被攻破,這裏麵,就不可能僅有那幾個罪臣這麽簡單。
他一點點徹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將凡是有嫌疑的前朝重臣,一一挖了出來。
但這裏麵,隻有一個例外。
——宋家。
從當時來看,不管從哪個方麵考慮,都絕不會有人懷疑宋家叛變。
因為宋家當時的聲望實在太高了。
太傅之尊,世家之首,駙馬之位,還有,建成帝的器重與信賴。
這些別人窮極一生都望塵莫及的殊榮,他們宋家,都得到了。
甚至就連未來東陵小儲君的血脈,若是沒有意外,都有他們宋家的一半。
所以,從沒有人,懷疑宋家。
包括當時剛著手處理宮變殘局的謝綏和謝臨珩。
直到,宋頊驟然提出辭官、退出朝堂。
第190章 若是沒有宮變,他們或許會成婚
當時宋頊給出的理由是,他一生都在侍奉先主,將所有心力都給了先主,如今先主故去,他這個舊臣,身體大不如前,不想再侍奉新主,特請辭官歸鄉,清閑度日,終身不過問朝中之事。
猛地一聽,這個理由,其實很中肯。
但仔細想來,卻有些問題。
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更迭,勢必會有朝臣的更迭。
前朝的重臣,未必能在新朝立足。
因此為了身家性命,在朝代更迭後,會有很大一部分人,卸去原先職位,褪去一身官職,遠離朝野。
但這樣的情況,有可能發生在其他小國,也有可能發生在百年前的東陵,但絕不可能發生在三年前的東陵。
因為宮變重整後的第一時間,謝臨珩就擬了旨意,昭告所有朝臣:
凡是真心實意留在東陵朝堂造福百姓的,他決不會因為他們前朝元老的身份而提防他們,反而會更加器重他們。
就算是前朝未受重視的低品級官員,隻要他們一心為民,一心為東陵,他全都欣然接納。
用謝臨珩的原話來說,隻要他們能力夠,衷心夠,升官加爵自是不在話下。
謝臨珩從未想過推翻前朝的統治,從他掌權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延續前朝統治的基礎上,將東陵重現曾經的海清河晏、盛世繁榮。
所以那個時候,身居太傅之位的宋頊,決然辭官,很是引謝臨珩懷疑。
但他私下讓人查了宋家。
什麽都沒查出來。
宋頊不貪汙受賄,也不以權謀私利,做事亦是堂堂正正,沒有半分叛國的證據與徵兆。
久而久之,哪怕謝臨珩心存疑惑,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他也隻能將此事擱置。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