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王好見,小鬼難纏,誰知道門房會不會收了東西,卻不讓人進去?
文序打了個哈欠:「無妨,就說我有話要下人親自帶給文思敏,太子府的人有什麽意見就來找我。」
看到他又開始犯困,老管家連忙道:「好,老奴這就吩咐下去,您先歇息吧。」
文序是去年五月初,出發良國的時候懷上的,如今一月過半,新年將近,掐指一算,也懷了九個月了。
在涼州的時候,顧明野就已經讓人傳信迴來,而從良國趕來的禦醫和接生嬤嬤,已經在府中安頓月餘。
可是不知道為什麽,明明哥兒不如女子般容易懷胎,懷了之後,胎兒也大都不足月,偏偏文序肚子裏的這個金疙瘩,穩穩噹噹呆了九個月。
據老管家從青石那裏打聽的消息,他們王夫別說有什麽不適了,就連孕吐都沒有過,頂多就是夏季的時候熱得沒精神,但是多喝點酸梅湯也就好了。
據說真正能算得上不適的,就隻有從涼州迴上京城時,王夫腹中的胎兒胎動頻繁,不過青石說,王夫覺得小孩喜歡坐船,所以一上船就開始興奮,還說當初第一次胎動,也是在從良國迴來的的船上。
所以這段時間,老管家又愁又喜,愁的是小主子怎麽跟別人不一樣,在王夫肚子呆這麽久,是不是出了什麽事。喜的是王夫這段時間除了容易困之外,身體沒有其他大礙,連風寒發熱都沒有。
對於老管家的擔心,文序沒放在心上,不過老人家一把年紀了,又是看著顧明野長大的,關心下一代也正常,所以乖乖地養胎,什麽事都不沾手。
最近二皇子迴上京城,身兼一個親王之名,自然也得跟著上朝。
如今正逢皇上病重,太子主持朝政,每日早朝的時候,如果太子黨的人開口提議舉辦什麽與民同樂的燈會,就會被二皇子以「聖上龍體欠安,不宜如此」為由堵迴去。
如果是針對平民百姓的提議,就來一句「年關將至,為避免民情激盪,不宜如此」。
有些不怕死的官員還提出國庫出錢,僱傭百姓給皇上建一座長生祠祈福,這樣民眾也開心,皇上說不定就能好起來了。
結果二皇子眉頭一皺,眼神淩厲地看向他,卻對著太子道「此舉勞民傷財,非明君所為,請太子三思」。
隻這一句話,就讓太子白了臉,跟明擺著罵他一旦同意,以後肯定不是個明君沒什麽差別了,而文官卻讚揚二皇子心懷百姓。
每當二皇子壓下太子黨的氣焰時,身為朝堂中身份和權利很重的顧明野,就出來拉偏架,明勸暗踩地讓文武百官說下一項問題,把主持朝政的太子擺到了一邊。
僅有一次是李長擎以武將脾氣火爆的形象,明著罵那群文臣,才讓太子燁鬆了口氣,也沒鬆徹底,因為下一秒顧明野就找出來指責他殿前失儀。
這個殿前有很多種解讀,失儀也有很多種說法。
在皇上麵前體態不正,或者膽小失態,是殿前失儀。
在肅穆的大殿上,做出毫無禮數可言的事,也是殿前失儀。
甚至管得寬泛些的,上朝時說了一句不合時宜的話,都能算得上殿前失儀。
不過以往政見相左的時候,文武百官爭得麵紅耳赤也是常有的事,皇帝雖然早有定奪,但是為了讓其中一方發泄一下,隻要不打起來,對這種吵幾句的是也就默認了。
結果李長擎罵了幾句,就被顧明野扣上了個殿前失儀這個可大可小的帽子。
偏偏論身份,顧明野比在場絕大多數人都高,剩下寥寥無幾的人,顧明野輩分又比他們高。導致最後主持朝政的太子燁,不得不搬出盛天帝來求情,但也因此落了下乘。
不少因為盛天帝病重,對太子繼位有所偏向的朝臣,不約而同皺起了眉。
作為小輩,明燁為了朋友,向顧明野這個叔叔低頭,這很正常。
可是作為太子,卻為了一個不如顧明野的武將,在朝堂上,向顧明野低頭,這很不應該。
太子可以權衡利弊;可以玩權謀弄心術;可以學帝王的製衡之道,但他偏偏不能在朝堂上怕一個臣子,哪怕朝堂之外得叫對方一聲皇叔,那也不行。
太子燁求完情也反應了過來,可是他沒辦法,這個情他必須求。李長擎是朝堂中為數不多屬於他的人,對方為了他才開口罵人,如果他不出麵求情,會寒了其他人的心。
能怎麽辦呢?下了朝後,太子燁慢慢走在前往上書房的路上。想起剛才朝堂上發生的那一幕,就忍不住苦笑。
明舒有文臣的支持,顧明野有絕大多數武將的擁護,他的人被壓得死死的,甚至所處境地還不如那些作壁上觀、保持中立的大臣!
他來到上書房,沒有如往常一般處理奏摺,正聚精會神想著破局之法,壓根沒有注意到盛天帝身邊最親近的太監,往日總等在這裏幫他搬奏摺的荀公公,不見了蹤影。
是不是等自己成為了皇上,文武百官才能誠惶誠恐地聽到自己的聲音?
太子燁想了許久,還是沒能下定決心。等他打算開始處理今天的奏摺時,才發現荀公公並不在上書房。
他並不以為意,如果不是普通侍從不能進宮,他需要對方幫自己端茶傳膳搬奏摺,對方在不在這裏都行。
直到文武百官一起進宮要求見聖上,直到梟王抓著消失了一會的荀公公,麵色冷淡地質問他,為何讓人阻止他探望陛下,緊接著二皇子也說迴京至今沒能見父皇一麵,質問他是否要弒父殺君。
文序打了個哈欠:「無妨,就說我有話要下人親自帶給文思敏,太子府的人有什麽意見就來找我。」
看到他又開始犯困,老管家連忙道:「好,老奴這就吩咐下去,您先歇息吧。」
文序是去年五月初,出發良國的時候懷上的,如今一月過半,新年將近,掐指一算,也懷了九個月了。
在涼州的時候,顧明野就已經讓人傳信迴來,而從良國趕來的禦醫和接生嬤嬤,已經在府中安頓月餘。
可是不知道為什麽,明明哥兒不如女子般容易懷胎,懷了之後,胎兒也大都不足月,偏偏文序肚子裏的這個金疙瘩,穩穩噹噹呆了九個月。
據老管家從青石那裏打聽的消息,他們王夫別說有什麽不適了,就連孕吐都沒有過,頂多就是夏季的時候熱得沒精神,但是多喝點酸梅湯也就好了。
據說真正能算得上不適的,就隻有從涼州迴上京城時,王夫腹中的胎兒胎動頻繁,不過青石說,王夫覺得小孩喜歡坐船,所以一上船就開始興奮,還說當初第一次胎動,也是在從良國迴來的的船上。
所以這段時間,老管家又愁又喜,愁的是小主子怎麽跟別人不一樣,在王夫肚子呆這麽久,是不是出了什麽事。喜的是王夫這段時間除了容易困之外,身體沒有其他大礙,連風寒發熱都沒有。
對於老管家的擔心,文序沒放在心上,不過老人家一把年紀了,又是看著顧明野長大的,關心下一代也正常,所以乖乖地養胎,什麽事都不沾手。
最近二皇子迴上京城,身兼一個親王之名,自然也得跟著上朝。
如今正逢皇上病重,太子主持朝政,每日早朝的時候,如果太子黨的人開口提議舉辦什麽與民同樂的燈會,就會被二皇子以「聖上龍體欠安,不宜如此」為由堵迴去。
如果是針對平民百姓的提議,就來一句「年關將至,為避免民情激盪,不宜如此」。
有些不怕死的官員還提出國庫出錢,僱傭百姓給皇上建一座長生祠祈福,這樣民眾也開心,皇上說不定就能好起來了。
結果二皇子眉頭一皺,眼神淩厲地看向他,卻對著太子道「此舉勞民傷財,非明君所為,請太子三思」。
隻這一句話,就讓太子白了臉,跟明擺著罵他一旦同意,以後肯定不是個明君沒什麽差別了,而文官卻讚揚二皇子心懷百姓。
每當二皇子壓下太子黨的氣焰時,身為朝堂中身份和權利很重的顧明野,就出來拉偏架,明勸暗踩地讓文武百官說下一項問題,把主持朝政的太子擺到了一邊。
僅有一次是李長擎以武將脾氣火爆的形象,明著罵那群文臣,才讓太子燁鬆了口氣,也沒鬆徹底,因為下一秒顧明野就找出來指責他殿前失儀。
這個殿前有很多種解讀,失儀也有很多種說法。
在皇上麵前體態不正,或者膽小失態,是殿前失儀。
在肅穆的大殿上,做出毫無禮數可言的事,也是殿前失儀。
甚至管得寬泛些的,上朝時說了一句不合時宜的話,都能算得上殿前失儀。
不過以往政見相左的時候,文武百官爭得麵紅耳赤也是常有的事,皇帝雖然早有定奪,但是為了讓其中一方發泄一下,隻要不打起來,對這種吵幾句的是也就默認了。
結果李長擎罵了幾句,就被顧明野扣上了個殿前失儀這個可大可小的帽子。
偏偏論身份,顧明野比在場絕大多數人都高,剩下寥寥無幾的人,顧明野輩分又比他們高。導致最後主持朝政的太子燁,不得不搬出盛天帝來求情,但也因此落了下乘。
不少因為盛天帝病重,對太子繼位有所偏向的朝臣,不約而同皺起了眉。
作為小輩,明燁為了朋友,向顧明野這個叔叔低頭,這很正常。
可是作為太子,卻為了一個不如顧明野的武將,在朝堂上,向顧明野低頭,這很不應該。
太子可以權衡利弊;可以玩權謀弄心術;可以學帝王的製衡之道,但他偏偏不能在朝堂上怕一個臣子,哪怕朝堂之外得叫對方一聲皇叔,那也不行。
太子燁求完情也反應了過來,可是他沒辦法,這個情他必須求。李長擎是朝堂中為數不多屬於他的人,對方為了他才開口罵人,如果他不出麵求情,會寒了其他人的心。
能怎麽辦呢?下了朝後,太子燁慢慢走在前往上書房的路上。想起剛才朝堂上發生的那一幕,就忍不住苦笑。
明舒有文臣的支持,顧明野有絕大多數武將的擁護,他的人被壓得死死的,甚至所處境地還不如那些作壁上觀、保持中立的大臣!
他來到上書房,沒有如往常一般處理奏摺,正聚精會神想著破局之法,壓根沒有注意到盛天帝身邊最親近的太監,往日總等在這裏幫他搬奏摺的荀公公,不見了蹤影。
是不是等自己成為了皇上,文武百官才能誠惶誠恐地聽到自己的聲音?
太子燁想了許久,還是沒能下定決心。等他打算開始處理今天的奏摺時,才發現荀公公並不在上書房。
他並不以為意,如果不是普通侍從不能進宮,他需要對方幫自己端茶傳膳搬奏摺,對方在不在這裏都行。
直到文武百官一起進宮要求見聖上,直到梟王抓著消失了一會的荀公公,麵色冷淡地質問他,為何讓人阻止他探望陛下,緊接著二皇子也說迴京至今沒能見父皇一麵,質問他是否要弒父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