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交代的事情能辦好,他可以給手下一點信任。
從伏峰縣去府城最多七天時間,一路上文序閑著沒事,把馮淮叫進來問了一些關於大盛民生的事。
馮淮心裏覺得奇怪,就連在朝為官的文丞相都不一定關心平民的生活,畢竟在這些人眼裏,平民如草芥一般,怎麽王夫一個哥兒突然對這些感興趣了?
「我家公子以前不常出門,所以很好奇府外的生活。」青石如是說道。
文序隱晦地看了一臉鎮定的青石,垂下眼睫,輕輕「嗯」了一聲。
既然如此,馮淮便知無不言,把許多對於文序來說一知半解的事都給詳盡說了:「明家本來就是北地的名門望族,天臨帝也是北地的學子,所以改朝換代後,原本是要惠及北地的。」
「您也知道,北地讀書人大多是耕讀傳家,每年還有農忙假迴家幫忙收田裏的作物,和南地那邊可以專心讀書,家中有其他族人供讀的情況有所差別,學習氛圍也差了些,所以每逢科舉結束,看著像是北地人才少,實際上是自身條件不一樣,沒那麽容易出頭罷了。」
原本是要惠及北地?
文序挑了下眉:「那後來怎麽說?」
「後來天臨帝上位後,光是收拾南方為富不仁的富戶,以及中飽私囊、屍位素餐的官員都費盡心力,還沒來得及惠及北地學子,皇上就……」馮淮住了嘴。
他不清楚文序知不知道如今龍椅上那位的事,隻能含糊過去:「您看如今北大營所在的縣城,張縣令還是前朝官員就知道了。」
連這種重要地方的官員都來不及換,更別說什麽惠及學子了。
「本來大盛不禁海,水路可通各個州城,按理說物價應該更便宜才對,可是在一些官員的掌控,和當地富商有意為之的情況下,某些物價還是居高不下。」
「打個比方,咱們北地特產的野山參,隻要本地富商統一行徑,外麵的人想收購也得看富商的定價,定價高了,交易契記錄在案,交給當地官府的稅金可不就高了嗎?」
「可是筆墨紙硯和這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不一樣吧?」文序忍不住道,「莘莘學子可都是大盛的脊樑,連他們需要用的東西都能大做文章?」
「誰說不是呢。」馮淮垂下眼睛,一抹諷刺的笑掛在嘴角,「以筆墨紙硯原來的價格,寒門學子求學已是不易,如今再這麽一弄,您猜最後什麽人才能讀得起書,考得了科舉?」
富商或官家的孩子。
文序默默念著這個答案,總算是知道為什麽遼風府巡撫對此事不聞不問了。
北地本就不如南地學習氛圍濃厚,隻要再增加一點點求學的壓力,就足夠這些寒門學子放棄,剩下的就是自己家族的孩子和富商家的孩子競爭了。
一個是家族裏有官身,最差也有個同進士的家族,一個是三代之內不能科舉,隻有金銀錢財的家族,科舉結果一目了然。
馮淮咬牙道:「皇上連北地的一些官員都來不及更替,更別說派欽差大臣替天巡檢了,所以這些人就仗著皇上注意不到,暗地裏搞事情。」
如果查出來,他們頂多是一個玩忽職守的罪名,富商們繳納的都是稅金,也不怕人說自己收受賄賂。
如果沒有查出來,自己家族的孩子隻需要和那些酒囊飯袋的富家子弟競爭,以後無論是入朝為官或是調迴來,都是家族的助力,如果是後者,這北地就全是他們的天下了。
有些事說得再詳細,就該涉及得更深了,他們出門在外,難免得防著隔牆有耳,馮淮便言盡於此。
文序也轉了個話題:「那福堂是怎麽迴事?」
「福堂啊。」馮淮感慨道,「它在前朝還有個名字,叫棄嬰堂。」
這句話一出,青石和墩墩頓時抬起頭來,就算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麽地方,聽著也不像什麽好去處。
文序倒是知道,在他的歷史裏就有棄嬰塔這個出處,棄嬰這種行為確實很沒人性,但是不知道和這裏的棄嬰堂是不是同一種性質。
馮淮解釋道:「在前朝的時候,重男輕女現象尤為嚴重,生了女嬰後,狠心一點的人家直接弄死,好一點的人家不是送出去,就是找個有人的地方扔了,期望能碰上個有良心的人家給孩子一口飯吃。」
「在人人都吃不飽飯的前朝,哪裏有什麽好心人?那些人索性把女嬰扔到尼姑庵、道觀之類的地方,經常去上香的善信看不下去,湊了點銀子蓋了處茅草屋,由附近的善信照看那些棄嬰,加上平日裏寺廟道觀也會送些自己種的菜過來,倒也能湊合養著。」
「大概是吃準了這些人不忍心孩子餓死,漸漸地,不止女嬰,哥兒也被扔了過去,有些逃難而來的人也把孩子送進去,就為了一口飯吃。」
「後來甚至有家貧養不活孩子的人家,連男嬰也捨得扔過去,等孩子長到七八歲,能幹活了再去認迴來。」
馮淮眼中嘲諷更甚:「泥人還有三分火氣呢,那些人真把棄嬰堂當成免費的飯堂了,天臨帝上位後就把棄嬰堂改成福堂,由當地官府撥稅金救濟,但凡是被家人送進福堂的孩子,以後就不能再認迴去,否則就要一次性償還福堂的養育金,孩子在福堂呆的時間越長,養育金越高,這才遏製住了這種風氣。」
「福堂長大的孩子也要自己想辦法去幹活償還這筆養育金,否則不能成家立室,出去單獨生活。」
從伏峰縣去府城最多七天時間,一路上文序閑著沒事,把馮淮叫進來問了一些關於大盛民生的事。
馮淮心裏覺得奇怪,就連在朝為官的文丞相都不一定關心平民的生活,畢竟在這些人眼裏,平民如草芥一般,怎麽王夫一個哥兒突然對這些感興趣了?
「我家公子以前不常出門,所以很好奇府外的生活。」青石如是說道。
文序隱晦地看了一臉鎮定的青石,垂下眼睫,輕輕「嗯」了一聲。
既然如此,馮淮便知無不言,把許多對於文序來說一知半解的事都給詳盡說了:「明家本來就是北地的名門望族,天臨帝也是北地的學子,所以改朝換代後,原本是要惠及北地的。」
「您也知道,北地讀書人大多是耕讀傳家,每年還有農忙假迴家幫忙收田裏的作物,和南地那邊可以專心讀書,家中有其他族人供讀的情況有所差別,學習氛圍也差了些,所以每逢科舉結束,看著像是北地人才少,實際上是自身條件不一樣,沒那麽容易出頭罷了。」
原本是要惠及北地?
文序挑了下眉:「那後來怎麽說?」
「後來天臨帝上位後,光是收拾南方為富不仁的富戶,以及中飽私囊、屍位素餐的官員都費盡心力,還沒來得及惠及北地學子,皇上就……」馮淮住了嘴。
他不清楚文序知不知道如今龍椅上那位的事,隻能含糊過去:「您看如今北大營所在的縣城,張縣令還是前朝官員就知道了。」
連這種重要地方的官員都來不及換,更別說什麽惠及學子了。
「本來大盛不禁海,水路可通各個州城,按理說物價應該更便宜才對,可是在一些官員的掌控,和當地富商有意為之的情況下,某些物價還是居高不下。」
「打個比方,咱們北地特產的野山參,隻要本地富商統一行徑,外麵的人想收購也得看富商的定價,定價高了,交易契記錄在案,交給當地官府的稅金可不就高了嗎?」
「可是筆墨紙硯和這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不一樣吧?」文序忍不住道,「莘莘學子可都是大盛的脊樑,連他們需要用的東西都能大做文章?」
「誰說不是呢。」馮淮垂下眼睛,一抹諷刺的笑掛在嘴角,「以筆墨紙硯原來的價格,寒門學子求學已是不易,如今再這麽一弄,您猜最後什麽人才能讀得起書,考得了科舉?」
富商或官家的孩子。
文序默默念著這個答案,總算是知道為什麽遼風府巡撫對此事不聞不問了。
北地本就不如南地學習氛圍濃厚,隻要再增加一點點求學的壓力,就足夠這些寒門學子放棄,剩下的就是自己家族的孩子和富商家的孩子競爭了。
一個是家族裏有官身,最差也有個同進士的家族,一個是三代之內不能科舉,隻有金銀錢財的家族,科舉結果一目了然。
馮淮咬牙道:「皇上連北地的一些官員都來不及更替,更別說派欽差大臣替天巡檢了,所以這些人就仗著皇上注意不到,暗地裏搞事情。」
如果查出來,他們頂多是一個玩忽職守的罪名,富商們繳納的都是稅金,也不怕人說自己收受賄賂。
如果沒有查出來,自己家族的孩子隻需要和那些酒囊飯袋的富家子弟競爭,以後無論是入朝為官或是調迴來,都是家族的助力,如果是後者,這北地就全是他們的天下了。
有些事說得再詳細,就該涉及得更深了,他們出門在外,難免得防著隔牆有耳,馮淮便言盡於此。
文序也轉了個話題:「那福堂是怎麽迴事?」
「福堂啊。」馮淮感慨道,「它在前朝還有個名字,叫棄嬰堂。」
這句話一出,青石和墩墩頓時抬起頭來,就算他們不知道這是什麽地方,聽著也不像什麽好去處。
文序倒是知道,在他的歷史裏就有棄嬰塔這個出處,棄嬰這種行為確實很沒人性,但是不知道和這裏的棄嬰堂是不是同一種性質。
馮淮解釋道:「在前朝的時候,重男輕女現象尤為嚴重,生了女嬰後,狠心一點的人家直接弄死,好一點的人家不是送出去,就是找個有人的地方扔了,期望能碰上個有良心的人家給孩子一口飯吃。」
「在人人都吃不飽飯的前朝,哪裏有什麽好心人?那些人索性把女嬰扔到尼姑庵、道觀之類的地方,經常去上香的善信看不下去,湊了點銀子蓋了處茅草屋,由附近的善信照看那些棄嬰,加上平日裏寺廟道觀也會送些自己種的菜過來,倒也能湊合養著。」
「大概是吃準了這些人不忍心孩子餓死,漸漸地,不止女嬰,哥兒也被扔了過去,有些逃難而來的人也把孩子送進去,就為了一口飯吃。」
「後來甚至有家貧養不活孩子的人家,連男嬰也捨得扔過去,等孩子長到七八歲,能幹活了再去認迴來。」
馮淮眼中嘲諷更甚:「泥人還有三分火氣呢,那些人真把棄嬰堂當成免費的飯堂了,天臨帝上位後就把棄嬰堂改成福堂,由當地官府撥稅金救濟,但凡是被家人送進福堂的孩子,以後就不能再認迴去,否則就要一次性償還福堂的養育金,孩子在福堂呆的時間越長,養育金越高,這才遏製住了這種風氣。」
「福堂長大的孩子也要自己想辦法去幹活償還這筆養育金,否則不能成家立室,出去單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