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那邊大概得到了府中公子小姐即將出嫁的消息,後來青石去傳話,廚房也沒有為難,又給他拿了幾份早點。
文序吃飽後才有心思迴憶書中有關梟王的事。
書中一百多萬字,梟王出現的情節不過寥寥數千字,比文序這個擁有一整章牌麵的炮灰情節還要少。結合原身為數不多的記憶得知,這個梟王是大盛朝成立後因戰功彪炳而封王的人。
書中的李長擎之所以能讓皇帝給他和婆羅國公主賜婚,就是因為他和他的父親鎮國將軍成功掌控了梟王的軍隊,打入了婆羅國的王都。
書中對梟王這個人物著墨不多,但是如今他要麵對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原主這個安靜的性子,與父親也不親近,對朝中人物關係也不了解,沒有留下什麽有用的信息,導致文序對於梟王這個人也知之甚少。
把殘羹剩飯端迴廚房的青石一進小院就看到自家公子長眉緊蹙,他小心翼翼湊過來:「公子,您是有哪裏不舒服嗎?」
「沒有……」文序剛想糊弄過去,腦海中靈光一閃,「對了青石,你知道梟王嗎?」
原主雖然是個鮮少出門,見識不多的哥兒,但是青石這個經常跑腿辦事的小廝並不是,說不準還真能從青石嘴裏了解一下書中的梟王。
沒想到青石當真點了點頭,「知道啊,梟王是與皇上拜了把子的兄弟,是前朝到今朝,第一個以軍功異姓封王的人!」
「皇上?」文序頓時眼前一黑。
眾所周知,皇上這個詞在古代代表了權威,在某些條件下也代表了年紀。
至少能做到揭竿而起便一唿百應,從而登上大寶的皇帝,不可能是一個太年輕的人,那跟皇帝拜了把子的梟王年紀又得多大啊?
怪不得書中對這個人著墨不多,指不定這個梟王都沒撐到邊城軍中,直接死在路上了吧?
如果說原主是作者寫來吸引讀者,但活不過第一章的炮灰,那這個梟王就是徹頭徹尾的灰了。
「那也太慘了……」文序喃喃自語。
在出嫁從夫的古代,嫁給一個可能早死的中年人,自己婚後生活肉眼可見的難。
青石奇怪地看了自家公子一眼,這件事不是人人都知道嗎?不過看到文序臉上的震驚,他還是詳細解釋了一番。
「梟王確實是皇上拜把子的兄弟,聽說當時是……」
前朝皇帝驕奢淫逸,官員屍位素餐,為了能保持皇帝優渥的生活,各地官員苛捐雜稅,上行下效之下惹得民間怨聲載道。
當今皇上原是臨城出身名門的明家公子,與其他文人墨客不同,他的母親是一位武將之女,這也使得他不同於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
看到民眾生活困苦,食不果腹,他本就心懷不忍,結果前朝皇帝為了斂財,不止剋扣軍餉,還打上了各大名家藏書閣的主意。
當時正值壯年的明公子想也沒想,一封討伐檄文直指前朝昏君,文人墨客紛紛響應,飽受欺壓的民眾隨他揭竿而起。
武將那邊礙於身份職責,紛紛避嫌,甚至在前朝昏君的命令下圍絞位於臨城的明家,當時明公子帶人迴防,於峻天嶺遇伏,被梟王給救下了。
「聽說梟王是關外人和漢人生的,但他父母雙亡,自己獨居深山,他救了皇上之後,又在皇上的請求下帶領義軍走出峻天嶺,後麵更是在與前朝軍隊的戰爭中展現出了非凡的領軍能力,皇上視他為知己,待他如親弟弟一般,後來在攻入皇城時,梟王上又救了皇上一命,皇上痊癒後就跟梟王結為異性兄弟了。」
青石絮絮叨叨說著,還小心翼翼朝竹苑外看了一眼,發現沒有人過來,才接著給他家公子解惑。
「所以皇上登基後,國號改為大盛,給結拜兄弟賜號梟,封為一字並肩王,也是咱們大盛王朝第一位異性王。」
「當初皇上登基時號天臨,大盛二年時又改了,改成了盛天,梟王也沒有說什麽。」青石說著還有些奇怪。
一個皇帝的名號說改就改,也太兒戲了。
文序沒注意這個問題,他專心捋了捋時間線,皇上當年起義時正值壯年,期間征戰四年,在第二年的時候在峻天領遇到梟王,如今已經是大盛開朝第五年,整整九年的時間。
當年能跟皇上拜把子,以兄弟相稱的梟王,現在怎麽也得四十多歲了吧?
雖然自己性取向明了,但是年齡差真的是個巨大的鴻溝,為了能和梟王成親,從而離開上京城,文序繼續探聽關於對方的一切。
就在他躲在竹苑裏偷摸探聽未來夫君生平的時候,絲毫不知今天接旨前後的事,已經被人巨細無遺地傳到了那位被於府邸靜養的梟王耳中。
第3章 婚期提前
「他真這麽說?」
安靜的牢房裏坐在輪椅上的男子接過下人遞來的手帕,輕輕拭去指尖溫熱的鮮血。
在輪椅不遠處,一個身穿囚服的人低垂著頭顱,髒兮兮的囚服被血液染紅,正生死不知地跪在地上。
「是,文公子言辭間好像並不太想嫁給太子。」
坐在輪椅上的男人扔下手帕,輕輕叩著扶手,他的眼睛蒙著一條白色的緞帶,讓人無法窺探他的心思。
「路上能照顧我?」男人輕笑一聲,語氣裏說不出的玩味,「那就把這句話傳到咱們皇上的耳朵裏吧。」
文序吃飽後才有心思迴憶書中有關梟王的事。
書中一百多萬字,梟王出現的情節不過寥寥數千字,比文序這個擁有一整章牌麵的炮灰情節還要少。結合原身為數不多的記憶得知,這個梟王是大盛朝成立後因戰功彪炳而封王的人。
書中的李長擎之所以能讓皇帝給他和婆羅國公主賜婚,就是因為他和他的父親鎮國將軍成功掌控了梟王的軍隊,打入了婆羅國的王都。
書中對梟王這個人物著墨不多,但是如今他要麵對的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原主這個安靜的性子,與父親也不親近,對朝中人物關係也不了解,沒有留下什麽有用的信息,導致文序對於梟王這個人也知之甚少。
把殘羹剩飯端迴廚房的青石一進小院就看到自家公子長眉緊蹙,他小心翼翼湊過來:「公子,您是有哪裏不舒服嗎?」
「沒有……」文序剛想糊弄過去,腦海中靈光一閃,「對了青石,你知道梟王嗎?」
原主雖然是個鮮少出門,見識不多的哥兒,但是青石這個經常跑腿辦事的小廝並不是,說不準還真能從青石嘴裏了解一下書中的梟王。
沒想到青石當真點了點頭,「知道啊,梟王是與皇上拜了把子的兄弟,是前朝到今朝,第一個以軍功異姓封王的人!」
「皇上?」文序頓時眼前一黑。
眾所周知,皇上這個詞在古代代表了權威,在某些條件下也代表了年紀。
至少能做到揭竿而起便一唿百應,從而登上大寶的皇帝,不可能是一個太年輕的人,那跟皇帝拜了把子的梟王年紀又得多大啊?
怪不得書中對這個人著墨不多,指不定這個梟王都沒撐到邊城軍中,直接死在路上了吧?
如果說原主是作者寫來吸引讀者,但活不過第一章的炮灰,那這個梟王就是徹頭徹尾的灰了。
「那也太慘了……」文序喃喃自語。
在出嫁從夫的古代,嫁給一個可能早死的中年人,自己婚後生活肉眼可見的難。
青石奇怪地看了自家公子一眼,這件事不是人人都知道嗎?不過看到文序臉上的震驚,他還是詳細解釋了一番。
「梟王確實是皇上拜把子的兄弟,聽說當時是……」
前朝皇帝驕奢淫逸,官員屍位素餐,為了能保持皇帝優渥的生活,各地官員苛捐雜稅,上行下效之下惹得民間怨聲載道。
當今皇上原是臨城出身名門的明家公子,與其他文人墨客不同,他的母親是一位武將之女,這也使得他不同於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
看到民眾生活困苦,食不果腹,他本就心懷不忍,結果前朝皇帝為了斂財,不止剋扣軍餉,還打上了各大名家藏書閣的主意。
當時正值壯年的明公子想也沒想,一封討伐檄文直指前朝昏君,文人墨客紛紛響應,飽受欺壓的民眾隨他揭竿而起。
武將那邊礙於身份職責,紛紛避嫌,甚至在前朝昏君的命令下圍絞位於臨城的明家,當時明公子帶人迴防,於峻天嶺遇伏,被梟王給救下了。
「聽說梟王是關外人和漢人生的,但他父母雙亡,自己獨居深山,他救了皇上之後,又在皇上的請求下帶領義軍走出峻天嶺,後麵更是在與前朝軍隊的戰爭中展現出了非凡的領軍能力,皇上視他為知己,待他如親弟弟一般,後來在攻入皇城時,梟王上又救了皇上一命,皇上痊癒後就跟梟王結為異性兄弟了。」
青石絮絮叨叨說著,還小心翼翼朝竹苑外看了一眼,發現沒有人過來,才接著給他家公子解惑。
「所以皇上登基後,國號改為大盛,給結拜兄弟賜號梟,封為一字並肩王,也是咱們大盛王朝第一位異性王。」
「當初皇上登基時號天臨,大盛二年時又改了,改成了盛天,梟王也沒有說什麽。」青石說著還有些奇怪。
一個皇帝的名號說改就改,也太兒戲了。
文序沒注意這個問題,他專心捋了捋時間線,皇上當年起義時正值壯年,期間征戰四年,在第二年的時候在峻天領遇到梟王,如今已經是大盛開朝第五年,整整九年的時間。
當年能跟皇上拜把子,以兄弟相稱的梟王,現在怎麽也得四十多歲了吧?
雖然自己性取向明了,但是年齡差真的是個巨大的鴻溝,為了能和梟王成親,從而離開上京城,文序繼續探聽關於對方的一切。
就在他躲在竹苑裏偷摸探聽未來夫君生平的時候,絲毫不知今天接旨前後的事,已經被人巨細無遺地傳到了那位被於府邸靜養的梟王耳中。
第3章 婚期提前
「他真這麽說?」
安靜的牢房裏坐在輪椅上的男子接過下人遞來的手帕,輕輕拭去指尖溫熱的鮮血。
在輪椅不遠處,一個身穿囚服的人低垂著頭顱,髒兮兮的囚服被血液染紅,正生死不知地跪在地上。
「是,文公子言辭間好像並不太想嫁給太子。」
坐在輪椅上的男人扔下手帕,輕輕叩著扶手,他的眼睛蒙著一條白色的緞帶,讓人無法窺探他的心思。
「路上能照顧我?」男人輕笑一聲,語氣裏說不出的玩味,「那就把這句話傳到咱們皇上的耳朵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