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致瞪大眼睛:「我與你幾十年的交情,難道還不如洛平川,真是太讓我心痛了!」


    「……」宣王眼皮微跳,如果沒有後麵一句話,他可能還信,現在有些不確定了。


    宋致見狀,氣哼哼地推開車門,「停車,我要與宣王殿下絕義,誰讓你不信我。」


    車夫連忙拉停了馬車,遲疑地看著宋致和宣王。


    宣王黑著臉,「讓他走!」


    宋致聞言,走出車門,從轅位上一躍而下,對著宣王一甩長袖,「宣王殿下,在下還是那句話,你說的那件事不是宋某告訴陛下的。」


    宣王看著他離開的背景,眉間攏起褶皺,最終關上門,擋住了百姓好奇的目光。


    街麵上的百姓就聽宣王一句冷聲,「迴府!」


    等到宣王的馬車離開,留在原地的百姓瞬間興奮起來。


    剛才若是沒認錯的話,應該是戶部侍郎宋致,聽說與宣王一向交好,現在居然鬧翻了,這可是不得了啊。


    ……


    宣王成為宗人令,在朝野沒有掀起多大的波浪。


    人家是親王,又是陛下信任的親哥哥,成為宗人令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昭王聽說宣王得到宗人令後,心頭不是滋味。


    陛下難道真要將他當成寵物一樣圈在京城,他雖然是藩王,但是在沒有認迴身份前,他也是靠自己過了會試,參加了殿試。


    他不知道以前的昭王如何看到陛下,但是現在的他完全不敢有絲毫不敬,對那個位置也不敢有想法。


    現在母妃也接迴王府了,陛下難道還對他不滿意嗎?


    楊長史見昭王一臉愁苦,提議道:「殿下,奴才聽聞宋大人與宣王決裂了,不如咱們將宋大人拉攏過來?」


    「宋大人?」昭王疑惑。


    楊長史解釋道:「宋致宋大人,他是曾太傅的親傳弟子,學識、智謀都是頂尖的,而且他還是謝少虞的老師,如果將宋大人拉過來,說不定能緩和謝家與王妃娘家的關係,謝家還有謝公呢。」


    昭王沉思後,覺得楊長史可行。


    當天下午就讓楊長史拿著幾本古籍去宋府探望了宋致。


    次日傍晚,他還帶著酒親自上門找宋致訴說衷腸。


    ……


    霍瑾瑜前腳聽說了宣王與宋致在大街上決裂,後腳又知道了昭王近日與宋致關係漸密。


    她表情複雜地看著荀五上交的情報,覺得頭又疼了。


    「陛下?」韓植擔憂地湊到她跟前,「您累了,咱們歇一歇?」


    陛下終日忙於政事,就是年輕,也經不住日復一日的勞累。


    霍瑾瑜按了按眉心,「韓植,昨日禦膳房做的柿子糕不錯,你去送給宋致一份。」


    韓植躬身傾聽。


    「順便提醒宋致,讓他悠著點,昭王現下失憶,也算半個病人。」霍瑾瑜嘆氣道。


    用腳指頭想,宋致與昭王交往肯定不是看重他的才華和人品,多半有什麽讓人頭疼的心思,不知道是想給謝少虞報仇,還是與宣王商量好的。


    韓植眼珠子轉了轉,想起剛才看到的消息,努力憋住嘴角弧度,「奴才遵命。」


    ……


    宋致聽完韓植轉述的話,眉梢高揚,語帶笑意,「陛下就不怕微臣真的投奔昭王了。」


    韓植老實道:「陛下說,除非宋大人得了老年癡呆,十有八九不會幹的。」


    宋致:……


    雖然不知道「老年癡呆」是何意,但是又是「老年」,又是「癡呆」,也知道不是什麽好詞。


    宋致輕咳一聲,「煩請韓公公向陛下轉述,前日,昭王殿下向我訴苦,說在京城無所事事,甚為愁苦,看著宣王身兼數職,他是萬分羨慕。」


    韓植瞪大眼睛,詫異道:「宋大人真打算幫昭王做事。」


    宋致淡笑不語。


    ……


    韓植迴到宮,將宋致的話轉述給霍瑾瑜。


    霍瑾瑜微微蹙眉。


    昭王確實不能在京城無所事事,可是要將他放到哪裏,讓她糾結了,想了半天,最終決定任命昭王為太學校長,太學的日常教學都各有負責人,校長一職空缺,先將昭王挪到這個位置上,為了輔佐他,霍瑾瑜又從翰林院選了一名副院長。


    旨意很快由顧問處下達,昭王接到聖旨後,精神一震,想起前幾日和宋致訴苦,今日就有了結果,宋致果然有大智慧。


    宣王也知道了相關消息,皺眉道:「宋致他在搞什麽鬼?」


    親衛問道:「要不要屬下去問問?」


    宣王思索片刻,擺了擺手,「他都多大的人了,知道自己幹什麽。再說京城人都知道我和他鬧掰了,不去。」


    「……」親衛欲言又止。


    殿下啊,你和宋大人又不是三歲小兒,都多大人了,還鬧這一出,讓外人看笑話啊。


    ……


    九月下旬,又到一年的萬壽節,今年前來朝貢的番邦小國足有一百多個,讓鴻臚寺的人驚呆了。


    怎麽迴事?他們未曾宣揚,怎麽來了這麽多人。


    此次來的不僅有已經向景朝納貢過的小國,比如東夷、高麗、安南、琉球、暹羅、呂宋等周邊小國,還有未曾來過的娑羅、阿魯、古裏、蘇祿、祖法兒、急蘭……許多小國是第一次來,甚至國名都是鴻臚寺經過翻譯首次確認的。


    京城的百姓看著這些穿著各色服飾,嘟囔著各種夷語的人來到京城,十分好奇。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二代狂飆日常[基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濯濯韶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濯濯韶華並收藏帝二代狂飆日常[基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