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帝二代狂飆日常[基建] 作者:濯濯韶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兩年景行的發展飛速,去年光是納稅明麵上都有五百萬兩,陶興本人沒什麽,但是這兩年,眼看著他將兩個親弟弟都弄到了景行的重要部門,聽說明年還要再使力,讓他的二弟往上走一步,成為副行長,至於他弟弟的妻族大肆收取財物的事情,韓植也有耳聞。
陶興麵色驟然蒼白,額頭已經出了細汗,連忙道:「下官不敢!」
「敢不敢不是靠說的,而是看做的。」韓植起身,走出正廳。
陶興小心地跟在他身後。
此時院中敞著四個大箱子,箱子底部鋪了稻草,裏麵堆放著紅薯。
韓植看了一圈,問道:「都搜完了嗎?」
陶興真是不厚道,明明有四五箱,偏偏隻給陛下送了一箱。
陶興看出韓植的意思,擦著汗連忙解釋道:「韓總管,您聽下官解釋,您看這些紅薯不是有磕碰,就是發了芽,要麽本身不完整,自然不能送到陛麵前。」
原先他們從土著那裏買了半艙紅薯,誰知道走到一半,有一半都發芽了,到了京城後,挑挑揀揀,最後也就挑出一箱半完好的。
「行了,我知道了,陛下又沒有怪罪你,隻讓我來找紅薯。陶行長,因為你這次找到了海外良種,陛下願意給你機會,咱們也要知情識趣,你要知道,陛下的耐心是有限的。」韓植無奈地看著陶興。
陶興連忙點頭,將韓植送出了衙門。
等到韓植離開,他送了一口氣,一陣風吹過,後背一陣冷意,原來不知不覺,後背已經出了那麽多汗。
他喚來心腹,讓他去調查是不是有陶家人不長眼惹到了韓植。
總之先確定,剛才韓植那些話,是陛下讓他說的,還是他為自己說的。
……
霍瑾瑜看到韓植帶迴來這麽多紅薯,將之前完好的那個放進去,然後挑了兩個發芽的紅薯,其他紅薯讓人送到戶部。
她讓人在幹清宮殿前放置了兩口大缸,鋪滿泥土,上麵鋪了一層草木灰,將薯塊放入缸中,然後灑了灑水,等候它發芽。
次日,朝臣去幹清宮奏事,發現了殿前的兩口大缸,不過大家沒有在意。
戶部尚書也在第二日去了西直門京師農事試驗場,先是按照霍瑾瑜說的方法育苗,然後又和幾個擅長農事的小吏商討,又試驗了其他方法。
三日後,小吏就將大部分紅薯都切塊育苗了,還剩下半箱子,為了防止育苗失敗。
三月春雨綿綿,萬物復甦,無論是農事試驗場的紅薯育苗,還是幹清宮殿前的大缸,都長出了茁壯的薯苗。
大缸不需要這麽多苗,霍瑾瑜將多餘的薯苗分給了大臣們,讓他們種種看。
朝臣也從戶部那裏得到消息,知道陛下給的秧苗是海外新作物。
霍瑾瑜還讓人給她做了一個透明的大玻璃缸,不要求純淨無色,但是要能看清裏麵的東西,然後將兩株苗種在了裏麵,觀看它們生長。
有官員看到後,隻能感慨陛下的財大氣粗,反正讓他們將通透接近無色的玻璃種東西,他們是捨不得。
半月後,陶家傳來消息,陶興老家的母親生了病,聽說為了盡孝,陶興的夫人帶著孩子迴去照顧老人,陶興的兩個弟弟也都辭去了景行的管事職位,也迴了老家,據說是找陶父告狀。
然後陶興上了請罪的摺子,將之前他家夫人與弟弟貪汙受賄的銀錢全部上交。
霍瑾瑜看到後,安慰了陶興幾句,賞了他一些東西。
對於陶興,對方精明能幹,對她也忠誠,也有魄力,對手下也愛護,最起碼這次找到紅薯,就是因為陶興沒有放棄搜尋走失的船員。
不過也有缺點,就是有些愚孝,拿家裏父母有些沒轍。
她隻給陶興這一次機會,若是陶家人沒有分寸,當景行是「陶」行,那就不要怪她不客氣。
……
五月,工部尚書上奏,說是造的鐵船已經完成,防鏽油漆也塗上了,此次造船的鐵也是用了最新的冶煉技術,船身長三十二丈,寬十八丈,配備了六門火炮,即使六門火炮一起發射,整艘船也是穩穩的。
這船一出世,可以算是當世第一大船了,不僅因為它的體型,而且因為它船身是鐵做的,現今任何船隻在它麵前,都隻能望而卻步,與它相拚,基本上是雞蛋碰石頭了。
船的體型再大就沒辦法了,不是捨不得錢,而是因為在需要人力作為製動力的現今,鐵船的吃水本身就比木船要多,還多了六門重火炮,加上一些其他配置還要儲備淡水、食物、各種裝備武器,能裝載的人數就有限,總不能開船後,所有人都去船艙劃船,不留士兵打仗吧。
等到有了蒸汽發動機後,她就能放開手幹了。
對於這艘當今第一船,群臣懇請霍瑾瑜賜名。
霍瑾瑜聞言,猶豫了一番,寫下了「石頭艦」三個字。
眾臣:……
他們原先以為是什麽「定遠艦」、「蛟龍艦」、「飛隼艦」……或者直接用地方命名。
可是陛下這名字……有些太接地氣。
大理寺卿不解道:「敢問陛下為何起這名字?」
霍瑾瑜嘆氣:「我想先皇了,如果他在,該多好啊!」
眾人眉心一跳。
想起來了,先帝早年名叫「霍石頭」,後來改名「霍岩」。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陶興麵色驟然蒼白,額頭已經出了細汗,連忙道:「下官不敢!」
「敢不敢不是靠說的,而是看做的。」韓植起身,走出正廳。
陶興小心地跟在他身後。
此時院中敞著四個大箱子,箱子底部鋪了稻草,裏麵堆放著紅薯。
韓植看了一圈,問道:「都搜完了嗎?」
陶興真是不厚道,明明有四五箱,偏偏隻給陛下送了一箱。
陶興看出韓植的意思,擦著汗連忙解釋道:「韓總管,您聽下官解釋,您看這些紅薯不是有磕碰,就是發了芽,要麽本身不完整,自然不能送到陛麵前。」
原先他們從土著那裏買了半艙紅薯,誰知道走到一半,有一半都發芽了,到了京城後,挑挑揀揀,最後也就挑出一箱半完好的。
「行了,我知道了,陛下又沒有怪罪你,隻讓我來找紅薯。陶行長,因為你這次找到了海外良種,陛下願意給你機會,咱們也要知情識趣,你要知道,陛下的耐心是有限的。」韓植無奈地看著陶興。
陶興連忙點頭,將韓植送出了衙門。
等到韓植離開,他送了一口氣,一陣風吹過,後背一陣冷意,原來不知不覺,後背已經出了那麽多汗。
他喚來心腹,讓他去調查是不是有陶家人不長眼惹到了韓植。
總之先確定,剛才韓植那些話,是陛下讓他說的,還是他為自己說的。
……
霍瑾瑜看到韓植帶迴來這麽多紅薯,將之前完好的那個放進去,然後挑了兩個發芽的紅薯,其他紅薯讓人送到戶部。
她讓人在幹清宮殿前放置了兩口大缸,鋪滿泥土,上麵鋪了一層草木灰,將薯塊放入缸中,然後灑了灑水,等候它發芽。
次日,朝臣去幹清宮奏事,發現了殿前的兩口大缸,不過大家沒有在意。
戶部尚書也在第二日去了西直門京師農事試驗場,先是按照霍瑾瑜說的方法育苗,然後又和幾個擅長農事的小吏商討,又試驗了其他方法。
三日後,小吏就將大部分紅薯都切塊育苗了,還剩下半箱子,為了防止育苗失敗。
三月春雨綿綿,萬物復甦,無論是農事試驗場的紅薯育苗,還是幹清宮殿前的大缸,都長出了茁壯的薯苗。
大缸不需要這麽多苗,霍瑾瑜將多餘的薯苗分給了大臣們,讓他們種種看。
朝臣也從戶部那裏得到消息,知道陛下給的秧苗是海外新作物。
霍瑾瑜還讓人給她做了一個透明的大玻璃缸,不要求純淨無色,但是要能看清裏麵的東西,然後將兩株苗種在了裏麵,觀看它們生長。
有官員看到後,隻能感慨陛下的財大氣粗,反正讓他們將通透接近無色的玻璃種東西,他們是捨不得。
半月後,陶家傳來消息,陶興老家的母親生了病,聽說為了盡孝,陶興的夫人帶著孩子迴去照顧老人,陶興的兩個弟弟也都辭去了景行的管事職位,也迴了老家,據說是找陶父告狀。
然後陶興上了請罪的摺子,將之前他家夫人與弟弟貪汙受賄的銀錢全部上交。
霍瑾瑜看到後,安慰了陶興幾句,賞了他一些東西。
對於陶興,對方精明能幹,對她也忠誠,也有魄力,對手下也愛護,最起碼這次找到紅薯,就是因為陶興沒有放棄搜尋走失的船員。
不過也有缺點,就是有些愚孝,拿家裏父母有些沒轍。
她隻給陶興這一次機會,若是陶家人沒有分寸,當景行是「陶」行,那就不要怪她不客氣。
……
五月,工部尚書上奏,說是造的鐵船已經完成,防鏽油漆也塗上了,此次造船的鐵也是用了最新的冶煉技術,船身長三十二丈,寬十八丈,配備了六門火炮,即使六門火炮一起發射,整艘船也是穩穩的。
這船一出世,可以算是當世第一大船了,不僅因為它的體型,而且因為它船身是鐵做的,現今任何船隻在它麵前,都隻能望而卻步,與它相拚,基本上是雞蛋碰石頭了。
船的體型再大就沒辦法了,不是捨不得錢,而是因為在需要人力作為製動力的現今,鐵船的吃水本身就比木船要多,還多了六門重火炮,加上一些其他配置還要儲備淡水、食物、各種裝備武器,能裝載的人數就有限,總不能開船後,所有人都去船艙劃船,不留士兵打仗吧。
等到有了蒸汽發動機後,她就能放開手幹了。
對於這艘當今第一船,群臣懇請霍瑾瑜賜名。
霍瑾瑜聞言,猶豫了一番,寫下了「石頭艦」三個字。
眾臣:……
他們原先以為是什麽「定遠艦」、「蛟龍艦」、「飛隼艦」……或者直接用地方命名。
可是陛下這名字……有些太接地氣。
大理寺卿不解道:「敢問陛下為何起這名字?」
霍瑾瑜嘆氣:「我想先皇了,如果他在,該多好啊!」
眾人眉心一跳。
想起來了,先帝早年名叫「霍石頭」,後來改名「霍岩」。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