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洲心頭一凜,沒想到老太傅身居方寸之地,卻如此耳聰目明,還真是一隻深藏不露的老狐狸。當即站起恭敬拱手:「承蒙恩師教誨,長洲感恩不盡。」
老太傅嗬嗬一笑,抬手示意他坐下:「殿下天生七竅玲瓏心,老夫與殿下十多年師生情誼,竟也被殿下給騙了過去,以為殿下資質愚鈍不可教化……哈哈哈……老夫眼拙了。」
老狐狸誇獎小狐狸,師徒二人相視一笑,互相讚許。
葉長洲低頭避開他的視線,赧顏一笑,依言坐下,謙遜地道:「恩師謬讚。我不比其他有母家支持的皇兄們,我生母低微且過世得早,若不藏拙自保,隻怕在身深宮裏,要被啃得骨頭都不剩。」
老太傅看著他默默點頭,道:「殿下即刻要起程去慶安國遊學。還肯屈尊來看我這老頭子一眼,老夫感念,有一言相贈。」
葉長洲今日來,便是為了這事,連忙又起身拱手:「長洲洗耳恭聽。」
老太傅抬手示意他坐下,徐徐道:「殿下的皇兄們都在爭奪那把高高在上的座椅,想必以殿下的鴻鵠之誌,也想要那把椅子。」
見葉長洲要否認,老太傅搖手阻止他妄圖辯解,道,「但君子之誌,應當在整個天下,而非隻在大盛。」
此言一出,葉長洲心頭似開了一扇窗,豁然開朗,卻被窗外層層迷霧遮眼。他連忙拱手道:「還請恩師賜教。」
老太傅悠悠道:「自三十年前大陳之亂,天下群雄揭竿而起,一時間出了無數個自立王,他們有人曾占據大片地盤長達十年,定了都城取了國號,以為能慢慢重拾舊河山,建立一個新的穩固王朝,最終無一例外失敗告終。」
老太傅收了笑,認真看著葉長洲:「老夫活了七十歲,在這亂世算是少有的長壽,見得太多,便大膽地認為,你父皇、這大盛,如果再這樣內鬥下去,早晚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淪為匆匆過客。」
如此僭越的話,這老狐狸竟毫不顧忌就說出來了。葉長洲心頭一驚:是了,大陳國土廣袤,國家強盛百姓富足,周邊列國無一敢進犯;而反觀大盛,勉強收拾舊河山,卻丟了流番洲,東南那一大片的國土還在反賊手中,更有西潘等諸國虎視眈眈,就連曾經跪在大陳天子腳底下俯首稱臣的慶安國都敢來威脅一番,的確是岌岌可危。
葉長洲拱手道:「恩師一番話,驚醒夢中人。我等年少無知之輩還當大盛中原正統不可侵犯,便可安享太平盛世。聽恩師所言才明白這種想法著實可笑,乃坐井觀天不肯遠視的自我麻痹之舉。」
櫻花樹下,老太傅撚須看著葉長洲:「老夫老朽了,空有一顆治亂世安黎民之心,卻無力去實現,隻能枯坐這國子監當個耍嘴皮子的無用書生。所有人都當殿下去慶安國遊學,去做質子實在倒黴之至,但在老夫看來,這卻是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殿下可以趁機結天下之君子,交有用之小人。以殿下的聰明才智,加上世子的保護,三年後殿下迴來之時,或許又是另一番見識。」
葉長洲跪地叩首再次拜謝師恩:「多謝恩師教誨,今日聽恩師一席話,頓感心胸開闊,不再迷茫。圖南告辭。」
老太傅欣慰地看著他,點頭道:「老夫在國子監這櫻花樹下等著殿下,盼三年後再與殿下對飲。」
葉長洲起身撐傘緩緩離去。
小書童攙扶著老太傅站起來,好奇地問道:「先生,您對十六殿下那番話,為什麽與上次同太子說的截然不同呢?」
老太傅慢慢站起來,蒼老的目光透著微光:「若葉長洲也像太子那般有個精明睿智的皇後母親,所有路都給他鋪平了,還需要這般刀口舔血去爭搶嗎?有的人生下來就能走上平坦的通天大道;有的人啊,要走十萬八千裏的彎路,再碰無數南牆,才勉強摸索到大道在哪。唉……雖都是一個爹生的,命運卻差了何止千萬裏。」
煜王府內,薛淩雲跟岑丹交代了許多,主要是叮囑他照顧好王府。
岑丹也想跟著薛淩雲去慶安國,哭喪著臉道:「世子,流番洲戰事都停了,王爺馬上要迴京述職,有他老人家坐鎮,王府能有什麽事?」
薛淩雲皺眉賞了他一個爆栗,道:「父王迴來不需要用人?你看看這府裏……」他想說薛文博的事,隨即又閉嘴,道,「總之你留在王府多替父王分擔一些。」
岑丹不滿地揉著額頭噘嘴往外走,便走便低聲抱怨:「他又不是我爹,你這兒子當得好,還要我還替你盡孝。」
他嘟嘟囔囔,屋裏薛淩雲沒聽清,轉頭問道:「你說什麽?」
「沒說什麽。」岑丹不快地出了院子,給他準備馬匹去了。
慶安國信使很快迴信,答應葉政廷的條件。另外又對葉文惠被封親王一事表示欣慰,盼望文月公主和昭郡王殿下及早到慶安國,又表達兩國友好邦交的美好願望。
三月初一,約定的公主和親出發日就在明日。塢原一片歡騰,不明真相的塢原百姓為這兩國姻親更進一步而歡喜,滿心期待公主和親和昭郡王遊學,希望公主和郡王能將大盛百姓的美好期許帶過去,更期望皇子將慶安國技藝傳迴大盛,造福百姓。
「慶安國的玉雕工藝那可是首屈一指,若是昭郡王殿下能將工匠和技藝帶迴,咱大盛豈不是也能做出那價值連城的寶物?」街邊百姓交談。
老太傅嗬嗬一笑,抬手示意他坐下:「殿下天生七竅玲瓏心,老夫與殿下十多年師生情誼,竟也被殿下給騙了過去,以為殿下資質愚鈍不可教化……哈哈哈……老夫眼拙了。」
老狐狸誇獎小狐狸,師徒二人相視一笑,互相讚許。
葉長洲低頭避開他的視線,赧顏一笑,依言坐下,謙遜地道:「恩師謬讚。我不比其他有母家支持的皇兄們,我生母低微且過世得早,若不藏拙自保,隻怕在身深宮裏,要被啃得骨頭都不剩。」
老太傅看著他默默點頭,道:「殿下即刻要起程去慶安國遊學。還肯屈尊來看我這老頭子一眼,老夫感念,有一言相贈。」
葉長洲今日來,便是為了這事,連忙又起身拱手:「長洲洗耳恭聽。」
老太傅抬手示意他坐下,徐徐道:「殿下的皇兄們都在爭奪那把高高在上的座椅,想必以殿下的鴻鵠之誌,也想要那把椅子。」
見葉長洲要否認,老太傅搖手阻止他妄圖辯解,道,「但君子之誌,應當在整個天下,而非隻在大盛。」
此言一出,葉長洲心頭似開了一扇窗,豁然開朗,卻被窗外層層迷霧遮眼。他連忙拱手道:「還請恩師賜教。」
老太傅悠悠道:「自三十年前大陳之亂,天下群雄揭竿而起,一時間出了無數個自立王,他們有人曾占據大片地盤長達十年,定了都城取了國號,以為能慢慢重拾舊河山,建立一個新的穩固王朝,最終無一例外失敗告終。」
老太傅收了笑,認真看著葉長洲:「老夫活了七十歲,在這亂世算是少有的長壽,見得太多,便大膽地認為,你父皇、這大盛,如果再這樣內鬥下去,早晚也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淪為匆匆過客。」
如此僭越的話,這老狐狸竟毫不顧忌就說出來了。葉長洲心頭一驚:是了,大陳國土廣袤,國家強盛百姓富足,周邊列國無一敢進犯;而反觀大盛,勉強收拾舊河山,卻丟了流番洲,東南那一大片的國土還在反賊手中,更有西潘等諸國虎視眈眈,就連曾經跪在大陳天子腳底下俯首稱臣的慶安國都敢來威脅一番,的確是岌岌可危。
葉長洲拱手道:「恩師一番話,驚醒夢中人。我等年少無知之輩還當大盛中原正統不可侵犯,便可安享太平盛世。聽恩師所言才明白這種想法著實可笑,乃坐井觀天不肯遠視的自我麻痹之舉。」
櫻花樹下,老太傅撚須看著葉長洲:「老夫老朽了,空有一顆治亂世安黎民之心,卻無力去實現,隻能枯坐這國子監當個耍嘴皮子的無用書生。所有人都當殿下去慶安國遊學,去做質子實在倒黴之至,但在老夫看來,這卻是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殿下可以趁機結天下之君子,交有用之小人。以殿下的聰明才智,加上世子的保護,三年後殿下迴來之時,或許又是另一番見識。」
葉長洲跪地叩首再次拜謝師恩:「多謝恩師教誨,今日聽恩師一席話,頓感心胸開闊,不再迷茫。圖南告辭。」
老太傅欣慰地看著他,點頭道:「老夫在國子監這櫻花樹下等著殿下,盼三年後再與殿下對飲。」
葉長洲起身撐傘緩緩離去。
小書童攙扶著老太傅站起來,好奇地問道:「先生,您對十六殿下那番話,為什麽與上次同太子說的截然不同呢?」
老太傅慢慢站起來,蒼老的目光透著微光:「若葉長洲也像太子那般有個精明睿智的皇後母親,所有路都給他鋪平了,還需要這般刀口舔血去爭搶嗎?有的人生下來就能走上平坦的通天大道;有的人啊,要走十萬八千裏的彎路,再碰無數南牆,才勉強摸索到大道在哪。唉……雖都是一個爹生的,命運卻差了何止千萬裏。」
煜王府內,薛淩雲跟岑丹交代了許多,主要是叮囑他照顧好王府。
岑丹也想跟著薛淩雲去慶安國,哭喪著臉道:「世子,流番洲戰事都停了,王爺馬上要迴京述職,有他老人家坐鎮,王府能有什麽事?」
薛淩雲皺眉賞了他一個爆栗,道:「父王迴來不需要用人?你看看這府裏……」他想說薛文博的事,隨即又閉嘴,道,「總之你留在王府多替父王分擔一些。」
岑丹不滿地揉著額頭噘嘴往外走,便走便低聲抱怨:「他又不是我爹,你這兒子當得好,還要我還替你盡孝。」
他嘟嘟囔囔,屋裏薛淩雲沒聽清,轉頭問道:「你說什麽?」
「沒說什麽。」岑丹不快地出了院子,給他準備馬匹去了。
慶安國信使很快迴信,答應葉政廷的條件。另外又對葉文惠被封親王一事表示欣慰,盼望文月公主和昭郡王殿下及早到慶安國,又表達兩國友好邦交的美好願望。
三月初一,約定的公主和親出發日就在明日。塢原一片歡騰,不明真相的塢原百姓為這兩國姻親更進一步而歡喜,滿心期待公主和親和昭郡王遊學,希望公主和郡王能將大盛百姓的美好期許帶過去,更期望皇子將慶安國技藝傳迴大盛,造福百姓。
「慶安國的玉雕工藝那可是首屈一指,若是昭郡王殿下能將工匠和技藝帶迴,咱大盛豈不是也能做出那價值連城的寶物?」街邊百姓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