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汐的措辭甚至都很克製,「之前的男朋友」,寫過歌就知道五個字和三個字的韻律和語感差別,一種慎重的度量,清晰謹慎的評估和定義。
關於這個前男友他們其實也不是沒有聊起過,祝汐對世間萬物都有一種輕描淡寫的嚴謹態度,提起來的時候也就好像一種平平淡淡的客觀陳述。
說是本科時的同學,比他大兩歲,因此其實在入學年份上也隻相差了一屆。然而大概是看祝汐年紀小的關係,一直以來總是很照顧他。
至於認識的起因也是很俗套的那幾種,大一剛開學時的社團活動,幾個部門的人聚餐坐到隔壁桌,起身敬酒的時候第一次見麵。
「你們大學生的社交也挺累的。」李信年聽到這裏發表評價。
確實。祝汐說這句話的時候在窗台邊上修剪一束很複雜的插花,手指在枝枝葉葉之間繞來繞去:「我大二就不去學生會了。」
幫我拿一下那個膠帶。
這束花是前一天李信年演出結束的時候有人跑上來送的,這種場景在酒吧不算特別常見,為此還傷腦筋了一會兒要怎麽處理。
帶迴家之後放在茶幾上過了一夜,無論如何是一份心意。第二天李信年慢吞吞點開一百個網頁研究鮮花保養竅門,最後是祝汐上門的時候從廚房櫃子裏找到一個玻璃瓶:「幫你插一下吧。」
雖然讀研轉了理論但畢竟也是藝術專業出身。
最後剪好的花束放在了臥室的書桌邊上。做音樂也要長時間麵對電腦屏幕,李信年有一副眼鏡,不經常戴但經常有人大驚小怪說好看。
而那種柔嫩艷麗的色彩,半舊的玻璃花瓶,變成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的景象。黃昏時透過窗戶飄蕩無際的晚風,裏麵糅雜著前前後後鄰居炒菜做飯的香味——所有這袖珍的一隅居然變成一種在記憶裏盤踞很久的影像,時隔多年打撈起來,就像隔著水麵看到月亮的一個剪影。
據說對方畢業之後就沒有再繼續讀書,是進了本市的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具體分手的原因祝汐沒有詳細提過,但今天看到對方,確實已經是社會人的樣子。
那麽就很容易想像,在某一道分水嶺之後和年紀尚小的戀人漸行漸遠,生活進入不同的流域。校園和社會之間相隔的何止是那一個短短的夏天。
接下去的場景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李信年的猜測。
對方應該是看見了他,在一瞬疑似的錯愕之後很快笑了笑,開口打招唿:「好久不見。」
說這句話的時候那個人的目光是看著祝汐的,非常標準的社交套路,李信年配合地沒出聲,趁機站在邊上默默地觀察了一下對方:
雖然在舊城區的夜宵排擋,但身上是標配的西服套裝,說話的語氣也沒有任何異樣。過了一會兒似乎是才剛剛發現李信年,很不經意地看過來一眼:「你的新男朋友?」
說實話到這一步就有些讓人感到乏味了,男性生物乏善可陳的那幾種精神勝利保全麵子的套路,李信年在酒吧爭端裏見過太多高級或者低級的變種。
還沒有決定要不要開口,沒想到反而是祝汐看了對方一眼,然後很平淡地反問:「你怎麽在這裏?」
也不用這麽針鋒相對。
對麵的人也笑笑,順著迴答他的問題:「和同事聚餐。」
就那個夜宵攤。對方隨便抬手指了指,說話間有些感慨的樣子:「也好久沒來這邊了。」
這叫什麽,在三個人的電影裏迴顧兩個人的過去,明晃晃的炫耀。算算時間雙江大學的新校區是前年遷過來的,舊校區在城區東北角,和這邊差不多隔了一道城市的對角線。
當時這一段的地鐵也還在修——李信年忽然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如果是本科時的同學,確實應該沒有在這邊生活的經歷。
這麽看來祝汐當初「和前男友一起來過」的那段路程,其實幾乎也算得上千裏迢迢。
……這麽浪漫的嗎。這樣就難免有些氣悶,明明剛剛經歷過那樣綺麗的夜晚,然而過去的年月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不可追及。
祝汐第一次來到這條酒吧街,第一次聽live,甚至那個時候他可能就在這裏和小貓咪擦肩而過,但一切的時間都不會倒流。
李信年稍微站遠一點讓祝汐和對方講話。這個點的江北老街,除掉夜店就隻剩下酒吧門口的遊戲廳和沿江的夜宵大排檔還在堅持開門,潮濕巷道裏間雜著一點燈紅酒綠的餘暉,如果用李信年寫歌的那一半大腦來理解,大概能寫出一些淩亂剝落的句子,白天裏文藝矯飾的現代化景區退迴史前,不失為一種社會的反向進步。
然而腳邊的石板縫隙裏還卡著不起眼的碎磚和苔蘚,沿街層層壓低的屋簷就要滴下水來。
他們站的這個位置已經靠近街尾,再往前幾步就是折進酒吧街的巷口,另一邊是通往對岸雙江大學和城區地鐵站的過江長橋。夜色深濃,對麵車行道的光線拉長又縮短地浮蕩在水麵上,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浮起一團一團濃沉瀰漫的黑。
李信年跟著那種隱約的嘈雜晃晃悠悠,冷不防聽到那邊似乎是提高了一點聲音:「那他就——」
緊接著又低下去,像是又說了兩句什麽,過一會兒聽到祝汐的聲音,清晰中帶著些冷淡的困惑似的:「可是我們已經分手了。」
什麽情況。李信年忍不住往那邊看了一眼。
關於這個前男友他們其實也不是沒有聊起過,祝汐對世間萬物都有一種輕描淡寫的嚴謹態度,提起來的時候也就好像一種平平淡淡的客觀陳述。
說是本科時的同學,比他大兩歲,因此其實在入學年份上也隻相差了一屆。然而大概是看祝汐年紀小的關係,一直以來總是很照顧他。
至於認識的起因也是很俗套的那幾種,大一剛開學時的社團活動,幾個部門的人聚餐坐到隔壁桌,起身敬酒的時候第一次見麵。
「你們大學生的社交也挺累的。」李信年聽到這裏發表評價。
確實。祝汐說這句話的時候在窗台邊上修剪一束很複雜的插花,手指在枝枝葉葉之間繞來繞去:「我大二就不去學生會了。」
幫我拿一下那個膠帶。
這束花是前一天李信年演出結束的時候有人跑上來送的,這種場景在酒吧不算特別常見,為此還傷腦筋了一會兒要怎麽處理。
帶迴家之後放在茶幾上過了一夜,無論如何是一份心意。第二天李信年慢吞吞點開一百個網頁研究鮮花保養竅門,最後是祝汐上門的時候從廚房櫃子裏找到一個玻璃瓶:「幫你插一下吧。」
雖然讀研轉了理論但畢竟也是藝術專業出身。
最後剪好的花束放在了臥室的書桌邊上。做音樂也要長時間麵對電腦屏幕,李信年有一副眼鏡,不經常戴但經常有人大驚小怪說好看。
而那種柔嫩艷麗的色彩,半舊的玻璃花瓶,變成一抬頭就可以看到的景象。黃昏時透過窗戶飄蕩無際的晚風,裏麵糅雜著前前後後鄰居炒菜做飯的香味——所有這袖珍的一隅居然變成一種在記憶裏盤踞很久的影像,時隔多年打撈起來,就像隔著水麵看到月亮的一個剪影。
據說對方畢業之後就沒有再繼續讀書,是進了本市的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具體分手的原因祝汐沒有詳細提過,但今天看到對方,確實已經是社會人的樣子。
那麽就很容易想像,在某一道分水嶺之後和年紀尚小的戀人漸行漸遠,生活進入不同的流域。校園和社會之間相隔的何止是那一個短短的夏天。
接下去的場景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李信年的猜測。
對方應該是看見了他,在一瞬疑似的錯愕之後很快笑了笑,開口打招唿:「好久不見。」
說這句話的時候那個人的目光是看著祝汐的,非常標準的社交套路,李信年配合地沒出聲,趁機站在邊上默默地觀察了一下對方:
雖然在舊城區的夜宵排擋,但身上是標配的西服套裝,說話的語氣也沒有任何異樣。過了一會兒似乎是才剛剛發現李信年,很不經意地看過來一眼:「你的新男朋友?」
說實話到這一步就有些讓人感到乏味了,男性生物乏善可陳的那幾種精神勝利保全麵子的套路,李信年在酒吧爭端裏見過太多高級或者低級的變種。
還沒有決定要不要開口,沒想到反而是祝汐看了對方一眼,然後很平淡地反問:「你怎麽在這裏?」
也不用這麽針鋒相對。
對麵的人也笑笑,順著迴答他的問題:「和同事聚餐。」
就那個夜宵攤。對方隨便抬手指了指,說話間有些感慨的樣子:「也好久沒來這邊了。」
這叫什麽,在三個人的電影裏迴顧兩個人的過去,明晃晃的炫耀。算算時間雙江大學的新校區是前年遷過來的,舊校區在城區東北角,和這邊差不多隔了一道城市的對角線。
當時這一段的地鐵也還在修——李信年忽然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如果是本科時的同學,確實應該沒有在這邊生活的經歷。
這麽看來祝汐當初「和前男友一起來過」的那段路程,其實幾乎也算得上千裏迢迢。
……這麽浪漫的嗎。這樣就難免有些氣悶,明明剛剛經歷過那樣綺麗的夜晚,然而過去的年月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不可追及。
祝汐第一次來到這條酒吧街,第一次聽live,甚至那個時候他可能就在這裏和小貓咪擦肩而過,但一切的時間都不會倒流。
李信年稍微站遠一點讓祝汐和對方講話。這個點的江北老街,除掉夜店就隻剩下酒吧門口的遊戲廳和沿江的夜宵大排檔還在堅持開門,潮濕巷道裏間雜著一點燈紅酒綠的餘暉,如果用李信年寫歌的那一半大腦來理解,大概能寫出一些淩亂剝落的句子,白天裏文藝矯飾的現代化景區退迴史前,不失為一種社會的反向進步。
然而腳邊的石板縫隙裏還卡著不起眼的碎磚和苔蘚,沿街層層壓低的屋簷就要滴下水來。
他們站的這個位置已經靠近街尾,再往前幾步就是折進酒吧街的巷口,另一邊是通往對岸雙江大學和城區地鐵站的過江長橋。夜色深濃,對麵車行道的光線拉長又縮短地浮蕩在水麵上,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浮起一團一團濃沉瀰漫的黑。
李信年跟著那種隱約的嘈雜晃晃悠悠,冷不防聽到那邊似乎是提高了一點聲音:「那他就——」
緊接著又低下去,像是又說了兩句什麽,過一會兒聽到祝汐的聲音,清晰中帶著些冷淡的困惑似的:「可是我們已經分手了。」
什麽情況。李信年忍不住往那邊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