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這時候下麵的戲開場了,舞台幕布拉開,琴師坐在角落裏開始優雅的撫琴。
這琴師是蕭融斥巨資雇來的,演一場就等於外麵小販兩個月的收入,就這人家還表示不能長期演, 若是靈感枯竭了,那他就要迴家休息一陣子。……
這也沒辦法,沒有曲譜, 台上演什麽戲, 他就要自己配什麽樂, 完全是隨性而來, 這種音樂太高雅了,蕭融一個聽慣了情緒外露的流行樂的人,一時之間還真是沒法欣賞這種含蓄的曲風。
但他欣賞不了沒關係,觀眾能欣賞就行了,更何況現在隻是剛開始而已,等戲園開始迴本了,蕭融打算再讓人去外麵找幾個曲娘迴來,琵琶小調向來都是雅俗共賞的,到時候忙得累了,他也能過來放鬆放鬆。
琴師的不同配樂也是吸引人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們的生活太單調了。
這個叫「戲」的東西,不僅能讓人們聽曲子,還能讓人們看伶人的身段,同時還能聽到伶人唱曲,雖然唱的地方不多,多數都是白話,但白話他們也喜歡,因為這裏的白話詼諧且押韻,比他們平日聽到的幽怨說唱有意思多了。的確,這時候的說唱基本都是傷春悲秋的,要麽訴說自己悽苦的一生,要麽就說旁人家中發生的悲劇,反正最後的目的就是勾起觀眾的眼淚,讓他們同情之下多打賞點錢,這群人以為戲園的戲不一樣,但蕭融想告訴他們,你們真是太天真了。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悲劇的內核也是悲劇,隻有悲劇才能讓人印象深刻,不然他又是找人寫劇本、又是找人來彈琴的,費這麽大勁是為了什麽呢?還不就是為了讓觀眾記住這些事。
這齣戲的全名叫《裹屍還》,但已經沒幾個人記得住這個名字了,大家都對著台上伶人的誇張表演哄堂大笑,已經看過的還算是淡定,沒看過的笑得桌子都要被他拍裂了。
實話實說,蕭融覺得這個人比伶人演的還誇張。
但他也不是托,都演了這麽多天了,蕭融也不會再安排托進來了,這個人就是單純的笑點很低而已。
頓了頓,蕭融繼續看向台上。
《裹屍還》講的是一家四口的事,一開始是一家六口,一對夫妻帶著家中的三兒一女,兒子不聽話,老爹脾氣暴躁,老娘除了幹著急沒有別的任何辦法,隻有他們六口人都能把氣氛炒起來,觀眾一開始的哄堂大笑,也是因為這六口雞飛狗跳的生活。
脾氣爆的老爹會在晚上跟老娘說自己後悔打兒子打的那麽狠,而兒子之所以挨打,是因為他看人快要餓死了,就給了外麵的人一碗米,小女兒不懂為什麽給了一碗米就要挨打,這時候她的哥哥就會摸著她的頭,說你不用懂,有哥哥們呢,等你長大了,咱們家不僅可以送別人一碗米,送一袋米都成。
又和樂,人人都善良,生活也是吵鬧之中充滿希望,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家中有三個力氣大、且馬上就要成年的男子,的確,隻要這家人不犯懶,他們的日子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然後這一幕就結束了,下一幕開始,背景是一大張白布上麵畫了淺淺的山峰,讓人能看出來這是遙遠的雪山。
開始下大雪了,伶人們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上一幕挨打的兒子帶著伶仃兩三根柴火迴家,門口又有討飯的快要餓死的人,但他隻能為難的對這人搖搖頭,就在討飯的人失望離開時,他又叫住這個人,糾結半晌,卻還是飛快的端了一碗水給他,在凜冽的冬日裏,喝水也是艱難的。
那個乞丐狼吞虎咽的把水喝完,兒子迴到家中,但他剛走進來就聽到屋裏傳來悽厲的哭聲,原來是他們的娘病逝了,那個盛水的瓢咣當摔到地上,一家五口圍著裝死的伶人痛哭,更讓人覺得荒謬的,當舞台上營造出晚間的效果後,地上居然還有一個被草蓆裹著的屍體,這一家人就這麽跟一具屍體待在一起,然後沉重的討論著接下來他們該怎麽辦。
這其實是個小細節,隻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大雪不僅封山,還把地凍得無比硬,鋤頭都鋤不開一丁點,所以人要是死了,就隻能暫時的放在家裏,等不能放了就凍在雪中,直到來年春天土地沒有那麽硬了,再把人正式的下葬。
但顯然這幾口人已經等不到那個時候了,因為借著伶人的口,觀眾已經知道他們的娘是被餓死的,她不捨得吃東西,把僅剩的糧食給孩子吃,人餓病了又隻能熬著,就這麽把自己熬死了。
如果不離開這裏的話,地上的草蓆隻會越來越多。
一個兒子提到鄰村有人往南走了,還在唿喚大家一起走,但這終歸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而且誰知道外麵的世界又是什麽模樣,萬一也是活不下去呢。
幾個兒子就在這你一言我一語,而最終拍板的人是老爹,人挪活、樹挪死,他們幾個大男人,難不成還能被困死在這嗎。
這時候家裏沒人吵架了,大家都聽老爹的話,而在臨行之前,老爹找了個地方,把家裏的柴全都放在地上燒了,燒一點,他就揮起旁邊的鋤頭往下挖一點,挖不動了,他就繼續燒,這個場景是用人影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畢竟也不能真把火堆拿到戲園裏,這兒都是木頭房子,萬一失火可不得了。
但正是黑白色的人影,才能讓人感受到那種沉默的悲傷,尤其是人影在動的時候,天上居然還有紛紛揚揚的雪花在落下來,這種任你怎麽努力上天也不會垂憐一點的感覺……真是太讓人難過了。
這琴師是蕭融斥巨資雇來的,演一場就等於外麵小販兩個月的收入,就這人家還表示不能長期演, 若是靈感枯竭了,那他就要迴家休息一陣子。……
這也沒辦法,沒有曲譜, 台上演什麽戲, 他就要自己配什麽樂, 完全是隨性而來, 這種音樂太高雅了,蕭融一個聽慣了情緒外露的流行樂的人,一時之間還真是沒法欣賞這種含蓄的曲風。
但他欣賞不了沒關係,觀眾能欣賞就行了,更何況現在隻是剛開始而已,等戲園開始迴本了,蕭融打算再讓人去外麵找幾個曲娘迴來,琵琶小調向來都是雅俗共賞的,到時候忙得累了,他也能過來放鬆放鬆。
琴師的不同配樂也是吸引人們看了一遍還想再看一遍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們的生活太單調了。
這個叫「戲」的東西,不僅能讓人們聽曲子,還能讓人們看伶人的身段,同時還能聽到伶人唱曲,雖然唱的地方不多,多數都是白話,但白話他們也喜歡,因為這裏的白話詼諧且押韻,比他們平日聽到的幽怨說唱有意思多了。的確,這時候的說唱基本都是傷春悲秋的,要麽訴說自己悽苦的一生,要麽就說旁人家中發生的悲劇,反正最後的目的就是勾起觀眾的眼淚,讓他們同情之下多打賞點錢,這群人以為戲園的戲不一樣,但蕭融想告訴他們,你們真是太天真了。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悲劇的內核也是悲劇,隻有悲劇才能讓人印象深刻,不然他又是找人寫劇本、又是找人來彈琴的,費這麽大勁是為了什麽呢?還不就是為了讓觀眾記住這些事。
這齣戲的全名叫《裹屍還》,但已經沒幾個人記得住這個名字了,大家都對著台上伶人的誇張表演哄堂大笑,已經看過的還算是淡定,沒看過的笑得桌子都要被他拍裂了。
實話實說,蕭融覺得這個人比伶人演的還誇張。
但他也不是托,都演了這麽多天了,蕭融也不會再安排托進來了,這個人就是單純的笑點很低而已。
頓了頓,蕭融繼續看向台上。
《裹屍還》講的是一家四口的事,一開始是一家六口,一對夫妻帶著家中的三兒一女,兒子不聽話,老爹脾氣暴躁,老娘除了幹著急沒有別的任何辦法,隻有他們六口人都能把氣氛炒起來,觀眾一開始的哄堂大笑,也是因為這六口雞飛狗跳的生活。
脾氣爆的老爹會在晚上跟老娘說自己後悔打兒子打的那麽狠,而兒子之所以挨打,是因為他看人快要餓死了,就給了外麵的人一碗米,小女兒不懂為什麽給了一碗米就要挨打,這時候她的哥哥就會摸著她的頭,說你不用懂,有哥哥們呢,等你長大了,咱們家不僅可以送別人一碗米,送一袋米都成。
又和樂,人人都善良,生活也是吵鬧之中充滿希望,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家中有三個力氣大、且馬上就要成年的男子,的確,隻要這家人不犯懶,他們的日子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然後這一幕就結束了,下一幕開始,背景是一大張白布上麵畫了淺淺的山峰,讓人能看出來這是遙遠的雪山。
開始下大雪了,伶人們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上一幕挨打的兒子帶著伶仃兩三根柴火迴家,門口又有討飯的快要餓死的人,但他隻能為難的對這人搖搖頭,就在討飯的人失望離開時,他又叫住這個人,糾結半晌,卻還是飛快的端了一碗水給他,在凜冽的冬日裏,喝水也是艱難的。
那個乞丐狼吞虎咽的把水喝完,兒子迴到家中,但他剛走進來就聽到屋裏傳來悽厲的哭聲,原來是他們的娘病逝了,那個盛水的瓢咣當摔到地上,一家五口圍著裝死的伶人痛哭,更讓人覺得荒謬的,當舞台上營造出晚間的效果後,地上居然還有一個被草蓆裹著的屍體,這一家人就這麽跟一具屍體待在一起,然後沉重的討論著接下來他們該怎麽辦。
這其實是個小細節,隻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大雪不僅封山,還把地凍得無比硬,鋤頭都鋤不開一丁點,所以人要是死了,就隻能暫時的放在家裏,等不能放了就凍在雪中,直到來年春天土地沒有那麽硬了,再把人正式的下葬。
但顯然這幾口人已經等不到那個時候了,因為借著伶人的口,觀眾已經知道他們的娘是被餓死的,她不捨得吃東西,把僅剩的糧食給孩子吃,人餓病了又隻能熬著,就這麽把自己熬死了。
如果不離開這裏的話,地上的草蓆隻會越來越多。
一個兒子提到鄰村有人往南走了,還在唿喚大家一起走,但這終歸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而且誰知道外麵的世界又是什麽模樣,萬一也是活不下去呢。
幾個兒子就在這你一言我一語,而最終拍板的人是老爹,人挪活、樹挪死,他們幾個大男人,難不成還能被困死在這嗎。
這時候家裏沒人吵架了,大家都聽老爹的話,而在臨行之前,老爹找了個地方,把家裏的柴全都放在地上燒了,燒一點,他就揮起旁邊的鋤頭往下挖一點,挖不動了,他就繼續燒,這個場景是用人影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畢竟也不能真把火堆拿到戲園裏,這兒都是木頭房子,萬一失火可不得了。
但正是黑白色的人影,才能讓人感受到那種沉默的悲傷,尤其是人影在動的時候,天上居然還有紛紛揚揚的雪花在落下來,這種任你怎麽努力上天也不會垂憐一點的感覺……真是太讓人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