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506-唯美麗江
天朝,艾斯一行人的飛機降落在昆明國際機場的後,就匆匆忙忙的低調坐上保姆車趕向了市區,在飛機上經過協商和溝通,艾斯和諾蘭決定去昆明看看是否能取景,主要是哪裏的古街值得一看。\\9vk首發\\
一行人老外到是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畢竟這個月份到昆明的老外很多,在加上他們也是臨時決定的飛到中國來取外景,在辦理好入住手續後,所有人都趕緊迴到房間休息,就連蘇西也沒有跑去艾斯的房間胡鬧,而是在自己的房間內好好的歇著。
不過平常精力旺盛的艾斯,經過洛杉磯飛巴黎,再飛昆明,他此時也是舟車勞頓,隻想好好的把自己丟在床上,好好的休息一晚再說,也順便倒倒時差。
躺在床上的艾斯雖然疲憊但是這會他還是不能休息,還要去整理修改的劇本,還加上背他戲份的台詞,所以他現在恨自己的最賤,為什麽會答應諾蘭來昆明,要是在巴黎好好的呆著,劇本不用改,投資不用增加,他也不用這麽累。
麗江,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東經100.25,北緯26.86,北連迪慶藏族,南接大理白族,西鄰怒江傈僳族,東與四川涼山彝族和攀枝花接壤。總麵積20600平方公裏。轄舊城區、玉龍納西族、永勝、華坪、寧蒗彝族,共有69個鄉(鎮)44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20多萬人。
麗江區中心海拔高度為2418米,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民族,其中納西族23.37萬人,彝族20.14萬人,傈僳族10.62萬人。其中納西族占舊城區及玉龍縣(即原麗江縣)總人口的57.7%,並且著有“國中貴原,雲中麗江。”
此時諾蘭就跟一個找到糖果的小孩一樣,拿著照相機,和本次電影的攝影師兩個人就像色狼見了美女一樣,剛剛進入市區就開始拍攝,坐在車裏的艾斯還打著瞌睡,鼻子不時的吹出一個泡泡,半睡半醒的狀態。
在昆明緊緊呆了1晚上,諾蘭就以資金緊張讓所有人整裝待發再次坐上飛機趕向麗江三義機場,這不剛剛下飛機,諾蘭已經興奮的不行了,從飛機上麵他和攝影師就已經停不下膠卷了。
用諾蘭的話來說就是本次他個人拍攝的照片,不用劇組買單,他自己搞定,當然了,他們到不是用膠片而是數碼的照相機。
麗江古城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模,已有八、九百年的曆史。自明朝時,麗江古城稱“大研廂”,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麵青山環繞,一片碧野之間綠水縈迴,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
曆史軌跡:
麗江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
古色古香的麗江古城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
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後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餘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於此,以依傍於麗江(金沙江古名)灣而得名。
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遊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雲南土司傳》則言“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於明代。以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9vk首發\\
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屬麗江地區。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2003年4月,麗江撤地設市,將原麗江地區改設為麗江,並將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分為舊城區及玉龍納西族。
麗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歸流政策以後,便成為一個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綜合體,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納西東巴教發源地)的納西人和金沙江東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麗江壩區的納西社區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這種同化過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後旅遊業的發展中逐步加速。
而現在艾斯他們等人到達這裏,按照現在的月份還算是可以,麗江秋天天氣(9月-11月):氣溫約5c-23c,雨天晴天陰天各占三分之一。所以他們想要真正的拍攝,還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不過艾斯覺得就算在這裏延遲拍攝一個月,諾蘭和眾人都不會覺得厭煩,因為這裏實在是太棒了,艾斯都有些後悔蜜月沒有跟艾薇兒來,不過今天倒算是圓夢了,下個假期專門來一趟這裏。
麗江最具優勢和開發潛力的資源主要有旅遊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能資源。
旅遊資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為主要代表。
二山即玉龍雪山和老君山,玉龍雪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旅遊開發區,景區麵積約2.63萬公頃。景區內有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現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有20多個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種珍稀野生動物,被譽為‘冰川博物館‘和‘動植物寶庫‘。老君山是‘三江並流‘的核心景區,總麵積842.64平方公裏,區內有獨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種類豐富、未遭破壞的動植物群落,分布有種子植物79科167屬280多種,其中很多是珍稀瀕危植物。
一城,即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古城總麵積約3.8平方公裏,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湖,即瀘沽湖,位於寧蒗縣境內,是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麵海拔2685米,麵積48.45平方公裏,平均水深40.3米,最深達93.5米。瀘沽湖景區已被列為雲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遊度假區。
一江,即金沙江。金沙江流經麗江651公裏,沿線景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有長江第一灣、虎跳峽和寶山石城。
一文化,即納西東巴文化,包括東巴象形文字、納西古樂、東巴經卷、東巴繪畫、建築藝術及宗教文化等,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一風情,即摩梭風情,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母係走婚習俗。
生物資源豐富多樣。全市有13000多種植物,占全省植物種類的70%強,雲南八大名花和國家保護植物珙桐、紅豆杉、三尖杉、榧木、銀杏等在麗江廣為分布。中英合作複建項目--麗江與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合建的麗江高山植物園已於2001年5月18日奠基開工。麗江是雲南省重點林區之一,林業用地1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0.3%。麗江98.2%的國土麵積屬金沙江流域麵積,是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重點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各種動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環境。據統計,全區共有獸類83種,占雲南獸種類總量的29.6%;鳥類290多種,占雲南鳥類總量的37.6%。麗江的藥材資源及其他可開發的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中藥材有444種,僅開發利用200多種;永勝的程海是中國唯一能天然生長螺旋藻的湖泊,目前已建成年產1000噸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產基地;山崳菜、苦良薑等特色生物資源產業開發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方街位於麗江古城的中心,有四個岔路口通往古城的出口,臨著酒吧一條街,熱鬧非凡,有好多攝影愛好者在此等待最佳時刻為古城留影。
麗江四方街自古稱為“大研”。這裏四周青山,壩內碧野,泉水縈迴,形同碧玉大硯,故有此命。始建於宋末元初。相傳因麗江世襲知府姓木,忌諱築上城牆後變作“困”字,故不修城牆。城區以四方街為中心,射出四條大道,每條主道都有巷弄相隨,巷弄四通八達,無死胡同。
而如今艾斯也算是心情比較好,自掏腰包給劇組的眾人直接租下了一個超級大的仿古別墅,還別說,艾斯真想在這裏真正的買上一套,不過就是不指導有沒有門路了,他可算是披著老外皮的龍種,所以對於這種事情他還是略有所知的。
而當地的這種文化的演變在漢化程度最高的麗江古城反映的尤為明顯,在96年地震和隨之而來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後,漢語的雲南方言逐漸替代納西口語成為古城社區的主流語言,而年輕納西夫婦也開始用漢語對子女進行教育。而在1990年以前的麗江,納西的口語在古城是一種缺省的社會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學校接受漢語的教育,但是納西家庭中和納西少年之間卻都用納西語進行交流。1996年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給麗江的民眾帶來信心,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納西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這則使納西傳統文化的前途顯得更為嚴峻。不過隨著打跳歌、納西淨地、東巴吉日經等納西語歌曲風靡古城,意味著納西本土文化的迴歸潮流正在興起。
如同今日漢族的父權社會,麗江壩區的納西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而與瀘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長製有所不同的是,納西婦女承擔著比漢族婦女更沉重的家務和社會義務。
在麗江古城,四十多歲的男人養花養鳥甚為普遍,這給人以納西族過於滿足於現狀而不思進取的印象,其實,除了掌握家庭之外,這也和麗江傳統的商業經濟而非手工業經濟有聯係。納西女性不僅要承擔家務,而且還要賺錢養家,在古城原先的四方街菜市場,操刀賣肉的絕大多數是中年婦女,而男性則在一旁收錢、觀看。80年代,《南華早報》的記者在古城關門口看到這一場景,以至於得出納西社區仍保留母係遺風的結論。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麗江之前,麗江的納西和瀘沽湖的摩梭同處於母權社會,1253年以後傾向於中原漢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納西家庭受到漢族父權製度的影響,1723年漢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統治麗江,大量的漢族的價值觀,包括父權社會的規範和父母包辦的婚姻製度開始盛行,納西婦女不僅失去了對家庭的掌握,同時由於戀愛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漢製的抵觸,納西少女情死的人數急劇上升,有些私定終身的男女則越過金沙江遷到摩梭社區,尋找自由的愛情。
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納西青年男女,已經不再遵從傳統的價值,他們和大陸的新新人類一樣,從西方湧入的文化中尋找納西祖先曾經擁有的自由精神。
納西族在曆史上曾經信奉過佛教,喇嘛教,道教.但是與一些生活方式深受宗教影響的民族不同,納西人並不篤信某一種宗教。在今天的麗江,即使在年老的納西人中,也很難找到很虔誠的信奉者.東巴教是納西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但它更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種平民宗教。
納西口語是麗江及壩區納西社區的主要的語言.而在麗江古城,漢族的雲南方言(也稱雲南話)是最廣為使用的語言,但在古城納西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納西口語.麗江的年輕一代都能講漢語普通話,有些從事旅遊業的青年則能講很流利的英語.由於有些老一代的納西老人曾經接受過教會學校的西式基礎教育,因此在麗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語自如交流也並非奇事,麗江名人宣科則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讓老外稱奇。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納西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這則使納西傳統文化的前途顯得更為嚴峻.不過隨著打跳歌、納西淨地、東巴吉日經等納西語歌曲風靡古城,意味著納西本土文化的迴歸潮流正在被格姆女神山擁抱的小落水村興起。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麵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麵。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
麗江建築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裏。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麵,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麵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寧蒗縣瀘沽湖畔,長期以來,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為木結構,四壁由削過皮的原木兩端砍上砍口壘製而成,俗稱木楞房,屋頂蓋板,俗稱房板。摩梭人蓋房板有特別技巧,滴雨不漏。
房屋一般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經堂或廂房,宿舍樓,也有人叫花樓,門樓,也稱草樓。正房供家庭集體活動,是議事和炊事及祭祀場所。廂房或稱經堂的樓,樓上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樓下住單身男子或為客人住房。宿舍樓或花樓,主要供女子居住。門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正屋結構複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正屋內,一角設灶台,灶台項角有一神龕,上麵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設火塘,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棵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在舉行成丁禮時,男的在左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築結構與宗教信、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此時艾斯一行人也跟著諾蘭和攝影師完全沉醉在了麗江古城的唯美環境中……
506-唯美麗江
天朝,艾斯一行人的飛機降落在昆明國際機場的後,就匆匆忙忙的低調坐上保姆車趕向了市區,在飛機上經過協商和溝通,艾斯和諾蘭決定去昆明看看是否能取景,主要是哪裏的古街值得一看。\\9vk首發\\
一行人老外到是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畢竟這個月份到昆明的老外很多,在加上他們也是臨時決定的飛到中國來取外景,在辦理好入住手續後,所有人都趕緊迴到房間休息,就連蘇西也沒有跑去艾斯的房間胡鬧,而是在自己的房間內好好的歇著。
不過平常精力旺盛的艾斯,經過洛杉磯飛巴黎,再飛昆明,他此時也是舟車勞頓,隻想好好的把自己丟在床上,好好的休息一晚再說,也順便倒倒時差。
躺在床上的艾斯雖然疲憊但是這會他還是不能休息,還要去整理修改的劇本,還加上背他戲份的台詞,所以他現在恨自己的最賤,為什麽會答應諾蘭來昆明,要是在巴黎好好的呆著,劇本不用改,投資不用增加,他也不用這麽累。
麗江,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東經100.25,北緯26.86,北連迪慶藏族,南接大理白族,西鄰怒江傈僳族,東與四川涼山彝族和攀枝花接壤。總麵積20600平方公裏。轄舊城區、玉龍納西族、永勝、華坪、寧蒗彝族,共有69個鄉(鎮)44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20多萬人。
麗江區中心海拔高度為2418米,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民族,其中納西族23.37萬人,彝族20.14萬人,傈僳族10.62萬人。其中納西族占舊城區及玉龍縣(即原麗江縣)總人口的57.7%,並且著有“國中貴原,雲中麗江。”
此時諾蘭就跟一個找到糖果的小孩一樣,拿著照相機,和本次電影的攝影師兩個人就像色狼見了美女一樣,剛剛進入市區就開始拍攝,坐在車裏的艾斯還打著瞌睡,鼻子不時的吹出一個泡泡,半睡半醒的狀態。
在昆明緊緊呆了1晚上,諾蘭就以資金緊張讓所有人整裝待發再次坐上飛機趕向麗江三義機場,這不剛剛下飛機,諾蘭已經興奮的不行了,從飛機上麵他和攝影師就已經停不下膠卷了。
用諾蘭的話來說就是本次他個人拍攝的照片,不用劇組買單,他自己搞定,當然了,他們到不是用膠片而是數碼的照相機。
麗江古城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模,已有八、九百年的曆史。自明朝時,麗江古城稱“大研廂”,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麵青山環繞,一片碧野之間綠水縈迴,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
曆史軌跡:
麗江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
古色古香的麗江古城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
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後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餘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於此,以依傍於麗江(金沙江古名)灣而得名。
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遊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雲南土司傳》則言“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於明代。以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9vk首發\\
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屬麗江地區。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2003年4月,麗江撤地設市,將原麗江地區改設為麗江,並將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分為舊城區及玉龍納西族。
麗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歸流政策以後,便成為一個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綜合體,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納西東巴教發源地)的納西人和金沙江東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麗江壩區的納西社區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這種同化過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後旅遊業的發展中逐步加速。
而現在艾斯他們等人到達這裏,按照現在的月份還算是可以,麗江秋天天氣(9月-11月):氣溫約5c-23c,雨天晴天陰天各占三分之一。所以他們想要真正的拍攝,還需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不過艾斯覺得就算在這裏延遲拍攝一個月,諾蘭和眾人都不會覺得厭煩,因為這裏實在是太棒了,艾斯都有些後悔蜜月沒有跟艾薇兒來,不過今天倒算是圓夢了,下個假期專門來一趟這裏。
麗江最具優勢和開發潛力的資源主要有旅遊資源、生物資源和水能資源。
旅遊資源以‘二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風情‘為主要代表。
二山即玉龍雪山和老君山,玉龍雪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和旅遊開發區,景區麵積約2.63萬公頃。景區內有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現代海洋性冰川,分布有20多個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種珍稀野生動物,被譽為‘冰川博物館‘和‘動植物寶庫‘。老君山是‘三江並流‘的核心景區,總麵積842.64平方公裏,區內有獨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種類豐富、未遭破壞的動植物群落,分布有種子植物79科167屬280多種,其中很多是珍稀瀕危植物。
一城,即麗江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古城總麵積約3.8平方公裏,1986年被列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湖,即瀘沽湖,位於寧蒗縣境內,是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麵海拔2685米,麵積48.45平方公裏,平均水深40.3米,最深達93.5米。瀘沽湖景區已被列為雲南省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旅遊度假區。
一江,即金沙江。金沙江流經麗江651公裏,沿線景觀獨特,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有長江第一灣、虎跳峽和寶山石城。
一文化,即納西東巴文化,包括東巴象形文字、納西古樂、東巴經卷、東巴繪畫、建築藝術及宗教文化等,內容豐富,博大精深。
一風情,即摩梭風情,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母係走婚習俗。
生物資源豐富多樣。全市有13000多種植物,占全省植物種類的70%強,雲南八大名花和國家保護植物珙桐、紅豆杉、三尖杉、榧木、銀杏等在麗江廣為分布。中英合作複建項目--麗江與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合建的麗江高山植物園已於2001年5月18日奠基開工。麗江是雲南省重點林區之一,林業用地15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0.3%。麗江98.2%的國土麵積屬金沙江流域麵積,是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重點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各種動物提供了生息繁衍的良好環境。據統計,全區共有獸類83種,占雲南獸種類總量的29.6%;鳥類290多種,占雲南鳥類總量的37.6%。麗江的藥材資源及其他可開發的生物資源也極為豐富,中藥材有444種,僅開發利用200多種;永勝的程海是中國唯一能天然生長螺旋藻的湖泊,目前已建成年產1000噸的世界最大的螺旋藻生產基地;山崳菜、苦良薑等特色生物資源產業開發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四方街位於麗江古城的中心,有四個岔路口通往古城的出口,臨著酒吧一條街,熱鬧非凡,有好多攝影愛好者在此等待最佳時刻為古城留影。
麗江四方街自古稱為“大研”。這裏四周青山,壩內碧野,泉水縈迴,形同碧玉大硯,故有此命。始建於宋末元初。相傳因麗江世襲知府姓木,忌諱築上城牆後變作“困”字,故不修城牆。城區以四方街為中心,射出四條大道,每條主道都有巷弄相隨,巷弄四通八達,無死胡同。
而如今艾斯也算是心情比較好,自掏腰包給劇組的眾人直接租下了一個超級大的仿古別墅,還別說,艾斯真想在這裏真正的買上一套,不過就是不指導有沒有門路了,他可算是披著老外皮的龍種,所以對於這種事情他還是略有所知的。
而當地的這種文化的演變在漢化程度最高的麗江古城反映的尤為明顯,在96年地震和隨之而來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後,漢語的雲南方言逐漸替代納西口語成為古城社區的主流語言,而年輕納西夫婦也開始用漢語對子女進行教育。而在1990年以前的麗江,納西的口語在古城是一種缺省的社會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學校接受漢語的教育,但是納西家庭中和納西少年之間卻都用納西語進行交流。1996年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給麗江的民眾帶來信心,而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納西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這則使納西傳統文化的前途顯得更為嚴峻。不過隨著打跳歌、納西淨地、東巴吉日經等納西語歌曲風靡古城,意味著納西本土文化的迴歸潮流正在興起。
如同今日漢族的父權社會,麗江壩區的納西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而與瀘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長製有所不同的是,納西婦女承擔著比漢族婦女更沉重的家務和社會義務。
在麗江古城,四十多歲的男人養花養鳥甚為普遍,這給人以納西族過於滿足於現狀而不思進取的印象,其實,除了掌握家庭之外,這也和麗江傳統的商業經濟而非手工業經濟有聯係。納西女性不僅要承擔家務,而且還要賺錢養家,在古城原先的四方街菜市場,操刀賣肉的絕大多數是中年婦女,而男性則在一旁收錢、觀看。80年代,《南華早報》的記者在古城關門口看到這一場景,以至於得出納西社區仍保留母係遺風的結論。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麗江之前,麗江的納西和瀘沽湖的摩梭同處於母權社會,1253年以後傾向於中原漢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納西家庭受到漢族父權製度的影響,1723年漢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統治麗江,大量的漢族的價值觀,包括父權社會的規範和父母包辦的婚姻製度開始盛行,納西婦女不僅失去了對家庭的掌握,同時由於戀愛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漢製的抵觸,納西少女情死的人數急劇上升,有些私定終身的男女則越過金沙江遷到摩梭社區,尋找自由的愛情。
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納西青年男女,已經不再遵從傳統的價值,他們和大陸的新新人類一樣,從西方湧入的文化中尋找納西祖先曾經擁有的自由精神。
納西族在曆史上曾經信奉過佛教,喇嘛教,道教.但是與一些生活方式深受宗教影響的民族不同,納西人並不篤信某一種宗教。在今天的麗江,即使在年老的納西人中,也很難找到很虔誠的信奉者.東巴教是納西古代的一種原始宗教,但它更富有精英色彩而不是一種平民宗教。
納西口語是麗江及壩區納西社區的主要的語言.而在麗江古城,漢族的雲南方言(也稱雲南話)是最廣為使用的語言,但在古城納西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納西口語.麗江的年輕一代都能講漢語普通話,有些從事旅遊業的青年則能講很流利的英語.由於有些老一代的納西老人曾經接受過教會學校的西式基礎教育,因此在麗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語自如交流也並非奇事,麗江名人宣科則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語讓老外稱奇。在商業利益驅動下漢語的方言替代納西口語成為麗江(古城)的交流工具,這則使納西傳統文化的前途顯得更為嚴峻.不過隨著打跳歌、納西淨地、東巴吉日經等納西語歌曲風靡古城,意味著納西本土文化的迴歸潮流正在被格姆女神山擁抱的小落水村興起。
納西民居大多為土木結構,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一進兩院等幾種形式。其中,坊一照壁是麗江納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民居形式。在結構上,一般正房一坊較高,方向朝南,麵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略低,由下輩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居民將它作為鋪麵。農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與城鎮略有不同。一般來說三坊皆兩層,朝東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廂房一坊樓下住人,樓上作倉庫,朝北的
麗江建築一坊樓下當畜廄,樓上貯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還兼供生產(如曬穀子或加工糧食)之用,故農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磚石鋪成。此外,納西民居中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城鄉,家家房前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廈子是麗江納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組成之一,這與麗江的宜人氣候分不開。因而納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間的功能如吃飯、會客等搬到了廈子裏。在建築設計、建築風格及藝術等方麵,大研古城的納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處麗江壩,選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獅子山,東西兩麵開朗遼闊。城內,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從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龍橋下,並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再分成無數股支流穿流於古城內各街巷。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寧蒗縣瀘沽湖畔,長期以來,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都為木結構,四壁由削過皮的原木兩端砍上砍口壘製而成,俗稱木楞房,屋頂蓋板,俗稱房板。摩梭人蓋房板有特別技巧,滴雨不漏。
房屋一般為三坊一照壁或四合院,分正房、經堂或廂房,宿舍樓,也有人叫花樓,門樓,也稱草樓。正房供家庭集體活動,是議事和炊事及祭祀場所。廂房或稱經堂的樓,樓上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樓下住單身男子或為客人住房。宿舍樓或花樓,主要供女子居住。門樓上放草,樓下大門兩邊是畜廄。摩梭房屋的大門,一般開朝東方或北方。其井院較大,有紅白喜事,就在井院舉行。正屋結構複雜,屋後設夾壁,儲存食物,並作為老人居室,正屋右側為家庭主婦的起居室。正屋內,一角設灶台,灶台項角有一神龕,上麵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設火塘,火塘右邊是主位,左邊是客位,不能混亂。房中有兩根大柱子,分左柱右柱。左柱為男柱,右柱為女柱。摩梭人在砍這兩棵柱子時必須用一棵樹,頂上一節為左柱,根底一節為右柱。在舉行成丁禮時,男的在左旁舉行,女的在右柱旁舉行。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摩梭人的房屋建築結構與宗教信、婚姻形態和家庭組織相適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此時艾斯一行人也跟著諾蘭和攝影師完全沉醉在了麗江古城的唯美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