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改革
當佞臣,從女扮男裝開始 作者:矮腳生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崔愈第二天睡醒後,就得了廬陵王府與太傅府的消息,知道兩家決定要半月後成親,也放下心來,相信以廬陵王的精明肯定會看好自己的女兒,不會讓她再出來惹禍。
崔愈就放心地去上了朝,下朝迴來後,聽商陸說,上午廬陵王府派人送來了賠罪禮物。
崔愈隻掃了一下禮單,看了看那上麵一堆貴重的禮物,撇嘴笑了笑,沒想到這廬陵王倒是是個會做人的,他既然送了禮,那崔愈就收下,也好安他的心。
不過禮物是豐厚了些!
崔愈讓商陸把東西都收到庫房裏去,並交待商陸:“等廬陵王的女兒出嫁時也送一份禮物過去迴禮。”
時間過的很快,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冬天。
崔愈在內閣見習差不多已經有一年,這一年裏,崔愈跟在薛承佑身邊,學習到了不少東西,他對於政事處理的越來越圓滑了;
崔浩的身體在崔渙之死了之後,一直不好,斷斷續續地請病假,雖然他現在還沒致仕,但是也經常不在朝堂,隻有每月三次的大朝會,是他必定參加的。
吏部的事務大部分都交給了他的下屬,吏部左侍郎來打理,他現在想退下來,但又不敢退下來,崔家嫡支隻有他一個人在撐著,兒子沒了,嫡孫一個時常瘋癲,一個有殘疾;
剩下的兩個庶孫都不是讀書從政的料子;要是他從吏部尚書的位置上退下來,那崔家馬上就能在朝廷裏淪為二流家族。
崔愈這天下朝時,正好遇到崔尚書也下了職,崔尚書盯著崔愈的兩眼,陷入了迴憶中,崔退之長的太像他的大兒子,每次他看到這張臉上的那雙眼睛,都會疑心是他的大兒子活在他麵前。
可是他讓心腹下屬去打探過了,崔愈確實不是他的家大兒子的兒子,早很多年前他就知道,大兒子生了個女兒!要是他生的是個兒子,說不定他早就把他們一家弄迴京都了。
崔愈看了看那個還看著他陷入了迴憶中的老人,看著 那個人的身形單薄,仿佛隨時都會消失在風中,倒是有點可憐他。
然後想了一下:“這人一生榮華富貴,位高權重,有什麽可讓自己可憐的?心裏鄙視了下自己,抬腳快步擦身走過,很快他的背影就消失在了遠處。”
一晃她進入朝廷已有三年,短短三年,她已爬上了正二品的高位,她在朝廷中日益被景平帝重用,手握著暗龍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著整個大周龐大的情報網,還私下裏掌管著販賣情報的「咖啡茶館」;在朝廷裏可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不過短短三年,大周的國力就增強了好幾倍,高產小麥、棉花、與紡織廠、精鐵與良馬給大周帶來了無數的財富;以景平帝名義開辦的義學的第一批學子,都結業進了各行各業,大周迎來了真正的盛世。
社會風氣也漸漸開放很多;其中以對女子的束縛少了一點點,現在女人也可入義學,做工,進紡織廠,女子的地位提高了不少。
朝廷上也肅清了世家門閥的勢力,崔愈覺得,現在正是改革的好時候。
這天一上早朝,崔愈就拋出了她早就寫好,放在空間中的律法修訂折子,呈送到了內閣。
這份折子一上表,景平帝看後就發給了眾臣去看。
崔愈的折子上變法大類目分別為財賦、軍事、教育、選舉諸方麵的規章製度。洋洋灑灑寫了二十多頁。
一石激起千層浪,崔愈的折子在朝廷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右丞相 毆永貞一看到這份折子,頓時就在大朝會是指著崔愈的鼻子罵了起來:“崔退之,你好狂妄,竟然擅自修改祖宗訂下來的法度,是誰給你的膽量,豎子安敢更改祖宗之法?你這是大不孝。”
崔愈站出來對著毆永貞嗤笑道:“右丞相,大周王朝所奉行的傳統政策,全已不能適應現在的“所遭之變”和“所遇之勢”,因而造成了“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的艱危處境。”
“下官認為,必須把這些舊的法度加以“改易更革”,使其能適應現實局勢,才能把危機扭轉過來。變風俗,立法度”和“獎用功實”乃是當前國家大政的當務之急。”
毆永貞一站出來,蘇丞相也站了出來,對著崔愈一通狂噴,他們兩人下麵的的官員都站出來附和二人,崔愈這三年也在朝廷裏安插了不少的他原先的同科與很多慕名追隨著她的人。
崔愈這邊的多是一些新入朝的年輕官員,兩位左右丞相現在則都是守舊派,崔愈變法完全觸碰到了他們的利益。
朝堂上吵成了菜市場;景平帝就端坐在上麵看著下麵兩派人爭吵。
整個早朝也沒吵出個結果。
一下了朝,崔愈就感覺到自己的人緣不好了。
原先下朝後大臣們都跟他問好的情況不見了,看到他不是急急走開,就是橫眉冷對。
晚上崔愈就聽到鳥兒與暗龍衛的報告,這些人給自己起了個迷惑陛下的佞臣的名號,簡稱佞臣。
嗬嗬,佞臣又怎樣?入了朝堂三年,她感覺自己現在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她的抱負了,就是前麵有千萬人擋著,她都要遇神殺神,排除萬難,把改革推行開來。
左右丞相不同意改革,無非是因為改革阻擋了他們的利益而已。
蘇丞相在他的欽州老家,是最大的地主,欽州有十分之一都是他們蘇家的土地,大周隻立國不到百年,土地就被很多有權利的人並購了,若不改革,不出百年,隻怕大周百姓手中的土地會越來越少;
土豪地主手中的地會越來越多,當財富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時,那大周也就沒了;崔愈想改革,景平帝同樣想改革。
他借著崔愈的手,把這份改革的意向拋了出來;就是一個試探,看看朝廷中有多少人阻止改革,他的阻力有多大。
沒想到這份折子一出現,就把朝堂給掀翻了。
崔愈就放心地去上了朝,下朝迴來後,聽商陸說,上午廬陵王府派人送來了賠罪禮物。
崔愈隻掃了一下禮單,看了看那上麵一堆貴重的禮物,撇嘴笑了笑,沒想到這廬陵王倒是是個會做人的,他既然送了禮,那崔愈就收下,也好安他的心。
不過禮物是豐厚了些!
崔愈讓商陸把東西都收到庫房裏去,並交待商陸:“等廬陵王的女兒出嫁時也送一份禮物過去迴禮。”
時間過的很快,不知不覺已經到了冬天。
崔愈在內閣見習差不多已經有一年,這一年裏,崔愈跟在薛承佑身邊,學習到了不少東西,他對於政事處理的越來越圓滑了;
崔浩的身體在崔渙之死了之後,一直不好,斷斷續續地請病假,雖然他現在還沒致仕,但是也經常不在朝堂,隻有每月三次的大朝會,是他必定參加的。
吏部的事務大部分都交給了他的下屬,吏部左侍郎來打理,他現在想退下來,但又不敢退下來,崔家嫡支隻有他一個人在撐著,兒子沒了,嫡孫一個時常瘋癲,一個有殘疾;
剩下的兩個庶孫都不是讀書從政的料子;要是他從吏部尚書的位置上退下來,那崔家馬上就能在朝廷裏淪為二流家族。
崔愈這天下朝時,正好遇到崔尚書也下了職,崔尚書盯著崔愈的兩眼,陷入了迴憶中,崔退之長的太像他的大兒子,每次他看到這張臉上的那雙眼睛,都會疑心是他的大兒子活在他麵前。
可是他讓心腹下屬去打探過了,崔愈確實不是他的家大兒子的兒子,早很多年前他就知道,大兒子生了個女兒!要是他生的是個兒子,說不定他早就把他們一家弄迴京都了。
崔愈看了看那個還看著他陷入了迴憶中的老人,看著 那個人的身形單薄,仿佛隨時都會消失在風中,倒是有點可憐他。
然後想了一下:“這人一生榮華富貴,位高權重,有什麽可讓自己可憐的?心裏鄙視了下自己,抬腳快步擦身走過,很快他的背影就消失在了遠處。”
一晃她進入朝廷已有三年,短短三年,她已爬上了正二品的高位,她在朝廷中日益被景平帝重用,手握著暗龍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握著整個大周龐大的情報網,還私下裏掌管著販賣情報的「咖啡茶館」;在朝廷裏可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不過短短三年,大周的國力就增強了好幾倍,高產小麥、棉花、與紡織廠、精鐵與良馬給大周帶來了無數的財富;以景平帝名義開辦的義學的第一批學子,都結業進了各行各業,大周迎來了真正的盛世。
社會風氣也漸漸開放很多;其中以對女子的束縛少了一點點,現在女人也可入義學,做工,進紡織廠,女子的地位提高了不少。
朝廷上也肅清了世家門閥的勢力,崔愈覺得,現在正是改革的好時候。
這天一上早朝,崔愈就拋出了她早就寫好,放在空間中的律法修訂折子,呈送到了內閣。
這份折子一上表,景平帝看後就發給了眾臣去看。
崔愈的折子上變法大類目分別為財賦、軍事、教育、選舉諸方麵的規章製度。洋洋灑灑寫了二十多頁。
一石激起千層浪,崔愈的折子在朝廷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右丞相 毆永貞一看到這份折子,頓時就在大朝會是指著崔愈的鼻子罵了起來:“崔退之,你好狂妄,竟然擅自修改祖宗訂下來的法度,是誰給你的膽量,豎子安敢更改祖宗之法?你這是大不孝。”
崔愈站出來對著毆永貞嗤笑道:“右丞相,大周王朝所奉行的傳統政策,全已不能適應現在的“所遭之變”和“所遇之勢”,因而造成了“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的艱危處境。”
“下官認為,必須把這些舊的法度加以“改易更革”,使其能適應現實局勢,才能把危機扭轉過來。變風俗,立法度”和“獎用功實”乃是當前國家大政的當務之急。”
毆永貞一站出來,蘇丞相也站了出來,對著崔愈一通狂噴,他們兩人下麵的的官員都站出來附和二人,崔愈這三年也在朝廷裏安插了不少的他原先的同科與很多慕名追隨著她的人。
崔愈這邊的多是一些新入朝的年輕官員,兩位左右丞相現在則都是守舊派,崔愈變法完全觸碰到了他們的利益。
朝堂上吵成了菜市場;景平帝就端坐在上麵看著下麵兩派人爭吵。
整個早朝也沒吵出個結果。
一下了朝,崔愈就感覺到自己的人緣不好了。
原先下朝後大臣們都跟他問好的情況不見了,看到他不是急急走開,就是橫眉冷對。
晚上崔愈就聽到鳥兒與暗龍衛的報告,這些人給自己起了個迷惑陛下的佞臣的名號,簡稱佞臣。
嗬嗬,佞臣又怎樣?入了朝堂三年,她感覺自己現在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她的抱負了,就是前麵有千萬人擋著,她都要遇神殺神,排除萬難,把改革推行開來。
左右丞相不同意改革,無非是因為改革阻擋了他們的利益而已。
蘇丞相在他的欽州老家,是最大的地主,欽州有十分之一都是他們蘇家的土地,大周隻立國不到百年,土地就被很多有權利的人並購了,若不改革,不出百年,隻怕大周百姓手中的土地會越來越少;
土豪地主手中的地會越來越多,當財富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數富人手中時,那大周也就沒了;崔愈想改革,景平帝同樣想改革。
他借著崔愈的手,把這份改革的意向拋了出來;就是一個試探,看看朝廷中有多少人阻止改革,他的阻力有多大。
沒想到這份折子一出現,就把朝堂給掀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