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入交州,兵臨南海番禺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揚州豫章郡贛縣。
與黃忠類似,諸葛瑾讓馮習、劉巴隨行,率軍五千,從贛縣出發,穿過五嶺之一的大庾嶺,到達豫章南野縣。
其實,所謂的梅關道在這個時候隻是條小路,到了唐朝以後,張九齡才主持開鑿此道,使其成為真正的道路。到了明清時代,這條路成了嶺南往北的重要通道。
這時代這條路隻有不足兩百裏,諸葛瑾率軍以每天不足二十裏的速度的龜速前進,走了十幾天,穿過了大庾嶺,終於到南野縣。
和京西道一樣,一旦穿過五嶺,後麵就平坦了許多。南野縣距離南海番禺還有六七百裏路。諸葛瑾同樣先駐軍於此,等糧草押過來之後再進軍番禺。
大軍休息了十幾天時間,諸葛瑾終於繼續南下,幾天之後進入南海郡,一路攻城掠地,各縣城紛紛不戰而降。
二十天之後,大軍已是到達南海番禺,也就是交州牧張津駐兵之處。張津原本是交州刺史,當年劉焉向漢靈帝提出恢複州牧製,天下各地均設牧州,唯有交州例外。直到建安年初,交趾太守士燮又上書朝廷,說這不公平,憑什麽各州都有州牧,隻有交州沒有州牧。後來,朝廷就正式任命張津為交州牧。
諸葛瑾一路殺來,動靜太大,張津已然知道劉敬大軍入交州之事。他原本也想過,劉敬勢大,不如投降算了。可是,他當這交州牧已有六七年時間,手裏也有七八千軍隊。這裏雖然遠離中原,有些蠻荒,但也遠離戰亂,他的日子也過很安定,他反倒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因而猶豫不決。
後來斥候來報,劉敬大軍隻有五千兵力,進入交州。開玩笑,劉敬竟然隻想憑五千軍隊來攻占交州。此時,他終於打定主意,堅決抵抗到底,決不投降。
張津喜歡修行道術,在諸葛瑾大軍即將到達番禺時,他設壇祭天,做了一場法事。他並不打算出兵,而是屯兵番禺,坐等揚州大軍的來臨,以利用城牆之利,擊敗揚州軍。
如今,揚州軍終於兵臨城下,大戰一觸即發。
諸葛瑾駐軍番禺城外幾裏處,大軍勞師襲遠,久戰對他不利。劉巴自告奮勇,要去勸降張津。
劉巴來到城下時,張津正好在城頭上。
“城頭之上主事之人,可否讓我進城,與交州牧一談?”
“我就是交州牧張津,有話你說便是。”
劉巴打量了一下張津,張津年紀五旬,顯得有些老邁。
“我乃劉巴劉子初,奉車騎將軍之命,隨軍來此,州牧可知今朝廷掌於曹操之手,我主欲為救陛下,欲據交州以擴大實力,交州遠離朝廷,孤懸已久,今我主大軍到此,欲收複交州,州牧兵不足萬,將不過幾名,難擋我主兵鋒,還是盡快投降,如此還能立功,性命也得以保全。”
張津一聽這話,立即瞪起雙眼,怒視劉巴。哪有一上來就勸降的,一點誠意都沒有,還說了一番歪理。明明出兵攻打交州,卻說是為了擴大實力去救陛下,真是胡說八道。要真想救陛下,出兵攻打曹操呀,打交州幹嘛?
“哈哈哈哈,你這使者,都是讓人恥笑,劉敬勢大又如何?交州地處偏遠之地,又有山嶺阻隔,劉敬就算討伐於我,又能出多少兵力?你不過五千大軍於此,就敢來勸降,真是無知。”
“交州牧言之差矣,我主為討伐交州,兵分三路,共五萬大軍來伐,今你看到的不過是其中一路而已,若你降了,乃是功勞,若不降,三路大軍齊聚,為時已晚,屆時就算降了,亦不能算功勞,州牧當知,這立功也是要看準時機的。”
張津微微一愣,難道劉敬真派五萬大軍來伐?可他一想就覺得不大可能,交州道路險阻,五萬大軍進入交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信口雌黃,我豈會相信?你還是迴去吧!否則我下令射箭了。”張津懶得跟劉巴扯談。
劉巴無奈,隻好迴到營寨中,將此事告知諸葛瑾。諸葛瑾也不在意,他也想過攻城,爭奪頭功,但考慮到自己兵力弱,主動攻城並不利。且這是他首次帶兵,還是以謹慎為上,不敢有絲毫草率。
於是,他下令固守營寨,同時讓人打探一下黃忠大軍到哪了。等兩軍會合之後,再兩麵攻城,屆時攻下番禺並非難事。
……
交州南海郡番禺城。
張津看到揚州軍沒有攻城的打算,鬆了一口氣。
他手下最信任的一名將軍名叫區景,低聲對他說:“州牧,早有聽聞,劉敬占據荊、揚二州,實力雄厚,交州乃蠻荒之地,兵力少糧草不足,抵抗其軍,恐怕對你我不利呀。”
“怎麽?你的意思是讓我獻城而降?區景,你我駐於此地,雖是偏遠,但好在沒受約束,自由自在,若劉敬占據交州,必驅逐你我,屆時你我如何自處?況且,敵軍不過五千兵力,我就獻城而降,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張津明顯有責備之意,區景心裏微微不喜,又反駁了一句:“但剛才那劉巴說劉敬共派五萬大軍前來,可不是五千。”
“此乃虛言,其目的是恐嚇我等,讓我等投降,交州與中原隔絕,五嶺險峻,劉敬要派五萬大軍南下,他如何押運糧草,期間損耗多少,你可曾考慮過這些。據我估計,劉敬最多隻能派一萬大軍。”
“今番禺城內就有八千軍隊,城牆堅固,敵軍若想攻入番禺,沒有兩三萬大軍是不可能做到的。你我隻需據城而守,用不了多久,敵軍糧道不通,必會因缺糧而撤退。”
張津這一番分析也是頭頭是道,區景沒有反駁,隻是點了點頭。
過了三天時間,張津看到揚州軍絲毫沒有攻城的打算,他反而疑惑起來,又把區景叫過來,商議一番。
“區景,今敵軍大軍於城外駐紮,糧道太長,本就不宜久戰,但敵軍卻又遲遲不攻城,你說敵軍想幹嘛?”
與黃忠類似,諸葛瑾讓馮習、劉巴隨行,率軍五千,從贛縣出發,穿過五嶺之一的大庾嶺,到達豫章南野縣。
其實,所謂的梅關道在這個時候隻是條小路,到了唐朝以後,張九齡才主持開鑿此道,使其成為真正的道路。到了明清時代,這條路成了嶺南往北的重要通道。
這時代這條路隻有不足兩百裏,諸葛瑾率軍以每天不足二十裏的速度的龜速前進,走了十幾天,穿過了大庾嶺,終於到南野縣。
和京西道一樣,一旦穿過五嶺,後麵就平坦了許多。南野縣距離南海番禺還有六七百裏路。諸葛瑾同樣先駐軍於此,等糧草押過來之後再進軍番禺。
大軍休息了十幾天時間,諸葛瑾終於繼續南下,幾天之後進入南海郡,一路攻城掠地,各縣城紛紛不戰而降。
二十天之後,大軍已是到達南海番禺,也就是交州牧張津駐兵之處。張津原本是交州刺史,當年劉焉向漢靈帝提出恢複州牧製,天下各地均設牧州,唯有交州例外。直到建安年初,交趾太守士燮又上書朝廷,說這不公平,憑什麽各州都有州牧,隻有交州沒有州牧。後來,朝廷就正式任命張津為交州牧。
諸葛瑾一路殺來,動靜太大,張津已然知道劉敬大軍入交州之事。他原本也想過,劉敬勢大,不如投降算了。可是,他當這交州牧已有六七年時間,手裏也有七八千軍隊。這裏雖然遠離中原,有些蠻荒,但也遠離戰亂,他的日子也過很安定,他反倒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因而猶豫不決。
後來斥候來報,劉敬大軍隻有五千兵力,進入交州。開玩笑,劉敬竟然隻想憑五千軍隊來攻占交州。此時,他終於打定主意,堅決抵抗到底,決不投降。
張津喜歡修行道術,在諸葛瑾大軍即將到達番禺時,他設壇祭天,做了一場法事。他並不打算出兵,而是屯兵番禺,坐等揚州大軍的來臨,以利用城牆之利,擊敗揚州軍。
如今,揚州軍終於兵臨城下,大戰一觸即發。
諸葛瑾駐軍番禺城外幾裏處,大軍勞師襲遠,久戰對他不利。劉巴自告奮勇,要去勸降張津。
劉巴來到城下時,張津正好在城頭上。
“城頭之上主事之人,可否讓我進城,與交州牧一談?”
“我就是交州牧張津,有話你說便是。”
劉巴打量了一下張津,張津年紀五旬,顯得有些老邁。
“我乃劉巴劉子初,奉車騎將軍之命,隨軍來此,州牧可知今朝廷掌於曹操之手,我主欲為救陛下,欲據交州以擴大實力,交州遠離朝廷,孤懸已久,今我主大軍到此,欲收複交州,州牧兵不足萬,將不過幾名,難擋我主兵鋒,還是盡快投降,如此還能立功,性命也得以保全。”
張津一聽這話,立即瞪起雙眼,怒視劉巴。哪有一上來就勸降的,一點誠意都沒有,還說了一番歪理。明明出兵攻打交州,卻說是為了擴大實力去救陛下,真是胡說八道。要真想救陛下,出兵攻打曹操呀,打交州幹嘛?
“哈哈哈哈,你這使者,都是讓人恥笑,劉敬勢大又如何?交州地處偏遠之地,又有山嶺阻隔,劉敬就算討伐於我,又能出多少兵力?你不過五千大軍於此,就敢來勸降,真是無知。”
“交州牧言之差矣,我主為討伐交州,兵分三路,共五萬大軍來伐,今你看到的不過是其中一路而已,若你降了,乃是功勞,若不降,三路大軍齊聚,為時已晚,屆時就算降了,亦不能算功勞,州牧當知,這立功也是要看準時機的。”
張津微微一愣,難道劉敬真派五萬大軍來伐?可他一想就覺得不大可能,交州道路險阻,五萬大軍進入交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信口雌黃,我豈會相信?你還是迴去吧!否則我下令射箭了。”張津懶得跟劉巴扯談。
劉巴無奈,隻好迴到營寨中,將此事告知諸葛瑾。諸葛瑾也不在意,他也想過攻城,爭奪頭功,但考慮到自己兵力弱,主動攻城並不利。且這是他首次帶兵,還是以謹慎為上,不敢有絲毫草率。
於是,他下令固守營寨,同時讓人打探一下黃忠大軍到哪了。等兩軍會合之後,再兩麵攻城,屆時攻下番禺並非難事。
……
交州南海郡番禺城。
張津看到揚州軍沒有攻城的打算,鬆了一口氣。
他手下最信任的一名將軍名叫區景,低聲對他說:“州牧,早有聽聞,劉敬占據荊、揚二州,實力雄厚,交州乃蠻荒之地,兵力少糧草不足,抵抗其軍,恐怕對你我不利呀。”
“怎麽?你的意思是讓我獻城而降?區景,你我駐於此地,雖是偏遠,但好在沒受約束,自由自在,若劉敬占據交州,必驅逐你我,屆時你我如何自處?況且,敵軍不過五千兵力,我就獻城而降,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張津明顯有責備之意,區景心裏微微不喜,又反駁了一句:“但剛才那劉巴說劉敬共派五萬大軍前來,可不是五千。”
“此乃虛言,其目的是恐嚇我等,讓我等投降,交州與中原隔絕,五嶺險峻,劉敬要派五萬大軍南下,他如何押運糧草,期間損耗多少,你可曾考慮過這些。據我估計,劉敬最多隻能派一萬大軍。”
“今番禺城內就有八千軍隊,城牆堅固,敵軍若想攻入番禺,沒有兩三萬大軍是不可能做到的。你我隻需據城而守,用不了多久,敵軍糧道不通,必會因缺糧而撤退。”
張津這一番分析也是頭頭是道,區景沒有反駁,隻是點了點頭。
過了三天時間,張津看到揚州軍絲毫沒有攻城的打算,他反而疑惑起來,又把區景叫過來,商議一番。
“區景,今敵軍大軍於城外駐紮,糧道太長,本就不宜久戰,但敵軍卻又遲遲不攻城,你說敵軍想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