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應對之策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守!”崔質跑得一時喘不氣來:“聽說,從廬江遷移來一批百姓,婁子伯在安置著。”
“哦,正是。”劉敬想起來了,居巢湖那幫匪徒上萬百姓遷移到豫章,那幫百姓舍得家裏那些瓦瓦罐罐,過了大年才遷,遷了個把月。
“太守,這些人前幾日才到豫章,婁子伯已安排住處,讓我分配田地,但沒田了,要重新開荒才是,可是就算此時開了荒,也錯過春耕了。太守可否把這些百姓交給我安排,我讓他們幹別的。”
“可以倒是可以,隻是你想讓他們幹什麽?”
“我想讓他們先多開墾一些土地,到了秋季時,可以種植一些其他東西。”
“秋季能種什麽?”
“桑樹!”
“桑樹?”
“不錯,種桑樹,等桑樹長成之後,可以養蠶。”
“養蠶?目前這階段,最好還是以種田為主。”劉敬不反對養蠶,但前提是他希望盡快解決吃飯問題。
“太守有所不知,養蠶和種地並不衝突。很多人以為蠶隻能春夏兩季才能養,而春夏兩季正是農忙之時,百姓種田就養不了蠶,養蠶就種不了田,隻能選擇其一。”這很多人自然也包括劉敬在內。
“其實不然,蠶也可以在秋季來養,如此便避開農忙時節,百姓在秋季也可以勞作。秋季養蠶,稱為秋蠶,隻需要桑樹入冬前,讓蠶吐絲即可。”
“妙呀!”劉敬一聽,忍不住讚歎,春夏種田,秋季養蠶,這樣百姓基本上全年都有事情做,可以提高生產力。
他比崔質都急:“人都給你了,趕緊現在就種桑,秋季養蠶。”
崔質白他一眼,真是外行人,他又不得不解釋一番:“太守,今年可養不了蠶,最快也得明年,也可能要到後年。”
“為什麽?”
“現在桑樹還沒種,種了之後,至少要一兩年以後,才能養蠶,所以,隻能現在種桑樹,明年或後年才能養,具體何時,那得看桑樹的成長情況。”
劉敬這才明白過來:“好吧!人都交給你處理了!”
“謝太守!”崔質達到了目的,就轉身離開了。
劉敬坐船離開了南昌,向皖城而去,他突然又想起來,好像禰衡還沒安置好。唉!算了,先去皖城再說。
到達皖城時,已是傍晚,劉敬吃了飯就休息了。次日,他召集劉曄和魯肅,商議大事。
“子敬,袁術稱帝了?”
“正是,元月剛過,就稱帝了。以前太守講過,我還半信半疑,想不到這袁術真是喪心病狂,竟敢公然稱帝?”
劉曄也說:“其實早在半年前,我便猜到袁術想稱帝了。”
“怎麽?你也知道?”
“太守,我家鄉就在淮南成惪,壽春隔壁,據說前年,袁術就有稱帝之意,並提了出來,其手下有一謀士叫閻象,閻象勸他說,周人自後稷到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做殷商的臣子。”
“袁術雖盛,亦遠不如周強盛,今漢室衰微,卻也沒有殷紂那樣殘暴無道。當時,這話袁術聽進去了,便沒有稱帝,但閻象不明白的是,袁術隻是覺得時機未成熟,而非真的放棄了這個念頭。”
“這事在壽春有很多人都知道。當時我便猜想,袁術遲早有一天會稱帝,果然如此。”
“所以,你在居巢湖時,死活不願意帶那幫人去投袁術?”
“正是如此!”
劉敬無心糾結以前的問題:“兩位,我漢室尚未衰微,袁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稱帝,天下人必嗤之以鼻,如我所料不差,袁術必將成為眾人之矢。”
“徐州方向,袁術與呂布一向不融洽,雙方可能會大戰再起,揚州,孫策雖為其部下,但一向聽宣不聽調,此次,孫策肯定公開與袁術決裂。”
“還有,我們必須表明立場,堅決反對袁術,子敬,找個文人,寫封檄文什麽的,把袁術罵一遍,然後向其宣戰。”
“這……太守,袁術實力強大,我們兵力孱弱,反對歸反對,但還是不宜過分激怒袁術。”
“子敬,無妨,我乃漢室之人,此時就是要擺明立場,才能收攏人心,獲得支持,以我看,袁術是不會攻打廬江的。”
“為何?”
“子敬,今年氣候如何?有沒有下雨?”
“沒有,今年江淮雨水確實比往年少。”
劉敬一聽便明白了,真的可能會有旱災。
“袁術養兵太多,他近十萬軍隊,僅淮南一地,可養不起。如我所料不差,他必會去擄掠糧草,廬江,嗬嗬,仗打多了,太窮!事實上,袁術有一個更適合的擄掠目標。”
“哪裏?”
“陳國!”陳國屬於豫州管轄,位於汝南和沛國之間,其國主叫劉寵。劉敬記得,袁術稱帝後,曾向劉寵索取糧草,劉寵不肯。袁術就派刺客殺死了國主劉寵和國相駱駿,然後擄掠而歸。
“陳國?”魯肅和劉曄不是很相信。
“陳國兵力孱弱,卻偏偏很富裕,袁術窺視已久,稱帝之後,多半會挾勢而去,向劉寵索取糧草,劉寵不允,他便正好有機會。而且,從壽春去陳國,要比去廬江還方便。所以,袁術的目標必是陳國。”
魯肅和劉曄總覺得這理由有些牽強。
“可是,即便如此,我們惹袁術並無好處,袁術雖天怒人怨,但在揚州,卻是最為強盛。”劉曄相對要保守些。
不過,魯肅卻有了不同看法:“太守稱袁術不會出兵攻打廬江,我倒覺得有些道理,前年,曹操率軍西進,迎迴陛下,今年又遷都許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今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違而稱帝,視陛下於無物,曹操豈能善罷甘休?我以為,曹操必會以天子之命,號令天下,共同討董……說錯了,是討伐袁術。”
“子敬說得沒錯。”劉敬接著說:“有朝廷作主,曹操也必會出兵,袁術四麵楚歌,自顧不暇,如何還會出兵攻打我們廬江?”
“哦,正是。”劉敬想起來了,居巢湖那幫匪徒上萬百姓遷移到豫章,那幫百姓舍得家裏那些瓦瓦罐罐,過了大年才遷,遷了個把月。
“太守,這些人前幾日才到豫章,婁子伯已安排住處,讓我分配田地,但沒田了,要重新開荒才是,可是就算此時開了荒,也錯過春耕了。太守可否把這些百姓交給我安排,我讓他們幹別的。”
“可以倒是可以,隻是你想讓他們幹什麽?”
“我想讓他們先多開墾一些土地,到了秋季時,可以種植一些其他東西。”
“秋季能種什麽?”
“桑樹!”
“桑樹?”
“不錯,種桑樹,等桑樹長成之後,可以養蠶。”
“養蠶?目前這階段,最好還是以種田為主。”劉敬不反對養蠶,但前提是他希望盡快解決吃飯問題。
“太守有所不知,養蠶和種地並不衝突。很多人以為蠶隻能春夏兩季才能養,而春夏兩季正是農忙之時,百姓種田就養不了蠶,養蠶就種不了田,隻能選擇其一。”這很多人自然也包括劉敬在內。
“其實不然,蠶也可以在秋季來養,如此便避開農忙時節,百姓在秋季也可以勞作。秋季養蠶,稱為秋蠶,隻需要桑樹入冬前,讓蠶吐絲即可。”
“妙呀!”劉敬一聽,忍不住讚歎,春夏種田,秋季養蠶,這樣百姓基本上全年都有事情做,可以提高生產力。
他比崔質都急:“人都給你了,趕緊現在就種桑,秋季養蠶。”
崔質白他一眼,真是外行人,他又不得不解釋一番:“太守,今年可養不了蠶,最快也得明年,也可能要到後年。”
“為什麽?”
“現在桑樹還沒種,種了之後,至少要一兩年以後,才能養蠶,所以,隻能現在種桑樹,明年或後年才能養,具體何時,那得看桑樹的成長情況。”
劉敬這才明白過來:“好吧!人都交給你處理了!”
“謝太守!”崔質達到了目的,就轉身離開了。
劉敬坐船離開了南昌,向皖城而去,他突然又想起來,好像禰衡還沒安置好。唉!算了,先去皖城再說。
到達皖城時,已是傍晚,劉敬吃了飯就休息了。次日,他召集劉曄和魯肅,商議大事。
“子敬,袁術稱帝了?”
“正是,元月剛過,就稱帝了。以前太守講過,我還半信半疑,想不到這袁術真是喪心病狂,竟敢公然稱帝?”
劉曄也說:“其實早在半年前,我便猜到袁術想稱帝了。”
“怎麽?你也知道?”
“太守,我家鄉就在淮南成惪,壽春隔壁,據說前年,袁術就有稱帝之意,並提了出來,其手下有一謀士叫閻象,閻象勸他說,周人自後稷到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做殷商的臣子。”
“袁術雖盛,亦遠不如周強盛,今漢室衰微,卻也沒有殷紂那樣殘暴無道。當時,這話袁術聽進去了,便沒有稱帝,但閻象不明白的是,袁術隻是覺得時機未成熟,而非真的放棄了這個念頭。”
“這事在壽春有很多人都知道。當時我便猜想,袁術遲早有一天會稱帝,果然如此。”
“所以,你在居巢湖時,死活不願意帶那幫人去投袁術?”
“正是如此!”
劉敬無心糾結以前的問題:“兩位,我漢室尚未衰微,袁術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稱帝,天下人必嗤之以鼻,如我所料不差,袁術必將成為眾人之矢。”
“徐州方向,袁術與呂布一向不融洽,雙方可能會大戰再起,揚州,孫策雖為其部下,但一向聽宣不聽調,此次,孫策肯定公開與袁術決裂。”
“還有,我們必須表明立場,堅決反對袁術,子敬,找個文人,寫封檄文什麽的,把袁術罵一遍,然後向其宣戰。”
“這……太守,袁術實力強大,我們兵力孱弱,反對歸反對,但還是不宜過分激怒袁術。”
“子敬,無妨,我乃漢室之人,此時就是要擺明立場,才能收攏人心,獲得支持,以我看,袁術是不會攻打廬江的。”
“為何?”
“子敬,今年氣候如何?有沒有下雨?”
“沒有,今年江淮雨水確實比往年少。”
劉敬一聽便明白了,真的可能會有旱災。
“袁術養兵太多,他近十萬軍隊,僅淮南一地,可養不起。如我所料不差,他必會去擄掠糧草,廬江,嗬嗬,仗打多了,太窮!事實上,袁術有一個更適合的擄掠目標。”
“哪裏?”
“陳國!”陳國屬於豫州管轄,位於汝南和沛國之間,其國主叫劉寵。劉敬記得,袁術稱帝後,曾向劉寵索取糧草,劉寵不肯。袁術就派刺客殺死了國主劉寵和國相駱駿,然後擄掠而歸。
“陳國?”魯肅和劉曄不是很相信。
“陳國兵力孱弱,卻偏偏很富裕,袁術窺視已久,稱帝之後,多半會挾勢而去,向劉寵索取糧草,劉寵不允,他便正好有機會。而且,從壽春去陳國,要比去廬江還方便。所以,袁術的目標必是陳國。”
魯肅和劉曄總覺得這理由有些牽強。
“可是,即便如此,我們惹袁術並無好處,袁術雖天怒人怨,但在揚州,卻是最為強盛。”劉曄相對要保守些。
不過,魯肅卻有了不同看法:“太守稱袁術不會出兵攻打廬江,我倒覺得有些道理,前年,曹操率軍西進,迎迴陛下,今年又遷都許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今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違而稱帝,視陛下於無物,曹操豈能善罷甘休?我以為,曹操必會以天子之命,號令天下,共同討董……說錯了,是討伐袁術。”
“子敬說得沒錯。”劉敬接著說:“有朝廷作主,曹操也必會出兵,袁術四麵楚歌,自顧不暇,如何還會出兵攻打我們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