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智對曹操,麵見小皇帝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 作者:五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了,我早聽聞江東孫策,驍勇善戰,但他攻南昌竟敗於你主手裏,看來你主年紀雖輕,卻也是能征善戰。”
曹操這話讓步騭疑心大起,他想起出發前劉敬曾囑咐,在曹操麵前一定要謙遜,千萬不要過於張揚。他微微想了一下,心中便有了答案。
“將軍有所不知,那孫策果真是驍勇,當初攻南昌時,他幾乎要破南昌,隻是他駐軍宛陵之地,因其後方被廬江太守劉勳及江東賊首嚴白虎等所窺視,才不得以退兵。”
“我主苦守南昌數日,終使南昌得以保全,實是僥幸呀!那孫策乃袁術舊部,卻囂張跋扈,作亂揚州,連劉刺史都不放在眼裏,實在可恨。”
步騭把孫策退兵的原因歸結於後方不穩,而不是被劉敬所敗。在揚州,很多人都知道大戰的基本過程,但曹操忙於迎接皇帝,哪會知道詳細過程?
步騭這種說法,是想讓曹操和朝廷把注意力放在孫策身上,而不是放在劉敬的身上。用劉敬的話講,這叫低調做人。
“傳言你主擊敗孫策,原來是孫策後方不穩所致,看來真是為難你主了。”
原本曹操也不大相信劉敬能擊敗孫策,因為孫策乃孫堅之子,他見過孫堅的勇猛,相信孫策也不會差。可是,這劉敬不知道從哪蹦出來的,他此前從未聽說過。如今聽步騭的話,他倒是相信了七八分。
“正是,孫策自知後方不穩,想突襲南昌,我主堅守數日,孫策看不能速勝,才撤了兵。後來,揚州一帶,確實傳言我主擊敗孫策。”
“想來,孫策在揚州仇人極多,有人借此事打壓孫策的名聲,我主自然知道怎麽迴事,但這事也不好說出來,倒讓將軍誤會了。”
“哈哈哈哈,看來這孫策真有其父之風呀!對了,明日開朝會,你也去吧!本來你官職不夠,但你主乃功臣,又千裏迢迢來到許……都,自然要拜見一番。”
許都?曹操記得剛剛步騭是這麽叫許縣。他心想,既然陛下來到許縣,這裏便是都城,自然就該叫許都。
“謝鎮東將軍!”
次日,正是上朝的時辰,步騭沒資格進去,隻能在外麵等候。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有人來宣他進去。
“草民豫章步騭步子山,奉我主之命前來拜見陛下。”
“哦,你就是劉敬所派?”劉敬無官無職,劉協也隻好稱其名。
步騭微微驚訝,劉協應該也是十五六歲了吧?怎麽聲音奶裏奶氣的?他進來時低著頭,沒敢看劉協。
“正是,我主劉敬乃萬民擁戴,掌管豫章之地,不敢輕離,隻能讓草民代為拜見陛下,我主知陛下剛從西涼迴來,便讓草民將豫章郡去年百姓所繳之稅,以及我主送上的一些禮物,押到許都,進獻陛下。”
步騭又拿出一份禮單出來,遞給劉協,當然,這禮單事先給曹操過目過。
“你主真是有心了,朕心甚慰!”
“陛下!”曹操站了出來。
“鎮東將軍請說?”
“臣曾派人調查過,此前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乃大司農朱儁之子朱皓,然朱皓為奸人笮融所害,當時這劉敬恰好在南昌,心中不憤,便組織人手,得魯肅、步騭、甘寧、黃忠等人之助,殺死了笮融。”
“而後豫章太守之職空懸,恰巧山越人作亂,劉敬又得百姓推舉,帶領百姓堅守南昌,退了山越人,保豫章周全。劉敬功勞甚大,我漢之朝廷,當有功必賞。”
“劉敬雖是百姓所舉,非朝廷任命,卻也是剿滅山越有功,治理豫章亦有功,臣以為,劉敬深得百姓擁戴,又久在豫章,不如將其任命為豫章太守,讓其名正言順地治理豫章郡。”
曹操看了一下劉協,他講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劉協有沒有聽懂。他敢肯定,劉協肯定聽不懂,例如劉協肯定不知道豫章在哪,更不知道山越是什麽玩意?
果然,劉協問了一句:“將軍,豫章郡在何處?”
這時,一個年約六旬的人站出來:“陛下,豫章郡乃揚州下之郡,乃南方莽荒之地,距離許縣約兩千裏路。”此人是太仆韓融。
步騭一聽這韓融說豫章是蠻荒之地,心裏一陣氣憤。
“陛下,豫章雖是極南之地,但百姓淳樸,山清水美,物產豐阜,乃大漢之寶地。”他話鋒一轉:“一些人身為朝廷之臣,不能助陛下鏟除國賊,救陛下於苦難,卻隻會誇誇其談,誹謗他人,實為人所不恥。”
“陛下在長安受苦,唯有鎮東將軍忠心耿耿,從兗州而來,千裏相救,曆經千難萬苦,才將陛下迎了迴來,使陛下脫離虎口,此乃忠臣典範,好過那些隻會說空話的臣子。”
步騭沒有說名道姓,但朝堂諸臣都知道他說的是誰?曹操心裏樂壞了,倒不是因為步騭誇他,而是他平日也看不慣這個韓融,但他仍敬韓融是長輩,不想多說什麽,就忍了。如今有步騭懟了韓融,他心裏自然就高興。
韓融聽了步騭的話,老臉一紅:“你……你怎敢胡言亂語?”
太尉楊彪出場打圓場:“陛下,按鎮東將軍所言,劉敬乃朝廷有功之臣,今陛下剛剛入駐許縣,劉敬就派人來拜見,可見其心係陛下。”
“劉敬又乃宗親之人,有其為陛下鎮守南方之地,陛下必能高枕無憂,臣以為鎮東將軍之言有理,陛下可任命劉敬為豫章太守。”
“自董卓以來,天下戰亂,各州郡官員紛紛割據一方,無禮朝廷,乃叛逆之賊,劉敬前來,彰顯其忠義,劉敬乃本朝慎侯劉靖侯之後,且上任慎侯乃前大將軍何遂高,何遂高已亡,慎侯已斷。”
劉靖侯便是本朝開國功臣劉隆,其最後的爵位便是慎侯,劉靖侯是其諡號。何遂高便是何進,曾因清剿黃巾賊得封慎侯。
“陛下不如再將劉敬進封慎侯,以恢複祖上榮耀,以此為天下表率,天下各州郡官員必會效仿劉敬,向陛下效忠。”
曹操這話讓步騭疑心大起,他想起出發前劉敬曾囑咐,在曹操麵前一定要謙遜,千萬不要過於張揚。他微微想了一下,心中便有了答案。
“將軍有所不知,那孫策果真是驍勇,當初攻南昌時,他幾乎要破南昌,隻是他駐軍宛陵之地,因其後方被廬江太守劉勳及江東賊首嚴白虎等所窺視,才不得以退兵。”
“我主苦守南昌數日,終使南昌得以保全,實是僥幸呀!那孫策乃袁術舊部,卻囂張跋扈,作亂揚州,連劉刺史都不放在眼裏,實在可恨。”
步騭把孫策退兵的原因歸結於後方不穩,而不是被劉敬所敗。在揚州,很多人都知道大戰的基本過程,但曹操忙於迎接皇帝,哪會知道詳細過程?
步騭這種說法,是想讓曹操和朝廷把注意力放在孫策身上,而不是放在劉敬的身上。用劉敬的話講,這叫低調做人。
“傳言你主擊敗孫策,原來是孫策後方不穩所致,看來真是為難你主了。”
原本曹操也不大相信劉敬能擊敗孫策,因為孫策乃孫堅之子,他見過孫堅的勇猛,相信孫策也不會差。可是,這劉敬不知道從哪蹦出來的,他此前從未聽說過。如今聽步騭的話,他倒是相信了七八分。
“正是,孫策自知後方不穩,想突襲南昌,我主堅守數日,孫策看不能速勝,才撤了兵。後來,揚州一帶,確實傳言我主擊敗孫策。”
“想來,孫策在揚州仇人極多,有人借此事打壓孫策的名聲,我主自然知道怎麽迴事,但這事也不好說出來,倒讓將軍誤會了。”
“哈哈哈哈,看來這孫策真有其父之風呀!對了,明日開朝會,你也去吧!本來你官職不夠,但你主乃功臣,又千裏迢迢來到許……都,自然要拜見一番。”
許都?曹操記得剛剛步騭是這麽叫許縣。他心想,既然陛下來到許縣,這裏便是都城,自然就該叫許都。
“謝鎮東將軍!”
次日,正是上朝的時辰,步騭沒資格進去,隻能在外麵等候。等了一個時辰,終於有人來宣他進去。
“草民豫章步騭步子山,奉我主之命前來拜見陛下。”
“哦,你就是劉敬所派?”劉敬無官無職,劉協也隻好稱其名。
步騭微微驚訝,劉協應該也是十五六歲了吧?怎麽聲音奶裏奶氣的?他進來時低著頭,沒敢看劉協。
“正是,我主劉敬乃萬民擁戴,掌管豫章之地,不敢輕離,隻能讓草民代為拜見陛下,我主知陛下剛從西涼迴來,便讓草民將豫章郡去年百姓所繳之稅,以及我主送上的一些禮物,押到許都,進獻陛下。”
步騭又拿出一份禮單出來,遞給劉協,當然,這禮單事先給曹操過目過。
“你主真是有心了,朕心甚慰!”
“陛下!”曹操站了出來。
“鎮東將軍請說?”
“臣曾派人調查過,此前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乃大司農朱儁之子朱皓,然朱皓為奸人笮融所害,當時這劉敬恰好在南昌,心中不憤,便組織人手,得魯肅、步騭、甘寧、黃忠等人之助,殺死了笮融。”
“而後豫章太守之職空懸,恰巧山越人作亂,劉敬又得百姓推舉,帶領百姓堅守南昌,退了山越人,保豫章周全。劉敬功勞甚大,我漢之朝廷,當有功必賞。”
“劉敬雖是百姓所舉,非朝廷任命,卻也是剿滅山越有功,治理豫章亦有功,臣以為,劉敬深得百姓擁戴,又久在豫章,不如將其任命為豫章太守,讓其名正言順地治理豫章郡。”
曹操看了一下劉協,他講了老半天,也不知道劉協有沒有聽懂。他敢肯定,劉協肯定聽不懂,例如劉協肯定不知道豫章在哪,更不知道山越是什麽玩意?
果然,劉協問了一句:“將軍,豫章郡在何處?”
這時,一個年約六旬的人站出來:“陛下,豫章郡乃揚州下之郡,乃南方莽荒之地,距離許縣約兩千裏路。”此人是太仆韓融。
步騭一聽這韓融說豫章是蠻荒之地,心裏一陣氣憤。
“陛下,豫章雖是極南之地,但百姓淳樸,山清水美,物產豐阜,乃大漢之寶地。”他話鋒一轉:“一些人身為朝廷之臣,不能助陛下鏟除國賊,救陛下於苦難,卻隻會誇誇其談,誹謗他人,實為人所不恥。”
“陛下在長安受苦,唯有鎮東將軍忠心耿耿,從兗州而來,千裏相救,曆經千難萬苦,才將陛下迎了迴來,使陛下脫離虎口,此乃忠臣典範,好過那些隻會說空話的臣子。”
步騭沒有說名道姓,但朝堂諸臣都知道他說的是誰?曹操心裏樂壞了,倒不是因為步騭誇他,而是他平日也看不慣這個韓融,但他仍敬韓融是長輩,不想多說什麽,就忍了。如今有步騭懟了韓融,他心裏自然就高興。
韓融聽了步騭的話,老臉一紅:“你……你怎敢胡言亂語?”
太尉楊彪出場打圓場:“陛下,按鎮東將軍所言,劉敬乃朝廷有功之臣,今陛下剛剛入駐許縣,劉敬就派人來拜見,可見其心係陛下。”
“劉敬又乃宗親之人,有其為陛下鎮守南方之地,陛下必能高枕無憂,臣以為鎮東將軍之言有理,陛下可任命劉敬為豫章太守。”
“自董卓以來,天下戰亂,各州郡官員紛紛割據一方,無禮朝廷,乃叛逆之賊,劉敬前來,彰顯其忠義,劉敬乃本朝慎侯劉靖侯之後,且上任慎侯乃前大將軍何遂高,何遂高已亡,慎侯已斷。”
劉靖侯便是本朝開國功臣劉隆,其最後的爵位便是慎侯,劉靖侯是其諡號。何遂高便是何進,曾因清剿黃巾賊得封慎侯。
“陛下不如再將劉敬進封慎侯,以恢複祖上榮耀,以此為天下表率,天下各州郡官員必會效仿劉敬,向陛下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