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多?那今年百姓的附近百姓的收成會受到影響了,得讓步子山從荊州購入一些糧食。”


    魯肅歎了一口氣:“太守,這農田之事,以我看,不能隻是引導百姓去種田,我以為當應該有規劃才行。”


    “你這話怎麽講?”


    “這幾天我跑了附近各縣,我們以往都是下令各縣官員引導百姓種田,可是,怎麽去引導?”


    劉敬微微一怔,搖了搖頭,他不是天才,隻懂造紙和印刷,不懂農事。


    魯肅也搖了搖頭,同時攤了攤手,意為他也不懂。


    兩人又看著婁圭,婁圭臉紅了:“我也不懂。”


    “太守你看,咱們如此,各縣官吏亦是如此,所謂的引導百姓種田不過隻是喊句空話而已。”


    “那子敬你認為該怎麽辦?”


    “其實屯田自古有之,是門學問,並非輕易就能學會。若是屯好了,以後我們便有源源不斷的糧食。”


    “所謂的屯田,包括如何開荒、耕種、興修水利灌溉、防洪防旱等一係列的流程,如果我們的官員自己都不懂這些,就隻會對百姓喊種田,那又如何屯田?”


    “另外,百姓之田應用來養活百姓,我們自己也應以士兵開墾荒地,咱們豫章就荒地多,若開墾起來,可得不少良田,收成可用來養活軍隊。可是,若想屯田,我們必須找一個會屯田的人,來幫我們屯田。”


    聽了魯肅的話,劉敬大振:“子敬,你的話真是讓我醍醐灌頂,是了。我們得找個能人來屯田,不能瞎搞,可是上哪找呢?你們有沒有類似的人才可以推薦的?”


    他突然想起,曆史上的曹操就是靠屯田來解決糧草的,其手下就有好幾個屯田的能吏,例如韓浩、棗祗、任峻、國淵等。


    這四個人好像都是北方人,而且這個時候恐怕已經跟曹操了吧?劉敬心裏感到一陣失望。果然,穿越晚了,人才都跟曹操了。


    不過,他突然想起來了,有一個人可能現在還沒跟曹操,那便是國淵。


    國淵國子尼,青州樂安人,年輕時曾避免到遼東,後來又迴到樂安,曹操占了青州後,他才投了曹操。而曹操占據青州的時間應該是官渡之戰之後的事情。


    可是,就算知道國淵現在就在青州,又怎麽找到他人呢?青州一州之地,可不小。


    “子敬,你可曾聽到過一個名叫國淵的人,字子尼,是鄭玄鄭大家的學生,聽聞此人擅長屯田之道。”


    “國淵?沒聽說過,但既然是鄭大家的高足,想必不是無名之輩,怎麽?太守想找到此人?”


    劉敬點了點頭。


    “那他在哪?”


    “他是青州人,好像是北海國還是樂安國來著,如我所料不差,他現在要麽在青州,要麽在幽州遼東!”


    魯肅忍不住吐槽:“太守呀,兩州之地,你叫我怎麽去找?南昌到青州有兩千多裏路,到幽州遼東得四五千裏路。”


    劉敬歎了口氣,明白自己恐怕是找不到國淵了,去那麽遠的地方,還不如去兗州挖韓浩、棗祗劃算。說起來,曹操現在應該在幹嘛呢?按曆史進程來看,曹操這會兒應該在迎孫子東歸呢!


    突然,“啪”的一聲響,婁圭一掌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把劉敬和魯肅嚇了一大跳。


    “子伯,你幹嘛呢?嚇我們一跳,桌子不疼吧?”


    婁圭這才想起自己這一掌拍得有重了,手掌通紅,微微有點疼:“太守,桌子怎麽會疼?明明是我手疼!”


    “我知道,看來你還知道手是你的!”


    “哈哈哈哈,屯田之人,我找到了!”


    “哦?誰呀!”劉敬和魯肅看著婁圭。


    “崔質!”


    “崔質?”婁圭說起一個劉敬從未聽說過的人物。


    “早在四五年前,我受劉表之請,在南陽引一些南下的士人到襄陽,當時董卓作亂雒陽,南下荊州之人不少。其中一人便是崔質,博陵人,他與其族叔崔鈞一起入荊州。”博陵崔氏,這來頭不小。


    “說起來,崔鈞似乎更有名,他是太尉崔烈之子,崔烈為董卓所殺,崔鈞就與侄子崔質一同南下,不過,這崔質年紀比崔鈞還要大。”這倒也沒什麽好奇怪的,荀攸的年紀也比叔叔荀彧大。


    聽到婁圭說起崔鈞,劉敬突然想起來了。這崔鈞不是與諸葛亮關係很好的那個諸葛四友之一的崔州平嗎?其他三個是石廣元、徐元直和孟公威。


    “那崔質的祖父,也就跑崔烈之父,叫崔寔,是名能臣,善於治理地方,據說他常與百姓打成一片,懂得農事,不僅知道耕種農田,還會麥、黍、麻、豆、蠶桑、蔬果、樹木的種植,連家畜飼養都會。”


    “大概四五十年前,他曾寫過一本書,名為《四民月令》,當時廣為美傳!”


    “《四民月令》?”劉敬驚唿!


    “太守也知道?”


    劉敬搖了搖頭,他隻是覺得這書名很熟,卻一時想不起究竟是什麽書?但他猜想,這本《四民月令》想必在曆史上也是一本很有名的著作。


    “後來因梁冀之事,崔寔被罷官,而後窮困潦倒,朝廷曾一度想重新啟用他,終是因病而不能上任。”


    梁冀,一代權臣,兩個妹妹分別是順帝和桓帝的皇後,曾權傾朝野,後被桓帝所殺,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崔質南下荊州時,我曾代為接引,看到他攜帶一大木箱,很是沉重。那崔質將其視若珍寶,雙眼不離開箱子,盯得緊緊的,初時我以為是金銀珠寶,後來才知道是《四民月令》的原稿。”


    “路上,我與他閑聊,曾問及他的誌向,他說,他祖父去世後,留有遺言,家中世代保管這《四民月令》,學習書中之事,其父崔皓也精通農事,但已仙逝。對了,剛才我好像還沒說這書的內容。”


    “所謂四民,指士、農、工、商,即四民的生活與生產,例如農田耕種,即麥、黍、麻、果蔬等,家畜飼養、祭祀、教化、從商、飲食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火並收藏穿越三國,落魄漢室的江東之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