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頁
和死對頭奉旨成婚後[重生] 作者:若蘭之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圍觀人群也不顧官兵阻攔,爭著去撿雪片般掉落在地的紙張。
劉寒之和同行的學子自然也跟著去撿,唯許劭一動不動立在原地,用愈發複雜的神色望著那直挺挺立在宮門正中的少年。
如白鶴一般的少年。
不過瞬息功夫,人群便炸開了鍋。
「是一封供狀,有簽字的供狀!」
「這上麵所寫內容,當真是真的麽?!」
「怎會如此?!」
「這也——這也太可怕了些。」
此起彼伏的倒抽氣聲。
議論聲質問聲四起。
不少官員也已經捧著落到臉上的紙讀了起來。
隻看了幾行,便雙手顫抖,露出觸目驚心的表情。
「上麵究竟寫了什麽?」
有沒搶到紙的人急聲問。
於是有人顫顫答:「寫、寫長公主被人謀害而死,兇手是、是——」
因為信息太過震驚可怕,念的人雙手顫抖,根本不敢念出後麵的內容。
梁音上前一步,亦將血書遞到皇帝麵前。
皇帝隻看了一眼,本就雪白的麵孔更加有破碎之態,竟直接站立不穩。
「陛下。」
衛瑾瑜再度開口。
「此乃前任禮部尚書文尚親手書寫的供狀,他招認,臣母,根本不是死於急病,亦不是死於天盛八年六月十六,而是死於天盛八年六月十一的夜裏——被人以議事名義騙入鳳閣內殺害。」
少年用過於平靜的語調,一字字,清晰地陳述著。
每一字,都足以掀起驚風暴雨。
便是此前一直對衛瑾瑜這個衛氏嫡孫持敵視態度的一幹寒門學子,都震驚地看著血書上的內容。
天盛八年六月十一,並不是什麽特別的日子。
可再往後推兩日,天盛八年六月十三,卻是朝野皆知且諱莫如深的日子。
那便是登聞鼓事件發生之日,亦是衛晏死之日。
世人皆以為,明睿長公主是在衛晏死後三日,天盛八年六月十六,憂思成疾而亡。
而真正的事實竟然是——早在衛晏死前兩日,天盛八年六月十一,長公主已經身亡麽?!
且是死於鳳閣之中!
這是何等令人震驚的事實!
隨著這可怖事實如沉水蛛網一般浮出水麵,一些盤桓在這樁舊案中的疑點也再度浮現在人們心頭。
比如,以明睿長公主在朝在野的威望與聲望,如何會眼睜睜地看著衛晏死於登聞鼓下,而自始至終沒有露麵。
如果在登聞鼓事件發生時,長公主已先一步遇害,此事自然有了合理解釋。
「隻是一封莫須有的供狀而已,如何能斷定不是偽造,而是文尚所書?」
龔珍當先質問。
然後就有禮部官員小聲迴道:「好像……確實是文尚書筆跡不假。」
「文氏書法很有名,文尚書的字,我們都認得……」
官員說完,才意識到氣氛不對,嚇得閉嘴。
而此時此刻,不少人也終於迴憶起,文尚在致仕迴鄉途中,身首異處,橫死在滄浪亭之事。因為殺人手法極端,大理寺和刑部都斷定為仇殺。
「是你 !」
「是你殺了文尚!」
有官員反應過來,憤怒望向衛瑾瑜。
「你身為督查院禦史,竟然殺害朝廷命官!」
衛瑾瑜不屑一笑。
「文尚已致仕,何來朝廷命官之說。」
「為母報仇,天經地義,別說你沒有證據證明我殺了文尚,就算有,他謀害我母在先,縱子行兇,戕害無辜學子在後,在禮部惡事做盡,亦是死有餘辜。」
「然而文尚已死是,僅憑一封死無對證的供狀,如何能讓人信服?焉知不是文尚在受人脅迫的情況下,被迫寫了這些內容?」
「誰說死無對證。」
衛瑾瑜涼薄一扯唇角。
「文尚供認,密謀殺害我母者,乃當時京中六大世家家主,除了文尚,其他五個,兩個已死,還有三個,不都還活著麽?」
少年郎烏眸分明透徹平靜,官員卻無端覺得背脊一寒。
「其他三個……」
官員震驚望著衛瑾瑜。
「沒錯。」
「姚氏家主姚良玉,裴氏家主裴道閎,衛氏家主衛憫。他們,不都活著麽?」
大約沒料到衛瑾瑜敢直唿衛憫大名,官員張大嘴說不出話。
衛憫手中亦捏著一張供狀,冷冷看著少年,以平靜而冷酷的語氣道:「本輔看你是鬼迷心竅了,姚良玉早已墜崖而死,裴國公忠心為國,連先帝都稱讚,如今纏綿病榻,也早已起不得身,你是要讓本輔與你對質麽?憑一個罪臣的攀咬之詞?」
衛憫直接將文尚供詞定義為攀咬。
依附於衛氏的官員見首輔如此鎮定,也跟著鎮定下來。
是啊,就算這封供狀真出自文尚之手,文尚一個死人,死無對證,他的證詞,豈可採信!
衛瑾瑜隻說了一句:「誰說姚良玉已死?」
衛憫神色終於微微一變。
衛瑾瑜:「我母親身懷武藝,你們知道,要悄無聲息殺她不易,必須有同樣武藝高強者,一擊必中。」
「所以,你們選擇了武將出身,曾經領兵打仗的姚良玉來當這個『執刀者』。」
「為了保證事成,姚良玉用匕首在我母親身上整整捅了十刀,刀刀皆是要害。而你首輔大人,便坐於高處,冷眼看著這一切。」
劉寒之和同行的學子自然也跟著去撿,唯許劭一動不動立在原地,用愈發複雜的神色望著那直挺挺立在宮門正中的少年。
如白鶴一般的少年。
不過瞬息功夫,人群便炸開了鍋。
「是一封供狀,有簽字的供狀!」
「這上麵所寫內容,當真是真的麽?!」
「怎會如此?!」
「這也——這也太可怕了些。」
此起彼伏的倒抽氣聲。
議論聲質問聲四起。
不少官員也已經捧著落到臉上的紙讀了起來。
隻看了幾行,便雙手顫抖,露出觸目驚心的表情。
「上麵究竟寫了什麽?」
有沒搶到紙的人急聲問。
於是有人顫顫答:「寫、寫長公主被人謀害而死,兇手是、是——」
因為信息太過震驚可怕,念的人雙手顫抖,根本不敢念出後麵的內容。
梁音上前一步,亦將血書遞到皇帝麵前。
皇帝隻看了一眼,本就雪白的麵孔更加有破碎之態,竟直接站立不穩。
「陛下。」
衛瑾瑜再度開口。
「此乃前任禮部尚書文尚親手書寫的供狀,他招認,臣母,根本不是死於急病,亦不是死於天盛八年六月十六,而是死於天盛八年六月十一的夜裏——被人以議事名義騙入鳳閣內殺害。」
少年用過於平靜的語調,一字字,清晰地陳述著。
每一字,都足以掀起驚風暴雨。
便是此前一直對衛瑾瑜這個衛氏嫡孫持敵視態度的一幹寒門學子,都震驚地看著血書上的內容。
天盛八年六月十一,並不是什麽特別的日子。
可再往後推兩日,天盛八年六月十三,卻是朝野皆知且諱莫如深的日子。
那便是登聞鼓事件發生之日,亦是衛晏死之日。
世人皆以為,明睿長公主是在衛晏死後三日,天盛八年六月十六,憂思成疾而亡。
而真正的事實竟然是——早在衛晏死前兩日,天盛八年六月十一,長公主已經身亡麽?!
且是死於鳳閣之中!
這是何等令人震驚的事實!
隨著這可怖事實如沉水蛛網一般浮出水麵,一些盤桓在這樁舊案中的疑點也再度浮現在人們心頭。
比如,以明睿長公主在朝在野的威望與聲望,如何會眼睜睜地看著衛晏死於登聞鼓下,而自始至終沒有露麵。
如果在登聞鼓事件發生時,長公主已先一步遇害,此事自然有了合理解釋。
「隻是一封莫須有的供狀而已,如何能斷定不是偽造,而是文尚所書?」
龔珍當先質問。
然後就有禮部官員小聲迴道:「好像……確實是文尚書筆跡不假。」
「文氏書法很有名,文尚書的字,我們都認得……」
官員說完,才意識到氣氛不對,嚇得閉嘴。
而此時此刻,不少人也終於迴憶起,文尚在致仕迴鄉途中,身首異處,橫死在滄浪亭之事。因為殺人手法極端,大理寺和刑部都斷定為仇殺。
「是你 !」
「是你殺了文尚!」
有官員反應過來,憤怒望向衛瑾瑜。
「你身為督查院禦史,竟然殺害朝廷命官!」
衛瑾瑜不屑一笑。
「文尚已致仕,何來朝廷命官之說。」
「為母報仇,天經地義,別說你沒有證據證明我殺了文尚,就算有,他謀害我母在先,縱子行兇,戕害無辜學子在後,在禮部惡事做盡,亦是死有餘辜。」
「然而文尚已死是,僅憑一封死無對證的供狀,如何能讓人信服?焉知不是文尚在受人脅迫的情況下,被迫寫了這些內容?」
「誰說死無對證。」
衛瑾瑜涼薄一扯唇角。
「文尚供認,密謀殺害我母者,乃當時京中六大世家家主,除了文尚,其他五個,兩個已死,還有三個,不都還活著麽?」
少年郎烏眸分明透徹平靜,官員卻無端覺得背脊一寒。
「其他三個……」
官員震驚望著衛瑾瑜。
「沒錯。」
「姚氏家主姚良玉,裴氏家主裴道閎,衛氏家主衛憫。他們,不都活著麽?」
大約沒料到衛瑾瑜敢直唿衛憫大名,官員張大嘴說不出話。
衛憫手中亦捏著一張供狀,冷冷看著少年,以平靜而冷酷的語氣道:「本輔看你是鬼迷心竅了,姚良玉早已墜崖而死,裴國公忠心為國,連先帝都稱讚,如今纏綿病榻,也早已起不得身,你是要讓本輔與你對質麽?憑一個罪臣的攀咬之詞?」
衛憫直接將文尚供詞定義為攀咬。
依附於衛氏的官員見首輔如此鎮定,也跟著鎮定下來。
是啊,就算這封供狀真出自文尚之手,文尚一個死人,死無對證,他的證詞,豈可採信!
衛瑾瑜隻說了一句:「誰說姚良玉已死?」
衛憫神色終於微微一變。
衛瑾瑜:「我母親身懷武藝,你們知道,要悄無聲息殺她不易,必須有同樣武藝高強者,一擊必中。」
「所以,你們選擇了武將出身,曾經領兵打仗的姚良玉來當這個『執刀者』。」
「為了保證事成,姚良玉用匕首在我母親身上整整捅了十刀,刀刀皆是要害。而你首輔大人,便坐於高處,冷眼看著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