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頁
和死對頭奉旨成婚後[重生] 作者:若蘭之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柏陽心頭駭然掀起一道驚浪。
那一封封杳無迴音的諫言書,除了他本人和寥寥幾個心腹,再沒有其他人知曉,這位年紀輕輕的欽差,上任不足月餘的鳳閣行走,是如何知曉的?
衛瑾瑜已接著道:「夏大人想讓本官代為轉呈,不過是因為覺得本官兼著鳳閣行走一職,能直接將這封諫言書送到聖上和閣老們案頭。然青州之困,當真是這一封諫言能解決的麽?」
此話無異於當頭一棒。
夏柏陽幾乎下意識在心裏答道,自然不是。
青州之困,不僅困在外敵,更困在守將壓在知州頭上,武官處處都壓文官一頭,而軍政大權,素來掌握在世家之手,朝廷派來的兵將,都是為刷軍功,搜刮民脂民膏而來,根本不管普通士兵與普通百姓死活,困在整整十年,隻有一個戴罪出征的世子,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徹底將狄人驅逐出青州之境。
這樣一封諫言遞上去有用麽?
夜深人靜時,夏柏陽也不止一次在心裏叩問自己。
可令夏柏陽更加驚疑不定的是,身為朝廷派來的欽差以及上京第一世家衛氏出身的嫡孫,衛瑾瑜為何會說出這樣一番話。
衛瑾瑜眸光緊接著落到沉默跪著的甘寧身上,問:「作為這封諫言真正的執筆者,甘縣令沒有什麽話想對本官說麽?」
第146章 戰西京(十七)
夏柏陽舉著諫書的手霎得一抖幾乎是下意識抬頭。
「大人——」
衛瑾瑜:「夏知州不必急著迴話,本官在問甘縣令。」
夏柏陽喉結滾了下,心跳如鼓後背控製不住地開始往外冒冷汗。
甘寧仍沉默跪在原處,聞言,隻是眼皮動了下垂眼盯著地麵恭謹答道:「大人折煞下官了下官隻是一個七品縣令,位卑言輕,才疏學淺,哪裏有本事寫什麽諫文。」
衛瑾瑜笑了聲。
道:「甘縣令實在謙虛過甚了。論起寫諫文,甘縣令若都自稱『才疏學淺』這世上還有誰敢稱高手。想當年甘縣令那篇《論世家十罪疏》可謂轟動上京,天下寒門學子無不封為圭臬之言怎麽如今甘縣令於文章一事,反而謙遜起來了?」
這話一出夏柏陽先以愕然眼光看向身後的好友。
那是他們參加科考那年有世家侵吞百姓良田一名老農因抗爭不過權貴走投無路狀告無門,竟帶著老妻和年僅幾歲的孫子趁夜吊死在了大理寺大門前。此事鬧得極大,但因為牽涉到上京大族,各方有意鎮壓,無人敢公開談論。誰料數日之後,一篇名為《論世家十罪疏》的文章突然橫空出世,藉由老農一家三口自縊一事,歷數上京世家豪族十大罪行,字字犀利見血,在上京引發極大轟動。
此事也終於大規模傳播開,引發眾怒,國子監學生甚至聯合上京寒門學子一起發起請願活動,長跪大理寺門前,要求懲治兇手。夏柏陽那時恰好也在監中讀書,自然也參加了請願,可惜數百名學生冒著大雨整整跪了三日三夜,都沒能替死去的老農一家討迴公道,而侵占良田的世家隻是推出了一個無足輕重的管事當替死鬼,連麵都沒露,被奪走的田畝,自然也無人問津。反倒是所有參與請願的學生,在那一屆科考之後,都被打發到偏遠之地為官,永遠失去了在上京大展宏圖的機會。
這場風波皆因那篇《論世家十罪疏》而起,事發後,諸世家大怒,也曾試圖捉拿操筆之人,可惜文章流傳太廣,幾乎到了在學子間口口相傳、爭相傳抄的地步,隻靠筆跡,根本無從辨認真正作者,最後不了了之。
夏柏陽也曾徹夜拜讀那篇諫文,甚至因文章太精彩精闢,讀得太興奮而徹夜不眠。
隻是——
那樣一篇用語犀利,簡直就是指著世家鼻子罵的文章,怎麽可能是一向性格溫吞的好友甘寧所寫?!
夏柏陽不得不替好友辯白:「傳言那篇諫文的作者,是一名叫青棠的落魄書生,此人行蹤不定,精神癲狂,隻因途徑上京,親眼目睹了老農一家吊死,才做此文章……大人,是不是弄錯了?」
衛瑾瑜淡靜眸光依舊落在甘寧身上。
道:「《論世家十罪疏》,年份久遠,無從查證。可這數年來你以青州知州名義寫的一封封諫書,總是有跡可循的。」
「夏大人,身為一州知州,你應該知道,越俎代庖,在呈往鳳閣的諫書中弄虛作假,該當何罪罷?」
夏柏陽神色一變,急道:「大人,其實此事——」
「其實此事,皆是下官膽大包天。」
甘寧突然開口,接過話茬,正色道:「大人,是下官不自量力,狂妄自大,自以為讀了幾本書,就能對青州發展指手畫腳,才寫了那些諫書,並懇請夏大人以知州的名義呈往鳳閣。夏大人念在下官與他是同儕的份上,不忍拒絕下官,才一時糊塗,任由下官胡作非為。請大人明鑑,治下官一人之罪便可,切勿責怪夏大人。」
「懷之,你……」
「大人不必多言了,時至今日,皆是下官咎由自取,下官甘願受欽差大人責罰。大人身為知州,應以青州百姓為重,萬不可因下官而徇私情,損毀官譽。」
甘寧平靜道。
衛瑾瑜看著二人沒說話。
堂內陷入寂靜,時間一分分流逝。
甘寧一派從容赴死的坦然,夏柏陽則心急如焚,如被火煎。
那一封封杳無迴音的諫言書,除了他本人和寥寥幾個心腹,再沒有其他人知曉,這位年紀輕輕的欽差,上任不足月餘的鳳閣行走,是如何知曉的?
衛瑾瑜已接著道:「夏大人想讓本官代為轉呈,不過是因為覺得本官兼著鳳閣行走一職,能直接將這封諫言書送到聖上和閣老們案頭。然青州之困,當真是這一封諫言能解決的麽?」
此話無異於當頭一棒。
夏柏陽幾乎下意識在心裏答道,自然不是。
青州之困,不僅困在外敵,更困在守將壓在知州頭上,武官處處都壓文官一頭,而軍政大權,素來掌握在世家之手,朝廷派來的兵將,都是為刷軍功,搜刮民脂民膏而來,根本不管普通士兵與普通百姓死活,困在整整十年,隻有一個戴罪出征的世子,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徹底將狄人驅逐出青州之境。
這樣一封諫言遞上去有用麽?
夜深人靜時,夏柏陽也不止一次在心裏叩問自己。
可令夏柏陽更加驚疑不定的是,身為朝廷派來的欽差以及上京第一世家衛氏出身的嫡孫,衛瑾瑜為何會說出這樣一番話。
衛瑾瑜眸光緊接著落到沉默跪著的甘寧身上,問:「作為這封諫言真正的執筆者,甘縣令沒有什麽話想對本官說麽?」
第146章 戰西京(十七)
夏柏陽舉著諫書的手霎得一抖幾乎是下意識抬頭。
「大人——」
衛瑾瑜:「夏知州不必急著迴話,本官在問甘縣令。」
夏柏陽喉結滾了下,心跳如鼓後背控製不住地開始往外冒冷汗。
甘寧仍沉默跪在原處,聞言,隻是眼皮動了下垂眼盯著地麵恭謹答道:「大人折煞下官了下官隻是一個七品縣令,位卑言輕,才疏學淺,哪裏有本事寫什麽諫文。」
衛瑾瑜笑了聲。
道:「甘縣令實在謙虛過甚了。論起寫諫文,甘縣令若都自稱『才疏學淺』這世上還有誰敢稱高手。想當年甘縣令那篇《論世家十罪疏》可謂轟動上京,天下寒門學子無不封為圭臬之言怎麽如今甘縣令於文章一事,反而謙遜起來了?」
這話一出夏柏陽先以愕然眼光看向身後的好友。
那是他們參加科考那年有世家侵吞百姓良田一名老農因抗爭不過權貴走投無路狀告無門,竟帶著老妻和年僅幾歲的孫子趁夜吊死在了大理寺大門前。此事鬧得極大,但因為牽涉到上京大族,各方有意鎮壓,無人敢公開談論。誰料數日之後,一篇名為《論世家十罪疏》的文章突然橫空出世,藉由老農一家三口自縊一事,歷數上京世家豪族十大罪行,字字犀利見血,在上京引發極大轟動。
此事也終於大規模傳播開,引發眾怒,國子監學生甚至聯合上京寒門學子一起發起請願活動,長跪大理寺門前,要求懲治兇手。夏柏陽那時恰好也在監中讀書,自然也參加了請願,可惜數百名學生冒著大雨整整跪了三日三夜,都沒能替死去的老農一家討迴公道,而侵占良田的世家隻是推出了一個無足輕重的管事當替死鬼,連麵都沒露,被奪走的田畝,自然也無人問津。反倒是所有參與請願的學生,在那一屆科考之後,都被打發到偏遠之地為官,永遠失去了在上京大展宏圖的機會。
這場風波皆因那篇《論世家十罪疏》而起,事發後,諸世家大怒,也曾試圖捉拿操筆之人,可惜文章流傳太廣,幾乎到了在學子間口口相傳、爭相傳抄的地步,隻靠筆跡,根本無從辨認真正作者,最後不了了之。
夏柏陽也曾徹夜拜讀那篇諫文,甚至因文章太精彩精闢,讀得太興奮而徹夜不眠。
隻是——
那樣一篇用語犀利,簡直就是指著世家鼻子罵的文章,怎麽可能是一向性格溫吞的好友甘寧所寫?!
夏柏陽不得不替好友辯白:「傳言那篇諫文的作者,是一名叫青棠的落魄書生,此人行蹤不定,精神癲狂,隻因途徑上京,親眼目睹了老農一家吊死,才做此文章……大人,是不是弄錯了?」
衛瑾瑜淡靜眸光依舊落在甘寧身上。
道:「《論世家十罪疏》,年份久遠,無從查證。可這數年來你以青州知州名義寫的一封封諫書,總是有跡可循的。」
「夏大人,身為一州知州,你應該知道,越俎代庖,在呈往鳳閣的諫書中弄虛作假,該當何罪罷?」
夏柏陽神色一變,急道:「大人,其實此事——」
「其實此事,皆是下官膽大包天。」
甘寧突然開口,接過話茬,正色道:「大人,是下官不自量力,狂妄自大,自以為讀了幾本書,就能對青州發展指手畫腳,才寫了那些諫書,並懇請夏大人以知州的名義呈往鳳閣。夏大人念在下官與他是同儕的份上,不忍拒絕下官,才一時糊塗,任由下官胡作非為。請大人明鑑,治下官一人之罪便可,切勿責怪夏大人。」
「懷之,你……」
「大人不必多言了,時至今日,皆是下官咎由自取,下官甘願受欽差大人責罰。大人身為知州,應以青州百姓為重,萬不可因下官而徇私情,損毀官譽。」
甘寧平靜道。
衛瑾瑜看著二人沒說話。
堂內陷入寂靜,時間一分分流逝。
甘寧一派從容赴死的坦然,夏柏陽則心急如焚,如被火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