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和死對頭奉旨成婚後[重生] 作者:若蘭之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後道:「近來朝中多事,哀家聽聞,外頭正因文尚之子要擔任禮部尚書一職鬧得沸沸揚揚。」
「沒錯,還有人戳著兒的脊梁骨罵朕是昏君呢。」
「不過,兒也習慣了。」
天盛帝苦笑。
「文尚書是兒授業恩師,他特意入宮見朕,跪在兒麵前,求兒應了他此事,兒又豈忍心拂他麵子。當年兒初等帝位,百官欺兒年幼,都是文尚書和長姐擋在兒麵前,替兒挽迴顏麵。」
「再說,這事兒說了也不算。」
天盛帝以前是個文弱太子,現在是個文弱君王,此刻,麵上竟流露出些許伶仃可憐之色。
說到此,朝太後道:「如今,兒也隻能到母後這裏找尋些安慰了。」
太後麵上本淡淡,聽了這話,笑道:「可惜哀家也是個不中用的,半截身子都要入土的人了,也幫不了陛下什麽。」
「若哀家沒記錯,這文尚擔任禮部尚書,有整十年了吧。」
天盛帝說是。
太後目光凝在一根燈燭焰心上。
「監國長公主棺木已經封死,聖上下旨,要以攝政王規製下葬長公主,便是太後您,也不能違背禮製,私自打開棺木,驚擾長公主亡魂。」
「太後,請退下!」
「太後若執意擾亂靈堂,休怪老臣不客氣了!」
「來人,太後哀痛過度,神智顛倒,舉止瘋狂,還不將太後請下看太醫去!」
顛倒混亂的場麵與記憶,隔著十年光陰擊入腦海。
太後心口疼了下,道:「哀家舊疾未愈,明日祭典就不過去了,陛下便替哀家向先祖們敬一炷香吧。」
「兒明白,快到長姐忌辰了,母後心裏定然傷懷。」
「母後放心,明日祭典,兒會照辦的。」
見太後體力不支,天盛帝也不敢久留,起身,吩咐宮人好生照料太後,便告退離開。
等天盛帝離開,穗禾方扶著太後到床上坐了,嘆道:「一提起文尚,太後是又想起來當年的事了吧。」
太後渾濁目中竟流出幾滴淚,道:「哀家隻是突然想到,哀家的囡囡,竟已離開哀家整整十年了,十年生死兩茫茫,哀家心裏難過啊。」
「家主,這禮部尚書之位,當真要便宜了文懷良那小子?」
裴府,效忠裴氏的幕僚官員亦心有不甘望向坐在主位後的裴行簡。
七卿空缺,多少年才出一個,如果沒有文懷良,他們這些苦苦熬了很多年的官員尚有機會搏一搏。
見素來強勢的裴行簡撫須不語,另一人道:「聽聞衛氏那邊,原本也擬定了幾個官員想推上去,沒想到文尚一番遊走,那首輔還真同意讓文懷良上去了,這可真是奇也怪哉。」
裴行簡道:「實不相瞞,此事,我亦做不了主。」
「我家老太爺發話,讓裴氏退出競爭禮部尚書一事,具體因有,我也不是很理解。」
裴氏老太爺,既裴氏上一任家主,如今已經致仕在家休養。天盛元年四位閣臣,兩位世家宰執,一個是文尚,另一個就是這位裴氏老太爺。
眾官員都露出意外色。
「老太爺不是一直在京郊莊子裏養病麽,怎麽,為了此事還特意迴來上京一趟?」
裴行簡頷首。
「不錯。諸位也知道,自從致仕之後,家父已經很少管朝中之事,這迴既然專門下達這樣一條指令,想來自有家父道理。」
「家父說,上京諸世家同氣連枝,讓文懷良繼任尚書位,對世家而已,並無壞處。家父與那文尚同年入閣,共事長達八載,想來自有些深厚情誼在。如今文氏式微,家父大約也有幫著扶一把的意思。」
話說到這個份上,官員們自然已經明白其中關節,出身寒門的越發體會到什麽叫士庶之別猶如天隔,出身世家的則寬解道:「聽聞貴妃娘娘馬上又要為陛下誕下麟兒,區區一個禮部尚書,倒也不必那般介懷了。」
眾人紛紛朝裴行簡道喜。
畢竟中宮皇後衛氏多年無所出,而裴貴妃自從生下趙王蕭楚玨後,又即將為聖上誕下血脈,已有傳言說裴貴妃腹中是個男胎,於裴氏而已,自然是大喜事。
**
轉眼到了地神祭。
雖然關於文懷良要代替其父文尚主持祭典的消息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可當文懷良真的一身三品侍郎服出現在祭台上的時候,下方一眾官員仍免不了議論紛紛。
「這文尚書為了給這個兒子鋪路,還真是煞費苦心啊。」
「誰說不是,大淵一年統共有四迴祭典,這種露臉又邀功的機會,可不是時時都有,這老天爺,也真是眷顧文氏。」
畢竟祭典這種東西,一應禮製流程都是定下的,便是找個木偶傀儡上去,也出不了什麽差池。
文懷良雖然名聲不好,可到底世家子弟出身,長得也算相貌堂堂,如今一身緋色官袍站在台上,當真有幾分名士風範。
「文尚書,恭喜恭喜,令郎頗有老尚書年輕時的風采啊。」
文尚一身三品尚書服站在階下,各種恭維恭賀的聲音也接連而至。
畢竟事情已成定局,文懷良年紀輕輕的,隻要不犯大錯,有文尚在後麵撐著,這尚書位能坐很久,文氏顯然是要在上京占據一席之地的。就算心裏有意見,誰也不會傻到這種時候與文氏交惡。
「沒錯,還有人戳著兒的脊梁骨罵朕是昏君呢。」
「不過,兒也習慣了。」
天盛帝苦笑。
「文尚書是兒授業恩師,他特意入宮見朕,跪在兒麵前,求兒應了他此事,兒又豈忍心拂他麵子。當年兒初等帝位,百官欺兒年幼,都是文尚書和長姐擋在兒麵前,替兒挽迴顏麵。」
「再說,這事兒說了也不算。」
天盛帝以前是個文弱太子,現在是個文弱君王,此刻,麵上竟流露出些許伶仃可憐之色。
說到此,朝太後道:「如今,兒也隻能到母後這裏找尋些安慰了。」
太後麵上本淡淡,聽了這話,笑道:「可惜哀家也是個不中用的,半截身子都要入土的人了,也幫不了陛下什麽。」
「若哀家沒記錯,這文尚擔任禮部尚書,有整十年了吧。」
天盛帝說是。
太後目光凝在一根燈燭焰心上。
「監國長公主棺木已經封死,聖上下旨,要以攝政王規製下葬長公主,便是太後您,也不能違背禮製,私自打開棺木,驚擾長公主亡魂。」
「太後,請退下!」
「太後若執意擾亂靈堂,休怪老臣不客氣了!」
「來人,太後哀痛過度,神智顛倒,舉止瘋狂,還不將太後請下看太醫去!」
顛倒混亂的場麵與記憶,隔著十年光陰擊入腦海。
太後心口疼了下,道:「哀家舊疾未愈,明日祭典就不過去了,陛下便替哀家向先祖們敬一炷香吧。」
「兒明白,快到長姐忌辰了,母後心裏定然傷懷。」
「母後放心,明日祭典,兒會照辦的。」
見太後體力不支,天盛帝也不敢久留,起身,吩咐宮人好生照料太後,便告退離開。
等天盛帝離開,穗禾方扶著太後到床上坐了,嘆道:「一提起文尚,太後是又想起來當年的事了吧。」
太後渾濁目中竟流出幾滴淚,道:「哀家隻是突然想到,哀家的囡囡,竟已離開哀家整整十年了,十年生死兩茫茫,哀家心裏難過啊。」
「家主,這禮部尚書之位,當真要便宜了文懷良那小子?」
裴府,效忠裴氏的幕僚官員亦心有不甘望向坐在主位後的裴行簡。
七卿空缺,多少年才出一個,如果沒有文懷良,他們這些苦苦熬了很多年的官員尚有機會搏一搏。
見素來強勢的裴行簡撫須不語,另一人道:「聽聞衛氏那邊,原本也擬定了幾個官員想推上去,沒想到文尚一番遊走,那首輔還真同意讓文懷良上去了,這可真是奇也怪哉。」
裴行簡道:「實不相瞞,此事,我亦做不了主。」
「我家老太爺發話,讓裴氏退出競爭禮部尚書一事,具體因有,我也不是很理解。」
裴氏老太爺,既裴氏上一任家主,如今已經致仕在家休養。天盛元年四位閣臣,兩位世家宰執,一個是文尚,另一個就是這位裴氏老太爺。
眾官員都露出意外色。
「老太爺不是一直在京郊莊子裏養病麽,怎麽,為了此事還特意迴來上京一趟?」
裴行簡頷首。
「不錯。諸位也知道,自從致仕之後,家父已經很少管朝中之事,這迴既然專門下達這樣一條指令,想來自有家父道理。」
「家父說,上京諸世家同氣連枝,讓文懷良繼任尚書位,對世家而已,並無壞處。家父與那文尚同年入閣,共事長達八載,想來自有些深厚情誼在。如今文氏式微,家父大約也有幫著扶一把的意思。」
話說到這個份上,官員們自然已經明白其中關節,出身寒門的越發體會到什麽叫士庶之別猶如天隔,出身世家的則寬解道:「聽聞貴妃娘娘馬上又要為陛下誕下麟兒,區區一個禮部尚書,倒也不必那般介懷了。」
眾人紛紛朝裴行簡道喜。
畢竟中宮皇後衛氏多年無所出,而裴貴妃自從生下趙王蕭楚玨後,又即將為聖上誕下血脈,已有傳言說裴貴妃腹中是個男胎,於裴氏而已,自然是大喜事。
**
轉眼到了地神祭。
雖然關於文懷良要代替其父文尚主持祭典的消息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可當文懷良真的一身三品侍郎服出現在祭台上的時候,下方一眾官員仍免不了議論紛紛。
「這文尚書為了給這個兒子鋪路,還真是煞費苦心啊。」
「誰說不是,大淵一年統共有四迴祭典,這種露臉又邀功的機會,可不是時時都有,這老天爺,也真是眷顧文氏。」
畢竟祭典這種東西,一應禮製流程都是定下的,便是找個木偶傀儡上去,也出不了什麽差池。
文懷良雖然名聲不好,可到底世家子弟出身,長得也算相貌堂堂,如今一身緋色官袍站在台上,當真有幾分名士風範。
「文尚書,恭喜恭喜,令郎頗有老尚書年輕時的風采啊。」
文尚一身三品尚書服站在階下,各種恭維恭賀的聲音也接連而至。
畢竟事情已成定局,文懷良年紀輕輕的,隻要不犯大錯,有文尚在後麵撐著,這尚書位能坐很久,文氏顯然是要在上京占據一席之地的。就算心裏有意見,誰也不會傻到這種時候與文氏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