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生前說的話在他腦海中迴蕩,或許妻子在的時候他沒法違背妻子的意願,但是妻子走了。看著眼前尚且年幼懵懂的兒子,張啟辰暗自下定決心要把他培養成精英。
首先得讓他好好學習,有知識才能實現更遠大的抱負,光是在學校,優異的成績也會為他帶來不少好處。總之就算完全不說其他方麵,他的學習成績一定要優秀。
於是他在忙碌之中總會抽空提問張知疑在學校一天都學了什麽,碰到了什麽事。等他會寫字了就拿本子讓他自己記下來,學習和生活分開記。等從小學升上初中之後,他還會幫張知疑請一對一的家教來家裏上課,讓他不留下任何一個漏洞。
這孩子的成績自從初中起就沒讓他操過什麽心,也總是保持在年段前三。直到高考,他們都以為張知疑可以穩定進全國最好的大學,畢竟他的心態和實力都有目共睹,出錯的可能性太小了。
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
高考前一天,張知疑莫名其妙發起了高燒。張啟辰帶著他去打針吊水,盡量減少發燒帶來的影響。他不記得那天他是怎麽在焦灼的狀態下安排好一切的,隻記得張知疑緊緊抓著他的手,含著眼淚說自己不想復讀。
他答應了,甚至在內心深處責怪自己對張知疑一直以來的嚴格要求,或許妻子說的是對的,隻要孩子健康幸福,一切都好。
高考的分數排名出來了,張啟辰直到現在也不知道張知疑當年到底考得怎麽樣,隻知道他被一誌願錄取了。
那是離家很近的國內知名重點大學,實際上也隻是比最好的大學差一點而已。張知疑按他的期望讀了經濟學,依舊在他麵前沒有什麽情緒波動,仿佛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其次得讓他有能力,有效溝通、解決問題、穩定情緒、批判創造的能力。
這似乎用不著張啟辰親自來教,年幼的張知疑就已經可以帶著一群同齡的小孩把幼兒園攪得天翻地覆了。
園長打電話讓他把小孩領迴去,原因是張知疑挑食,教唆其他小朋友一起不吃飯來抗議,理由是什麽“吃了他們接著做,我們還是會收到這種菜;不吃的話要麽抗議成功就可以永遠不吃這道菜,要麽直接迴家可以吃家裏更多的好吃的”。
以及在學校裏也是上課時間不上課跑出去玩,之前被他攛掇過的同學也跟著一起去玩,最後識字課變成體育課。
明明張啟辰問起來的時候,張知疑還能答得頭頭是道,似乎每天都在認真學習。實際上啥都沒學光去享受童年了。
在張啟辰勒令下張知疑勉強夾著尾巴做人。因為他說如果張知疑再繼續這樣,他就要讓他在家裏也沒有“好吃的”。
盡管後來保姆的事,讓他知道有段時間張知疑在學校和家裏都沒有愛吃的。
張知疑慢慢又成為了老師眼裏的乖寶寶,但是還是會突然消失一兩節課,不過老師們都默契地不追究,也不去找他去了哪裏,反正他累了自己會跑迴來休息。
張知疑意外得早熟,在張啟辰思念亡妻的時候會主動抱著他安慰他,在張聞忻因為誌願被改而消沉的時候會偷偷給她寫小紙條,上麵全是不知道他從哪抄的勵誌語錄,處理事情總是一副小大人的樣子,麵對矛盾衝突不迴避也不暴力應對,總是鎮定地和對方以平和的態度討論問題所在。
從小學到高中都在當班長,大多數時候是被選舉上位的,大家都能感受到他身上仿佛與生俱來的領導氣質,但並不讓人覺得強硬難受,而是平易近人的溫和親切。不止是他身邊的人喜歡他,不認識的人也會由衷為他得到的成績感到高興。
想來這麽多年,隻有高考那次張知疑的情緒極度不穩定。
張啟辰覺得好笑,自己對兒子的要求,似乎並不需要刻意引導。他會成為這樣的人,是因為他天生如此。
最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張啟辰希望張知疑可以結交優秀的朋友,一心向善,共同進步,不要誤入歧途。
他果然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期望,壓根就沒有交什麽朋友。
班長當久了,張知疑對所有人幾乎平等一致,在男生堆裏混得開玩得好,在女生群裏保持禮貌尊重。就是這樣,張知疑其實沒有相當要好的朋友,從沒跟張啟辰主動提過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把朋友帶迴家一起玩。
不過他顯然屬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型,談了個戀愛把自己的教授拐迴家了。
比起張知疑,文意先則出名得多。
張啟辰對於他的優秀記憶猶新,他比張知疑更孤僻不合群,生性寡言少語,很晚才學會說話,但從後來的結果來看應該是早就會了但懶得說。諸如一歲讀詩經三歲看史記之類的神童事跡放在他身上也一點不誇張,文家老爺子最愛的孩子就是他,人人都說文家出了個文曲星。上學時候更是門門功課滿分,連跳了兩級之後文意先自己不想跳了,站在那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
無論他做什麽事似乎都能做到最好,讓張啟辰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他們幾個過年聚在一塊打麻將,文意先在旁邊寫作業,看了一場就明白了規則,剩下十分鍾記了一下牌型,上來幫他爸代打,上來就沒輸過。
出眾的皮囊和超高的智商讓他免受特立獨行會遭遇的非議,人們隻會說他是高嶺之花,遺世獨立。
首先得讓他好好學習,有知識才能實現更遠大的抱負,光是在學校,優異的成績也會為他帶來不少好處。總之就算完全不說其他方麵,他的學習成績一定要優秀。
於是他在忙碌之中總會抽空提問張知疑在學校一天都學了什麽,碰到了什麽事。等他會寫字了就拿本子讓他自己記下來,學習和生活分開記。等從小學升上初中之後,他還會幫張知疑請一對一的家教來家裏上課,讓他不留下任何一個漏洞。
這孩子的成績自從初中起就沒讓他操過什麽心,也總是保持在年段前三。直到高考,他們都以為張知疑可以穩定進全國最好的大學,畢竟他的心態和實力都有目共睹,出錯的可能性太小了。
可是意外還是發生了。
高考前一天,張知疑莫名其妙發起了高燒。張啟辰帶著他去打針吊水,盡量減少發燒帶來的影響。他不記得那天他是怎麽在焦灼的狀態下安排好一切的,隻記得張知疑緊緊抓著他的手,含著眼淚說自己不想復讀。
他答應了,甚至在內心深處責怪自己對張知疑一直以來的嚴格要求,或許妻子說的是對的,隻要孩子健康幸福,一切都好。
高考的分數排名出來了,張啟辰直到現在也不知道張知疑當年到底考得怎麽樣,隻知道他被一誌願錄取了。
那是離家很近的國內知名重點大學,實際上也隻是比最好的大學差一點而已。張知疑按他的期望讀了經濟學,依舊在他麵前沒有什麽情緒波動,仿佛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
其次得讓他有能力,有效溝通、解決問題、穩定情緒、批判創造的能力。
這似乎用不著張啟辰親自來教,年幼的張知疑就已經可以帶著一群同齡的小孩把幼兒園攪得天翻地覆了。
園長打電話讓他把小孩領迴去,原因是張知疑挑食,教唆其他小朋友一起不吃飯來抗議,理由是什麽“吃了他們接著做,我們還是會收到這種菜;不吃的話要麽抗議成功就可以永遠不吃這道菜,要麽直接迴家可以吃家裏更多的好吃的”。
以及在學校裏也是上課時間不上課跑出去玩,之前被他攛掇過的同學也跟著一起去玩,最後識字課變成體育課。
明明張啟辰問起來的時候,張知疑還能答得頭頭是道,似乎每天都在認真學習。實際上啥都沒學光去享受童年了。
在張啟辰勒令下張知疑勉強夾著尾巴做人。因為他說如果張知疑再繼續這樣,他就要讓他在家裏也沒有“好吃的”。
盡管後來保姆的事,讓他知道有段時間張知疑在學校和家裏都沒有愛吃的。
張知疑慢慢又成為了老師眼裏的乖寶寶,但是還是會突然消失一兩節課,不過老師們都默契地不追究,也不去找他去了哪裏,反正他累了自己會跑迴來休息。
張知疑意外得早熟,在張啟辰思念亡妻的時候會主動抱著他安慰他,在張聞忻因為誌願被改而消沉的時候會偷偷給她寫小紙條,上麵全是不知道他從哪抄的勵誌語錄,處理事情總是一副小大人的樣子,麵對矛盾衝突不迴避也不暴力應對,總是鎮定地和對方以平和的態度討論問題所在。
從小學到高中都在當班長,大多數時候是被選舉上位的,大家都能感受到他身上仿佛與生俱來的領導氣質,但並不讓人覺得強硬難受,而是平易近人的溫和親切。不止是他身邊的人喜歡他,不認識的人也會由衷為他得到的成績感到高興。
想來這麽多年,隻有高考那次張知疑的情緒極度不穩定。
張啟辰覺得好笑,自己對兒子的要求,似乎並不需要刻意引導。他會成為這樣的人,是因為他天生如此。
最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張啟辰希望張知疑可以結交優秀的朋友,一心向善,共同進步,不要誤入歧途。
他果然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期望,壓根就沒有交什麽朋友。
班長當久了,張知疑對所有人幾乎平等一致,在男生堆裏混得開玩得好,在女生群裏保持禮貌尊重。就是這樣,張知疑其實沒有相當要好的朋友,從沒跟張啟辰主動提過任何一個人,也沒有把朋友帶迴家一起玩。
不過他顯然屬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型,談了個戀愛把自己的教授拐迴家了。
比起張知疑,文意先則出名得多。
張啟辰對於他的優秀記憶猶新,他比張知疑更孤僻不合群,生性寡言少語,很晚才學會說話,但從後來的結果來看應該是早就會了但懶得說。諸如一歲讀詩經三歲看史記之類的神童事跡放在他身上也一點不誇張,文家老爺子最愛的孩子就是他,人人都說文家出了個文曲星。上學時候更是門門功課滿分,連跳了兩級之後文意先自己不想跳了,站在那就和其他人格格不入。
無論他做什麽事似乎都能做到最好,讓張啟辰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他們幾個過年聚在一塊打麻將,文意先在旁邊寫作業,看了一場就明白了規則,剩下十分鍾記了一下牌型,上來幫他爸代打,上來就沒輸過。
出眾的皮囊和超高的智商讓他免受特立獨行會遭遇的非議,人們隻會說他是高嶺之花,遺世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