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國家穩定、民生逐步改善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天象異變打破了京城的寧靜。星象突然變化,夜空中一顆拖著長尾的彗星劃過,引起了廣泛關注。民間謠傳此異象預示災禍,朝中一些年長官員也認定這是上天的警示,勸新君暫停改革、祭天以平息天怒。


    新君意識到,此事若不妥善處理,不僅會動搖百姓對朝廷的信任,甚至可能為反對改革的勢力提供借口。他決定召集眾臣,共同探討此事,期望以合理解釋化解民間恐慌。


    蘇晚的冷靜判斷


    在朝會上,蘇晚首先發言,提出不同於祭天的見解。她認為,星象的變化多半與自然規律有關,而非災禍的預兆。她建議朝廷由天文學家對此事進行研究,借此安定民心。她還提議成立一處專門的天象觀測機構,以便在未來出現類似情況時,能用科學解釋而非迷信來迴應百姓。


    新君對蘇晚的建議深感讚同,立即下令建立一座“觀星台”,由朝廷直接支持,用於研究天象並提供解釋。同時,他命令天文學家迅速研究此次彗星現象的成因,以平息民間的疑慮。


    觀星台的籌備與建設


    蘇晚親自參與了觀星台的規劃,精心挑選了一批精通天文的學者負責此事,並撥款修建觀測台和配備觀測儀器。觀星台選址在京城高處,不僅便於觀察星象,還能成為皇家書院的學術分支,供學子們學習天文知識。


    在觀星台成立初期,許多百姓和學者慕名而來,京城中人們對天文學的興趣逐漸增加。蘇晚為觀星台配備了從各地收集的珍貴天文學典籍,還引入了一些國外的天文觀測方法,逐步打造出一個係統的天文研究中心。


    天文學家的發現


    經過幾日的觀測,觀星台的天文學家們發現,彗星拖尾是由於地球與彗星軌道偶然相交所致,屬於天文周期現象,數十年才會發生一次,並不會對人類生活帶來實質影響。他們還指出,這一現象早在一些古籍中有所記載,曆代皆未因此出現大災。


    蘇晚將這一科學解釋呈交新君,建議將此信息通報百姓,消除誤解。新君批準了這一建議,下令在京城張貼布告,公開說明天象異變的成因,並安撫百姓的恐慌情緒。


    民間的反應


    布告張貼後,百姓們紛紛駐足閱讀,不少人了解了星象變化的自然原因,逐漸打消了恐慌,意識到並無災禍降臨。許多年輕人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渴望前往觀星台學習。觀星台由此逐漸成為學術的象征,百姓們不再視天象異變為不祥,而是看作大自然的奇觀。


    一位老者看完布告後感慨道:“原來是自然現象,這可讓人安心多了。朝廷果真為我們考慮,不但幫我們解惑,還帶來了這等新奇的學問。”周圍的百姓紛紛點頭稱是,對朝廷的科學解釋表示信任。


    皇家書院的分支:觀星台


    在觀星台穩定運行後,新君宣布將觀星台正式並入皇家書院,作為天文學研究和教學的中心。他希望借此讓天文學的知識傳播得更為廣泛,使未來的人們能夠理解並尊重自然,減少迷信觀念帶來的恐慌。


    皇家書院內設立了天文學課程,吸引了眾多學子前來學習,他們在觀星台內係統學習星象知識、記錄氣候變化。書院的學子們紛紛表示,天文學不僅讓他們看到了自然的奧秘,也讓他們理解到朝廷對民生的關切。


    百姓的支持與認可


    觀星台的成立和彗星現象的科學解釋使百姓更加信任朝廷的舉措。大家認為朝廷不僅關心他們的生活,還在致力於引導他們理解自然,避免無謂的恐懼。皇家書院與觀星台的開放更讓許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有了學習天文學的機會。京城中開始流傳“有學問的朝廷才是真朝廷”的民謠,表達對朝廷的信賴與支持。


    百姓們紛紛在書院和觀星台外奉上錦旗和謝禮,感謝朝廷對他們的關注和關心。越來越多的村莊自發組織孩子們前往京城求學,希望他們未來也能為朝廷和百姓貢獻智慧。


    觀星台成立後,蘇晚與蕭澈站在書院門前,看著夜空中明亮的星辰,心中滿懷成就感。蘇晚輕聲說道:“每一步努力都是為了讓百姓不再懼怕自然,讓他們的生活更有保障。看到大家安心地生活,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繁花相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煞白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煞白白並收藏繁花相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