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鼓勵他和我真實地接觸,我按照工作的標準,向他介紹了預約的流程。我告知他可以打電話,或者到我的工作室進行當麵預約,當然郵件也可以。


    不過谘詢通常是需要見麵的,如果在別的城市不方便,也可以考慮遠程視頻。


    谘詢前要收取資費,並且要事先簽訂保密協議,以及收集個人資料,包括身份證信息,緊急聯繫人的方式等。這是行業的普遍規範,主要是出於對雙方的負責,這些信息我會妥善保存,並絕對保密。


    如果發生緊急或者意外的事件,我也能夠及時地聯繫家人,或者報警處理。


    既然和他建立了聯繫,那我對他的生活和安全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這封郵件迴復給他以後,沒有再立刻收到他的迴覆。


    我也就關上電腦,離開了工作室。


    接下來的幾天,我照常工作,沒有格外地在意這件事。


    郵件係統也沒有新信息的提醒。


    就在我覺得他應該已經放棄了的時候,他的消息又出現了。


    「谘詢不可以用郵件嗎?」又是僅僅一句話,還是一句讓人有點為難的話。


    用郵件谘詢?


    乍一看,的確會覺得不可行。


    這怎麽能算谘詢,如何計算時間,如何互動,又如何收集信息呢?甚至在一些傳統的精神分析學派的谘詢師看來,隻要不是麵對麵的谘詢,都不能算是心理谘詢。


    然而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展,更多的谘詢師會認為,心理谘詢也需要與時俱進,用更加便捷的方式為來訪者服務。所以在網際網路興起的時代,遠程視頻、語音谘詢也普遍可見。


    我的觀點傾向於後者。


    畢竟谘詢最終的受益者是來訪者,應該在最大的自由度內,由來訪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這樣也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來服務不同地區的人群。


    不過,這需要在事前對來訪者進行提醒。通常而言,麵對麵可以更加直接地接觸彼此,感受彼此的存在和情緒,更有利於關係的深入和互動,谘詢師也能準確地進行觀察。


    盡管如此,在某些情況下,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進行麵對麵谘詢。


    比如,像現在的情況。


    這種情況的確特殊,一般來說,來訪者為了能夠更多地接觸到谘詢師,會選擇當麵談話或者視頻,至少是語音。


    執業這幾年,倒也不是沒有見過類似的情況。


    這是一種反向的需求。


    比如,他 她正是因為在與人接觸上有困難,才來求助,可以說這正是他的問題所在。


    又或許他 她對於自己想要求助的問題,感到過於羞恥。


    所以會有一部分人要求隻用文字溝通。


    但是郵件的請求,還是第一次。這不禁讓我猜測,他不僅是不願接觸,而且幾乎要藏起來。


    那郵件究竟可不可以呢?


    這能不能算心理谘詢呢,行業裏能否這樣操作呢?


    據我所知,還真有人是這麽做的。


    在後現代的心理谘詢流派中有一個流派稱為敘事治療,這個流派的創始人之一麥克·懷特,就有和來訪者通信的習慣,後來有人將電子郵件進行的敘事治療發展成一種新的心理治療模式,稱為「e療(therapy-e-mail)」。


    在這種模式的治療中,谘詢師和來訪者通過郵件交流,在郵件中需要來訪者填寫固定模板的表格,以固定的提問方式推進了解和治療。


    我不確定那種固定的程式是否適合我的這位來訪者,我對他還不夠了解。不過郵件溝通的方式是他本人提出來的,這就足以讓我考慮。在不違反行業規範的基礎上,我想一切可能幫助到對方的形式都值得嚐試。


    在與他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我可以慢慢了解何種交流最適合彼此。若合適,他也有受益,那麽這次幫助就有繼續下去的價值。


    我決定接受他的提議,但是暫不使用固定模板的提問方式,而是以他自己習慣的行文方式來交流。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留心收集他的信息,確定他的困擾所在,幫助他尋找原因和解決方法。


    確定好後,我迴復他我的決定。


    我仍然要先採集他的個人信息,同時在保密協議中更改個別條款,說明是郵件谘詢,且保證他發送給我的郵件內容我都會加密,最大限度地確保隱私安全。


    他需要在我每次迴覆郵件之前支付一筆費用。我們最好是定期通信,比如一周一次。


    如果他能同意這些,我們就可以正式地建立谘詢關係了。


    又過了幾天,我才再次收到他的迴覆。


    他同意了。


    這同意來之不易,經過了幾天時間。


    他告訴了我身份信息。


    江斌,男性,26歲,本科學歷。尚還年輕,但也不是剛入社會的年紀了。我距離電腦對麵的這個男人,又近了一些。雖然他的輪廓依舊模糊,好似藏在霧中。


    接下來的兩周,我對他的了解有所增進。


    我詢問他因何煩惱,他的家庭情況如何,工作如何。


    他給我的迴覆有所側重,有所選擇。


    對於家庭情況,他說得簡略,隻說父母健在,父親是一名會計,母親從事教師職業。


    他對於自己的工作也沒有太過詳細的介紹,隻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看不見的病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範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範黎並收藏看不見的病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