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寄生
吊車尾我,竟成了求生遊戲的大佬 作者:擂椒芝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知道,我就是感覺。這些猴子屍體大家盡量還是不要吃了吧,晚上把它們掛在茅草屋的四周可能會比較好一點。”
“如果實在是沒有其他食物,再吃也不遲。”
“說的有點道理,其實看到這猴子的屍體後,我就不是那麽很想吃了,就算烤一烤感覺也不是很有食欲。”
“我剛剛將猴子的屍體解剖開,裏麵根本就沒有內髒,而且猴子的身上幾乎全都是骨頭。”
“啊?”
“我給你們發照片。”
那名玩家一番話後,在頻道內分享了一張解剖完畢的猴子屍體照片。丫丫也隨之點擊查看。
照片中央,解剖開的猴子屍體一覽無遺,細看之下,可以發現這具屍體內部空空如也,不見任何內髒。
整個身軀幾乎找不到多少肉塊,隻見白森森的骨頭錯落有致,宛如一層皮膚緊貼著骨架。
這幕景象,讓人不禁想起一具僅剩皮包骨的骷髏,生理上產生的不適感油然而生。
“這......”
“會不會是你這隻猴子的內髒被其他猴子吃掉了呢?”
“不可能,我剛剛解剖了好幾具猴子的屍體,全都是這個樣子。”
“如果要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麽這些猴子屍體的附近還會有血呢?”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血跡可能不是猴子的?”
“別說了,越說我越覺得有些毛骨悚然,雞皮疙瘩都要起來了。”
“看你這麽說,我好像也注意到了地上的血跡。血跡都在地上,猴子身上根本沒有,就算有,也隻是沾染了一點。你們等著,我把猴子屍體都拿出來看看。”
“那我也拿出來看看。”
部分玩家正忙於查看自己背包中的猴子屍體,另外一些玩家,則顯得有些焦躁,他們在等待,希望那些玩家可以盡快公布結果。
但大多數玩家似乎對此並不關心,他們在遊戲頻道中暢所欲言,聊著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
丫丫在清理猴子屍體時,就已留意到這個細節,隻有少數猴子屍體上有血跡。
起初,她並沒有對此給予太多重視,但當她聽到其他玩家的討論,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些疑惑。
似乎,真的有什麽不尋常的地方。
在一番熱絡的聊天中,一名玩家忽然在遊戲頻道中提出了一個看似普通卻暗藏玄機的問題:“各位,今日收獲猴屍的情況如何?”
這個問題瞬間引起了其他玩家的興趣,因為在這個遊戲中,收集猴子屍體的數量直接關聯到玩家們未來的收益和地位。
提及自己的具體收獲,許多人選擇保持沉默,畢竟這涉及到自己的隱私和策略。
“看大家都不開口,我說說我的吧,我就撿到了30隻。”一名玩家打破沉默。
此言一出,立刻有玩家表示不滿:“你怎麽可能隻撿到30隻?”
“30隻已經不少了,難道你撿到了60隻?”
這番話看似質疑,實則試探,那位玩家瞬間感受到了壓力,心中暗悔自己為何多嘴。
陷入尷尬的境地,迴應也不是,不迴應也不是。
為了擺脫困境,他選擇了降低自己的收獲數量:“其實我也隻是撿到了50多隻,不算多,我以為大家的數量都差不多。”
其他玩家似乎也樂於跟隨,紛紛報出了自己的“真實”數字:“我也是50多隻。”
“我撿到了54隻。”
“我這裏是55隻。”
“我也55隻。”
“我稍微少一點,53隻。”
在這連綿不絕的數字背後,隻有少數玩家說的是實話。
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頻道中看到這些數量後,即便是沒有明說,玩家們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貓膩。
畢竟,真正的收獲肯定不會隻有50隻那麽少。
但大家都默契地選擇了沉默,不願意揭開這個偽裝的謊言。
大家都心照不宣,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我就撿到了十幾隻,因為當時我就撿了兩斤肉,一個方向半斤,晚上在床下躲過一劫,今天能撿到十幾隻我已經很滿足了。”
“看來大家撿到的數量其實都差不多,有野豬的玩家之間相差不大,沒有野豬的玩家則根據懸掛肉的多少而有所不同。但實際上,相差並不太大。”
就在這時,一位玩家突然提到之前那個檢查猴子屍體的玩家,其他玩家也好奇地想看看他的結果。
“剛剛查看猴子屍體的兄弟呢?看的怎麽樣了?”
“我的收獲的猴子屍體並不多,我剛剛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遍。我清楚地記得,撿到的猴子屍體上沾染著明顯的血跡,但是現在,猴子屍體上卻一點血跡都沒有,隻有一些濕漉漉、黏黏的東西。”
“我查看完畢了。情況和上麵那位小姐姐描述的一樣,猴子屍體上的血跡全都消失了。而且,猴子屍體上之前沾染的血跡,現在都變成了濕漉漉的黏液。這讓我想到了一種可能......”
“想到什麽了?”
“這些猴子身體裏的東西,並不是血液,而是一些寄生物。這些寄生物在猴子屍體裏控製著猴子的行動,一旦它們離開猴子屍體,就會變成紅色,類似於血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血跡就變成了濕漉漉的黏液。”
“啊?”
“這......”
“我們是在求生遊戲?還是在探索科學?我怎麽越來越搞不懂了?”
“我......我剛剛出去看了一下,之前地上、野草上的血跡全都不見了,真的不見了!”
“跟他們說的一樣,血跡不見了之後,就變成了透明的黏液,我觀察了很久,沒見那些黏液動,估計這些東西是死了吧?是吧?”
“是吧?”
“是誰吧?誰知道呀!”
“我......我現在隻想問一個問題,如果這些是寄生蟲的話,那它們會寄存在人的身上嗎?”
“我估計應該不會吧?”
“我可能知道了,我分析一下,大家就當聽個樂嗬。”
“行,你說。”
“如果實在是沒有其他食物,再吃也不遲。”
“說的有點道理,其實看到這猴子的屍體後,我就不是那麽很想吃了,就算烤一烤感覺也不是很有食欲。”
“我剛剛將猴子的屍體解剖開,裏麵根本就沒有內髒,而且猴子的身上幾乎全都是骨頭。”
“啊?”
“我給你們發照片。”
那名玩家一番話後,在頻道內分享了一張解剖完畢的猴子屍體照片。丫丫也隨之點擊查看。
照片中央,解剖開的猴子屍體一覽無遺,細看之下,可以發現這具屍體內部空空如也,不見任何內髒。
整個身軀幾乎找不到多少肉塊,隻見白森森的骨頭錯落有致,宛如一層皮膚緊貼著骨架。
這幕景象,讓人不禁想起一具僅剩皮包骨的骷髏,生理上產生的不適感油然而生。
“這......”
“會不會是你這隻猴子的內髒被其他猴子吃掉了呢?”
“不可能,我剛剛解剖了好幾具猴子的屍體,全都是這個樣子。”
“如果要是這樣的話,那為什麽這些猴子屍體的附近還會有血呢?”
“你們有沒有想過,這些血跡可能不是猴子的?”
“別說了,越說我越覺得有些毛骨悚然,雞皮疙瘩都要起來了。”
“看你這麽說,我好像也注意到了地上的血跡。血跡都在地上,猴子身上根本沒有,就算有,也隻是沾染了一點。你們等著,我把猴子屍體都拿出來看看。”
“那我也拿出來看看。”
部分玩家正忙於查看自己背包中的猴子屍體,另外一些玩家,則顯得有些焦躁,他們在等待,希望那些玩家可以盡快公布結果。
但大多數玩家似乎對此並不關心,他們在遊戲頻道中暢所欲言,聊著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
丫丫在清理猴子屍體時,就已留意到這個細節,隻有少數猴子屍體上有血跡。
起初,她並沒有對此給予太多重視,但當她聽到其他玩家的討論,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些疑惑。
似乎,真的有什麽不尋常的地方。
在一番熱絡的聊天中,一名玩家忽然在遊戲頻道中提出了一個看似普通卻暗藏玄機的問題:“各位,今日收獲猴屍的情況如何?”
這個問題瞬間引起了其他玩家的興趣,因為在這個遊戲中,收集猴子屍體的數量直接關聯到玩家們未來的收益和地位。
提及自己的具體收獲,許多人選擇保持沉默,畢竟這涉及到自己的隱私和策略。
“看大家都不開口,我說說我的吧,我就撿到了30隻。”一名玩家打破沉默。
此言一出,立刻有玩家表示不滿:“你怎麽可能隻撿到30隻?”
“30隻已經不少了,難道你撿到了60隻?”
這番話看似質疑,實則試探,那位玩家瞬間感受到了壓力,心中暗悔自己為何多嘴。
陷入尷尬的境地,迴應也不是,不迴應也不是。
為了擺脫困境,他選擇了降低自己的收獲數量:“其實我也隻是撿到了50多隻,不算多,我以為大家的數量都差不多。”
其他玩家似乎也樂於跟隨,紛紛報出了自己的“真實”數字:“我也是50多隻。”
“我撿到了54隻。”
“我這裏是55隻。”
“我也55隻。”
“我稍微少一點,53隻。”
在這連綿不絕的數字背後,隻有少數玩家說的是實話。
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頻道中看到這些數量後,即便是沒有明說,玩家們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貓膩。
畢竟,真正的收獲肯定不會隻有50隻那麽少。
但大家都默契地選擇了沉默,不願意揭開這個偽裝的謊言。
大家都心照不宣,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
“我就撿到了十幾隻,因為當時我就撿了兩斤肉,一個方向半斤,晚上在床下躲過一劫,今天能撿到十幾隻我已經很滿足了。”
“看來大家撿到的數量其實都差不多,有野豬的玩家之間相差不大,沒有野豬的玩家則根據懸掛肉的多少而有所不同。但實際上,相差並不太大。”
就在這時,一位玩家突然提到之前那個檢查猴子屍體的玩家,其他玩家也好奇地想看看他的結果。
“剛剛查看猴子屍體的兄弟呢?看的怎麽樣了?”
“我的收獲的猴子屍體並不多,我剛剛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遍。我清楚地記得,撿到的猴子屍體上沾染著明顯的血跡,但是現在,猴子屍體上卻一點血跡都沒有,隻有一些濕漉漉、黏黏的東西。”
“我查看完畢了。情況和上麵那位小姐姐描述的一樣,猴子屍體上的血跡全都消失了。而且,猴子屍體上之前沾染的血跡,現在都變成了濕漉漉的黏液。這讓我想到了一種可能......”
“想到什麽了?”
“這些猴子身體裏的東西,並不是血液,而是一些寄生物。這些寄生物在猴子屍體裏控製著猴子的行動,一旦它們離開猴子屍體,就會變成紅色,類似於血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血跡就變成了濕漉漉的黏液。”
“啊?”
“這......”
“我們是在求生遊戲?還是在探索科學?我怎麽越來越搞不懂了?”
“我......我剛剛出去看了一下,之前地上、野草上的血跡全都不見了,真的不見了!”
“跟他們說的一樣,血跡不見了之後,就變成了透明的黏液,我觀察了很久,沒見那些黏液動,估計這些東西是死了吧?是吧?”
“是吧?”
“是誰吧?誰知道呀!”
“我......我現在隻想問一個問題,如果這些是寄生蟲的話,那它們會寄存在人的身上嗎?”
“我估計應該不會吧?”
“我可能知道了,我分析一下,大家就當聽個樂嗬。”
“行,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