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後,是皇帝為母親的上的尊號,太後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戰國時期。
皇帝以庶子繼位的,則以生母為皇太後,如果嫡母也在,則並為皇太後,且嫡母皇太後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後之上;但是生母身份過於低微的,不能稱太後,最多隻能被尊為皇太妃,但以後卻可以扶正為皇太後。
*皇帝以旁支入繼的,以繼母(先帝皇後)為皇太後,且須認繼母為嫡母,而生母依然維持原來的地位,並不會因此而封為太後。
*繼位皇帝與先帝同輩、甚至是先帝的長輩的,則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親依然不會封為太後,如光緒帝的母親,至於前朝皇後則由繼任皇帝恭上徽號,如明朝的懿安皇後和清朝的嘉順皇後。
*在北魏時期,為了防止外戚幹政,實施“母死子貴”製度,後宮女性隻要生下的皇子被封為太子,一律被賜死,不論是宮女、嬪妃,甚至是皇後。但幼齡太子然然需要旁人的嗬護,因而出現所謂的保太後(或褓太後),即在新帝登基之後,以新帝之保姆為太後。不過母死子貴的製度太過殘忍,造成後宮嬪妃人人自危,沒有嬪妃願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後不再被嚴格實施。北魏宮廷中有三種皇太後:1皇帝生母;2皇帝之保姆——稱“保太後”;3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後。
在漢朝,皇太後及其家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稱為外戚政治。尤其是東漢一朝,在中晚期因皇帝多幼年即位,其生母得以執掌朝政,使的東漢一朝竟先後有六位皇太後臨朝稱製。
同時,在中國有許多皇太後掌握著足以和皇帝匹敵的權力。通常對於掌權的皇太後們,正麵評價都不是很高,但也不乏有賢明高節的皇太後。
皇後簡稱為後,是世界曆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後”與“後”,古已有之。“後”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啟就稱作夏啟後,後引申指“君主的妻妾”,這是一個位份、稱謂,而不僅僅是”皇帝後麵的女人“。因為漢字被簡化的原因,我們習慣將”後“與”後“兩字均合並為”後“,取其”後麵“的意思。這是誤解。在以前王朝運作中,外事五權,內事五枚。五枚均為”後“所執掌。
根據荀子的觀點,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齊”的諧音“妻”,隻能叫“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製度。較完備的後妃製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
目前唯一仍有皇後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現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後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隻稱為“王後”。
皇後,皇帝的正妻。《史記·孝文本紀》:“三月,有司請立皇後。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漢蔡邕《獨斷》卷下:“帝嫡妃曰皇後。”《宋史·仁宗紀二》:“﹝景祐元年﹞十一月己醜,冊立曹氏為皇後。”《隋唐演義》第六八迴:“太宗與皇後各自一案坐了,徐惠妃坐在皇後旁邊。”劉成禺《洪憲紀事詩》之一七九:“寄言來日聾皇後,勝卻徐妃半麵粧。”?
在甲骨文裏,“後”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上載: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各項箋曰:“後,君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後羿。
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製度。但較完備的後妃製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漢書·高帝紀下》:“尊王後曰皇後,太子曰皇太子。”還有《三國誌·魏書·後妃傳》中有:“太祖建國,始命王後,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
皇後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後帥六宮之人。”?
古代時中國的皇後被嬪妃、侍女等稱為娘娘(殿下)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現有多位皇後並立的現象。但其中隻有中宮才有真正後宮之主的權利,換言之少數民族的其他皇後實際等於妃嬪的意思,隻是叫法不同。
親王是中國爵位製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為親王妃。一些鄰國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誌·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南明時亦有外姓親王。
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皇子為親王。鄭樵《通誌.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晉朝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皇帝以庶子繼位的,則以生母為皇太後,如果嫡母也在,則並為皇太後,且嫡母皇太後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後之上;但是生母身份過於低微的,不能稱太後,最多隻能被尊為皇太妃,但以後卻可以扶正為皇太後。
*皇帝以旁支入繼的,以繼母(先帝皇後)為皇太後,且須認繼母為嫡母,而生母依然維持原來的地位,並不會因此而封為太後。
*繼位皇帝與先帝同輩、甚至是先帝的長輩的,則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親依然不會封為太後,如光緒帝的母親,至於前朝皇後則由繼任皇帝恭上徽號,如明朝的懿安皇後和清朝的嘉順皇後。
*在北魏時期,為了防止外戚幹政,實施“母死子貴”製度,後宮女性隻要生下的皇子被封為太子,一律被賜死,不論是宮女、嬪妃,甚至是皇後。但幼齡太子然然需要旁人的嗬護,因而出現所謂的保太後(或褓太後),即在新帝登基之後,以新帝之保姆為太後。不過母死子貴的製度太過殘忍,造成後宮嬪妃人人自危,沒有嬪妃願意生下皇子,因此在北魏中晚期以後不再被嚴格實施。北魏宮廷中有三種皇太後:1皇帝生母;2皇帝之保姆——稱“保太後”;3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後。
在漢朝,皇太後及其家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稱為外戚政治。尤其是東漢一朝,在中晚期因皇帝多幼年即位,其生母得以執掌朝政,使的東漢一朝竟先後有六位皇太後臨朝稱製。
同時,在中國有許多皇太後掌握著足以和皇帝匹敵的權力。通常對於掌權的皇太後們,正麵評價都不是很高,但也不乏有賢明高節的皇太後。
皇後簡稱為後,是世界曆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後”與“後”,古已有之。“後”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啟就稱作夏啟後,後引申指“君主的妻妾”,這是一個位份、稱謂,而不僅僅是”皇帝後麵的女人“。因為漢字被簡化的原因,我們習慣將”後“與”後“兩字均合並為”後“,取其”後麵“的意思。這是誤解。在以前王朝運作中,外事五權,內事五枚。五枚均為”後“所執掌。
根據荀子的觀點,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齊”的諧音“妻”,隻能叫“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製度。較完備的後妃製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
目前唯一仍有皇後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現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後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隻稱為“王後”。
皇後,皇帝的正妻。《史記·孝文本紀》:“三月,有司請立皇後。薄太後曰:‘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後。’”漢蔡邕《獨斷》卷下:“帝嫡妃曰皇後。”《宋史·仁宗紀二》:“﹝景祐元年﹞十一月己醜,冊立曹氏為皇後。”《隋唐演義》第六八迴:“太宗與皇後各自一案坐了,徐惠妃坐在皇後旁邊。”劉成禺《洪憲紀事詩》之一七九:“寄言來日聾皇後,勝卻徐妃半麵粧。”?
在甲骨文裏,“後”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上載:後,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後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後”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上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各項箋曰:“後,君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後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後羿。
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製度。但較完備的後妃製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漢書·高帝紀下》:“尊王後曰皇後,太子曰皇太子。”還有《三國誌·魏書·後妃傳》中有:“太祖建國,始命王後,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
皇後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後帥六宮之人。”?
古代時中國的皇後被嬪妃、侍女等稱為娘娘(殿下)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現有多位皇後並立的現象。但其中隻有中宮才有真正後宮之主的權利,換言之少數民族的其他皇後實際等於妃嬪的意思,隻是叫法不同。
親王是中國爵位製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為親王妃。一些鄰國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誌·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南明時亦有外姓親王。
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南朝梁、陳封爵有親王。隋煬帝定製,以皇帝之伯、叔、兄、弟、子為親王,唐以皇帝兄弟、皇子為親王。鄭樵《通誌.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晉朝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