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頁
[歷史同人] 穿唐後,導師和我麵麵相覷 作者:金玉滿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到這個名字的瞬間,李林甫就知道他的心亂了。
將其他太守的入京述職請求一一批準,唯有張九齡這本奏章被李林甫挑了出來,從吏部揣迴了右相府。
李林甫沒有理由不同意張九齡的述職請求,荊州是大唐最重要的幾州之一,按理說?,荊州刺史應當一兩年就要麵見聖人一次述職,可張九齡已經整整五年沒有見過聖人了。
按照規矩,李林甫非但不能阻撓張九齡麵見聖人,還應當在三年前?就行使宰相監察百官的權力催促張九齡到長安述職。
可出於世人皆知的原因?,李林甫一直沒有催促過張九齡述職。
“張九齡啊,你怎麽還不老死呢?”李林甫自言自語。
李林甫恨很多人,他恨太子?,恨政敵,可他很少有懼怕的人,整個大唐,李林甫隻怕一個半人,聖人是一個,張九齡算半個。
為什麽隻算半個?因?為李林甫又恨又怕,可他敢對張九齡動手,要是有合適的機會,李林甫也願意弄死張九齡。
隻是張九齡這個人太耿直,他什麽都不怕,既不怕死,也不怕被貶,無?欲則剛,偏偏還在聖人心裏有一定的分量,李林甫也拿他沒辦法,隻能眼不見為淨。
可現在張九齡要迴來了。李林甫是右相,天下錢糧都要經過他的手,李林甫自然知道張九齡將荊州治理得多好,這幾年的國庫若不是有荊州稅賦撐著,早就虧空了,這個政績足夠支撐張九齡成為六部尚書了。
李林甫揣測著倘若張九齡服軟,陛下會不會將他留在長安。
過了許久,李林甫雙手交叉按在了奏摺上,嘴角露出了笑容。
他覺得陛下不會讓張九齡留在長安,陛下看?見張九齡,一定會想起李瑛三人。一日殺三子?,這是陛下的汙點,自己和?陛下是同黨,所以陛下看?到自己不會有什麽感受,可張九齡就不一樣了。
張九齡當初鐵了心要保李瑛,結果沒保住還把?自己折了進去,這是陛下的對家?。可事?後陛下殺完兒?子?後悔了,張九齡就成了那個“證據”,提醒陛下他做錯了的證據。
可陛下是天子?,是帝王,帝王怎麽會做錯呢?
所以他斷定陛下或許會給張九齡升官,但是絕對不會讓張九齡迴到長安,張九齡就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再提醒陛下做錯了的證據,太礙眼了。
李林甫施施然站起身,理了理衣袍,將奏章揣入了袖中,又將這封奏章塞迴那一摞各地太守請求迴長安述職的奏摺堆中,吩咐屬官將這些奏摺呈給聖人過目。
李隆基看?到熟悉的筆跡後也是沉默了片刻,長嘆了一聲,拿起硃筆批了一個“準”字。
二月中旬,春風拂過楊柳,將剛冒芽的柳葉剪成了翠綠的條,春日的長安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三三兩兩的行人笑鬧著去郊外小山上踏青。
張九齡迴到了他闊別五年的長安城。
他離開長安的時候落寞極了,隻有一人一馬一書童,如今再迴到長安,張九齡依然隻是一人一馬一書童,可心境卻截然不同了。
離開長安城的時候,張九齡認為自己這輩子?的努力已經化為烏有,再沒有什麽期盼。
可看?著如今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的荊州和?在他的輔佐下越發茁壯的小明?主,張九齡已經釋懷了。
如今的張九齡認為自己是薑尚是百裏奚,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李長安沒有來迎接張九齡,在外人看?來李長安和?張九齡的關係隻是認識,還沒有好到能夠為張九齡接風的程度。
為張九齡接風的人是賀知章,賀知章一早就來到了長安城門外,樂嗬嗬地等著自己的老友。
“你啊,這幾年一點消息都沒有。”賀知章拍拍張九齡的肩膀小聲抱怨著。
“要不是為了壽安公主,恐怕我這糟老頭?子?這輩子?都收不到你張九齡的信了。”
張九齡撇了賀知章一眼:“我這些年你又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心眼小著呢,你來為我接風,小心他日後找你麻煩。”
賀知章樂嗬嗬揮手:“無?礙,陛下已經允了我告老還鄉,下個月我就要離開長安迴老家?去嘍。”
“這麽著急?”張九齡詫異看?了賀知章一眼。
賀知章捋了把?鬍鬚,感慨道:“風雨欲起,我年紀大了,不想再摻和?這些事?情了。”
“看?來這個太子?依舊不合陛下的心意。”張九齡譏諷道。
“慎言。”賀知章看?了看?左右,二人說?話?聲音很小,可如今是在城門附近,人多耳雜,說?不準就落入了有心人耳中。
張九齡淡淡道:“你我都到了這個年紀了難道還貪生怕死嗎?”
“你比我尚且小近二十歲。”賀知章樂嗬嗬道,“從你嘴裏說?出來倒像是你我同輩一樣。”
兩人肩並肩走入城門,走在大街上,也不提迴府,就這麽牽著瘦馬在街上悠然慢走著,談論著這些年的生活,倒也自在。
城門上,李林甫盯著張九齡的背影,目露嫉恨。
他明?明?是失敗者,憑什麽還敢是這麽一副平靜的模樣。被貶出長安、五年都見不到聖人的張九齡應該失魂落魄,滿肚子?哀怨才對!
將其他太守的入京述職請求一一批準,唯有張九齡這本奏章被李林甫挑了出來,從吏部揣迴了右相府。
李林甫沒有理由不同意張九齡的述職請求,荊州是大唐最重要的幾州之一,按理說?,荊州刺史應當一兩年就要麵見聖人一次述職,可張九齡已經整整五年沒有見過聖人了。
按照規矩,李林甫非但不能阻撓張九齡麵見聖人,還應當在三年前?就行使宰相監察百官的權力催促張九齡到長安述職。
可出於世人皆知的原因?,李林甫一直沒有催促過張九齡述職。
“張九齡啊,你怎麽還不老死呢?”李林甫自言自語。
李林甫恨很多人,他恨太子?,恨政敵,可他很少有懼怕的人,整個大唐,李林甫隻怕一個半人,聖人是一個,張九齡算半個。
為什麽隻算半個?因?為李林甫又恨又怕,可他敢對張九齡動手,要是有合適的機會,李林甫也願意弄死張九齡。
隻是張九齡這個人太耿直,他什麽都不怕,既不怕死,也不怕被貶,無?欲則剛,偏偏還在聖人心裏有一定的分量,李林甫也拿他沒辦法,隻能眼不見為淨。
可現在張九齡要迴來了。李林甫是右相,天下錢糧都要經過他的手,李林甫自然知道張九齡將荊州治理得多好,這幾年的國庫若不是有荊州稅賦撐著,早就虧空了,這個政績足夠支撐張九齡成為六部尚書了。
李林甫揣測著倘若張九齡服軟,陛下會不會將他留在長安。
過了許久,李林甫雙手交叉按在了奏摺上,嘴角露出了笑容。
他覺得陛下不會讓張九齡留在長安,陛下看?見張九齡,一定會想起李瑛三人。一日殺三子?,這是陛下的汙點,自己和?陛下是同黨,所以陛下看?到自己不會有什麽感受,可張九齡就不一樣了。
張九齡當初鐵了心要保李瑛,結果沒保住還把?自己折了進去,這是陛下的對家?。可事?後陛下殺完兒?子?後悔了,張九齡就成了那個“證據”,提醒陛下他做錯了的證據。
可陛下是天子?,是帝王,帝王怎麽會做錯呢?
所以他斷定陛下或許會給張九齡升官,但是絕對不會讓張九齡迴到長安,張九齡就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再提醒陛下做錯了的證據,太礙眼了。
李林甫施施然站起身,理了理衣袍,將奏章揣入了袖中,又將這封奏章塞迴那一摞各地太守請求迴長安述職的奏摺堆中,吩咐屬官將這些奏摺呈給聖人過目。
李隆基看?到熟悉的筆跡後也是沉默了片刻,長嘆了一聲,拿起硃筆批了一個“準”字。
二月中旬,春風拂過楊柳,將剛冒芽的柳葉剪成了翠綠的條,春日的長安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三三兩兩的行人笑鬧著去郊外小山上踏青。
張九齡迴到了他闊別五年的長安城。
他離開長安的時候落寞極了,隻有一人一馬一書童,如今再迴到長安,張九齡依然隻是一人一馬一書童,可心境卻截然不同了。
離開長安城的時候,張九齡認為自己這輩子?的努力已經化為烏有,再沒有什麽期盼。
可看?著如今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的荊州和?在他的輔佐下越發茁壯的小明?主,張九齡已經釋懷了。
如今的張九齡認為自己是薑尚是百裏奚,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李長安沒有來迎接張九齡,在外人看?來李長安和?張九齡的關係隻是認識,還沒有好到能夠為張九齡接風的程度。
為張九齡接風的人是賀知章,賀知章一早就來到了長安城門外,樂嗬嗬地等著自己的老友。
“你啊,這幾年一點消息都沒有。”賀知章拍拍張九齡的肩膀小聲抱怨著。
“要不是為了壽安公主,恐怕我這糟老頭?子?這輩子?都收不到你張九齡的信了。”
張九齡撇了賀知章一眼:“我這些年你又不是不知道……李林甫心眼小著呢,你來為我接風,小心他日後找你麻煩。”
賀知章樂嗬嗬揮手:“無?礙,陛下已經允了我告老還鄉,下個月我就要離開長安迴老家?去嘍。”
“這麽著急?”張九齡詫異看?了賀知章一眼。
賀知章捋了把?鬍鬚,感慨道:“風雨欲起,我年紀大了,不想再摻和?這些事?情了。”
“看?來這個太子?依舊不合陛下的心意。”張九齡譏諷道。
“慎言。”賀知章看?了看?左右,二人說?話?聲音很小,可如今是在城門附近,人多耳雜,說?不準就落入了有心人耳中。
張九齡淡淡道:“你我都到了這個年紀了難道還貪生怕死嗎?”
“你比我尚且小近二十歲。”賀知章樂嗬嗬道,“從你嘴裏說?出來倒像是你我同輩一樣。”
兩人肩並肩走入城門,走在大街上,也不提迴府,就這麽牽著瘦馬在街上悠然慢走著,談論著這些年的生活,倒也自在。
城門上,李林甫盯著張九齡的背影,目露嫉恨。
他明?明?是失敗者,憑什麽還敢是這麽一副平靜的模樣。被貶出長安、五年都見不到聖人的張九齡應該失魂落魄,滿肚子?哀怨才對!